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義,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博雅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北京市社科聯副主席、中國人學學會會長、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等。先後被評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人選和北京市「百人工程」人選等,任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建設工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編寫組首席專家之一。
近日,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豐子義老師應南京大學哲學系、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的邀請,於線上做了主題為「馬克思的文明理論及其當代意義」的學術演講。本次講座由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中心暨哲學系唐正東教授主持。
本次講座,豐老師主要是圍繞著三個方面展開:第一個方面是引領人類文明的發展需要馬克思;第二個方面是馬克思關於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立場與觀點;第三個方面是從人類文明的走向來看待中國的發展。
豐老師認為,探討馬克思的文明理論及其當代意義,不僅是理論的需要,也是現實的需要。在理論維度上,關於馬克思文明理論的研究較為薄弱,亟需補足;而在現實維度上,我們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關於這個世界的發展、人類文明的走向,是所有人都極為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因此探討馬克思的文明理論對我們認識和把握現代文明,進而引導文明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01
豐老師首先給大家講解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引領人類文明的發展,為什麼需要馬克思?為了解答這個問題,豐老師首先給大家分析了一下當前時代的主要特徵,即這既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它繁榮至極,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它亂象叢生。面對如此現狀,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醫治藥方,有的主張抵抗全球化,有的主張推行西方的意識形態,還有的主張冷戰思維。對此,豐老師認為,這些觀點都不是對世界亂象客觀、準確的診斷,因此都是行不通的,要真正促進文明的健康發展,關鍵還是在於重視馬克思的思想引領作用。
接著,豐老師就從三個方面分別來論證這一觀點:第一,當代世界的發展需要馬克思所做的那些理論分析,因為馬克思所面對的時代與我們今天所面對的時代其實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時代存在的主要問題,即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以及各種主要的表現,在今天依然存在。第二,當代世界的發展需要馬克思的批判意識與批判精神,以便於我們更好地認清世界的真相、世界的本來面貌,廓清各種認識迷霧,從而明確發展的方向。第三,當代人類文明發展需要馬克思的價值指引。
02
在第二部分,豐老師向大家闡述了馬克思關於人類文明的基本立場與觀點。這一部分的內容分為了七個小點,第一點是關於文明本身的理解問題。從研究語境來看,馬克思的文明思想主要是體現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剖析之中,以及現代社會和非西方社會、以前社會的對比研究之中。從概念本身來看,馬克思的文明概念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它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並且是作為進步的同義語來使用的。第二點,豐老師指出,馬克思研究人類文明,他的價值指向和價值追求是非常明確的,即為了人類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一價值指向甚至是貫穿了馬克思一生研究的始終。第三點是馬克思所揭示的文明發展的內在矛盾及其根源。豐老師指出,在馬克思看來,文明發展的內在矛盾是由資本的內在矛盾引起的,資本既是促進了現代文明進步的一種積極力量,同時又是阻礙現代文明健康發展的消極力量。要使現代文明能夠正常的發展,必須消除這樣的矛盾。
第四點,豐老師講的是文明進步的條件和環境問題,並指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必須具備相應的條件和相應的環境,只有這樣人類文明才能夠落到實處。第五點討論的是文明發展的規律和道路問題。豐老師指出,各個國家的具體情況不一樣,所以各個國家行駛的道路也往往不一樣,而這實際上都取決於各個國家的具體的實踐方式,就是有什麼樣的實踐方式,最後就形成什麼樣的道路。第六點是文明的發展與全球化的關係問題。豐老師指出,馬克思在研究現代文明的時候,總是和世界歷史是聯繫在一起的,因為沒有世界歷史的形成,沒有普遍交往的發展,就沒有現代文明的產生和出現。所以,世界性的普遍的交往,實際上反映了文明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客觀規律。最後一點講的是東西方文明的關係問題。
03
第三部分,豐老師在闡明上述理論的基礎上強調,要從人類文明的走向來看待中國的發展,即要回到中國發展的現實中來。他認為,研究馬克思的文明觀、文明理論,研究人類文明發展的走向,目的還是為了順利推進中國的發展。對此,豐老師圍繞著中國道路、中國經驗、中國問題這三個角度展開了討論,論述了道路與規律的關係問題,以及經驗和教訓的關係問題,同時還區分了當前中國發展所面臨的三大類問題:其一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所遇到的一般問題,其二是中國自身的問題,其三是和所有國家共同面臨的問題。
豐老師認為,對於各種中國問題的解決,沒有現成的模式可循,簡單套用西方的發展理論也不可能,正確的方式還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用馬克思關於文明的觀點、關於發展的觀點,來具體的分析、探索問題,以便於形成符合實際的切實可行的解決思路和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