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我不知道現在什麼樣的人才算知識分子的良知與良心

2020-12-13 騰訊網

名人言論

我到現在還不確切知道什麼人算是知識分子,什麼人不算。插隊的時候,軍代表就說過我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那一年我只有十七歲,上過六年小學,粗識些文字,所以覺得「知識分子」四個字受之有愧。順便說一句,「小資產」這三個字也受之有愧,我們家裡吃的是公家飯,連家具都是公家的,又沒有在家門口擺攤賣香菸,何來「小資產」?至於說到我作為一個人,理應屬於某一個階級,我倒是不致反對,但到現在我也不知道「知識青年」算什麼階級。

假如硬要比靠,我以為應當算是流氓無產者之類。這些已經扯得太遠了。我們國家總以受過某種程度的教育為尺度來界定知識分子,外國人卻不是這樣想的。我在美國留學時,和老美交流過,他們認為工程師、牙醫之類的人,只能算是專業人員,不算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應該是在大學或者研究部門供職,不坐班也不掙大錢的那些人。照這個標準,中國還算有些知識分子。《紐約時報》有一次對知識分子下了個定義,我不敢引述,因為那個標準說到了要「批判社會」,照此中國就沒有或是幾乎沒有知識分子。還有一個定義是在消閒刊物上看來的,我也不大敢信。照那個標準,知識分子全都住在紐約的格林威治村,憤世嫉俗,行為古怪,並且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後一個知識分子。所以我們還是該以有一份閒差或教職為尺度來界定現在的知識分子,以便比較。

如果到歷史上去找知識分子,先秦諸子和古希臘的哲學家當然是知識分子,但是距離太遙遠。到了中古,我們找到的知識分子的對應物就該是這樣的:在中國,是一些進了縣學或者州學的讀書人,在等著參加科舉的時候,能領到些米或者柴火;學官不時來考較一下,實在不通的要打一頓;等到中了科舉當了官,恐怕就不能算是知識分子;所研究的學問,屬於倫理學或者道德哲學之類。而在歐洲,是些教士或修道士,通曉拉丁文,打一輩子光棍,萬一打熬不住,搞了同性戀,要被火燒死,研究的學問是神學,一個針尖上能立幾個天使之類。雖然生活清苦,兩邊的知識分子都有遠大的理想。這邊以天下為己任,不亦重乎?那邊立志獻身於上帝,不亦高尚乎?當然,兩邊都出了些好人物。咱們有關漢卿、曹雪芹,人家有哥白尼、布魯諾,不說是平分秋色,起碼是各有千秋。所以在中古時中外知識分子很是相像。到了近代就不像了。

