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卡奇:意識形態領域的物化

2021-02-19 南大新傳讀書會

《德意志意識形態》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基礎上,用關於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中的真正實證的科學內容的描述進一步充實原來與現實社會關係無直接關係的人的對象化勞動、工業、實踐、物質生產線索,描繪了資本主義大工業對整個社會關係的規定。盧卡奇也接著馬克思的觀點明確指出了經濟關係控制著人與人之間的全部關係:「歷史恰恰是這些形式的歷史,是它們作為把人們組成社會的形式所經受的變化的歷史,這些形式發端於實際的經濟關係,控制著人與人之間的全部關係(並因而也控制著人同自身,同自然等等的關係。」(盧卡奇,1999:104)

文學與藝術作為上層建築的一部分,在工業資本主義社會中,也不可避免地被裹挾入資本主義體系,滲透著物質生產力和階級鬥爭的發展情況。自從七月革命以來,德國反對派文學中普遍存在著與唯心主義美學所標榜的藝術「獨立性」論戰,宣布了藝術被賦予一種超脫於社會政治鬥爭之上的,完全具有自身獨立意義的那個時期的結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1)。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文化領域的階級鬥爭,但是未能深入揭示物質生產方面的變革(工業統治)對文化的影響。盧卡奇也只是籠統地說「隨之而來的是在社會的客觀經濟結構中,經濟的因素和政治的、宗教的等等因素不可分地結合在一起」(盧卡奇,1999:114),隨著本雅明首先發現文化的工業化,在美學領域裡達到了馬克思主義在經濟學領域裡的成就(劉北成,1998:174),而後阿多諾、霍克海默以文化工業理論將這個要點明確下來並推向風口浪尖,藝術的超越性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

盧卡奇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在與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思想傾向作鬥爭的過程中,就已經對文化上的資產階級化十分警惕。他們「始終了解文學對於人類覺悟具有特別深遠的影響,所以從未低估正確探討文學和文藝理論的意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2)。文化的資產階級化,未必表現為文藝作品直接擁護資產階級政權。從盧卡奇對恩格斯文藝理論的評論來看,盧卡奇反對庸俗、機械地把文學與政治宣傳等同起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2),強調恩格斯的分析方法是從「內容與形式方面都進行了深入的評論」,是辯證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3)。資產階級化常常表現為不著痕跡的滲透:責備工人階級對上等階級的憤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8),醜化工人的形象(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10),將無產階級革命的歷史任務簡單化,描繪空洞的、抽象的、小市民夢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12),等等。一言以蔽之,凡是阻礙人們認識資本主義本質以及無產階級革命的意義、任務的文藝作品,都是資產階級化的。盧卡奇認為,客觀上無視社會發展的東西,表現為不符合社會發展的,沒有相應地表現這一發展的東西,另一方面,同一個意識在相同的關係中表現為主觀上不能達到自己確立的目標,而同時又促進和實現對它來講是不了解的,不想要的社會發展的客觀目標,便叫作「虛假意識」(盧卡奇,1999:108)。資產階級化的文學充斥著「虛假意識」,無法揭露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假象。文化領域是鬥爭的陣地(這一點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另一位創始人安東尼奧·葛蘭西的霸權理論裡得到了生動詮釋),畢竟它直接影響人們的認識。如果不把它從工業資本主義的統治中搶奪過來,任由它淪陷於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中,無產階級革命便難以被充分地、合理地組織起來。馬克思著力批判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是因為它掩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矛盾,製造合理的假象,使人們沉溺於充滿剝削、壓迫的現存秩序。但是,洞察了資本主義的秘密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如果不能被廣泛傳播和認識,無產階級意識也就無法覺醒。

