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寫了20多年的小說,生前無人問津,死後卻獲得了認可

2021-01-07 小鵬說國學

生前寂寞,死後紅火,王小波做夢也想不到自己生前滯銷的作品,在死後成為一版再版的暢銷書,自己也成為眾多青年的思想導師。

1997年以前的王小波並不出名,他的作品很少在內地出版,出版了也成為滯銷貨。他的代表作《黃金時代》最先是在港臺地區出版,出版時的名字也不叫《黃金時代》,而是叫《王二風流史》,可見當時王小波的尷尬,一部劃時代的作品,只能以靠玩這種噱頭來與世人見面。

直到1997年的4月11號這天,王小波因心臟病突發而去世,他的那些只在朋友、文學編輯、部分高校學生等小圈子中流行的作品才逐漸被人們所認知。在閱讀他的作品時,人們才意識到他的價值,開始崇拜他,追捧他,認為他是新時代的魯迅,寫的東西發人深省。

王小波生於1952年,當過知青、民辦教師、工人,1984年赴美留過學,獲得碩士學位。週遊美國及歐洲,回國後,在中國人民大學任教。1992年放棄鐵飯碗,辭職當起了自由撰稿人,做起了特立獨行的王小波。

他的作品曾經找了內地一些出版社想要出版,但人家看後,統一的回覆是:「作品很精彩,但現在不敢發」。那個時候是1994年。

相比於小說,王小波的雜文集更具閱讀性、思想性。

他在《沉默的大多數》雜文集的自序中說道:作為一個尋常人,我的看法也許不值得別人重視,但對自己卻很重要。這說明我有自己的好惡、愛憎,等等。假如沒有這些,做人也沒有什麼味道。在他的書中,貫穿著這一點,人要有自己的看法。

《沉默的大多數》就每個平凡人可能遇到的問題、焦慮展開了深思,關於沉默、關於道德,關於人生等等。這本書可以緩解一個人的焦慮和迷茫,當你跳出喧囂的世界,把整個社會以及個人看作是一個動態、複雜的對象,整個精神也就自由了。

他在《沉默的大多數》裡寫道,我對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願,我的一生就算成功。為此也要去論是非,否則道理不給你講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讓你遇到。我開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麼,但我總得申明我的態度,所以就有了這本書——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數。

他在《沉默的大多數》裡對弱勢群體的描述:就是有些話沒有說出來的人。就是因為這些話沒有說出來,所以很多人以為他們不存在或者很遙遠。

他筆下的沉默的大多數的現象,往往意味著另一群人的聲音過於強大,使得其他人不再敢言,更不敢反對。一旦沉默成為風氣,也就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可能會淪為弱勢群體。

在二十年後的今天,王小波的思想仍散發著熠熠光輝,他的文字仍值得品讀,藝術性讓人嘆為觀止,社會性也令人欽佩,他也更是一位思想的巨人。

王小波是時代的吶喊者。他用一種獨特的「黑色幽默」來展示社會的病態。這種「黑色幽默」 讓人感嘆,他對於社會現象的描述無比真實而深刻。這種描述下的世界近乎荒誕,卻因此更能深入人心。

王小波看到了人們的低智、偏執、思想貧乏,他大概心中早已對此無奈氣憤怨氣滿滿,但讀他的作品時,絕不會讓讀者感到一絲戾氣。他從不會以憤怒、批判這樣的方式說理。他心平氣和,又帶著一絲俏皮的姿態,耐心地向讀者講著道理——他的思考和他的希冀,最終讓讀者在精妙的說理中心服口服並信以為然。

劉瑜說:「他代表的精神中國很缺乏。他那種舉重若輕的敘事方式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高曉松反反覆覆說,王小波是「神一樣的存在」,「中國白話文第一人且甩開第二名很遠」。說他是可以和卡夫卡媲美的人。

劉心武說:兩杯茶過後,竟覺得他越看越順眼,也許是因為,他逐步展示出了優美的靈魂。

王小波過早的離世,是時代的損失,幸好,他還留下了許多不朽的作品傳世。相比他的小說,他的《沉默的大多數》和《一隻特立獨行的豬》這兩部雜文集更是王冠上的明珠,是王小波的思想精華。

這兩本原價98元的文集現價69元一套,有興趣與這位文壇思想巨人進行精神暢談的朋友可以點擊文章圖片最下方的「看一看」參加此次優惠活動購買!

