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識形態》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基礎上,用關於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中的真正實證的科學內容的描述進一步充實原來與現實社會關係無直接關係的人的對象化勞動、工業、實踐、物質生產線索,描繪了資本主義大工業對整個社會關係的規定。盧卡奇也接著馬克思的觀點明確指出了經濟關係控制著人與人之間的全部關係:「歷史恰恰是這些形式的歷史,是它們作為把人們組成社會的形式所經受的變化的歷史,這些形式發端於實際的經濟關係,控制著人與人之間的全部關係(並因而也控制著人同自身,同自然等等的關係。」(盧卡奇,1999:104)
文學與藝術作為上層建築的一部分,在工業資本主義社會中,也不可避免地被裹挾入資本主義體系,滲透著物質生產力和階級鬥爭的發展情況。自從七月革命以來,德國反對派文學中普遍存在著與唯心主義美學所標榜的藝術「獨立性」論戰,宣布了藝術被賦予一種超脫於社會政治鬥爭之上的,完全具有自身獨立意義的那個時期的結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1)。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文化領域的階級鬥爭,但是未能深入揭示物質生產方面的變革(工業統治)對文化的影響。盧卡奇也只是籠統地說「隨之而來的是在社會的客觀經濟結構中,經濟的因素和政治的、宗教的等等因素不可分地結合在一起」(盧卡奇,1999:114),隨著本雅明首先發現文化的工業化,在美學領域裡達到了馬克思主義在經濟學領域裡的成就(劉北成,1998:174),而後阿多諾、霍克海默以文化工業理論將這個要點明確下來並推向風口浪尖,藝術的超越性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
盧卡奇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在與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思想傾向作鬥爭的過程中,就已經對文化上的資產階級化十分警惕。他們「始終了解文學對於人類覺悟具有特別深遠的影響,所以從未低估正確探討文學和文藝理論的意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2)。文化的資產階級化,未必表現為文藝作品直接擁護資產階級政權。從盧卡奇對恩格斯文藝理論的評論來看,盧卡奇反對庸俗、機械地把文學與政治宣傳等同起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2),強調恩格斯的分析方法是從「內容與形式方面都進行了深入的評論」,是辯證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3)。資產階級化常常表現為不著痕跡的滲透:責備工人階級對上等階級的憤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8),醜化工人的形象(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10),將無產階級革命的歷史任務簡單化,描繪空洞的、抽象的、小市民夢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12),等等。一言以蔽之,凡是阻礙人們認識資本主義本質以及無產階級革命的意義、任務的文藝作品,都是資產階級化的。盧卡奇認為,客觀上無視社會發展的東西,表現為不符合社會發展的,沒有相應地表現這一發展的東西,另一方面,同一個意識在相同的關係中表現為主觀上不能達到自己確立的目標,而同時又促進和實現對它來講是不了解的,不想要的社會發展的客觀目標,便叫作「虛假意識」(盧卡奇,1999:108)。資產階級化的文學充斥著「虛假意識」,無法揭露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假象。文化領域是鬥爭的陣地(這一點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另一位創始人安東尼奧·葛蘭西的霸權理論裡得到了生動詮釋),畢竟它直接影響人們的認識。如果不把它從工業資本主義的統治中搶奪過來,任由它淪陷於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中,無產階級革命便難以被充分地、合理地組織起來。馬克思著力批判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是因為它掩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矛盾,製造合理的假象,使人們沉溺於充滿剝削、壓迫的現存秩序。但是,洞察了資本主義的秘密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如果不能被廣泛傳播和認識,無產階級意識也就無法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