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如何看待科學技術對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影響

2020-12-12 人民論壇網

【摘要】馬克思「全面科學技術觀」既看到了科學技術與生產效率之間的關係,又看到了科學技術與價值判斷的關係。對於科學技術的發展而言,既要推進其向現代化發展,運用科學技術提高勞動效率,也要從人道主義觀點出發,走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之路。

【關鍵詞】科學技術  全面發展  現代化  科學化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科學技術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偉大革命力量,科學技術發展與管理水平的提高對於正處於轉型時期的我國現代化建設有重要影響。為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必然要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與勞動力素質的提升,參照國際科技發展的大趨勢,樹立「全面科學技術觀」。「全面科學技術觀」既看到了科學技術與生產效率之間的關係,又看到了科學技術與價值判斷的關係,是對科學技術社會價值與職能的深刻把握,對於用科技革命力量發展社會主義有重要指導意義。

「全面科學技術觀」突出強調科學技術的重要價值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全面科學技術觀」思想。科學是人們認知事物、發現事物的真相和原理,當今世界發展主要有幾大前沿科學領域,包含宇宙科學、基本物質科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非線性科學等。技術是由科學轉化而來的,如納米新材料技術、農業技術、環保技術、電子和信息技術等。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科學技術與社會始終保持著互動,社會的發展也是科學技術社會化的過程。在當代社會發展中,科學技術的重要價值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科學技術所具有的真理和正義品格,是創新意識的體現,不僅對於提高生產力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且對於提高公眾精神生活質量也十分有益。

馬克思、恩格斯對科學技術的理論闡釋是以世界構成為原則的。總體來看,科學技術可被分為自然科學技術、人文科學技術和社會科學技術三個基本類別。馬克思曾指出,自然科學是知識的基礎,關於人的科學屬於社會科學,世界歷史是人類勞動的過程,經過人類勞動改造形成的自然界才是真正的自然界。由此,馬克思對於「自然科學是唯一科學」的荒誕說法進行了批判。「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是馬克思的重要觀點,人是具有創造性的,這也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參與勞動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人類在創造世界的過程中顯示了人的本質特徵,也正是基於科學技術這一力量推動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總體而言,馬克思「全面科學技術觀」認為,科學技術的作用體現在如下方面:一是提高勞動生產效率;二是推動世界歷史的演變,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就是改變世界的歷史過程;三是促進人類社會的解放,當勞動生產率得到極大提高時,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會減少,人的自由時間就會有所增加。

在「全面科學技術觀」的指導下推進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發展

為提高勞動生產效率,應進一步推進科學技術現代化。探尋科學技術的發展路徑,推進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已成為大勢所趨。唯有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才能將科學技術的作用滲透到社會各領域之中,實現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飛躍。當前,世界各國對科學技術的依賴性更加強烈,技術成果轉化成商品的周期不斷縮短,科學技術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範圍不斷擴大。高新技術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競爭的重要因素,為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我國提出「創新發展」理念,在創新驅動下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要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這一目標,應從我國國情出發,推進科學技術現代化。我國經濟的現代化需要科學技術現代化作為支撐,尊重知識與人才,發揮好科學技術的作用。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要充分結合我國的國情,這也是馬克思「全面科學技術觀」的題中之義。由於我國人口眾多,且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面臨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等壓力,通過消耗資源來發展經濟,顯然已經不能滿足需要,而且長此以往還會引起更多的問題。當前我國制定的科學技術發展戰略,旨在增強民眾的科學技術意識、提升勞動者素質、強調技術創新與技術改造,這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主攻方向。此外,還應從如下方面著手,推進科學技術現代化發展:深入貫徹「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營造良好的科學技術發展風尚;將科學技術與改革融合,在改革中促發展;將引進國外先進科學技術與自力更生結合,探索推動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新途徑;普及科學知識,在人民群眾中開展技術革新活動,提升勞動者的科學素質和創新能力。

