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理解馬克思關於重建個人所有制的理論觀點

2021-02-18 新大眾哲學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l卷第24章第7節《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中指出:「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於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佔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法文版中刪去了其中「也就是說」一句)這是馬克思關於重建個人所有制的重要觀點。正確理解這一重要觀點,對於準確把握科學社會主義基本理論,更好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對馬克思所講的重建個人所有制觀點,我國學界早有研討,在改革開放以前,比較一致的理解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資料實行公有,消費資料歸個人所有。這種理解是有根據的。大家知道,早在l9世紀70年代,馬克思提出的在公有制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的觀點,曾遭到了杜林的攻擊。他說:「這種新的『個人所有制』在馬克思先生那裡同時也稱為『社會所有制』⋯⋯ 馬克思先生安於他那既是個人的又是社會的所有制的混沌世界,卻讓他的信徒們自己去解決這個深奧的辯證法之謎。」恩格斯反駁杜林對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攻擊時指出:處於「混沌世界」的不是馬克思,而是杜林自己。馬克思的觀點是「社會所有制涉及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涉及產品,那就是涉及消費品。」列寧在《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黨人》一書中批評米海洛夫斯基時,也引證思格斯的解釋,認為個人所有制是指消費品的個人所有。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對馬克思關於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問題的研討也一直沒有停止過,發表了大量論文,出版了一些專著。有的學者仍堅持生產資料公有、消費品個人所有的「個人所有制」。如果不考慮「否定之否定」和「重新建立」這種邏輯思維,單就反駁杜林對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攻擊來說,恩格斯的解釋也是說得通的。因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確實存在生產資料公有、消費品個人所有的事實。而且馬克思在《資本論》第l卷第l

章第4節中講到未來「自由人的聯合體」即社會主義社會時,也曾指出:這裡「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聯合體的社會總產品中「一部分重新用作生產資料,這一部分依舊是社會的。而另一部分則作為生活資料由聯合體成員消費。」恩格斯也是依此為例做出消費品個人所有制的解釋的。這樣解

釋簡明易懂。但是,用消費品的個人所有制來解釋「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也存在一些值得斟酌的問題。一是馬克思講的是三種所有制的「否定的否定」,即「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這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否定了個體勞動者的私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又要否定資本主義私有制。這三種所有制的「否定的否定」,都是指三種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先後否定,因而不能用社會主義消費品的個人所有制來否定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二者不是同一層次的問題。二是消費品的個人所有制,不存在「否定的否定」和「重新建立」的問題。因為在資本主義經濟中,無論資本家和工人,都存在消費品的個人所有,因而不存在社會主義要「重新建立」被否定了消費品的個人所有制問題。

究競怎樣準確地理解馬克思的「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的主張呢?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馬克思把個人所有制分為兩類:一類是孤立的、單個人的個人所有制,即被資本主義剝奪和否定的個體私有制;另一類是聯合起來的個人所有制,即公有制經濟中,作為聯合體的個人所有制。「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是指後一種個人所有制。這一見解貫穿於馬克思的諸多著作中。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提出:將「全部生產集中在聯合起來的個人手裡」,「聯合起來的個人」不同於單個個人,是處於聯合體中的諸勞動者個人。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指出:「聯合起來的個人對全部生產力總和的佔有,消滅著私有制」。「在無產階級的佔有制下,⋯⋯財產則歸屬於全體個人。現代的普遍交往,除了歸全體個人支配,不可能歸各個人支配」。在186l一1863年的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更為具體地講:資本家的所有制,「只有通過他的所有制改造為非孤立的單個人的所有制,也就是改造為聯合起來的社會個人所有制,才可能被消滅。」從以上論述中,可以看出:「聯合起來的社會個人所有制」,既與孤立的、單個人的私有制相區別,又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相對立。建立「聯合起來的社會個人所有制」,就意味著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也消滅其他私有制。在馬克思的筆下,「全體個人」不同於「各個個人」,前者是後者的總體。「聯合起來的社會個人」是由眾多個人組成的社會「聯合體」,與社會主義公有制相統一;「孤立的單個個人」是指分散的個體生產中的個人,與小私有制相統一。它們既有抽象的共同點:都是由勞動者佔有生產資料或財產,可以抽象地認為兩者都是「個人所有制」,又有根本區別:聯合起來的個人所有制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個人所有制,是體現眾多勞動者個人利益的所有制;而分散的孤立的個人所有制是以小私有者為基礎的個人所有制,是體現單個人利益的所有制。聯合起來的個人所有制,實際上是從另一個角度看的社會公有制。公有制應是每個成員個人都有一份的所有制,是人人皆有。公有制是從整體上著眼的,而聯合起來的個人所有制則是從構成整體的各個個體著眼的。

