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會學發展的主要脈絡
第二階段:深入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西方社會學雖然取得了可觀的成績,可是多種取向並存的局面,總讓人感到美中不足,怎麼整合各種不同取向的社會學,使之融合為更具有綜合性因而也更具有說服力的社會學體系,幾十年來,一直是許多西方社會學家追求的目標。實際上,西方社會學的第二發展階段就是以美國社會學家帕森斯在這方面所做的嘗試開始的。
韋伯提出要以個人行動作為社會學分析的基本單位,要把各種不同層次的社會結構概念都轉換成可理解的行動。早期的帕森斯也接受了韋伯的這種理論立場,把社會行動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但帕森斯認為韋伯以及與他觀點相似的「唯心主義」社會學傳統過於突出個人行動的主觀的一面以及影響個人主觀定義的文化理想與價值觀,而忽略了行動發生於其中的情境作用。與此相反,實證主義社會學把人的行為視為對周圍情境的反應,看到了客觀環境對人的行為的制約或影響,這是它的長處,但過分強調這種制約作用,忽視甚至完全否定個人主觀因素的作用,這是缺陷。
帕森斯認為這兩種傳統都對說明人們社會行動的某一方面作出了貢獻,但都沒能對社會行動的結構作出完整的說明,必須把它們綜合起來,才能形成一個合理說明人類行動的一般理論。他早年出版的重要著作《社會行動的結構》一書,就是他在這方面的的最初嘗試。書中的提出了他的一般行動理論的基本思想:提出目標、環境和規範是單位行動的基本要素,行動就是在物理環境和價值規範兩方面的制約下,個體為實現一定的目的所發生的動作和過程。這顯然是對兩種傳統的高度綜合。
帕森斯和韋伯一樣從行動理論開始他的研究,和韋伯一樣他不僅關注個體的社會行動,而且更關注宏觀的社會結構與過程,希望從行動理論出發探尋各種之後結構與過程的真實基礎。儘管他一生的研究工作中,都始終注意保持一種綜合的理論立場,希望把迪爾剴姆和韋伯的理論洞見結合起來,但隨著他研究的深入,他的觀點實際上更接近斯賓塞、迪爾剴姆而遠離韋伯等人的立場。
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他發表的一大批著作中《社會系統》《行動理論草稿》《經濟與社會》《社會—進化與比較的觀點》《現代社會系統》等中,逐漸發展出了一個後來被稱為結構功能主義的宏大社會學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一開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美國乃至西方社會學界取得了近乎霸主的地位,但很快受到了人們的批評。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過於抽象,缺乏經驗基礎;
過於注重社會過程中客觀的層面,忽視其主觀層面;
注重宏觀分析,缺乏微觀分析基礎;
過於強調社會的一致與穩定,忽視強制與衝突;
對現實過於樂觀,具有保守主義傾向等。
顧爾德納的《西方社會學面臨的危機》一書就是對帕森斯結構功能主義進行批評的著名作品之一。以這些批評為基礎,一大批反帕森斯或非帕森斯主義的理論取向在西方社會學繁榮興盛起來。
一 針對過於抽象、缺乏經驗基礎的缺陷。默頓做了一系列的補救工作。他批評早期功能分析中的三條假設:「功能統一性假設」「功能普遍性假設」「功能不可或缺性假設」。認為它們沒有根據,經不起事實檢驗,提出應該把功能分析和經驗研究結合起來,以經驗研究來檢驗功能分析。為此他提出了「中層理論」策略以及用以指導經驗研究的可操作的新的功能分析範式,形成了特納稱之為「經驗功能主義」的研究取向,在西方社會學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社會理論與社會結構》
二 針對過於強調社會的一致與穩定,出現了社會衝突理論。其特徵是強調社會結構的強制性、社會過程的衝突性、社會變遷的普遍性。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國的米爾斯和德國的達倫多夫。
米爾斯在《白領:美國的中產階級》和《權力精英》等書中,以社會衝突論為指導,對現代美國社會的階級結構和權力結構做了深入的描述和分析,指出所謂的「權力均衡」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是西方社會的一種神話。
達倫多夫則在《工業社會中的階級和階級衝突》一書中,參照結構功能主義的社會均衡模式的基本要素,提出了一個相當完整的宏觀社會衝突理論,對衝突的根源、衝突群體的形成、衝突形成的形式與條件、衝突的解決、衝突與社會變遷的關係等問題做了系統的論述。
