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馬克思異化理論與盧卡奇物化理論

2021-02-19 第一哲學家

辨析馬克思異化理論與盧卡奇物化理論

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爾、費爾巴哈和赫斯異化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勇於創新,賦予了異化完全嶄新的內容,將異化的理論與當時的經濟狀況聯繫起來。第一次提出了異化勞動的概念,從而創立了自己科學的唯物的異化理論,主要是異化勞動理論。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盧卡奇根據馬克思關於「商品拜物教」的論述闡述了資本主義的物化現象,試圖恢復異化概念在馬克思主義中的地位。本文將就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和盧卡奇的物化理論的相同點與不同點進行粗略的探討。

一、馬克思異化理論的主要觀點

馬克思主要是從異化勞動的角度來論述異化理論的。異化勞動是特殊形式的勞動,是生產關係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主要存在資本主義社會。下面介紹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主要內容,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其一,從生產結果看,勞動者的勞動同他的勞動產品相異化。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於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1](P.41)其二,從生產過程看,勞動者和他的勞動活動相異化。勞動對象和勞動產品的異化是生產行為本身、生產活動本身異化的結果。即工人被迫把自己的勞動產品異化出去,只是因為他在勞動本身中把自己異化出去了。「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於他的本質;因此,他在自己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到折磨,精神遭摧殘。因為工人只有在勞動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勞動中則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勞動時覺得舒暢,而在勞動時就覺得不舒暢」;[1](P.43)其三,從人的類本質上看,勞動者與他的類本質相異化。在異化勞動中,人對人的類本質的體現完全發生了變化,異化勞動使自然界,使人本身、人的自己的活動機能、人的生命活動同人相異化,使類同人相異化。「這樣一來,異化勞動導致:人的類本質——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的精神的類能力——變成對人來說是異化的本質,變成維持他的個人生存的手段。異化勞動使人自己的身體,同樣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質,他的人的本質同人相異化」;[1](P.47)其四,從人與人的關係看,人同人相異化。「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當人同自身相對立的時候,他也同他人相對立」。[1](P.47)

二、盧卡奇物化理論的主要觀點

盧卡奇在他的代表作《歷史和階級意識》(以下簡稱《意識》)中把「物化」作為一個重要的哲學問題來考察,成為自己哲學思想的獨特內容。但是他是在沒有看到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的情況下對異化問題所作出的系統表述。馬克思的《手稿》是馬克思早期談到異化問題的重要著作,在1932年才發表。而盧卡奇的《意識》一書發表於1923年,盧卡奇是從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一卷中分析的商品及商品拜物教出發,提出資本主義社會的物化問題。

盧卡奇是從批判商品拜物教這一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視角開始對「物化」現象的分析的。「物化是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每一個人所面臨的必然的、直接的現實性」。[3](P.224)他的物化理論具體表現在:其一,在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生產中人和人的關係表現為物和物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勞動交換關係上就蒙上了一層物的紗簾。人們對商品的崇尚和追求,使人們的目光愈來愈短淺,人們只注重眼前的物和物的關係,而忽視對未來前途的思考;其二,資本主義社會失去其整體性,社會生活分解為一塊塊碎片,由於資本主義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的作用,人們的職業愈益專門化,其生活局限在狹小範圍內,人們喪失了對整體景象把握的能力,更無法把握歷史發展的全過程;其三,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意識的物化,物化意識侵入人的內心世界。在資本主義整個勞動生產過程中,勞動者本身失去了自己的主體意識,一切勞動都以一種機械化、標準化的方式來處理,勞動者的精神意識受到機械化的壓抑,從整個人格中分離出去,變成一種物品。盧卡奇沒有明確地把消除物化和消滅私有制聯繫起來,這是一個重大的缺陷。

三、辨析馬克思異化理論與盧卡奇物化理論

(一)馬克思異化理論與盧卡奇物化理論的相同點

物化或異化,分別構成了盧卡奇和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批判維度,即二人都從物化現象或者異化現象的批判入手來批判資本主義社會,而且這一批判都與資本主義的商品拜物教現象聯繫在一起,這也使得二者的意識形態批判理論都具有了鮮明的歷史感和社會實踐性特色。對於相同點,這裡不多做論述,本文重點討論一下他們之間的不同點。

