在我國,對任何事物的看法都是有兩面性的。
如對於滿腹經綸的學者、大師,我們推崇備至的時候,便可以高山仰止,我們嗤之以鼻的時候,便是賣弄知識。
這次浙江高考語文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把網友引上了兩個極端。
有的人認為這篇作文值得滿分。
有語文老師說,不能忽略這是一篇用時不到1小時左右的文章,可以看出作者豐富的文學積累和寬廣的閱讀面,應該說滿分還是實至名歸。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語文作文閱卷和評分是專業領域內的事務,我覺得這個浙江的作文能夠獲得滿分,也是尊重個性化表達的體現。
有的人認為這篇作文不值滿分。
寫文章就是說話,用淺白的語言把問題說清楚說透,是最基本的,其實也是難度最大的。而不是故作高深咬文嚼字,堆砌古文,讓人需要查字典,查資料,才搞明白你要講什麼。說白了,寫作要說人話。歷來文學大家,都講究語言,但沒有一個講究寫作往高深的寫,往一般讀者看不懂的寫,這是寫作的大忌。
對高考這種看不懂的文章,監考老師可以給高分,但絕對不適合滿分。寫作一是來表達道說理,而是一種真心真性情的表達。無論哪種表達都不是這種滿分表達。
從閱捲來看,評分老師之間的差距也比較大,第一名老師給了39分,第二名老師給了55分,第三名老師也是55分,最後到審查組定為滿分,這也就意味著本身閱卷組是有分歧的。
浙江考試院回應說,閱卷程序沒有問題。
浙江考試院的回應其實是多餘的,在高考面前,少有人敢在程序上做文章,網友所質疑的也不是程序問題,而是這篇作文到底值不值得滿分,以及給滿分的標準和依據。
小編認為,網友也不應該抓著滿分的標準和依據不放。如果作文評分都要有條條框框的依據、標準的話,和八股文有何區別。
給這篇文章滿分的意義何在,才是我們關注的問題。
語文作文考試,考察學生的文字駕馭、閱讀理解能力並沒有錯,但更應該注重考較學生的文學修養。
作文應當寫心聲才有意義。考生用文字,優美、清晰、充分的表達出發自內心世界的聲音,這才是滿分作文。如果離開了內心的表達,或者挖掘的不夠深入,無論使用多麼優美的文字也不能說明作者對語文掌握的很好。
誠如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浙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陳建新對這篇作文的評價,「文字的老道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具備」,但高考滿分作文是一個範例,會讓很多人去模仿。如果大家都去模仿這篇作文,爭相用生僻字去寫作,到時候大家都會把「秋天」寫成「旻天」,把「從古至今」寫成「自古洎今」,看似華麗,但卻無法體現作文的思想。
文章應該平實質樸、明白曉暢,用簡單準確的語言表達,不應以故意製造障礙為趣味,文章是用來與人交流的,不是炫技的的工具。
附滿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