END

為您推薦

相關焦點

  • 知識分子能稱得上社會的良心嗎?
    在很多人眼裡,知識分子頭上罩著耀眼的光輝。成為一名知識分子是我兒時的理想。報刊上或網絡上,常常看到知識分子是社會的良心這一說法。然而隨著閱歷的增長,隨著對史料的閱讀和自己的切身感受,我越來越對這個說法持懷疑態度。正在讀著名翻譯家、英美文學專家巫寧坤的個人傳記《一滴淚》,其中對知識分子在一次次運動中的記述讓人觸目驚心。
  • 王小波:讀過《情人》,就算知道了現代小說藝術
    我沒有讀過大學的中文系,所以孤陋寡聞,但我以為,人活在世上,不必什麼都知道,只知道最好的就夠了。——王小波    我念過文科,也念過理科。在課堂上聽老師提到藝術這個詞,還是理科的老師次數更多:化學老師說,做實驗有實驗藝術;計算機老師說,編程序有編程藝術。
  • 我不能選擇怎麼生,怎麼死,但我能決定怎麼愛,怎麼活——王小波
    這個世界自始至終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像我這樣的人,一種是不像我這樣的人。————王小波我有一個問題,是這樣的:什麼是知識分子最害怕的事?而且我也有答案,自以為經得起全球知識分子的質疑,那就是:知識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
  • 她將「致良知」理念運用到企業管理中,樹立起了行業良心的標杆
    現在餐飲行業發展越來越快,隨著利益的逐漸擴大,出現了很多問題,而張雅青作為作為餐飲界的一位知名人物,她將「致良知」國學精髓理念內化於心、外踐於行,運用到企業管理中,在經營好「百年老店」旺順閣的同時,樹立起行業良心的標杆。
  • 違反良知既不正確也不安全
    江小燕正面臨著畢業升學,知道拒絕領導的授意會有怎樣的後果。她寫了一份材料交了上去,不過這份材料不是揭發老師,而是為她辯護,數算她的種種好處。江小燕被扣上「立場不穩,思想右傾,政治品德差」的帽子,不但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而且無法參加工作。
  • 《儒林外史》:最愛馬二先生,他是下層知識分子的良心與擔當
    在古典小說中,《紅樓夢》之外,《儒林外史》是我最喜歡的一部。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理解和感悟。最近一次,發現了一個從前沒怎麼在意的小人物。他的藝術形象真實生動,具有典型的時代意義和文化意義;而他的人品情懷,更是絲毫不輸於作者精心塑造的正面人物王冕、杜少卿、虞育德等人,是下層知識分子的良心與擔當。
  • 懷念王小波:因我們不甘心,成為沉默的大多數(王小波逝世23年)
    第一次知道王小波,是讀閱讀一本文摘雜誌,看到一篇文章:《一隻特立獨行的豬》。我現在都記得一個片段,這位"豬兄"因為學汽笛聲而導致工人們提前收工,被領導開大會定成春耕破壞分子時,我那張因為升學的壓力而緊繃了數月的臉上,竟然不由自主地擠出了一絲微笑。從那之後便記住了王小波這個人。
  • 李德順:究竟該如何界定「知識分子」?
    他們算不算「腦力勞動者」?算不算「知識分子」?如果就這個問題追問下去,我們就會從下一點得到啟示。 第二,這種界定的最終落腳點,顯然在於確定知識分子的「政治對象」性質。它是從社會管理者的角度,來說明「知識分子」是一個怎樣的對象群體。正因為如此,它才不需要把這些管理者本身包括在內;而且在以階級和階級鬥爭為經緯的思維框架內,這種劃分也必然最終歸結為關於知識分子的階級屬性問題。
  • 良知與良心之辨,道德建設由內而外的動力之源
    有人可能並不太理解,因為單從概念上來看,似乎良知和良心是一個意思。例如我們做出了虧心事,可能會覺得良心不安,同樣也可以說違背了自己的良知。其實良知和良心兩詞的出處皆為《孟子》。孟子曰:「不慮而知,是謂良知。
  • 作者已死:王小波小說的闡釋語境
    我以為他只是不情願地得了心臟病而不是抑鬱症。在我看來,一個有趣的人不可能積鬱,更不可能長年積鬱。不過,所有的人都會被不同程度地誤解、誤讀,因為每個人都不過是憑藉自己的內心去猜度他人的內心罷了。寫了好幾年「王小波」,就不再想繼續寫了。把論文《緒言》中的一部分拿出來,算是紀念吧。羅蘭·巴特說:作者已死。
  • 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到底講了什麼故事?導致它成為「禁書」
    《黃金時代》不長,只有五萬來字,算個小中篇。從內容看,這本小說可謂是叛經離道至極,一度被內地定為禁書。由於書中色情內容太多,導致王小波的文章、書籍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退稿。曾有一些熱心人試圖出版王小波作品,但均未能如願。王小波和李銀河曾抱著書稿,多次奔赴出版社,都是乘興而去、敗興而歸。
  • |重讀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生命科學與騙術45