相關焦點

  • 辨析馬克思異化理論與盧卡奇物化理論
    而盧卡奇的《意識》一書發表於1923年,盧卡奇是從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一卷中分析的商品及商品拜物教出發,提出資本主義社會的物化問題。盧卡奇是從批判商品拜物教這一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視角開始對「物化」現象的分析的。「物化是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每一個人所面臨的必然的、直接的現實性」。[3](P.224)他的物化理論具體表現在:其一,在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生產中人和人的關係表現為物和物的關係。
  • 盧卡奇的物化思想及其現實意義
    一、商品拜物教與盧卡奇「物化」概念的提出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揭示了商品拜物教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被物與物之間的關系所取代的「異化」現象。而在這之後,盧卡奇在其《歷史與階級意識》的第四章《物化與無產階級意識》中首次提出「物化」的概念。
  • 物化:從「承認的遺忘」到「錯誤承認」
    二、霍耐特對於遺忘承認的社會根源的理解之所以會出現「物化」,按照盧卡奇的看法,是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以市場經濟主導的經濟系統中,人們為了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而採用了韋伯(M. Weber,1864—1920)所說的那種合理化方法。這種合理化的方法並不局限於經濟領域,而且還擴展到社會領域。
  • 階級意識的歷史考察——基於青年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的文本分析
    「虛假意識」是資產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上升時期表現出來的階級意識形態。盧卡奇引用恩格斯的說法,認為意識形態是由所謂思想家有意識地,但是以「虛假的」意識完成的過程。從主觀視角來看,資產階級的反映社會和歷史環境的階級意識是一種社會意識,被認為是正確的;從客觀內容層面來講,由於資產階級的階級意識沒有充分地表達社會發展的本質,因此是一種虛假的意識。
  • 盧卡奇與列寧的辯證法思想比較
    盧卡奇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研究的理論來源是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盧卡奇自己承認,他寫《歷史和階級意識》時,是透過黑格爾的眼光看待馬克思的,從他所著的《青年黑格爾》也可以看出,盧卡奇獲得思想靈感和理論借鑑的,是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其中主體——客體的外化、異化——通過外化、異化的揚棄和克服達到主、客體辯證的、具體的統一,這種哲學模式的構築和完成給了盧卡奇創立和提出物化理論的哲學依據。
  • 盧卡奇與《歷史與階級意識》的「意外」(下)
    正像我們已經提到的那樣,《歷史與階級意識》是一本文集,在這個文集中,盧卡奇提出了他對後世影響最大的物化和階級意識的問題,這一問題通常被認為包含三個核心概念:總體性、階級意識和物化。當然這樣的解讀也並非準確,「盧卡奇這本書決非僅僅是總體性、物化和階級意識那兒個被簡單化了的孤立概念,而是內在地存在著一個複雜的概念系統。
  • 從異化到物化:馬克思的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
    《德意志意識形態》概括了「物化現象」:「我們本身的產物聚合為一種統治我們、不受我們控制、使我們的願望不能實現並使我們的打算落空的物質力量,這是迄今為止歷史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別是在現代社會生活中,隨著商品形式取得統治地位,「物化現象」更是達到極致,徹底掩蓋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
  • 南哲思享 | 周嘉昕:從唯物辯證法到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批判——政治...
    然而,在既有的研究中,對柯爾施的關注遠不及他的同時代人盧卡奇和葛蘭西。如果說,盧卡奇的聲名遠播源於其《歷史和階級意識》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主題和路徑的奠基,那麼葛蘭西在西方學術語境中的凸顯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上世紀70年代文化研究及80年代後馬克思主義對霸權理論的重新發現。相較之下,柯爾施研究似乎要沒落得多。
  • 意識形態領域鬥爭決不能鬆懈
    這說明我們在意識形態領域面臨的鬥爭和較量是長期的、複雜的,必須引起我們高度警惕,意識形態領域鬥爭決不能鬆懈。 一、深刻認識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和國家長治久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 」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 北京日報:意識形態領域陣地決不能丟
    原標題:意識形態領域陣地決不能丟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深刻論述,鮮明揭示了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面對日趨複雜的國際國內環境,能不能保持黨的思想宣傳優勢,能不能守住意識形態領域陣地,能不能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確實是亟須高度關注的重大課題。   毛澤東同志講:「掌握思想領導是掌握一切領導的第一位」。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一個國家要持續發展,一個政黨要執政興邦,就必須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域陣地,夯實共同奮鬥的精神根基。
  • 《景觀社會》解讀:景觀意識形態及其顛覆
    它既是當今資本主義社會最重要的意識形態支撐,也是其實現統治最直接的幫兇。該書的最後一章中,德波以「物化意識形態」為題,並且意味深長地採用了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的文字為引語。該段文字的大意約為:自我意識確立的本質是為他之在,即為了獲得另一個自我意識的承認和認可。德波引用此語的理論意圖頗為顯明,他希望藉此引出意識形態的本質為一種虛假的社會認同,並且重點說明景觀是對意識形態的一種物性強化。
  • 關於新發展階段意識形態領域使命的思考
    面向新發展階段,意識形態領域工作應更好回答以下重大問題:一是如何使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更好入腦入心,就是「舉旗幟」的問題;二是如何更好把握「 最大的政治」、做好這個「最大的政治」,就是「聚民心」的問題;三是如何進一步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就是「育新人」的問題;
  • 周為民:意識形態領域需正本清源
    對當下一些黨內外人士對時局的困惑,周為民向鳳凰網強調,意識形態給社會各群體提供的預期具有全局影響力,因此要正確恰當評估當前意識形態和思想文化領域的狀況,不能任意誇大「敵情」。  當下意識形態領域仍需正本清源 鳳凰評論《高見》:為什麼今天我們依然要強調正本清源? 周為民: 鄧小平從改革開放一開始,就提出在黨的思想理論上正本清源的任務,強調要重新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什麼是馬克思主義。解放思想是和正本清源聯繫在一起的,就是要把思想從蘇聯模式和蘇聯意識形態的長期束縛中解放出來。
  • 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領域的「中國問題」
    ,以及十六個倫理道德狀況資料庫,二十六個大眾意識形態狀況資料庫,共兩百多萬字。兩部報告反應了我國當前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總體狀況與發展態勢,提供了當前我國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領域的新發現與新解釋。並對反應出來的「中國問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中國戰略」。
  • 賈立政丨關於新發展階段意識形態領域使命的思考
    新發展階段,「兩個大局」相互交織,「兩個百年」歷史交匯,意識形態領域使命任務更加艱巨,階段性特徵更加顯著,階段性挑戰更加突出。特別是當前一些西方國 家利用其在經濟、科技和文化傳播方面的話語優勢,對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展開攻勢,威脅著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從國內看,一些錯誤言論和觀點不時出現,並且傳播方式變得更為隱蔽、靈活。這些意識形態領域的複雜情況,都是我們不能回 避的挑戰。當前,全球疫情形勢依舊嚴峻,疫情的持續蔓延也激活了長期潛伏於國內外社會的意識形態病毒,意識形態工作的緊迫性更加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