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王小波:因我們不甘心,成為沉默的大多數(王小波逝世23年)

2020-12-13 楚予微茫

第一次知道王小波,是讀閱讀一本文摘雜誌,看到一篇文章:《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我現在都記得一個片段,這位"豬兄"因為學汽笛聲而導致工人們提前收工,被領導開大會定成春耕破壞分子時,我那張因為升學的壓力而緊繃了數月的臉上,竟然不由自主地擠出了一絲微笑。

從那之後便記住了王小波這個人。後來又讀了他的《時代三部曲》《沉默的大多數》《我的精神家園》《愛你就像愛生命》等等一系列作品。每讀完一部,都會感慨他身上又多了一個讓我驚喜的閃光點。

1997年4月11日,因心臟病突發,王小波倒在了昌平家中打開的電腦旁。

今天是他離開的第23年了,儘管王小波大概不喜歡這種無趣的紀念,但每逢這天,我們總是會有意無意地懷念起他,這個生前寂寞潦倒,死後嘈雜熱鬧的高產作家。

而最好的紀念,或許就是再讀一遍王小波。

1

他受羅素、福柯影響很深,對時代充滿自己獨立而深刻的思考,卻喜歡用嬉皮的方式來表達。

他對自己的要求是"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願,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他既不卑也不亢,既不上進,也不落後;既不玩世不恭,也不道貌岸然;既不追求陽春白雪,也不追求下裡巴人。

【1】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

【2】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3】

我選擇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假如還想學得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 。

【4】

什麼樣的靈魂就要什麼樣的養料,越悲愴的時候我越想嬉皮。

【5】

深思熟慮的結果往往就是說不清楚。

【6】

我相信這不是我一個人的經歷:傍晚時分,你坐在屋簷下,看著天慢慢地黑下去,心裡寂寞而悽涼,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剝奪了。當時我是個年輕人,但我害怕這樣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來,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7】

在我周圍,像我這種性格的人特多——在公眾場合什麼都不說,到了私下裡卻妙語連珠,換言之,對信得過的人什麼都說,對信不過的人什麼都不說。保持沉默是怯懦的。

【8】

不相信世界就是這樣,在明知道有的時候必須低頭,有的人必將失去,有的東西命中注定不能長久的時候,依然要說,在第一千個選擇之外,還有第一千零一個可能,有一扇窗等著我打開,然後有光透進來。

【9】

真實就是無法醒來。不管怎麼哭喊怎麼大鬧,就是無法從那樣的夢中清醒過來,這就是現實。

【10】

不幸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你別無選擇,假如能夠選擇,我也不願生活在此時此地 。

【11】

很不幸的是,任何一種負面的生活都能產生很多爛七八糟的細節,使它變得蠻有趣的;人就在這種有趣中沉淪下去,從根本上忘記了這種生活需要改進。

【12】

人在年輕的時候,覺得到處都是人,別人的事就是你的事,到了中年以後,才覺得世界上除了家人已經一無所有了。

【13】

身為一個中國人,最大的痛苦是忍受別人「推己及人」的次數,比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都要多。

【14】

心胸是我在生活中想要達到的最低目標。某件事有悖於我的心胸,我就認為它不值得一做;某個人有悖於我的心胸,我就覺得他不值得一交;某種生活有悖於我的心胸,我就會以為它不值得一過。

2

他有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故事,引發各種不一樣的哲思,卻又讓我覺得自由是如此值得追求。

【1】

在古希臘,人最大的罪惡是在戰爭中砍到橄欖樹。在現代,知識分子最大的罪惡是建造關押自己的思想監獄。砍到橄欖樹是滅絕大地的豐饒,營造意識形態則是滅絕思想的豐饒;我覺得後一種罪過更大——沒了橄欖油,頂多不吃色拉;沒有思想人就要死了。

【2】

作為一個尋常人,我的看法也許不值得別人重視,但對自己卻很重要。這說明我有自己的好惡、愛恨,等等。假如沒有這些,做人也沒什麼味道。這些看法常常是在倫理的論域內,所以對它們,我倒有一種平常心。

【3】

我的書寫到這裡就要結束了。有人告訴我,不能這樣寫書,寫書這個行當我還沒有入門。他們說,像這種怪誕的故事應該有一個寓意,否則就看不明白。我不能同意這種意見,雖然我一貫很虛心。在我看來這個故事一點都不怪誕。我不過是寫了我的生活,當然這個生活有真實和想像兩部分,但別人的生活也是這樣的把。生活能有什麼寓意?在他裡面能有一些指望就好了。對於我來說,這個指望原來是證出費爾馬,對於紅拂這個指望原來就是逃出洛陽城。這兩件事我們後來都做到了。再後來的情形我也說到了。我們需要的不是逃出洛陽城或者證出費爾馬,而是指望。如果需要寓意,這就是一個,明確說出來就是:根本沒有指望。我們的生活是無法改變的。

