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如何看待勞動的價值

2020-09-09 光明網

作者:山東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高明

馬克思勞動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懼艱難險阻的奮鬥下去。在新時代背景下,要加強對青年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的教育,培養青年科學的勞動觀,促進他們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一、馬克思勞動觀的主要內容

(一)勞動創造人和人類社會

馬克思認為勞動過程是人滿足自己生存和生活需求,使自己獲得主體性的過程。馬克思以無產階級的視角,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對「人類社會」做了深刻地闡釋。首先,勞動創造了人。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的生成和發展是在勞動中完成的,人首先是一種自然存在物,人類在勞動過程中利用自身的自然力(手、臂、腿等),去改變自然界,同時也改變自身。人類在勞動過程中開始越來越多地體現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將人類從動物界分離出來的就是這種有意識的勞動過程。這種特有的活動形式,其目的在於改造自然界以滿足自身需求。所以馬克思認為,通過勞動,人類就可以證明自身的誕生和形成。其次,勞動創建了人類社會。勞動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具有基礎性的作用。為了生存,人類必須生產勞動,以獲得生存所必須的物質資料。勞動是社會中的勞動,在物質生產勞動中人們會結成一定的社會關係,即產生了社會,在其現實性上,社會就是個人彼此間關係的總和。

(二)勞動決定人的類本質

馬克思對人的本質做了全面而又準確的闡述,從人學的角度出發對勞動進行闡釋,由此論述了勞動與人的本質間的關係。首先,勞動決定人的「類本質」,「類特性」就是「類本質」,馬克思認為:「種的類特性就在於生命活動的性質,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人類的勞動實踐,將人與動物區分開來,人類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其次,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只有與他人相聯繫,人們才能夠進行生產勞動,並在生產的過程中與他人結成各種社會關係。因而脫離社會的單個人是不存在的,只要進行實踐勞動,必然會與他人結成一定的社會關係,勞動關係便是其中最基礎的社會關係。因而,他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最後,勞動也是人的本質需要。人自身的需要形成了勞動實踐和社會活動,人類為了生存必須進行物質生產。而人對自己的需要有一個逐步認識的過程,人類通過勞動創造物質財富,以滿足當前的物質需要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人對自我需要的認知,如正是在勞動滿足人類物質需要的同時,催生了人類的精神需求。可見,勞動實踐在人的需要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三)勞動實現人的本質的復歸

馬克思認為要實現人的本質的復歸,就必須對異化勞動進行「揚棄」。實現勞動的解放,讓勞動成為人自由自覺地活動,為實現人的全面解放提供最直接的條件。馬克思勞動解放學說內涵十分豐富,具體來說主要包含三個層面的內容:首先,自然層面的解放。人類在勞動實踐中不斷地發現和掌握自然規律,人的主體性得到進一步彰顯,改造自然的能力進一步增強,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其次,社會層面的解放。主要體現在分工和私有制的消滅,以及和諧勞動關係的建立,馬克思認為自由、和諧的勞動關係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最後,人自身的解放。勞動不再是人們謀生的手段,而是人們生活的「第一需要」,人們享有充分的勞動自由,且可以根據自身需要獲得勞動產品,人在勞動過程中肯定自己,實現對自己本質的復歸。勞動解放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類自身的解放。在勞動解放階段,人自由全面地發展成為人類勞動的目的,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勞動解放才能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才能得到最堅實的保障。

二、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本質與構成因素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本質

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一種自由自覺的創造性活動,是自由的生命表現。是勞動創造了人,勞動與人類社會歷史共始終。勞動是具體的社會歷史活動,勞動也具有超越社會歷史的性質。在馬克思看來,人不是理性的動物,而是勞動的動物,將人類與動物相區別的,不是理性而是勞動。人在改變自然的過程中創造了自己:首先,讓自己從四肢爬行的動物變成直立行走的動物,創造了自己的肉體;其次,在勞動中心智不斷豐富發展,讓自己的活動越來越具有自覺性、能動性;再次,在勞動中結成社會組織,使人成為社會的人。勞動是創造人的真正「上帝」,勞動是人的本質。

(二)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構成因素

馬克思的勞動構成因素論馬克思在不同地方談到勞動構成因素的時候,對勞動構成因素地分析存在差異,他曾經明確提出勞動的構成要素主要有三個:勞動過程、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馬克思所強調的勞動簡單要素,應該是勞動的主要構成因素,這三個方面是馬克思分析和認識勞動的主要視角。當然這不意味著勞動者、勞動產品等構成因素不重要,只是馬克思談問題的不同視角,致使他對勞動構成因素的側重點不同。勞動對象是勞動得以開展的物質基礎和客觀條件。在人與客觀世界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中,人將自己的勞動作用於客觀物質世界從而獲取生存資料。馬克思認為自然界是人原始的食物倉和勞動資料庫。勞動資料也就是勞動工具、生產資料,是人在勞動中創造的,從客觀物質世界獲取生存資料的手段。勞動者通過勞動工具將勞動傳導到勞動對象上,目的在於獲取生存資料。勞動工具是人的四肢的延長,是人的能力的放大,是人徵服自然的能力的根本標誌。