堅持「以人為本」和「科學發展觀」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必然選擇

馬克思「全面科學技術觀」提出,科學技術推動世界歷史的演變。當前,世界經濟發展與科學技術進步呈現出國際化趨向,科學技術的競爭日益激烈。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當看到,人口、環境、資源、災害等問題已經成為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馬克思「全面科學技術觀」認為,科學技術在擴大人類未知領域的同時,也會使人類面臨更加尖銳的價值判斷問題,這也是馬克思「全面科學技術觀」中「全面性」的體現。馬克思「全面科學技術觀」不僅關注了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的關係,還關注了科學技術與價值判斷之間的關係,馬克思對於科學技術與價值判斷的思考,對當今社會的發展頗具指導價值。馬克思深刻認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並從異化角度進行分析,將其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因此,我們不能將馬克思「全面科學技術觀」片面理解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觀點,而是要深入探尋這一寶貴的精神資源,從人道主義視角出發,考量科學技術與人存在的價值之間的關係。對於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暴露出的局限性和問題,堅持「以人為本」和「科學發展觀」已經成為必然選擇,這也是馬克思「全面科學技術觀」給予我們的重要啟迪。

當前,要實現科學發展,就要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任何國家的科學技術和現代化建設都不應是封閉的,而應是開放的,每一個國家都要清醒看待當前的形勢,看到科學技術的有利因素,同時也要聯合起來,共同推進科學技術向科學化的方向發展,如此才能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以能源環保技術為例,加強技術研發,使用無汙染能源,注重環境保護,是我們未來社會發展的一大趨勢。以促進社會發展的科學技術為例,如何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是我們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加強對汙染環境的治理,加大在地震、自然災害、救災技術等方面的研發力度等,都是當前科學技術發展的重點。

除了推進科學技術現代化與科學化發展以外,「全面科學技術觀」還指出,科學技術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結合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現狀,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面對農業資源日益緊缺和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現狀,我們必須認真貫徹科技興農的方針政策,推進農業發展的集約化和精確化。此外,科學技術作為一種思維工具,有助於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同時,我們要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創造一個自由民主的環境,鼓勵科技人員參與學術交流,不斷完善科技支撐體系。

現代化建設要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對於社會進步與發展的推動作用,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實現人的自由發展,並以此為目標,不斷推進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發展和科學化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

【註:本文系2015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改立項重點課題「思政課內化意義學習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項目編號:JGZHD201506)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秦書生、王旭、王寬:《論中國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觀的基本特徵》,《科學經濟社會》,2013年第2期。