【4】

案發時的情形是這樣:陳清揚騎在我身上,一起一落,她背後的天上是白茫茫的霧氣。這時好像不那麼冷了,四下裡傳來牛鈴聲。這地方的老傣不關牛,天一亮水牛就自己跑出來。那些牛身上拴著木製的鈴鐺,走起來發出悶悶的響聲。一個龐然大物驟然出現在我們身邊,耳邊的剛毛上掛著水珠。那是一條白水牛,它側過頭來,用一隻眼睛看我們。

【5】

知識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所謂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裡略低頭認罪承認地球不轉的年代,也是拉瓦錫上斷頭臺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殺的年代,也是老舍跳進太平湖的年代。我認為知識分子的長處只是會以理服人,假如不講理,他就沒有長處,只有短處,活著沒意思,不如死掉。

【6】

不願清醒,寧願一直沉迷放縱。 不知歸路,寧願一世無悔追逐。

【7】

忽然之間心底湧起強烈的渴望,前所未有:我要愛,要生活,把眼前的一世當作一百世一樣。這裡的道理很明白:我思故我在,既然我存在,就不能裝作不存在。無論如何,我要為自己負起責任。

【8】

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顆星星:如果我會發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自己是那麼美好,那麼一切恐懼就可以煙消雲散。

【9】

人活在世上,就是為了忍受摧殘,一直到死,想明了這一點,一切都能泰然處之。

【10】

假如你真正愛過書的話,你就會明白,一本在你手中待過很長時間的好書就像一張熟悉的面孔一樣,永遠也不會忘記。

【11】

一個人快樂或悲傷,只要不是裝出來的,就必有其道理。你可以去分享他的快樂,同情他的悲傷,卻不可以命令他怎樣怎樣他,因為這是違背人類的天性的。

3

他還是一個會說情話的"浪漫騎士"。面對愛情,他坦承而直接,幾句話下來就問初次見面的李銀河"你有男朋友嗎?覺得我怎麼樣?"

而給李銀河的第一封情書被他寫在了五線譜上,還沾沾自喜的反問"你做夢也沒有想到,我會在五線譜上給你寫信吧?"因為"五線譜是偶然得來的,你也是偶然得來的……"

【1】

我把我整個靈魂都給你,連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氣,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種壞毛病。它真討厭,只有一點好,愛你。

【2】

你想知道我對你的愛情是什麼嗎 ?就是從心底裡喜歡你,覺得你的一舉一動都很親切,不高興你比喜歡我更喜歡別人 。你要是喜歡別人我會哭,但是還是喜歡你 。

【3】

你是非常可愛的人,真應該遇到最好的人,我也真希望我就是。

【4】

你想知道我對你的愛情是什麼嗎?就是從心底裡喜歡你,覺得你的一舉一動都很親切,不高興你比喜歡我更喜歡別人。你要是喜歡了別人我會哭,但是還是喜歡你。你肯用這樣的愛情回報我嗎?就是你高興我也高興,你難過時我來安慰你,還有別愛別人!

【5】

你要是願意,我就永遠愛你 你要是不願意,我就永遠相思。

【6】

告訴你,一想到你,我這張醜臉上就泛起微笑。還有在我安靜的時候,你就從我內心深處浮現,就好像阿芙羅蒂從浪花裡浮現一樣。

【7】

有時候你難過了,這時候我更愛你。只要你不拒絕我就擁抱你,我會告訴你這是因為什麼。就是我不知是為了什麼。

【8】

但願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9】

我愛你愛到不自私的地步。就像一個人手裡一隻鴿子飛走了,他從心裡祝福那鴿子的飛翔。

【10】

我的靈魂裡是有很多地方玩世不恭 ,對人傲慢無禮,但是它是有一個核心的,這個核心害怕黑暗,柔弱得像是綿羊一樣。只有頂平等的友愛才能使他得到安慰。你對我是屬於這個核心的。

馮唐說他的文字,仿佛鑽石著光,春花帶露,燦爛無比,蠱惑人心。

他把人生濃縮為"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我覺得,每當我們懷念王小波,其實也是在向生活的一次抗爭,我們不願成為沉默的大多數……

