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現實意義

2020-12-13 人民論壇網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基於問題導向加強對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現實意義的時代解讀,並從中獲得理論啟示,將有助於理性認識經濟新常態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基本方向,為當前和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科學的理論動力與智力支持。

【關鍵詞】經濟建設  生產力理論  科學技術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生產力是人們生產和創造社會財富的一種能力,是人類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過程中所積累的實踐經驗集合與創造性結果。生產力展現著人類社會的文明程度,是馬克思理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與恩格斯基於無產階級革命實踐與對前人相關理論的理性辨析,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生產力理論,形成了具有高度指導性與超越性的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現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興生產力和新的社會階段形成了區別於以往的強大生產力。此時,加強對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再解讀,對於進一步破解傳統思想的束縛,從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為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厚植理論自信 

理論創新是實踐創新的先導,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離不開馬克思生產力理論所輸送的理論自信動力。根據馬克思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觀點,在經濟新常態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已基於生產力的提升實現了一定程度的生產關係優化,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優勢在生產力發展中得到鮮明體現。

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作為生產力的主體在私有制條件下是無所獲的,無產階級儘管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生產結果並不屬於勞動者本身,唯有消滅私有制才能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生產力才能在勞動者的獲得成果中體現出價值。因此,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生產力可以理解為是勞動者的本質能力,這種能力在經濟新常態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將得到充分地釋放和尊重,把個人的本質能力凝聚成為建設動力,有助於優化社會交往結構,建立適應於時代需求的新型生產關係。因而,馬克思生產力理論對經濟新常態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高度的指導意義,使之基於理論自信進一步夯實了制度自信,堅定了道路自信,使經濟新常態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各項事業能夠遵循客觀規律,始終保持正確的發展方向。

馬克思生產力理論使經濟新常態下的社會各項建設獲得創新動力

經濟新常態包含了多元競爭因素與複雜的世界視野,也包含了對深刻歷史教訓的清醒總結。我國在較長一段時間內落後於世界生產力發展水平並不是偶然的,儘管受到歷史因素的局限,但從根本原因來看是缺乏創新動力。馬克思認為,「生產力中也包含科學」,科學技術本身便是一種生產力。這一理論貫穿於我國改革開放以後社會建設的方方面面。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市場經濟和科學技術研究領域的廣泛影響,深刻地反映了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現實意義。

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賴於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雙創驅動」,沒有創新就無從談起科學技術的革命。馬克思生產力理論對科學技術革命地位的強調,揭示了創新動力對提升社會生產力的關鍵作用。關於這一點,習近平總書記曾準確描述了當前我國社會運行的狀態,即「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並進一步指出「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由此可見,經濟新常態下我國治國理政的新思路裡包含了深刻的馬克思生產力理論,這一理論所倡導的科學技術創新正在為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提供理論滋養。創新是發展生產力的第一動力,在經濟新常態下,必須要吸取「非常態」階段的歷史教訓,深刻認識科技創新與生產力發展之間的邏輯關係。加速對科技創新的生產力轉化,始終將科技創新置於生產力要素的首要位置。全面激活創新動力機制、保障機制,以及運行機制,結合經濟新常態下的新任務內化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創造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建設的新成果。

馬克思生產力理論啟示現代化經濟建設應注重與生態的和諧發展

我國市場經濟建設的新常態趨於穩固,各項事業的發展進入到了黃金階段,同時也進入到了多風險、高風險階段。在過去,為確保生產力的快速提升,社會生產對自然環境的攫取和破壞比較嚴重,發展生產力與維護生態環境之間出現了複雜的矛盾。從馬克思生態哲學的視角而言,資源環境是發展生產力的必備條件和基礎要素,作為發展生產力的「第一源泉」,我國在「非常態」階段對這一理論和規律的違背已經顯現出了消極的後果。馬克思指出:「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麼也不能創造。」這表明,先進的生產力離不開可持續的自然生態資源,自然生態資源是將生產力發展所需的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等要素,實現有機關聯並形成運行合力的核心條件。因而,現代化經濟建設絕不能忽視自然界的原始訴求和客觀運行規律。

