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馬克思異化理論與盧卡奇物化理論
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爾、費爾巴哈和赫斯異化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勇於創新,賦予了異化完全嶄新的內容,將異化的理論與當時的經濟狀況聯繫起來。第一次提出了異化勞動的概念,從而創立了自己科學的唯物的異化理論,主要是異化勞動理論。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盧卡奇根據馬克思關於「商品拜物教」的論述闡述了資本主義的物化現象,試圖恢復異化概念在馬克思主義中的地位。本文將就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和盧卡奇的物化理論的相同點與不同點進行粗略的探討。
一、馬克思異化理論的主要觀點
馬克思主要是從異化勞動的角度來論述異化理論的。異化勞動是特殊形式的勞動,是生產關係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主要存在資本主義社會。下面介紹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主要內容,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其一,從生產結果看,勞動者的勞動同他的勞動產品相異化。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於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1](P.41)其二,從生產過程看,勞動者和他的勞動活動相異化。勞動對象和勞動產品的異化是生產行為本身、生產活動本身異化的結果。即工人被迫把自己的勞動產品異化出去,只是因為他在勞動本身中把自己異化出去了。「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於他的本質;因此,他在自己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到折磨,精神遭摧殘。因為工人只有在勞動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勞動中則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勞動時覺得舒暢,而在勞動時就覺得不舒暢」;[1](P.43)其三,從人的類本質上看,勞動者與他的類本質相異化。在異化勞動中,人對人的類本質的體現完全發生了變化,異化勞動使自然界,使人本身、人的自己的活動機能、人的生命活動同人相異化,使類同人相異化。「這樣一來,異化勞動導致:人的類本質——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的精神的類能力——變成對人來說是異化的本質,變成維持他的個人生存的手段。異化勞動使人自己的身體,同樣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質,他的人的本質同人相異化」;[1](P.47)其四,從人與人的關係看,人同人相異化。「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當人同自身相對立的時候,他也同他人相對立」。[1](P.47)
二、盧卡奇物化理論的主要觀點
盧卡奇在他的代表作《歷史和階級意識》(以下簡稱《意識》)中把「物化」作為一個重要的哲學問題來考察,成為自己哲學思想的獨特內容。但是他是在沒有看到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的情況下對異化問題所作出的系統表述。馬克思的《手稿》是馬克思早期談到異化問題的重要著作,在1932年才發表。而盧卡奇的《意識》一書發表於1923年,盧卡奇是從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一卷中分析的商品及商品拜物教出發,提出資本主義社會的物化問題。
盧卡奇是從批判商品拜物教這一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視角開始對「物化」現象的分析的。「物化是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每一個人所面臨的必然的、直接的現實性」。[3](P.224)他的物化理論具體表現在:其一,在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生產中人和人的關係表現為物和物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勞動交換關係上就蒙上了一層物的紗簾。人們對商品的崇尚和追求,使人們的目光愈來愈短淺,人們只注重眼前的物和物的關係,而忽視對未來前途的思考;其二,資本主義社會失去其整體性,社會生活分解為一塊塊碎片,由於資本主義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的作用,人們的職業愈益專門化,其生活局限在狹小範圍內,人們喪失了對整體景象把握的能力,更無法把握歷史發展的全過程;其三,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意識的物化,物化意識侵入人的內心世界。在資本主義整個勞動生產過程中,勞動者本身失去了自己的主體意識,一切勞動都以一種機械化、標準化的方式來處理,勞動者的精神意識受到機械化的壓抑,從整個人格中分離出去,變成一種物品。盧卡奇沒有明確地把消除物化和消滅私有制聯繫起來,這是一個重大的缺陷。
三、辨析馬克思異化理論與盧卡奇物化理論
(一)馬克思異化理論與盧卡奇物化理論的相同點
物化或異化,分別構成了盧卡奇和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批判維度,即二人都從物化現象或者異化現象的批判入手來批判資本主義社會,而且這一批判都與資本主義的商品拜物教現象聯繫在一起,這也使得二者的意識形態批判理論都具有了鮮明的歷史感和社會實踐性特色。對於相同點,這裡不多做論述,本文重點討論一下他們之間的不同點。
(二)馬克思異化理論與盧卡奇物化理論的不同點
不同點主要集中在盧卡奇的物化理論不僅包括對象化,也包括異化;而馬克思的異化理論中異化和對象化卻有了明確的區分。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異化、物化概念的差異
