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興國思想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朱開軒
一、鄧小平科教興國思想的提出和發展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鄧小平同志始終把教育發展和科技進步作為關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和社會主義歷史命運的根本問題,進行理論思考,提出戰略設想。
早在1977年「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重提我國實現現代化歷史任務的最初時期,鄧小平同志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就提出:「我們國家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從何著手呢?我想,要從科學和教育著手。」①明確地把科教的發展作為發展經濟、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先導。
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和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同志深刻地論述了經濟快速發展離不開科技進步、而科技進步又依賴於教育的關係,從戰略的高度強調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意義。
1982年,鄧小平同志在論述20年內我國發展戰略的重點時強調:「搞好教育和科學工作,我看這是關鍵。沒有人才不行,沒有知識不行」。②
1985年,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同志重申:「改革經濟體制,最重要的、我最關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體制,我最關心的,還是人才。」③同年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同志號召各級黨委和政府把教育工作認真抓起來,指出:「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後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④
1988年,鄧小平同志深刻指出:「馬克思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事實證明這話講得很對。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⑤這個劃時代的論斷,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的學說,揭示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歷史必然性。
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視察南方的重要談話中再次指出:「經濟發展得快一點,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⑥他號召全黨全社會通力合作,為加快發展我國科技和教育事業多做實事。
鄧小平同志從7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依靠科學和教育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科學論斷,為提出和實施科教興國發展戰略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根據鄧小平同志的這個戰略思想,黨中央在1985年先後發布了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和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分別確立了「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⑦和「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⑧
的戰略方針。
1992年,黨的十四大依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確定了90年代我國改革和建設的主要任務,江澤民同志在會上深刻指出「必須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⑨
1993年,黨中央、國務院發布了《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在關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主要原則中明確提出,「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必須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⑩並且提出了落實教育戰略地位的重大舉措。
1994年,黨中央和國務院召開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貫徹黨的十四大和十四屆三中全會的精神,進一步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時戰略,動員全黨全社會認真實施《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
1995年,黨中央、國務院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召開全國科技大會,首次正式提出實施科教興國發展戰略。江澤民同志在全國科技大會上闡明:「科教興國,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重申「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強盛。」(11)同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在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把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列為今後15年直至整個21世紀加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方針之一。1996年,全國人大八屆四次會議正式通過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科教興國成為我們的基本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