相關焦點

  • 王小波逝世23周年,他還活著
    這45年人生中,王小波都將自己置身於「沉默的大多數」之中。在他看來,從話語中,人很少能夠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可以。 假如想要學到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 作為一個「沉默的大多數」,王小波離世後卻成為一種特立獨行的文化現象。
  •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寫了什麼?
    而沒有人去讀王小波的書,這樣不好。確實,王小波是一個神人,他成長於中國一個思想黑暗的時代,卻有著一個有趣的閃光的靈魂。他的思想影響了一代代人,直到今天我們仍然能從他的思想中獲得力量。他經歷的那個黑暗時代叫文革。那正是一個人性壓抑,人們話語權被剝奪,只能說著一種話的無聊的時代。王小波討厭這種無聊,他一生都在為著一種參差多態的生活而戰鬥。
  • |重讀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生命科學與騙術45
    迷信與邪門書|重讀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42有關「錯誤的故事」|重讀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41  京片子與民族自信心|重讀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39荷蘭牧場與父老鄉親|重讀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38謙卑學習班|重讀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37關於崇高|重讀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36  拒絕恭維
  • 世界在下沉,越發讓人懷念王小波的黃金時代
    父親對弟弟的壓制給王小波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後來被他寫進了《沉默的大多數》。父親是教授,教授的特點就是書多。王小波從小就從父親的書架上拿書看,要求不高,有字就看。有意思的是,王小波不喜歡《傲慢與偏見》,覺得裡面的人和大紅門屠宰場架子上的豬一樣,全都任人挑選,受人壓迫。王小波骨子裡是嚮往自由和浪漫的。1968年,上山下鄉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始。
  • 王小波生時寂寞,死後成為「教父」,流氓小說卻在23年後登上神壇
    這是王小波在《黃金時代》裡的一句話,他愛生活,愛自己,愛李銀河。王小波的一生,活過,愛過,寫過。他是這個時代為數不多的真正用力活過的人。王小波生時寂寞,死後成為「教父」,流氓小說卻在23年後登上神壇。1997年4月11日,在北京郊外一個小小的寫字間裡,44歲的他心臟病突發,含著不甘與痛苦離開了。這時的李銀河在英國劍橋大學做訪問,她也沒能想到十月份與丈夫在機場一別,竟然成為兩個人的永別。
  • 王小波:雖已去世23年,依然光彩奪目,絲毫未因時間衝洗而褪色
    王小波的一生就像翻版的梵谷,文筆與思想領先當代作家30年,生前無人問津,死後卻被追捧,雖然他已經去世23年了,「王小波熱」卻依然存在。我個人覺得王小波的作品魅力至今仍能迷倒很多人的關鍵在於,他的雜文裡面透露出來的觀點在當下仍然具有很深刻的思考意義。
  • 王小波辛辣的13句話,揭露人生真諦,不愧是「語錄天才」
    03這句話在王小波的雜文《沉默的大多數》裡,王小波就是那種在人前沉默不語,在人後誇誇其談的人,想必這樣的人非常多,你是否也是其中一個?05這是王小波《黃金時代》裡的一句話,讀起來讓人感覺仿佛回到了自己的青蔥歲月,那時候的我們天不怕地不怕,雖然現在看起來幼稚,但是一想起來總令人懷念不已
  • 追憶王小波,人該是自己的主宰,而不是被人牢牢抓在手裡
    他要是不拒絕,今天我們玩的爆款遊戲裡,大概會有一款叫"一頭特立獨行的豬"的遊戲了。該教授的話,是帶有幾絲知識精英的傲慢,但他也確實精準地把握,王小波及其作品,對於當代中國人的意義。王小波已去世23年了,但作為一個作家,一個特立獨行的思考者,他依然很神奇地讓無數讀者產生迷之共振。
  • 一周文化講座│吾愛王小波——紀念王小波逝世21周年
    北京│吾愛王小波——紀念王小波逝世21周年時間:4月11日(周三)19:00-21:00地點:朝陽區七聖中街12號愛琴海購物中心3層單向空間嘉賓:蔡駿(作家)、韓松落(作家)、綠妖(作家)、徐則臣(作家)、張天翼(作家)2018年4月11日,王小波逝世21周年之際,新經典文化獨家籤約的王小波作品全集全部上市,「吾愛王小波——紀念王小波逝世21周年」活動將在北京單向空間愛琴海店舉行。
  • 王小波和李銀河的愛情故事
    「行呤詩人「王小波被譽為「行呤詩人」,他1952年5月13日出生於北京,代表作有:《黃金時代》,《沉默的大多數》,《我的精神家園》,《未來世界》,《思維的樂趣》,《時代三部曲》,《1977年,二十五歲的王小波與在《光明日報》做編輯的李銀河相識並戀愛,當時在王小波朋友圈中傳閱的小說手稿《綠毛水怪》是二人相識的契機,相識以後他們便開始了書信來往。李銀河和王小波同歲,她是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被《亞洲周刊》評為中國50位最具影響的人物之一。