相關焦點

  • 王小波:寫了29年「黃色小說」!生前無人問津,死後爆紅
    」 ——王小波王小波生前罕見照1990年5月,梵谷生前創作的《加歇醫生》在紐約被拍出了8250萬美元的驚人天價,這無疑是對梵谷藝術造詣的高度認可,可惜的是這份殊榮,梵谷已無法享受,因此梵谷成為了最典型的生前不為人知,死後聲名遠揚的人物。
  • 王小波:寫了29年的「黃色小說」,生前無人問津,死後卻被追捧
    最近一段時間,王小波這個人突然火了,很多關於他的故事也都呈現在大家的面前,對於王小波這個人,我算不上有多了解,但我知道他的故事。1952年5月,王小波出生了,他的家境很好,父母在社會上都有一定的地位。一般情況下這種家庭出生的孩子,早期教育肯定差不了,但王小波是個例外。
  • 王小波:寫了20年的「黃色小說」,死時身邊無人陪伴,痛苦撞牆
    王小波雖然在文學上有很深的造詣,也特別喜歡寫作,但他同時也具有優秀的理工思維,這也許利益於他父親是國內有名的邏輯學家。王小波解決數學題特別來勁,一道又一道,行雲流水,可是解一段時間後覺得無聊,又開始繼續寫小說。
  • 王小波生時寂寞,死後成為「教父」,流氓小說卻在23年後登上神壇
    這是王小波在《黃金時代》裡的一句話,他愛生活,愛自己,愛李銀河。王小波的一生,活過,愛過,寫過。他是這個時代為數不多的真正用力活過的人。王小波生時寂寞,死後成為「教父」,流氓小說卻在23年後登上神壇。這個生前因為沒有被主流文學圈和讀者所接納的作家,身後聲名鵲起。不僅源於李銀河不留餘力的整理他的遺稿,更是王小波這種中西合璧的文法終於得到了人們的認可。王小波去世後,華夏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時代三部曲》。
  • 王小波《黃金時代》被眾多出版社拒之門外:男女之事描寫過於露骨
    有人說王小波是中國的「梵谷」,生前無人問津,死後即刻「封神」。因為書中一些大膽的性描寫,那個不夠開放的年代,根本沒有出版社敢出版這本書。因此,直到他死後這本書才得以出版問世。就在那愛情美好,春暖花開的日子裡,王小波完成了自己的小說《黃金時代》,這本書前前後後寫了20年。
  • 45歲王小波痛苦離世,葬禮無一同行送行,死後2年被無數人追捧
    寫了20年"黃色小說"的王小波45歲撞頭離世,葬禮無人死後文壇封神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個人,會大膽直白的把"性愛"與"人性"在你面前露骨的展現,毫不掩飾的剖析?然而,卻有一個男人,用他的小說告訴我們:這是一門藝術,不骯髒,無需避諱。人們認為最羞恥、最該隱諱的東西,恰恰是最不值得羞恥、隱諱的東西。 "——王小波他就是王小波。
  • 作者已死:王小波小說的闡釋語境
    寫了好幾年「王小波」,就不再想繼續寫了。把論文《緒言》中的一部分拿出來,算是紀念吧。羅蘭·巴特說:作者已死。這句話投射在王小波身上,則以字面上的具象事實偷換了觀念上的抽象意義,變成了一個有趣的悖論。王小波的小說研究正是建立在這個悖論的基礎之上。
  • 《黃金時代》王小波:「有趣,是一個人最大的魅力」
    然而,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主角王小波,他對待性的態度卻截然不同。王小波寫了29年的小說,他用文字向大家傳遞了一種新的思想:性是一門藝術,它並不骯髒,每個人都應該正確看待。在他的作品中,將「性愛」與「人性」用樸實無華的語言,不加修飾地展現在了大眾面前。
  • 《黃金時代》背後的女人,為王小波生前身後事嘔心瀝血、背盡罵名
    終於,在1994年,王小波用20年時間辛苦打磨出的《黃金時代》,登上了華語文壇,在《聯合報》發表榮獲著名文學獎,還獲得了25萬臺幣獎勵。王小波的身後名按理說,一《黃》成名的王小波,本該享受無盡的榮耀和讚譽。但是,比讚譽先來的,卻是接二連三的打擊。
  • 王小波專題王小波寫的是色情小說嗎?
    王小波寫的是色情小說嗎?(節選自《王小波傳》,點擊「閱讀原文」可在線購買此書,全網首發。
  • 王小波:用直白性描寫,揭開人性遮羞布,王朔:他活著,我不如他
    他生前寂寂無名,寫的書無人問津,但死後第2年,卻意外爆紅,圖書銷售一空。下面,我們來簡單回顧王小波短暫卻又荒誕離奇的一生:1952年,王小波出生在北京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但從小,家庭就因為階級運動發生了變故,給幼小的王小波造成了不少的衝擊。
  • 只會寫「桃色小說」的王小波,憑什麼能夠獲得珍貴的愛情與自由