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是否實現和諧發展是檢驗現代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現代化經濟建設中所體現出的先進生產力必須要滿足「環境友好」「資源節約」「有機循環」「社會和諧」等多種條件。應該重視和推動自然生產力的發展,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馬克思認為,「人們一旦擺脫了所有制的限制和束縛,生產力將沿著人類所期望的方向無限向前發展」,這一點在我國過去粗放提升生產力的過程中得到了體現。由於過去在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缺少約束和限制,造成了我國生態環境的惡化,由此可見,生產力的發展要受到多種條件的限制,在經濟新常態下發展現代化經濟建設,必須要形成生態自覺,遵循自然界運行規律,主動承擔起生態責任,保證生產力發展與自然生態的和諧。

馬克思生產力理論揭示物質生產力發展與精神生產力發展的邏輯關係

物質資料的生產並不能代表整體社會,儘管物質資料在發展生產力的過程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但生產者及生產者的精神品質也將對生產力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勞動者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持續發展而悄然變化,基於新興生產力的新話語、新觀念、新行為不斷產生,促進了勞動者群體新型生產關係的建立,繼而作用於生產力的發展,體現出生產力發展與精神生產力發展的緊密邏輯關係。馬克思生產力理論強調了人的精神生產力的不可替代性,包含了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內核。例如,我國已經邁進了新媒體時代,物質生產力的卓越發展正在促進精神生產力的提升。先進的新媒體生產工具使公民的認知水平、政治參與意識、思維視野和生產技能得到了發展,勞動主體的精神生產力逐漸轉化為物質生產力,使馬克思對人的精神生產力的肯定得到了現實印證。