(二)馬克思異化理論與盧卡奇物化理論的不同點

不同點主要集中在盧卡奇的物化理論不僅包括對象化,也包括異化;而馬克思的異化理論中異化和對象化卻有了明確的區分。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異化、物化概念的差異

馬克思認為:「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於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勞動的產品就是固定在某個對象中,物化為對象的勞動,這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勞動的實現就是勞動的對象化。」 [2](P.91)勞動產品作為客體。只有與主體相分離、相對立,才有客體的客觀存在,這本身並不是異化。只有「在被國民經濟學作為前提的那種狀態下,勞動的這種實現表現為工人的失去現實性,對象化表現為對象的喪失和被對象奴役,佔有表現為異化、外化。」[2](P.91)此時的對象化表現為異化。因此,對象化是異化的前提,只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私有制條件下,對象化才表現為異化,異化只是對象化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

盧卡奇沒有把對象化和異化相區分,而是把它們混同。他認為:「由於這種情況,人自己的活動,他自己的勞動,成為客觀的、獨立於它的某種東西,成為藉助於一種與人相對應的自發運動而控制了人的某種東西,從客觀的方面看,一個充滿客體和事物之間關係的世界拔地而起。」[3](P.96)顯然,盧卡奇把對象化與異化在同一意義上使用了。

2.異化、物化現象產生根源的差異

盧卡奇認為物化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普遍的、必然的現象,是因為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必然表現為商品的巨大堆積,商品生產的奧秘在於它把人們勞動的社會性質表現為勞動產品這種物的形式,因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被物與物之間的關係的虛幻形式所掩飾。盧卡奇在《意識》中認為,勞動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種不斷地向著高度理性發展,逐步地清除工人在特性、人性和個人性格上的傾向。這正是資本主義私有制下異化和分工相互作用的體現。

而馬克思則是從更廣闊的視野,從人類發展史和生產方式的角度,來探討異化產生的根源問題,並著重論述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勞動的異化。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經濟事實和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來考察異化勞動的根源,揭示出異化現象是人類的本質力量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根源於社會生產方式,並和私有制相互作用。認為私有財產是外化勞動即工人對自然界和對自身的外在關係的必然後果,隨後二者就變成了相互作用的關係了。由此可知,馬克思認為一方面異化勞動是私有財產的根源,私有財產是異化勞動的必然結果;另一方面私有財產卻加深了勞動的異化,改變了勞動的性質。

3.揚棄異化、物化途徑的差異

馬克思認為,要真正地消滅異化,首先,必須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使勞動者直接佔有生產資料,支配自己的產品。因為在私有制條件下,勞動者的勞動和自身內在的需要直接分離,即勞動者的勞動產品和勞動者分離,從而使人的勞動成為異化勞動,因此,馬克思把私有制的消滅於異化勞動的消滅看作同一過程;其次,異化的消滅必須通過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鬥爭來實現。馬克思指出,工人生產的產品是通過資本家的私人佔有實現敵對於工人的。因此,無產階級必須同資產階級鬥爭到底,消滅私有制關係;最後,異化的徹底消滅必須以生產力的高度發達為前提。在馬克思看來,克服和消除異化的根本途經是用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

與馬克思不同,盧卡奇認為揚棄物化,關鍵在於無產階級自我意識的成熟,企圖在改良無產階級自我意識的過程中使人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一旦無產階級意識到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和歷史使命時,理解了歷史發展的「內在意義」,無產階級就獲得了自我意識,這時,通過無產階級實踐從總體上徹底改造社會和自身,因此,自我意識就是「革命過程本身」,主體和客體、理論和實踐在其中融合為一體。盧卡奇把對物化的揚棄歸結為無產階級的認識問題,並且把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等同於革命的實踐,顯然是不科學的,具有濃重的烏託邦色彩。

4.異化、物化理論產生背景的差異

馬克思寫作《手稿》的時代,是自由資本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雖然十分迅速,但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統治地位還未形成。階級矛盾的對立是尖銳的,無產階級喪失階級意識的問題,在革命中還沒有突顯出來。因此馬克思的異化學說,從《手稿》到《資本論》,是從勞動異化的概念,深入到分析商品拜物教,並從商品生產的基本矛盾入手,逐步深入地揭示剩餘價值的秘密。馬克思把異化勞動的揚棄與根本變革私有制聯繫了起來,為剩餘價值學說、唯物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開闢了道路。