由此可見,馬克思講三種所有制的「否定的否定」,就是要闡明:資本主義私有制否定了個體勞動者的私有制,而資本主義私有制以其發展的必然性又要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所否定。這層意思從馬克思緊接著「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的後面的一段話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以個人自己的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私有制轉化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同⋯⋯ 資本主義所有制轉化為公有制比較起來,自然是一個長久得多,艱苦得多,困難得多的過程。前者是少數掠奪者剝奪人民群眾,後者是人民群眾剝奪少數掠奪者。」那麼,為什麼馬克思不簡單地只講以社會主義公有制否定資本主義私有制,還要加一個「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呢?這是服從於「否定之否定」公式的需要。資本主義所有制否定了勞動者的個人所有制,又要被勞動者的個人所有制所否定,需要運用一個抽象的共同概念即「個人所有制」。所謂「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實際是指建立「聯合起來的社會個人所有制」,也就是建立每個人有份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從這裡也可看出:馬克思講公有制,不是空洞的、與個人所有無關的東西。正確理解這一重要觀點,對於我國當前的所有制改革來說,也有其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我們建立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應是與廣大勞動者個人利益緊密結合的公有制,既是社會的,又是個人的。我們對公有制的改革和完善,應遵循這一思路。

馬克思關於重建個人所有制的論述,應該全面理解、準確把握,而不能隨意錯解和曲解。有的學者將重建個人所有制解釋為「人人皆有的私有制」,為改變公有制實行私有化提供理論依據。這種見解完全與馬克思的原意相悖。馬克思明確地指出:「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就是說,否定資本主義所有制不是要重新建立勞動者的私有制。法文版中講得更清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勞動者的私有制」,而是「重新建立勞動者的個人所有制。」再者,既然個人所有制是在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就不可能是在社會公有制的基礎上重建「人人皆有的私有制」。這兩者是相互排斥和對立的。

有人認為,馬克思的設想是:第一步把資本家的大公司、大工廠收歸國有;第二步將其回歸人民,重建個人所有制。而重建個人所有制的形式就是股份公司,「就是股票」。這種觀點完全背離了馬克思的原意。第一,它把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與重建個人所有制完全割裂開來,看作是不同的兩回事情。這種觀點引證恩格斯《反杜林論》中的話作為佐證,說股票這種佔有方式,是「以現代生產資料的本性為基礎的產品佔有方式:一方面由社會直接佔有,作為維持和擴大再生產的資料,另一方面由個人直接佔有,作為生活資料和享受資料」。但恩格斯這裡恰恰是講:當資本主義佔有方式讓位於社會主義佔有方式後,生產資料歸「社會直接佔有」,即歸社會公有,用於維持和擴大再生產。而消費資料則歸個人直接佔有,即個人所有。依然是強調生產資料公有,消費資料個人所有。這與股份公司和股票毫無關係。馬克思認為建立公有制和重建個人所有制,是統一的和同步的過程,並不是互不相同