馬克思曾強調,「個人的充分發展又作為最大的生產力反作用於勞動生產力」,突出了個人全面發展與生產力、人的解放之間的深層次邏輯關係。在經濟新常態下,發展生產力與人的全面發展關係更加緊密,勞動主體的精神生產力成為人獲得全面發展,繼而推動社會生產力持續進步的關鍵。為此,要堅持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步推進,依託物質生產力為發展精神生產力創造條件,同時以精神生產力為物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智力支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學校系統知識教育、職業教育,以及公民素質教育、生態安全教育等方式,為社會生產主體補給精神養料。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導向,增強社會主體的精神和物質獲得感,不斷優化勞動者的生產環境和生產方式。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生產力發展原則,實現物質生產力與精神生產力的共同發展,為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創造物質與精神的雙重財富。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責編/肖晗題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誌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馬克思個人全面發展理論的現實意義
    在這個時代,馬克思關於個人全面發展的理論的現實意義是什麼?在近日北京明遠教育書院舉行的「馬克思論教育——紀念《資本論》發表150周年」學術沙龍上,本文作者在主題演講《馬克思論個人的全面發展》中指出,《資本論》是一部研究資本主義生產和發展的著作,但談到資本主義生產時,總要談到人,《資本論》中馬克思對個人的全面發展做出的深刻考察和分析,在今天仍然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本文擷取演講中的相關論述,以饗讀者。
  • 馬克思恩格斯「太平洋時代」 思想的理論邏輯與現實意義
    如果說,過去的大多數討論頂多只是對於未來的眾多預測之一,那麼今天它已是我們正在經歷的現實。由於得到了實踐的檢驗,這一觀念進一步顯示出巨大的科學價值和戰略意義。因此,對太平洋時代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有必要進行更廣泛和深入的探討。 學界對「太平洋時代」概念的相關研究已經十分豐富,略舉幾例以窺全豹。
  • 馬克思個人全面發展理論的現實意義-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這個時代,馬克思關於個人全面發展的理論的現實意義是什麼?在近日北京明遠教育書院舉行的「馬克思論教育——紀念《資本論》發表150周年」學術沙龍上,本文作者在主題演講《馬克思論個人的全面發展》中指出,《資本論》是一部研究資本主義生產和發展的著作,但談到資本主義生產時,總要談到人,《資本論》中馬克思對個人的全面發展做出的深刻考察和分析,在今天仍然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本文擷取演講中的相關論述,以饗讀者。
  • 馬克思現代性批判思想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作為現代性理論的重要內容,超越於其他現代性理論之處在於馬克思不僅通過揭示勞動—資本的本質關係進而揭示現代性的真實面目,而且提出共產主義理論,建構了實現人類解放和全人類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藍圖。
  • 馬克思反貧困理論探析
    內容摘要:馬克思的反貧困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立足於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和無產階級的貧困現實,對貧困根源進行挖掘,對反貧困的途徑和現實指向進行了探尋和闡述。馬克思的反貧困理論對中國現階段社會發展中的反貧困事業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鑑意義。
  • 馮昊青、鄭祥福:馬克思道德理論範式決疑|馬克思主義與倫理學
    馬克思道德理論範式的證成,也就意味著馬克思道德理論的證成。儘管馬克思沒有專門的倫理學著作,但這並不意味著馬克思沒有自己的道德理論。從馬克思理論的實質及其理論旨趣或主旨來看,事實上它也確實是一個具有規範內涵的理論。因為整個馬克思理論都是在探索他中學時期就確立的實現「人類的幸福和完善」這一價值目標的現實可能性與具體的實現途徑和方法。
  • 馬克思共產主義思想的三個理論維度
    從現實中多數青年人的思想傾向上看,似乎前者更佔優勢。這就不能不使我們高度注重這一問題。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思想應當得到完整的理解和闡釋,這不是去構想關於理想社會的遙遠未來,而是在理論上必須關切的重大現實問題,因為共產主義社會得以實現的根據就在我們當下的實踐過程中。基於這個看法,本文提出理解馬克思共產主義思想的三個理論維度,即歷史規律的維度、人的解放的維度和世界歷史的維度。
  • 辨析馬克思異化理論與盧卡奇物化理論
    辨析馬克思異化理論與盧卡奇物化理論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爾、費爾巴哈和赫斯異化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勇於創新,賦予了異化完全嶄新的內容,將異化的理論與當時的經濟狀況聯繫起來。第一次提出了異化勞動的概念,從而創立了自己科學的唯物的異化理論,主要是異化勞動理論。
  • 閻孟偉:馬克思歷史理論中的市民社會概念
    據韓立新介紹,望月清司在日本屬「市民社會派馬克思主義」,其理論特點是,區分「市民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這兩個概念,強調市民社會的內在必然性及其積極意義,並將馬克思對歷史的描述概括為「共同體→市民社會→社會主義」這樣一三段式過程。望月先生本人也是把馬克思的歷史理論表述為「建立在市民社會批判認識基礎上的世界史」,或「市民社會的歷史理論」。
  • 馬克思人與自然關係理論的時代價值
    馬克思人與自然關係理論堅持人類要從辯證統一的角度去看待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關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方法論指導,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人與自然 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新時代,面對日益惡化的環境問題,深入研究馬克思人與自然關係理論,以新的視角去關注人與自然的關係,是探索環境問題有效解決辦法的必行之路,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啟示意義。馬克思人與自然關係理論的主要內容人與自然是辯證統一的。