三、結語

馬克思哲學方法論最根本的特色就是勞動辯證法。馬克思對勞動內在結構的分析充分體現了真理性與價值性對立統一的辯證法精神,他對勞動內在結構的價值性分析也體現了倫理道德的善與惡的辯證統一。隨勞動內在結構由勞動對象為主導,到勞動工具為主導,再到勞動者為主導的歷史演化,人類文明不斷發展。未來社會是勞動者主導的社會,是勞動自由、勞動幸福的社會,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

相關焦點

  • 馬克思如何看待科學技術對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影響
    馬克思曾指出,自然科學是知識的基礎,關於人的科學屬於社會科學,世界歷史是人類勞動的過程,經過人類勞動改造形成的自然界才是真正的自然界。由此,馬克思對於「自然科學是唯一科學」的荒誕說法進行了批判。「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是馬克思的重要觀點,人是具有創造性的,這也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參與勞動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
  • 趙磊:小倩虛無縹緲,價值何以客觀?——《馬克思的價值範疇何以客觀》(之五)
    根據《資本論》的邏輯,價值範疇的客觀實在性不僅體現在價值對象性的物質載體(即「使用價值」)之中,而且還貫穿於「勞動決定價值」(簡稱「價值決定」)的過程之中。商品的物質外觀如何表現了商品的價值,我在第二集《神秘「聶小倩」》中已經做了討論,不贅述。這裡著重要討論的問題是,價值的客觀性是如何貫徹在「價值決定」的過程之中的。
  • 馬克思「資本和勞動」辯證觀及其方法論啟示
    馬克思「資本和勞動」辯證觀體現著的「事實與價值結合」「主體與客體結合」「思辯與實證結合」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對我們深化馬克思辯證法本質(實踐的思維方式)的理解具有方法論意義。今天,我們仍處於「現代社會體系」之中,「資本和勞動的關係」仍是「社會體系圍繞旋轉的軸心」。
  • 馬克思人與自然關係理論的時代價值
    馬克思人與自然關係理論堅持人類要從辯證統一的角度去看待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關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方法論指導,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的生產生活必須依靠實踐才能實現,所以要以實踐活動作為橋梁,把人與自然的關係放在現實世界中去考量。人類通過勞動實踐進行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轉換,在現實世界中人與自然界並不是截然對立的。人與自然界之間的能量轉化不僅利用和改造了自然界,同時也滿足了人類生產生活需求。但人類在物質生產實踐中需要遵循自然規律,使人類的實踐活動和自然界相互作用、共同發展,從而實現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共生。
  • 「事實—價值」的辯證法與馬克思的正義論
    作者:臧峰宇(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圍繞馬克思正義論展開的學術爭鳴是當代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學界的熱點景觀,其爭論焦點在於,馬克思是將「正義」理解為與一個時代的生產方式相一致的事實判斷,還是從規範意義上做出的應當與否的價值判斷。
  • 《韋伯與馬克思》:當代人如何尋找「生活的價值」?
    【編者按】:對於身為「社會龐大流水線上的螺絲釘」的現代人而言,如何在看似「千篇一律」的生活中找到生命的價值成為了困擾著每個人的問題。去年年底,三輝圖書聯合建投書局,邀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鬱喆雋 、復旦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賴駿楠、以及同濟大學-柏林洪堡大學聯合培養博士、南昌大學哲學系講師劉心舟。
  • 論馬克思道德觀的辯證批判性特質及其當代價值
    馬克思道德觀鮮明的辯證批判性特質,不但對整個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而且對指導我們科學認識和解決當代中國的道德問題、理性定位社會主義道德的功能與作用、正確選擇社會主義道德發展的前進方向具有鮮活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馬克思道德觀;辯證批判性;利益;道德  鮮明的階級性、科學的批判性和強烈的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區別於其他道德理論的顯著特徵。
  • 馬克思辯證法的當代價值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指出:「辯證法,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國的時髦東西,因為它似乎使現存事物顯得光彩。辯證法,在其合理形態上,引起資產階級及其誇誇其談的代言人的惱怒和恐怖,因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這是馬克思專門說明辯證法實質的非常精彩的論述片段,也給我們提供了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共產主義運動的「金鑰匙」,重溫馬克思的辯證法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時代意義