    只會寫"桃色小說"的王小波,憑什麼能夠獲得珍貴的愛情與自由高曉松說:以我有限的閱讀量,王小波在我讀過的白話文作家中絕對排第一,並且甩開第二名非常遠,他在我心裡是神一樣的存在。《黃金時代》講述的是那個畸形政治年代對人性的扭曲,它表面看寫了許多性愛過程,其實是要寫正常生活如何變成了不正常,正常人又如何變成了動物。王小波使用了黑色幽默的寫作方法,反諷這種荒誕。
  • 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到底講了什麼故事?導致它成為「禁書」
    說到王小波,在上個世紀後半段,他的名聲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甚至他的妻子李銀河曾宣稱:「如果小波不死,或者最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人就是他了」。而王小波的小說《黃金時代》,更是被視為這位怪傑最傑出的代表作。在如何評價《黃金時代》方面,文化界一直褒貶不一。
  • 王小波:雖已去世23年,依然光彩奪目,絲毫未因時間衝洗而褪色
    王小波的一生就像翻版的梵谷,文筆與思想領先當代作家30年,生前無人問津,死後卻被追捧,雖然他已經去世23年了,「王小波熱」卻依然存在。我個人覺得王小波的作品魅力至今仍能迷倒很多人的關鍵在於,他的雜文裡面透露出來的觀點在當下仍然具有很深刻的思考意義。
  • 追憶王小波,人該是自己的主宰,而不是被人牢牢抓在手裡
    王小波生前不算有名,死後才慢慢出名,得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被眾人懷念。但是對他而言,重要的其實不是有名,而是有趣。他的一生實在短暫,但是在短暫如流星的生命裡,他留下了很多趣事,也留下了有趣的思想。但實際上,王小波生前,是個很落魄的作家,文壇根本無人顧及。像卡夫卡一樣,身後那些掌聲,沒給他帶去任何實際利益。1997年4月11日凌晨,時年方44歲的他,在北京郊外一個家徒四壁的小寫字間,心臟病突發猝死時,是很孤獨很痛苦地含恨而終的。事後,其妻李銀河發現,他額頭傷痕累累,牆上留有牙齒刮過痕跡,地上落了一堆牆灰,可見他是心臟病發,忍不住疼痛撞頭時而亡的。
  • 1997深夜,王小波撞南牆病逝,身後封神,好友接唁電忙到昏厥
    當葬禮舉行的時候,王小波的遺體上擺上了時代三部曲的封面。彼時,時代三部曲仍然未出版完全,出版社僅僅趕製了封面,陳在了王小波的遺體上。這套長篇嚴肅小說,在王小波生前實際上並未得到公眾的認可。其實王小波本社那就是一個理科天才,他的父親是著名的邏輯學專家、人大教授王方名,而他的哥哥王小平後來去了美國念博士,竟然解決了個100多年來未能解決的數理邏輯難題。他自己也算是高學歷,儘管曾經做了「掃地工」,但他仍然是人大貿易經濟系畢業,後來還留學美國匹茲堡大學。
  • 畫家梵谷,作家卡夫卡、王小波,詩人海子,以死明志才得以出名?
    畫家梵谷如是,作家卡夫卡如是,詩人海子亦如是,作家王小波也是步了他們的後塵。都說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可是他們生前並不偉大,甚至可以說是窮困潦倒,受盡人間冷暖和世人冷眼。究其原因,基本都是他們思想和作品太過於超前,而死後才被世人銘記。
  • 王小波的時代三部曲,寫的是90年代,實是現實的反叛及自由的嚮往
    在中國現代作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莫過於王小波,他出生時發育不良,經常生病,卻長成了184的大高個;他又窮又醜,卻憑一本小說追到了"白富美"李銀河;他45歲猝死,死前籍籍無名,葬禮上無一同行送行,卻在死後第二年被封神,作品暢銷23年。
  • 讀完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後:王小波筆下的性,秒殺一切寫性小說
    在一次王小波作品研討會上,白燁直接說:王小波寫的性一出來,把以前所有寫性的小說全斃了。這是他的原話。他為什麼這樣說呢?王小波的妻子李銀河是這樣說的,因為小波寫性寫得非常非常乾淨,一點兒也沒有那種淫穢的感覺,或者煽情的感覺,簡直就像外科大夫的手術刀。
  • 王小波的痛楚:他把《黃金時代》當寵兒,而有讀者卻當「黃書」看
    他與愛人之間的書信被很多年輕朋友當作表白的經典臺詞,他就是王小波。王小波的作品被很多年輕人所追捧,有些人更是自稱為「王小波門下走狗」。但在王小波生前的時候,他的作品卻少有人問津。上個世紀末期,雖然我國已經進行了改革開放,加大了對外交流,但是人們的思想並沒有那麼快地被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