的兩個過程。第二,按照馬克思設想,社會主義制度下,商品貨幣關係消失了,也根本不存在股份公司與股票。這種觀點說「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小小一張股票,體現了社會所有與個人所有的統一」,這是對馬克思恩格斯關於資本主義國家股份制性質的論述的錯解。馬克思恩格斯並沒有這種看法。私人購買的股票,依然歸私人所有,並非「社會所有與個人所有的統一」。即使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股份制,也不是要通過讓廣大工農群眾都購買股票,去實現「個人所有制」。認為資本主義國家通過股份公司這一「過渡點」,完成了向社會主義的和平過渡;認為股份制就是社會主義所有制,就是「社會所有與個人所有相統一」的個人所有制。這完全是主觀構想,遠遠離開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觀點。恩格斯明確地講過:在資本主義國家,生產資料「無論轉化為股份公司,還是轉化為國家財產,都沒有消除生產力的資本屬性。」就是說,資本主義國家的股份公司和國有經濟都是資本主義性質的,都依然是資本家統治和剝削僱傭工人。在馬克思看來,社會主義制度建立起來以後,股份制不會繼續存在。把馬克思講的資本主義國家的股份制,說成是理想的社會主義所有制形式,是應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這是理論研究中不應有的偏誤。第三,這種觀點認為,作為社會主義所有制形式的個人所有制,「是一種以個人私有制為基礎的均富狀態。馬克思對公有制的定義,就是讓自然人擁有生產資料,人人有份。這就是社會化,這就是公有制。」說來說去,還是歸到私有制上來,說社會主義公有制是以「私有制為基礎」,說馬克思對公有制的定義是讓自然人佔有生產資料。一句話:私有制就是公有制,公有制也是私有制。把這一套強加到馬克思頭上,是對馬克思的天大冤枉。其實,我國存在和發展股份制,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的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不能削足適履式地硬套到經典作家的理論觀點中去。

(衛興華,男,漢族,中共黨員,1925年10月生,山西五臺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系原主任、教授,中國著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 。他提出的商品經濟論、生產力多要素論等,在經濟學界影響廣泛。2009年被授予中國人民大學首批榮譽一級教授稱號)

來源:《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
哲學不再高深莫測,這六本書告訴你哲學就是生活!


10位日本頂尖教授寫的中國史,為什麼賣瘋了?

青少年必讀的20本世界名著 故宮的「燒腦奇書」又火了!豆瓣9.2分,8萬套一夜售空!世界7位頂級大師光耀百年諾貝爾文學獎,七部經典一生必讀! 全世界都在流行中國史,這套《哈佛中國史》顯然技高一籌當你活著快要撐不下去的時候,請看看這本書! 
《水滸傳》連環畫再現,重溫經典中的經典《東周列國志》連環畫限量再版,凝聚兩代人童年的記憶《王陽明全集》——曾國藩、梁啓超、稻盛和夫都是他的粉絲一本書讀通中國歷史,毛澤東讀了24年的枕邊書!他耗盡半生繪成的《紅樓夢》畫冊,紅學界、藝術界為之震驚!