    原標題: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時代意義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深刻闡釋了商品經濟的本質和運行規律,賦予了活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決定作用,並由此奠定了剩餘價值論的理論基礎。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不僅在人類經濟學說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歷史地位,而且在今天的時代條件下,依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與經濟哲學的研究範式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研究的核心——勞動價值概念的形成最能體現其哲學-經濟學這一綜合性研究方法所具有的獨特功能。商品的價值形成於勞動,這是在古典經濟學那裡就已經提出的觀點,這也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前提,然而,勞動創造商品的價值,這一看起來無可挑剔的觀點,實際上也包含著不同的理解。
  • 德國古典哲學與馬克思的交往思想
    從整個德國古典哲學直到馬克思的思想發展過程中,交往問題是一個貫穿始終的重要線索。這條線索經歷了從康德歷史哲學中的交往思想開始,經歷了從費希特探討人際的相互承認和主體間性,到黑格爾更為現實地論述市民社會中的需要、勞動、財產和交換等交往問題,再到馬克思從唯物史觀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角度看待人的交往形式的邏輯歷程。
  • 馬克思自由觀的四重維度
    其中,勞動(物質生產)與自由、交往與自由體現了馬克思自由觀的現實性維度,精神生產與自由體現了馬克思自由觀的超越性維度,自由個性則是勞動(物質生產)自由、交往自由和精神自由三者統一的最高狀態。這四重維度是相互聯繫的整體,體現了馬克思不是從價值預設的「應然」之自由來解決「實然」之不自由的傳統哲學思路,而是把自由放置於現實的生產關係和經濟關係來考量的歷史唯物主義進路。
  • 馬克思 || 資本論 第二卷
    在這裡,馬克思只是從這個觀點來看待第三封社會問題書簡的。對於洛貝爾圖斯的一般剩餘價值理論,他是用諷刺的評註來駁倒的:「洛貝爾圖斯先生首先研究在土地佔有和資本佔有還沒有分離的國家中是什麼情況,並且在這裡得出重要的結論說:租(他所謂租,是指全部剩餘價值)只等於無酬勞動,或無酬勞動藉以表現的產品量。」
  • 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如何可能?——論實踐哲學的構成和限度
    問題是,從抽象的直觀到現實的感性的實踐,馬克思這一觀念上的升華是如何做到的?一般認為,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超越伴隨著他對黑格爾哲學的回歸,這是馬克思精神歷程更重要、更本質性的方面,比如早期的「西馬」學者都強調馬克思「新唯物主義」是從德國唯心主義中發展出來的。這無疑是深刻的見識。但馬克思新哲學是如何從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黑格爾哲學中發展出來的?
  • 馬克思《資本論》讀後感作文10篇
    此次全球範圍內的經濟危機足以證明馬克思對於資本描述的正確性。  《資本論》第一卷已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資本主義的完整圖畫。對我來說,《資本論》第一卷主要的、形式好處上的問題關乎再現/表徵的問題,即如何從個別元素、歷史過程和各種角度來構造一種總體性;尤其是如何公正地對待這種總體性;作為一種關係系統,它不僅僅是非經驗性的,而且是完全處於運動之中的,不斷擴張,處於總體化運動之中。
  • 董振華:馬克思辯證法的當代價值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指出:「辯證法,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國的時髦東西,因為它似乎使現存事物顯得光彩。辯證法,在其合理形態上,引起資產階級及其誇誇其談的代言人的惱怒和恐怖,因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這是馬克思專門說明辯證法實質的非常精彩的論述片段,也給我們提供了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共產主義運動的「金鑰匙」,重溫馬克思的辯證法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 張榮軍,王健:馬克思「無產階級」概念嬗變研究
    在《導言》中馬克思提出無產階級的使命是實現人類解放,是對私有制的揚棄,這一思想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進一步推進,從現實的勞動生產看待工人的異化勞動,分析了工人階級的社會歷史地位。馬克思分析了工人與資本家的關係,認為工人如果離開資本家將無法生存,因為「工人的生活取決於需求,而需求取決於富人和資本家的興致」 。正是因為工人對資本家的依附,而使得工人成為商品,需要資本家購買。
  • 馬克思反貧困理論探析
    另外,對於政治國家面對貧困採取的措施,馬克思指出,在政治範圍內看待和解決赤貧問題,會導致自我否定的矛盾,會造成赤貧不被看做可以通過慈善或行政等措施予以解決的社會問題,而被視為現代社會的固有頑症。也因為這樣,在英國新濟貧法出臺後,貧困被看成是個人的一種恥辱,作為懲戒,窮人被迫進行勞動,由此,赤貧被賦予了紀律化和「萬古長存」的特性。
  • 大衛·哈維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解釋為什麼是錯的?
    一切勞動,從另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形式上的耗費;作為具體的有用的勞動,它生產使用價值。」勞動二重性與價值二重性密切相連,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抽象勞動)的凝結生產價值,具體勞動生產使用價值。同時,馬克思還提到:「商品作為價值只是人類勞動的凝結,那麼,我們的分析就是把商品轉化為價值抽象,但是並沒有使它們具有與它們的自然形式不同的價值形式。」
  • 建構馬克思政治哲學的問題意識
    正如馬克思在超越舊形上學的同時規定了「新哲學」和「新世界觀」一樣,其政治哲學是一種不同於傳統政治哲學的「新政治哲學」。闡釋馬克思政治哲學應有一種問題意識,如何實現人類解放、如何建構「真正的共同體」、如何展開政治經濟學批判以及如何理解公平正義問題,構成馬克思政治哲學的主要問題域。從中理解馬克思政治哲學的總體結構及其當代性,可以形成將馬克思的思想建構為一種政治哲學的合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