盧卡奇寫作《意識》的時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處於一個相對穩定時期,科學技術不但在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而且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使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另一方面,當時的無產階級革命發展極不平衡,出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分化。所以,盧卡奇的物化理論沒有簡單重複馬克思的思路,而是建立在馬克思《資本論》基礎之上,從對當時科學理性支配下的商品經濟的解剖出發,闡述物化概念,並追溯到勞動的異化。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重慶:重慶人民出版社,1980.

[4]孫伯鍨:盧卡奇與馬克思[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柏格森的生命之流與直覺主義

馬克思和海德格爾的技術批判思想之比較

鄧曉芒:重審哲學基本問題

紀錄片|【馬克思主義誕生】

近代西方哲學普及貼(二)

張祥龍教授現象學講課記錄(一)

相關焦點

  • 從異化到物化:馬克思的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
    正是把現實性的社會關係理解為人的本質規定性,以之取代了抽象的類本質,馬克思才實現了從異化到物化的邏輯轉換。從社會關係本體論出發,馬克思把現代性理解為一種社會關係,他的物化批判也就主要圍繞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展開。這樣,社會批判理論在馬克思那裡就表現為一種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他將現代性這一「時代問題」歸結為經濟問題,因而這一問題的解決最終只能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批判,也就是政治經濟學批判來完成。
  • 盧卡奇的物化思想及其現實意義
    在馬克思的基礎之上,盧卡奇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制度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他通過對發達國家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探討,引發關於技術對人的統治、人的物化和主體性缺失的思考。物化現象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方方面面,給傳統文化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衝擊。中國傳統人情社會下的「以人為本」與資本主義社會物化的基本矛盾,也讓我們開始反思當今中國社會的經濟發展模式。
  • 理解馬克思| 人的異化、勞動異化及自我異化
    馬克思這裡所批判的物化同時也是異化的物化,他告訴我們:「關鍵不在於物化,而在於異化,外化,外在化,「在於巨大的物的權力不歸工人所有,而歸人格化的生產條件即資本所有」,這種物的權力把社會勞動本身當作自身的一個要素而置於同自己相對立的地位。」(《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第360頁)也就是說,馬克思所批判的是否定意義上的物化,即同時表現為異化的物化。
  • 理解馬克思 | 人的異化、勞動異化及自我異化
    異化理論在馬克思哲學中的地位和作用還表現在,成熟時期的馬克思揭示了異化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基礎性的、普遍的表現形式——「物化」(Verdinglichung)或「商品拜物教」(der Fetischismus der Ware)現象。正是通過對這一現象的揭露,馬克思不僅堅持了異化理論,而且對這一理論做出了創造性的推進。嚴格地說來,物化與商品拜物教這兩個概念是有差別的。
  • 思政小課堂 | 馬克思的異化理論
    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異化勞動」理論是馬克思在其著作
  • 社會批判理論 | 新傳理論33
    (二)思想淵源社會批判理論的思想淵源主要來自馬克思的異化理論、韋伯的現代社會合理化理論和盧卡奇的物化理論。1、馬克思的哲學批判、政治經濟學批判和社會批判,關注的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實踐活動。霍克海默等早期學者,一方面繼承了馬克思的異化思想和批判精神,對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人的生存狀態進行了激烈批判;另一方面由於時代變遷,由具體勞動產品對人的異己統治而引發的政治、經濟困境,越來越表現為科學技術、文化、意識形態等力量對人的異己統治,因此,對科學技術、文化、意識形態的批判就成為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主旨。