相關焦點

  • 【精彩書摘】何召鵬:近年來學界有關馬克思「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的理論爭論及評析
    筆者認為,應當從馬克思的相關著作及其思想的整體性中,把握「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的本意,並運用該理論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所有制理論。為此,有必要儘可能系統地梳理近年來有關「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的不同解讀,及其相互之間的理論交鋒,並結合馬克思有關「個人所有制」問題的論述,準確地把握「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的理論內涵。
  • 馬克思個人全面發展理論的現實意義
    在這個時代,馬克思關於個人全面發展的理論的現實意義是什麼?在近日北京明遠教育書院舉行的「馬克思論教育——紀念《資本論》發表150周年」學術沙龍上,本文作者在主題演講《馬克思論個人的全面發展》中指出,《資本論》是一部研究資本主義生產和發展的著作,但談到資本主義生產時,總要談到人,《資本論》中馬克思對個人的全面發展做出的深刻考察和分析,在今天仍然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本文擷取演講中的相關論述,以饗讀者。
  • 馬克思對「共同體」的探索
    在標誌唯物史觀誕生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更是從與未來「真正共同體」——自由人聯合體對比的視角表達了自己對共同體的獨特理解和價值關懷。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提出「虛幻共同體」「真正共同體」「革命無產者的共同體」等一系列相關概念。他在考察所有制的不同形式時也大量藉助於共同體範疇,自然表達了他的「共同體」思想。他還從個人與共同體關係的視角闡明了共同體對於個人自由和社會發展的極端重要性。
  • 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現實意義
    根據馬克思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觀點,在經濟新常態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已基於生產力的提升實現了一定程度的生產關係優化,社會主義制度自信的優勢在生產力發展中得到鮮明體現。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作為生產力的主體在私有制條件下是無所獲的,無產階級儘管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生產結果並不屬於勞動者本身,唯有消滅私有制才能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生產力才能在勞動者的獲得成果中體現出價值。
  • 馬克思個人全面發展理論的現實意義-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這個時代,馬克思關於個人全面發展的理論的現實意義是什麼?在近日北京明遠教育書院舉行的「馬克思論教育——紀念《資本論》發表150周年」學術沙龍上,本文作者在主題演講《馬克思論個人的全面發展》中指出,《資本論》是一部研究資本主義生產和發展的著作,但談到資本主義生產時,總要談到人,《資本論》中馬克思對個人的全面發展做出的深刻考察和分析,在今天仍然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本文擷取演講中的相關論述,以饗讀者。
  • 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意識形態兩種理論解釋比較
    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意識形態理論的重要表述對比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形態的理論觀點必須建立在充分而合理的文本依據基礎之上,必須通過對重點文本表述內容的解讀並聯繫文本表述的背景、動因、方法和時間等關聯因素,才能得出較為客觀的結論。馬克思關於意識形態理論的重要表述。
  • 馬克思反貧困理論探析
    在這一觀點上,李嘉圖與馬爾薩斯相同,將減少人口作為改善貧困的方法。另外,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西斯蒙第在《政治經濟學新原理》中主張貧困源於國家的觀點,由於國家對資本積累的過度關注,造成社會調節難以應對社會財富的分配,從而出現貧困等問題,政府應該秉持人道主義,以仲裁者名義幹預社會資源分配來解決貧困問題。李嘉圖的支持者麥克庫洛赫宣稱,人只有通過個人的努力才可脫離貧困。
  • 馬克思為什麼是最偉大的思想家
    馬克思憤怒於資產階級學術為私有財產(資本)提供一切,他則發誓自己要窮畢生精力為勞動者提供一切。作為無產階級戰士的馬克思,寫作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給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提供科學的理論武器,因而馬克思的著作通篇充溢著一種對人類命運的強烈關懷。馬克思把人作為研究的主題,他關於人的思想極為豐富生動。他認為,要基於勞動哲學本體論檢視人及其歷史,人的本質是勞動。
  • 關於馬克思正義論研究的認知測繪
    此文引發了學界關於馬克思正義論的廣泛而持久的爭論,最初的焦點是關於這一研究的前提即「馬克思的正義論是否可能」的探討。  一、馬克思的正義論是否可能  伍德的論述與此前塔克在《馬克思的革命理念》一書中闡述的觀點類似,後來被歸納為「塔克-伍德命題」,成為關於馬克思是否闡述過正義論以及如何對此問題進行理解的一種代表性觀點。
  • 馬克思共產主義思想的三個理論維度