  • 馬克思恩格斯社會革命思想及其現實啟示
    ②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考察了人類以往的社會革命,詳盡分析時代背景和工人運動實際需求,合理揚棄前人理論成果的基礎上,建構起以唯物史觀為邏輯起點,以「人的全面解放」為終極旨歸,經由無產階級領導的政治革命、階級專政、社會主義階段、直到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社會革命思想體系。這一宏大體系內涵極其豐富,涵蓋了無產階級的革命理論、專政理論、政黨建設理論、社會治理理論、意識形態理論、社會發展形態理論等。
  • 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豐子義:馬克思的文明理論及其當代意義
    先後被評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人選和北京市「百人工程」人選等,任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建設工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編寫組首席專家之一。近日,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豐子義老師應南京大學哲學系、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的邀請,於線上做了主題為「馬克思的文明理論及其當代意義」的學術演講。
  • 金德楠:建構主義在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中的理論形態與誤讀範式
    由於對建構主義在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中的理論形態的誤解誤讀,出現了單純強調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的道德解構效用、無視其道德建構意義,抑或反之的現象,助漲了「倫理社會主義」思潮與「馬克思恩格斯反道德主義」思潮,使之成為了人們科學認知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論的兩大理論誤區。
  • 【讀懂馬克思院長名家談⑥】馬克思的精神遺產是什麼
    最根本的原因是馬克思的理論所具有的毫不妥協的批判的辯證法的精神,毫不動搖的堅定的人民立場與情懷,毫不怯弱的實踐第一的理論品格和毫不放棄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這都是馬克思的精神遺產。毫不妥協的批判的辯證法的精神馬克思所處的19世紀40年代,資本主義處於上升、發展時期,馬克思就通過工人階級受剝削受奴役的事實,敏銳地發現了國民經濟學理論與現實的矛盾,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社會化與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馬克思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癥結在於其僱傭勞動制度,並由此展開了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揭露與批判。
  • 馬克思恩格斯世界歷史思想及其時代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世界歷史思想及其時代意義 2017年03月11日 10:12 來源:《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作者:鄒廣文 字號 內容摘要:馬克思恩格斯世界歷史思想及其時代意義作者:
  • 正確理解馬克思關於重建個人所有制的理論觀點
    (法文版中刪去了其中「也就是說」一句)這是馬克思關於重建個人所有制的重要觀點。正確理解這一重要觀點,對於準確把握科學社會主義基本理論,更好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重要意義。對馬克思所講的重建個人所有制觀點,我國學界早有研討,在改革開放以前,比較一致的理解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資料實行公有,消費資料歸個人所有。這種理解是有根據的。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創造性發展
    【關鍵詞】世界歷史理論 人類命運共同體 共產主義【中圖分類號】D820 【文獻標識碼】A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揭示了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趨勢和一般規律,包括世界歷史發展的根源、動力與方向等內容。而世界歷史的形成和發展,已經證實了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發展歷史規律認識的前瞻性。
  • 「五種社會形態」是馬克思親述的理論嗎?|讀嘉
    我們自信地認為,馬克思告訴了我們一條隱藏在歷史雜多之後的真理,憑藉這把「萬能鑰匙」,我們掌握了歷史最深刻的真相。但是在歷史的學習過程中,我們除了知道馬克思是一位有著美觀絡腮鬍的偉大革命導師,是否真正追問過馬克思本人是如何論述「五種社會形態」理論的呢?它是如何一步一步變成我們教科書上的原理呢?更深入地追問,「五種社會形態」真是馬克思本人親述的理論嗎?
  • 重溫馬克思的唯物史觀
    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不是為了滿足個人對於歷史的純粹的興趣,而是為了改變現實。歷史唯物主義將生產視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但決不能因此將馬克思解讀為一個技術決定論或經濟決定論者。在馬克思看來,歷史畫卷的展開不是按照單一模式進行的,而是所有能夠影響社會歷史發展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 社會矛盾抑或認識漏洞 —馬克思與萊斯生態危機理論比較
    一、歷史性質抑或先驗性質: 馬克思與萊斯對人類需要結構的不同理解 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由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所構成的社會基本矛盾,是人類歷史發展的最終動力,「按照我們的觀點,一切歷史衝突都根源於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 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