  • 盧卡奇:意識形態領域的物化
    盧卡奇也接著馬克思的觀點明確指出了經濟關係控制著人與人之間的全部關係:「歷史恰恰是這些形式的歷史,是它們作為把人們組成社會的形式所經受的變化的歷史,這些形式發端於實際的經濟關係,控制著人與人之間的全部關係(並因而也控制著人同自身,同自然等等的關係。」
  • 盧卡奇與《歷史與階級意識》的「意外」(下)
    正像我們已經提到的那樣,《歷史與階級意識》是一本文集,在這個文集中,盧卡奇提出了他對後世影響最大的物化和階級意識的問題,這一問題通常被認為包含三個核心概念:總體性、階級意識和物化。當然這樣的解讀也並非準確,「盧卡奇這本書決非僅僅是總體性、物化和階級意識那兒個被簡單化了的孤立概念,而是內在地存在著一個複雜的概念系統。
  • 盧卡奇與列寧的辯證法思想比較
    盧卡奇加入匈牙利共產黨後便積極投入了革命鬥爭,匈牙利革命的失敗使盧卡奇等共產黨人陷入反思,苦苦探討失敗的原因,尋求復興革命的道路。他們審視了當時馬克思的後繼者們對馬克思主義的解釋,進一步認清了第二國際的理論,從而促使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問題進行理論反思。
  • 現代性的「鐵籠」——現代性和人的異化三個層次
    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首先立足於無產階級談異化,弗洛姆、盧卡奇、薩特亦如此,都順理成章。儘管馬克思前後期的異化觀有明顯變化,但異化I馬克思終生都堅持,且在他主張的「異化」中處於基礎性地位。按照考林教授的觀點,在馬克思後期理論對這一概念的合法使用中,「『異化』簡單地意味著一個東西的所有權從一個人到另一個人的過渡(在正常情況下,當然是通過銷售它)。
  • 馬克思反貧困理論探析
    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條件下的生產資料私有制、僱傭勞動制度、工人的異化勞動、資本家對剩餘價值的追逐、階級的差別和壓迫都是無產階級貧困產生的原因,而究其根本,貧困的根源就在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一、馬克思反貧困理論的產生與發展  馬克思反貧困理論的產生有其特定的現實及理論背景,它是伴隨著馬克思長久以來對資本主義社會現實日漸深刻的批判和揭露而逐漸發展起來的。
  • 石牌理論 | 想弄懂單向度、異化、文化工業理論?馬爾庫塞的觀點要背全套
    馬爾庫塞的思想深受黑格爾、胡塞爾、海德格爾和弗洛伊德的影響,同時也受馬克思早期著作的很大影響。1933年,馬爾庫塞跟隨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輾轉流亡美國,開始對美國發達工業社會開展文化批判。同時,馬爾庫塞深受馬克思早期著作影響,對現代工業化權威國家中商品崇拜的主導意識形態進行批判。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在馬克思看來,異化勞動是造成人與自然之間、思維與存在之間、自由與必然之間等全部歷史中對立的根源。馬克思將人的類本質規定為「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即「改造對象世界」的生產勞動,用人的類本質的異化和異化的揚棄去說明全部歷史,說明私有財產的形成和消滅,把全部歷史歸結為生產勞動的異化與揚棄異化的辯證運動過程。在《神聖家族》中,馬克思是從利己主義的個人出發的。
  • 物化:從「承認的遺忘」到「錯誤承認」
    霍耐特強調,表面上看來,盧卡奇、海德格爾觀念中都有一個「參與者視角」(也就是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視角),而實際上不止如此,因為,「盧卡奇、海德格爾實際上都傾向於使他們的實踐觀念包含一個人對待他人以及他的生存環境」兩方面內容。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則僅僅包含了人們相互之間如何相互溝通、相互理解;他的承認理論,也只是考察人們之間的相互承認。
  • 馬克思與技術批判
    可以說,生產—技術在馬克思那裡,不僅具有一般社會理論的含義,更有審美意蘊。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從人的類本質出發,把人的類本質設定為一種自由的自覺的活動。生產勞動是人的類本質的確證,只是異化才造成了勞動成為維持個人生活的手段,消除異化就是向人的類本質的復歸。
  • 「異化」與「勞動異化」
    雖然他不再用異化這個概念來推演他的哲學體系(實際上對於唯物主義者來說這也是不可能的立場),而是用它來分析宗教。在他看來,宗教是人的本質的外化,上帝的智慧是人的智慧的外化,但上帝又反過來統治人、支配人。費爾巴哈認為,所謂的上帝概念,不過是人把自身進行了「異化」,形成了上帝,並進而對上帝產生了依賴感。所以,宗教的本質實際上就是人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