②曹玉濤:《生態文明建設的技術批判與重構》,《自然辯證法研究》,2015年第3期。

③鄭飛:《馬克思與技術批判》,《江蘇社會科學》,2016年第5期。

責編/王妍卓  責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誌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經濟建設  生產力理論  科學技術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生產力是人們生產和創造社會財富的一種能力,是人類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過程中所積累的實踐經驗集合與創造性結果。生產力展現著人類社會的文明程度,是馬克思理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 馬克思如何看待勞動的價值
    作者:山東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高明馬克思勞動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懼艱難險阻的奮鬥下去。在新時代背景下,要加強對青年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的教育,培養青年科學的勞動觀,促進他們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 馬克思現代性批判思想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作為現代性理論的重要內容,超越於其他現代性理論之處在於馬克思不僅通過揭示勞動—資本的本質關係進而揭示現代性的真實面目,而且提出共產主義理論,建構了實現人類解放和全人類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藍圖。
  • 張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如何助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制定了「十四五」時期的主要任務,擘畫了二〇三五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遠景目標,為未來十五年的發展道路進行了總體設計。展望二〇三五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需要加緊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現代化,助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 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有力槓桿
    135年前,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指出:「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這句膾炙人口的名言是對馬克思關於科學技術地位作用的精闢概括。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61-1863年手稿)》中的《機器。
  • 現代化小城市,緣何重要?如何建設?
    如果小城市能夠得到充分建設,將有利於形成新的勞動力均衡布局,從而帶動區域協調發展。從上述意義上講,建設一批現代化小城市,儘快補上小城市在市政設施、公共服務、環境衛生方面的短板和弱項,將為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協同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以及促進國內經濟大循環等奠定重要的空間基礎。
  • 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
    1983年6月,鄧小平同志會見參加北京科學技術政策討論會的外籍專家。在談到中國建設道路時,他指出:「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我們現在的路子走對了。我們的政策是不會變的。」
  • ...科教興國思想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科教興國思想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朱開軒  一、鄧小平科教興國思想的提出和發展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鄧小平同志始終把教育發展和科技進步作為關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和社會主義歷史命運的根本問題,進行理論思考,提出戰略設想。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世界意義
    探索超越資本主義現代性的「現代社會」和「現代文明」始終是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經典敘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創造性地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為首要戰略目標,這意味著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創新中完美回答了馬克思主義的「時代之問」。
  • 馬克思主體性思想的三重意蘊
    馬克思從實踐哲學的立場重新理解主體性,對近代認識哲學範式的主客二元對立進行批判考察,解構抽象認知思維遮蔽下的形上學的主體性,還原主體性真實、具體、全面的特徵,為主體性觀念注入時代氣息和發展動力,也為主體性研究開啟了全新的視域。當下,準確揭示馬克思主體性思想的邏輯建構,全面理解馬克思主體性思想的內涵意蘊,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有著巨大的理論意義和時代價值。
  • 馬克思·韋伯:我們如何理解現代化與前現代化之間的區別
    Part 03:基督教中的「預定論」Part 04:現代化與前現代化的區別是什麼?Part 05:現代化如何祛魅?卡爾·馬克思的思想對馬克思·韋伯產生了影響與衝擊,在卡爾·馬克思去世的那一年,即1883年,韋伯只有20歲,還在海德堡大學攻讀法律。韋伯不僅研讀了很多前人的著作,他還對中世紀之後的宗教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 人民日報整版刊文探討「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
    會議提出要研究回答好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如何看待西方所謂「普世價值」、如何深刻領會新的發展理念、如何看待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等「十三個如何」的問題。這些問題既涉及基本原理,又涉及現實生活,是廣大幹部群眾普遍關注的深層次問題。為貫徹落實會議精神,本報將陸續推出系列專版,圍繞「十三個如何」進行專題研討。
  • 學以成人:基礎教育現代化的追求
    這樣一種價值訴求,是現代化建設達到一定程度的自覺選擇。對於現代化,我們耳熟能詳的是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四個現代化」,即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經過數十年的現代化建設,外在於人的支持性和條件性的現代化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如「教育硬體設施標準化、教育手段信息化、教育治理法治化」[3],這為人的現代化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使人的現代化從現代化建設的邊緣走向中心成為可能。儘管人的現代化與其他方面的現代化是同步進行的,但其受制於其他方面的現代化水平,需要得到其他方面現代化的支持,才能實現新的突破與發展,畢竟人的現代化是最難的。
  • 五四運動前後:中國「現代化」觀念形成的重要時期
    現代化是近代資本主義興起後對一種新的「文明形式」的統稱,它的內涵起源於資本主義,但在人類文明的進步發展中又超越了資本主義範疇。現代化的目標是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和更高級的社會形態轉型。作為一種動態地體現時代特徵和發展趨向的思潮,現代化特別強調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如何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因而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艱辛探索並為之奮鬥的目標。
  • 馬克思人與自然關係理論的時代價值
    【摘要】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僅與人民幸福安康緊密相關,更關乎國家和民族的興旺繁盛。馬克思人與自然關係理論堅持人類要從辯證統一的角度去看待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關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方法論指導,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 共同富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新時代開啟的新徵程。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不僅包括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還包括人的觀念的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無論何種現代化,它的目標指向都是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而人民美好生活的物質前提是實現共同富裕。在這個意義上,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基本目標。共同富裕是協調社會主要矛盾的內在需要。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我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進行了新的概括,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 訪談︱聶錦芳:「特裡爾傳統」對馬克思的影響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聶錦芳認為,雖然宣傳、研究馬克思的著述汗牛充棟,但是致力於通過原始文本、文獻來理解、闡釋馬克思思想的學者卻很少,而紀念這位迄今為止仍然參與現代世界的「塑造」、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思想家最好的方式,應該是客觀、準確、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其文本、思想及當代性。
  • 我國農業法制建設及其現代化
    農業法制的現代化則是農業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根本保障。但是,二十世紀下半葉,我國農村所進行的一系列改革都是在制度特別是作為正式制度的法律供給不足或者滯後的情況下推進的。因此,如何加強我國農業法制建設,實現農業法制的現代化,更好地發揮農業法制在發展現代農業中的根本保障作用,成為我們必須解決的具有全局性的重大問題。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歷史溯源與當代徵程
    不過對於近代以來直至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的一段時期內的中國進步人士來說,如何實現現代化,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建設方案。第一種是企圖在維護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過引進西方先進的社會制度和科學技術,以推動中國向近現代社會轉型;另一種是變革中國封建制度,建立起資本主義社會,從而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  以上兩種方案在近代中國都不同程度地實驗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