  • 讀完王小波這12句話,不再做沉默的大多數
    面對衝突,我們常常選擇沉默,將發聲的權利拱手相讓。讀完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希望你能多一點表達的勇氣。
  • 作者已死:王小波小說的闡釋語境
    雖然在臺灣得過兩次小說獎,王小波在生前仍可謂藉藉無名,作家、自由撰稿人兼具知識分子的身份並沒有帶給他聲名,也沒有使其收穫到相應的商業利益,甚至由於「直露和影射的錯誤」過於明顯,他的小說常常被拒之門外無法示人。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臟病突發辭世,他的英年早逝不但令親友悲痛,也讓整個知識界為之震驚,媒體更是給予了極大的關注。
  • 王小波的名言警句——改變我們人生命運的道理
    王小波,中國當代學者、作家,代表作《黃金時代》《青銅時代》《白銀時代》《黑鐵時代》等,讓我們來欣賞一下他帶給我們的人生道理吧。1、我選擇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假如還想學到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
  • 紀念王小波逝世23周年:每一句「你好哇李銀河」,都是「我愛你」
    世界上有千萬個作家,卻只有一個王小波;世界上只有一個王小波,卻因此有了千萬個作家。1997年4月11日,一個很平常的日子,45歲的王小波因心臟病突發,一個人悄悄地離開了世界。王小波是一個自由人文主義者,是當代著名的學者、作家,文風可幽默可嚴肅。除了他的經典作品之外,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和李銀河之間令人憧憬的浪漫愛情了。在王小波離開的第23年,分享王小波10句經典語錄,紀念永遠的作家和永恆的愛情。
  • 朱大可:王小波畢生在向自由致敬——謹以此文紀念王小波離世20周年
    1《黃金時代》寫作後耗費近二十年時間,成為一部反轉的身體敘事的傑作。流氓王二和破鞋陳清揚的「不倫之戀」,是文革時代的必然產物。道德專制統治下的國度,所有跟「性」相關的事物,必然要以「賤」的面容出現。這是文革「黃金時代」的基本法則。
  • 性學家李銀河:洗白阿嬌、認親李亞鵬,要不是王小波,我沒今天
    當別人問起他的感情生活時,它往往幫你懷念那位23年前就去世的丈夫——王小波。李銀河最近20多年,出格的言論真不少。有位外國人,在博客中炫耀多名中國女人的性關係,遭到了網絡的追殺。這種情況,放在現在,也是很正常的,畢竟這種pua騙子,放在哪裡都是人人得而誅之。可是李銀河卻說,這種事,你情我願,為啥要追殺人家?
  • 王小波:寫了20多年的小說,生前無人問津,死後卻獲得了認可
    生前寂寞,死後紅火,王小波做夢也想不到自己生前滯銷的作品,在死後成為一版再版的暢銷書,自己也成為眾多青年的思想導師。1997年以前的王小波並不出名,他的作品很少在內地出版,出版了也成為滯銷貨。他的代表作《黃金時代》最先是在港臺地區出版,出版時的名字也不叫《黃金時代》,而是叫《王二風流史》,可見當時王小波的尷尬,一部劃時代的作品,只能以靠玩這種噱頭來與世人見面。直到1997年的4月11號這天,王小波因心臟病突發而去世,他的那些只在朋友、文學編輯、部分高校學生等小圈子中流行的作品才逐漸被人們所認知。
  • 王小波在含蓄的家教下變得沉默,父母言行是孩子的認知邊界
    王小波:含蓄的家教,是我變得沉默的起因王小波,一代人的心靈導師。他是典型的內向型人格,在公眾場所表現得不善言談,私下和朋友相處時又能妙語連珠。對於其沉默的人格表現,與他的家庭教育不無關係。《沉默的大多數》中曾寫道,在三年困難時期,有一天他們家在開飯時,每個人的碗裡破天荒的都有小片臘肉,要知道,那個時期很多人連飯都吃不上,他們卻能吃上一口肉,可想而知當時他們該有多麼地欣喜。
  • 王小波之後,她愛上變性人23年:真正的愛情,無關年齡與性別
    她愛過他——李銀河與王小波提起李銀河,大家都會想到王小波。他們之間的愛情,被傳為一段佳話,羨煞旁人。第一次讀到王小波的《綠毛水怪》,李銀河心中隱隱震顫,覺得自己似乎會與這個人發生點什麼。而第一次見到王小波時,李銀河被他的外形嚇到,沒有一點好感;王小波卻對她一見傾心,從此展開了猛烈追求。他會直接問李銀河:「你有沒有男朋友?你看我行嗎?」也會把情書寫在五線譜上,每天不間斷,樂此不疲。
  • 王小波:成年人最大的哭聲,都是沉默不語
    我們從人群的熱鬧中穿行而過,帶著一身冷氣,在規矩的禮貌裡,透露出互不打擾的客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一個個原本「正常」的人,突然變得越來越沉默了?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中,說了兩句經典的話,很好的解釋了這個問題。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種多樣:有些人沒能力,或者沒有機會說話;還有人,有些隱情不便說話;還有一些人,因為種種原因,對於話語的世界有某種厭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