馬克思認為:「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於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勞動的產品就是固定在某個對象中,物化為對象的勞動,這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勞動的實現就是勞動的對象化。」 [2](P.91)勞動產品作為客體。只有與主體相分離、相對立,才有客體的客觀存在,這本身並不是異化。只有「在被國民經濟學作為前提的那種狀態下,勞動的這種實現表現為工人的失去現實性,對象化表現為對象的喪失和被對象奴役,佔有表現為異化、外化。」[2](P.91)此時的對象化表現為異化。因此,對象化是異化的前提,只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私有制條件下,對象化才表現為異化,異化只是對象化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
盧卡奇沒有把對象化和異化相區分,而是把它們混同。他認為:「由於這種情況,人自己的活動,他自己的勞動,成為客觀的、獨立於它的某種東西,成為藉助於一種與人相對應的自發運動而控制了人的某種東西,從客觀的方面看,一個充滿客體和事物之間關係的世界拔地而起。」[3](P.96)顯然,盧卡奇把對象化與異化在同一意義上使用了。
2.異化、物化現象產生根源的差異
盧卡奇認為物化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普遍的、必然的現象,是因為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必然表現為商品的巨大堆積,商品生產的奧秘在於它把人們勞動的社會性質表現為勞動產品這種物的形式,因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被物與物之間的關係的虛幻形式所掩飾。盧卡奇在《意識》中認為,勞動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種不斷地向著高度理性發展,逐步地清除工人在特性、人性和個人性格上的傾向。這正是資本主義私有制下異化和分工相互作用的體現。
而馬克思則是從更廣闊的視野,從人類發展史和生產方式的角度,來探討異化產生的根源問題,並著重論述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勞動的異化。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經濟事實和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來考察異化勞動的根源,揭示出異化現象是人類的本質力量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根源於社會生產方式,並和私有制相互作用。認為私有財產是外化勞動即工人對自然界和對自身的外在關係的必然後果,隨後二者就變成了相互作用的關係了。由此可知,馬克思認為一方面異化勞動是私有財產的根源,私有財產是異化勞動的必然結果;另一方面私有財產卻加深了勞動的異化,改變了勞動的性質。
3.揚棄異化、物化途徑的差異
馬克思認為,要真正地消滅異化,首先,必須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使勞動者直接佔有生產資料,支配自己的產品。因為在私有制條件下,勞動者的勞動和自身內在的需要直接分離,即勞動者的勞動產品和勞動者分離,從而使人的勞動成為異化勞動,因此,馬克思把私有制的消滅於異化勞動的消滅看作同一過程;其次,異化的消滅必須通過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鬥爭來實現。馬克思指出,工人生產的產品是通過資本家的私人佔有實現敵對於工人的。因此,無產階級必須同資產階級鬥爭到底,消滅私有制關係;最後,異化的徹底消滅必須以生產力的高度發達為前提。在馬克思看來,克服和消除異化的根本途經是用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
與馬克思不同,盧卡奇認為揚棄物化,關鍵在於無產階級自我意識的成熟,企圖在改良無產階級自我意識的過程中使人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一旦無產階級意識到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和歷史使命時,理解了歷史發展的「內在意義」,無產階級就獲得了自我意識,這時,通過無產階級實踐從總體上徹底改造社會和自身,因此,自我意識就是「革命過程本身」,主體和客體、理論和實踐在其中融合為一體。盧卡奇把對物化的揚棄歸結為無產階級的認識問題,並且把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等同於革命的實踐,顯然是不科學的,具有濃重的烏託邦色彩。
4.異化、物化理論產生背景的差異
馬克思寫作《手稿》的時代,是自由資本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雖然十分迅速,但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統治地位還未形成。階級矛盾的對立是尖銳的,無產階級喪失階級意識的問題,在革命中還沒有突顯出來。因此馬克思的異化學說,從《手稿》到《資本論》,是從勞動異化的概念,深入到分析商品拜物教,並從商品生產的基本矛盾入手,逐步深入地揭示剩餘價值的秘密。馬克思把異化勞動的揚棄與根本變革私有制聯繫了起來,為剩餘價值學說、唯物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開闢了道路。
盧卡奇寫作《意識》的時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處於一個相對穩定時期,科學技術不但在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而且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使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另一方面,當時的無產階級革命發展極不平衡,出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分化。所以,盧卡奇的物化理論沒有簡單重複馬克思的思路,而是建立在馬克思《資本論》基礎之上,從對當時科學理性支配下的商品經濟的解剖出發,闡述物化概念,並追溯到勞動的異化。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重慶:重慶人民出版社,1980.
[4]孫伯鍨:盧卡奇與馬克思[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柏格森的生命之流與直覺主義
馬克思和海德格爾的技術批判思想之比較
鄧曉芒:重審哲學基本問題
紀錄片|【馬克思主義誕生】
近代西方哲學普及貼(二)
張祥龍教授現象學講課記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