    按維納所說的條件(他說的條件現在做不到),假如我不相信人可以通過電線傳輸,那我未免太笨;按愛因斯坦所說的條件(他說的條件現在也做不到),假如我不相信時間會變慢,也未免太笨。這些條件太過深奧,遠不是特異功能的術者可以理解的。雖然那些人可能看過些科普讀物,但連科普都沒看懂。
  • 遵從自己的本心,不昧良心,不丟良知,知行合一,方為人道。
    這句話翻譯成白話的意思就是:聖人之道其實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良知就是一個人的本心。判斷一件事情的對錯是非,其標準就是良知,而不是另外的一些事情。「心即是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這句箴言,就最能代表王陽明的《心學》思想了。
  • 崑嵛【首屆水道青虎山散文獎徵文】王謝堂前的燕子 你就是王小波!
    王小波在山東老家插隊兩年,什麼活都幹過,他戲謔農村用毛驢送糞多麼不上算,後來看到荷蘭牧場的科學設計和先進的設施,他反思中國式農村基礎設施之落後,農業管理方式及勞作方式之落後,思考一個民族的正途。與這樣一種幽默有趣真實的人在文字裡相處,勝過與一般人的交往樂趣,這也可能是多年來我極少與人交往甚至自我封閉的不成理由之理由之一。
  • 「磚家叫獸」嚴重損害知識分子的形象,在蔑視背後尋找民族的脊梁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知識分子,其實就是腦力勞動者,過去稱為文化人或文人,在特定的時期也曾被貶稱為「臭老九」,其實這些稱呼都不盡準確,每個人心目中的知識分子形象或許也都不一樣的。在六甲番人心目中,孔子、司馬遷、諸葛亮、韓愈、歐陽修、範仲淹、嶽飛、文天祥、王陽明等都是我們這個國家民族的脊梁,是當代知識分子學習的榜樣,作為知識分子,首先應當頭腦清醒,能獨立思考,不媚從不媚眾,其次應該有良知,人前文明人後慎獨,再次應有社會責任感,雖無安國平天下之能,但也懷有兼濟世人之心。
  • 王小波:雖已去世23年,依然光彩奪目,絲毫未因時間衝洗而褪色
    對不起,沒有變得更好,反而變得更糟真的慚愧,有時候在睡不著的時候偶爾會拿出手機讀王小波老師的文章來催眠。他寫的那些雜文真的好深刻,這種有點點需要思考的東西我看了立馬睡,說王小波老師也算老一輩的公共知識分子了,指出來很多社會的問題都非常辛辣和深刻。
  • 朱大可:王小波畢生在向自由致敬——謹以此文紀念王小波離世20周年
    流氓王二和破鞋陳清揚的「不倫之戀」,是文革時代的必然產物。道德專制統治下的國度,所有跟「性」相關的事物,必然要以「賤」的面容出現。這是文革「黃金時代」的基本法則。於是人們看到,在那個被語詞照亮的文學舞臺,一對「賤人」(破鞋+流氓)在被迫表演他們的「賤愛」(毫無尊嚴的性愛),這原本是一場不可饒恕的罪惡,但卻表述為坦率而惡毒的細節,不倦地爬行在王二的講述之中,傳遞被嚴重壓抑的集體欲望。
  • 王小波:一輩子很長,要跟有趣的人在一起
    不過我給你的信值得寫在五線譜裡呢。但願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王小波大膽熱烈,語言常像原子彈一般直擊對方心臟,衝擊力巨大。可王小波不放棄,軟磨硬泡,死不放手。而李銀河也是有情有義,苦勸父母。最終兩人恢復了交往。王小波將自己深愛的女人比作自己的良心:我發覺我是一個壞小子,你爸爸說得一點也不錯。可是我現在不壞了,我有了良心。我的良心就是你。
  • 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才算成功
    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才算成功7月10日收到文質先生贈書——《父母改變 孩子改變》一書。我就把該書置於案頭,隨時翻閱。這幾天我邊翻閱邊思考——我們是怎麼當父母?哪些我們做到了,哪些還需努力改善?讀著想著,我轉而一想,這些都是細枝末節的問題。現在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我們總是會想我到底該把孩子往哪裡帶啊,到底要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才算成功呢?」對於這個問題,我相信對許多家長來說還很茫然,或者說,許多家長對於這個問題都沒有作深入的思考,或壓根兒就沒有去思考這個問題。現在家長普遍關心的是學業問題。普遍認為只要學業成功了,孩子才算成功,家長才算成功。
  • 【書海泛舟】蔡娜 | 對薩義德筆下知識分子「批判性」的進一步解讀——《知識分子論》讀書報告
    葛蘭西和班達兩人的知識分子理論是薩義德受到啟發的思想來源。在葛蘭西看來,知識分子這一概念已經在現實境遇下發生了一個重大的轉變。隨著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細化,傳統精神領袖式的知識分子已然在當下轉變為了各個領域的「專門化人才」,成為了印有自己專業標識的社會型人才。但顯然,這是薩義德所擔憂的,他不希望知識分子的風姿和形象只是一些模糊的職業的標識和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