有的學者指出無論是結構功能主義還是社會衝突論都是片面的,提出應將二者綜合。代表人物主要有:科塞和倫斯基。科塞在《社會衝突的功能》中認為,衝突是社會的常態,但他反對達倫多夫那種認為衝突只破壞穩定、導致社會變遷的看法,認為衝突與社會整合、穩定並不矛盾,甚至還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倫斯基也在《權力與特權:社會分層的理論》一書中,試圖證明衝突論和功能論是不相矛盾的。
三 針對過於注重社會過程中客觀的層面,忽視其主觀層面。出現了符號互動論、擬劇理論、本土方法論。
1符號互動論:是以庫利、託馬斯和米德等人的思想為基礎而形成起來的,美國社會學家布魯默是其創始人。該理論從社會唯名論的立場來看社會,主張人們之間的符號溝通過程是社會過程的基礎和實質,個體行動與社會結構都是人們之間符號互動的產物。
2擬劇理論:在此基礎上,戈夫曼對人們之間日常的符號互動過程進行了一系列更為深入具體的研究。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中,他把社會機構比做一個大舞臺,將人們之間的互動過程比擬為劇院中的表演。
3本土方法論:是以強調社會生活中的主觀層面為特徵的另外一個流派。它是以舒茨的現象學社會學理論為基礎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加芬科爾是其創始人。《本土方法論研究》中,指出本土方法是指社會成員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構造和解釋他們的社會世界並對其賦予意義與秩序時所使用的方法和程序。本土方法論者反對社會秩序有其自己的客觀現實性這種觀點,認為社會秩序完全是互動參與者賦予周圍環境,而且,社會秩序並不一定真的存在,它只是看上去存在,而它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人們對社會秩序的主觀感覺。由於這種秩序感,社會現象得到了一種描述和解釋,使之對它的社會成員來說成為可知的、合理的、能理解的和可說明的。社會成員為創造這種秩序感所使用的方法和程序,是本土方法論的研究課題。本土方法論與符號互動論有很多分歧,但在反對功能論、實證論,偏好社會生活中微觀、主觀層面的研究這一點卻是共同的。
四 社會交換理論是針對注重宏觀分析,缺乏微觀分析基礎的缺陷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關於社會交換的思想在古典經濟學、早期人類學中就已存在了,但它的發展主要歸功於美國現代社會學家霍曼斯和布勞。
1霍曼斯:和社會唯名論者相似,霍曼斯也強烈主張要在社會學中恢復人的地位,認為制度,組織和社會都可以歸結為個人的行動,因而必須用有關個人行動的命題來解釋。他堅決反對功能主義關於社會有自己需求的看法,指出有需求的只是人而不是社會。但他有和詮釋社會學和符號互動論不同,不是把人的社會行動歸結為純粹的符號性互動,而是受古典經濟學和行為心理學的啟發,把人的行為歸結為最大利益的追求,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看成是一種計算得失的交換行為。在《社會行為:它的基本形式》中,霍曼斯討論了社會交換過程的基本原理,並以社會交換過程為基礎,重新描述和解釋了社會群體,權力,地位,社會制度等社會現象,建立了一個相當完整的社會交換理論體系。
2布勞:霍曼斯認為交換論既可以解釋微觀現象又可以解釋宏觀現象,但他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微觀層次上,他認為微觀層次搞清楚了,宏觀層次的現象也就好理解了,這被批評為把一切宏觀過程歸結為微觀個人行動的還原論傾向。布勞試圖糾正這種傾向。他指出宏觀社會現象和微觀社會現象是完全不同的,他提出「整體效應」概念,認為宏觀社會過程雖然產生於微觀社會交換過程,但它一旦產生出來,就獲得了一種突生性、自主性,它有獨立於它所產生的原始過程的自己的規則。在《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中他對從微觀到宏觀的不同層次上的社會交換過程,它們不同的特徵以及相互關係等進行了系統論述,並且試圖說明宏觀的,複雜的社會結構和過程是如何逐步從微觀,簡單的人際關係和過程中產生和發展出來的,希望能彌補宏觀分析和微觀分析的鴻溝。在《不平等與異質性》一書中,他更加強調宏觀社會結構的突生性質,強調宏觀結構對微觀互動的影響,主張從宏觀結構本身來討論宏觀社會過程以及它對互動的影響,因而從某種程度上又回到了帕森斯忽視微觀,強調結構淡化個人的理論立場上。
五 批判理論是與帕森斯理論對現實過於樂觀,具有保守主義傾向相呼應的。注重批判現實,尋求人類解放的新道路。代表人物有:阿多爾諾、馬爾庫塞和哈貝馬斯等。
第二階段是以帕森斯對先前各派社會學取向的嘗試為起點,然而最後卻以社會學理論的進一步分化為終點。第一階段只是主觀與微觀,維護與批判的爭論,第二階段,則產生了新的分歧:抽象分析和經驗分析;宏觀與微觀;衝突與均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