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興國思想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0-12-19 青少年愛國主義網

  科教興國思想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朱開軒

  一、鄧小平科教興國思想的提出和發展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鄧小平同志始終把教育發展和科技進步作為關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和社會主義歷史命運的根本問題,進行理論思考,提出戰略設想。

  早在1977年「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重提我國實現現代化歷史任務的最初時期,鄧小平同志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就提出:「我們國家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從何著手呢?我想,要從科學和教育著手。」①明確地把科教的發展作為發展經濟、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先導。

  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和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同志深刻地論述了經濟快速發展離不開科技進步、而科技進步又依賴於教育的關係,從戰略的高度強調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意義。

  1982年,鄧小平同志在論述20年內我國發展戰略的重點時強調:「搞好教育和科學工作,我看這是關鍵。沒有人才不行,沒有知識不行」。②

  1985年,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同志重申:「改革經濟體制,最重要的、我最關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體制,我最關心的,還是人才。」③同年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同志號召各級黨委和政府把教育工作認真抓起來,指出:「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後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④

  1988年,鄧小平同志深刻指出:「馬克思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事實證明這話講得很對。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⑤這個劃時代的論斷,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的學說,揭示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歷史必然性。

  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視察南方的重要談話中再次指出:「經濟發展得快一點,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⑥他號召全黨全社會通力合作,為加快發展我國科技和教育事業多做實事。

  鄧小平同志從7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依靠科學和教育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科學論斷,為提出和實施科教興國發展戰略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根據鄧小平同志的這個戰略思想,黨中央在1985年先後發布了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和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分別確立了「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⑦和「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⑧

  的戰略方針。

  1992年,黨的十四大依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確定了90年代我國改革和建設的主要任務,江澤民同志在會上深刻指出「必須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⑨

  1993年,黨中央、國務院發布了《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在關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主要原則中明確提出,「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必須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⑩並且提出了落實教育戰略地位的重大舉措。

  1994年,黨中央和國務院召開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貫徹黨的十四大和十四屆三中全會的精神,進一步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時戰略,動員全黨全社會認真實施《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

  1995年,黨中央、國務院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召開全國科技大會,首次正式提出實施科教興國發展戰略。江澤民同志在全國科技大會上闡明:「科教興國,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重申「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強盛。」(11)同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在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把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列為今後15年直至整個21世紀加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方針之一。1996年,全國人大八屆四次會議正式通過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科教興國成為我們的基本國策。

相關焦點

  • 重溫鄧小平教育理論 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鄧小平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者。他以偉大戰略家的眼光,始終把教育作為關係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戰略問題來對待,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教育理論。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命題的理論演變
    上述問題客觀上構成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總命題之下的法制建設道路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正確回答問題卻註定需要一個更長、更曲折的實踐探索過程。  確立方向階段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改革探索階段,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方向確立階段。
  • 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表述
    ,並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鄧小平多次強調,「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但沒有把「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聯繫起來。  黨的十二大至十六大前,我們黨在近20年中所使用的概念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鄧小平理論」等。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框架
    在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前,本人曾提出了一個看法: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所提出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已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的理論形態。其理由是在這些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中包含著一系列新範疇、新觀點,並蘊含著嚴密的理論新邏輯。[1]在黨的十九大,對這些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又增添了新的思想內容,並把其概括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特質和理論品格
    原標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特質和理論品格 真理是樸素的,也是有氣質的。任何一個理論被人所信服,既因為其能夠回答時代課題、指導推動實踐,也因為其獨特的精神和理論品格所賦予的強大思想魅力。黨的十九大最重大的理論貢獻,就是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在黨的旗幟上,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又一次與時俱進。
  • 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並不斷發展。 實踐是理論之源,時代是思想之母。
  • 魏禮群: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豐富內涵及重大貢獻
    ,形成了諸多相互聯繫的重大思想和觀點,構成了系統完備、內涵豐富的理論體系,是深刻認識中國基本國情、科學認識社會主義本質和根本任務的重大成果,是全面總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經驗教訓、充分吸收和借鑑國際上有益做法的重大成果。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基本內涵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總結和運用黨領導人民實行法治的成功經驗,深入研究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地位、核心內容、總目標、基本原則、根本保證等基本問題,集中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個根本性問題,標誌著我們黨已經形成了系統完整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的三大支撐
    面對黨的建設遇到的困難,歷代領導人都格外重視:鄧小平同志強調,要把黨建設成為有戰鬥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成為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堅強核心;江澤民同志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胡錦濤同志提出,必須牢牢把握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這條主線,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習近平總書記則更進一步地提出了要全面從嚴治黨。
  • 常識判斷之政治常識第三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就要堅持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教育科學文化水平;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重在建設,繁榮學術和文藝。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體系、歷史地位和世界意義
    這兩部分各有側重又相互統一,共同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完整體系。這「十四個堅持」,既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要求。
  •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直播回放)  習近平說,圍繞這個重大時代課題,我們黨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進行艱辛理論探索
  •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來源
    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中,重點論證了「剩餘價值理論同樣適用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重要的命題;在「前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遺產」中,介紹了列寧領導的俄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和前東歐試圖在計劃中注入市場元素的艱辛歷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中對與西方文化相區別的價值模式和倫理模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在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文明成果中,論證了西方主流經濟學「工具取向」
  • 高高舉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偉大旗幟
    這一重要理論概念的鄭重推出,標誌著我們黨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產生了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實現了我們黨指導思想上的又一次與時俱進。從此,我們黨的旗幟因注入鮮活的時代精神而更加鮮豔,黨的領導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也將更加堅強有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高高舉起這一偉大旗幟,怎樣更好地開闢未來?
  • 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正確把握毛澤東思想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關係  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歷史性飛躍中,從毛澤東思想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構建了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發展史上前後接續、繼承發展、與時俱進、高度統一的恢宏理論大廈,堪稱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奇觀。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才能始終堅定理想信念,才能在紛繁複雜的形勢下堅持科學指導思想和正確前進道路,才能帶領人民走對路,才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向前進。學習和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關鍵就在於學習和堅持其中所貫穿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立場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立場,就是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基本立場,也就是始終站在人民大眾立場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把服務群眾、造福百姓作為最大責任。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豐富與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新的輝煌成就,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新一代領導集體根據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的新變化、新情況,提出了一系列新論斷、新理論、新思路、新方法,豐富與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寶庫。黨的十九大報告正式提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闡釋了其豐富的思想內涵。
  • 鄧小平改革思想的理論精髓和現實意義-光明日報-光明網
    鄧小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者,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在他的指導下,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偉大決策,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領導中國邁入了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新時代。
  • 鄧小平對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貢獻
    根據於一定的思想、理論、計劃、方案等以從事於變革客觀現實的實踐一次又一次地向前發展,人們對於客觀現實的認識也就一次又一次地得以深化。這個深化的過程,就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就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在實踐中檢驗,在實踐中矯正,在實踐中發展的過程。對此,鄧小平聯繫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作了大量的論述。他反覆指出,我們現在所從事的事業,就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 【中心刊物】李慎明: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這五個語彙的科學內涵
    「中國道路」有三層含義:「大道路」包括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之路,「中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小道路」即「四個自信」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黨領導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