    然而,與這個宏大目標多少有些不協調的是,學術界關於馬克思共產主義理論的研究卻相當薄弱。其原因可能是很多人認為共產主義是遙遠的未來,現在對它進行研究為時過早,因而不願意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這個遙不可及的遠大目標上。由於理論研究的缺乏,在有關共產主義的理論教育和宣傳方面似乎問題更多。
  • 恩格斯對馬克思《資本論》的理論貢獻
    19世紀50年代至1883年馬克思逝世,在長達三十多年的時間裡,馬克思主要從事《資本論》的研究、寫作、完善等工作。不論學術界有學者怎麼質疑馬克思晚年不再去研究《資本論》,但凡理解《資本論》的都會認為,馬克思晚年關於古代社會、東方社會問題的研究,實際上是對《資本論》的發展和完善。而恩格斯對《資本論》理論發展和完善的貢獻,一直持續至他1895年離世。
  • 理解馬克思| 人的異化、勞動異化及自我異化
    拙文《從「道德評價優先」到「歷史評價優先」:馬克思異化理論發展中的視角轉換》提出了如下不同的觀點,即:異化理論是貫穿馬克思一生哲學思考的基本理論,這一理論在馬克思哲學中擁有基礎性的、核心的地位和作用。這一觀點提出後,在哲學界引起了一定的爭論。本文將進一步系統地、深入地闡發這一觀點,以恢復異化理論在馬克思哲學中的應有地位和作用。
  • 理解馬克思 | 人的異化、勞動異化及自我異化
    拙文《從「道德評價優先」到「歷史評價優先」:馬克思異化理論發展中的視角轉換》提出了如下不同的觀點,即:異化理論是貫穿馬克思一生哲學思考的基本理論,這一理論在馬克思哲學中擁有基礎性的、核心的地位和作用。這一觀點提出後,在哲學界引起了一定的爭論。本文將進一步系統地、深入地闡發這一觀點,以恢復異化理論在馬克思哲學中的應有地位和作用。
  • 新時代領導幹部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回味...
    堅持馬克思主義就是堅持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這是我們各級領導幹部的價值取向和思想堅守,是我們共產黨人的安身立命之本。辯證唯物主義既是關於人與世界總體關係及其聯繫和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理論,又是關於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學說。學習運用辯證唯物主義,首要的是學好辯證法,深刻掌握這一哲學武器。
  • 【經典名句27】《資本論》(第一卷)——馬克思
    同時,小編對自己感興趣的「重建個人所有制」相關的名句進行了梳理,提供了《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德文第二版、法文版和德文第四版的表述以及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對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的解讀(思考:恩格斯的看法是馬克思的本意嗎?),大家可以從中看到馬克思思想的形成過程以及恩格斯對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的看法,從而真正明晰馬克思意義上的「重建個人所有制」究竟是什麼含義。
  • 閻孟偉:馬克思歷史理論中的市民社會概念
    然而,從馬克思本人對「市民社會」概念的使用情況來看,有一個「面相」上的問題值得重視,即馬克思在早期的政治哲學的作品中頻繁使用「市民社會」概念來闡釋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起源、基礎、性質和功能,而在他中後期的理論著述中,特別是在他的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中,卻很少使用這個概念。這個現象自然涉及到對馬克思歷史理論的理解。
  • 辨析馬克思異化理論與盧卡奇物化理論
    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盧卡奇根據馬克思關於「商品拜物教」的論述闡述了資本主義的物化現象,試圖恢復異化概念在馬克思主義中的地位。本文將就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和盧卡奇的物化理論的相同點與不同點進行粗略的探討。一、馬克思異化理論的主要觀點馬克思主要是從異化勞動的角度來論述異化理論的。
  • 馬克思晚年為什麼要寫作《歷史學筆記》
    馬克思晚年為什麼要寫作《歷史學筆記》? 目前國內學術界流行的看法是: 馬克思晚年放棄或暫時擱置了《資本論》的寫作而致力於發展唯物主義歷史觀。筆者認為這種看法缺乏文本依據, 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基於主觀臆猜。馬克思的《歷史學筆記》是一部編年史, 但它並非馬克思所做的唯一編年史。
  • 深刻理解馬克思關於人與自然互主體性思想
    人與自然互為主客體,即人與自然互主體性思想,是馬克思所創立的新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認識超越舊哲學的根本點。馬克思認為,人的完整性、自由性和全面性是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形態裡人的發展的願景,關於人與自然的互主體性思想告訴我們,在今天的文明時代,這一願景實現的重要思想前提在於確立對待自然界的科學世界觀,必須將自然界當作主體來理解。
  • 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公益觀
    楊超摘要:2018年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從源頭上對馬克思、恩格斯的公益觀進行梳理與構建,掌握其關於公益發展的基本立場和主要原則,有利於在理論上正本清源。但令人擔憂的是,公益理論落後於實踐發展,特別是馬克思主義關於公益的失語,使得目前的中國公益理論界紛爭不斷,在關於公益發展的理論探討中難以達成共識。為此有必要在革命導師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對馬克思、恩格斯的公益思想進行梳理與分析,以找到我國公益發展指導思想的根本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