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寂寞,死後紅火,王小波做夢也想不到自己生前滯銷的作品,在死後成為一版再版的暢銷書,自己也成為眾多青年的思想導師。
1997年以前的王小波並不出名,他的作品很少在內地出版,出版了也成為滯銷貨。他的代表作《黃金時代》最先是在港臺地區出版,出版時的名字也不叫《黃金時代》,而是叫《王二風流史》,可見當時王小波的尷尬,一部劃時代的作品,只能以靠玩這種噱頭來與世人見面。
直到1997年的4月11號這天,王小波因心臟病突發而去世,他的那些只在朋友、文學編輯、部分高校學生等小圈子中流行的作品才逐漸被人們所認知。在閱讀他的作品時,人們才意識到他的價值,開始崇拜他,追捧他,認為他是新時代的魯迅,寫的東西發人深省。
王小波生於1952年,當過知青、民辦教師、工人,1984年赴美留過學,獲得碩士學位。週遊美國及歐洲,回國後,在中國人民大學任教。1992年放棄鐵飯碗,辭職當起了自由撰稿人,做起了特立獨行的王小波。
他的作品曾經找了內地一些出版社想要出版,但人家看後,統一的回覆是:「作品很精彩,但現在不敢發」。那個時候是1994年。
相比於小說,王小波的雜文集更具閱讀性、思想性。
他在《沉默的大多數》雜文集的自序中說道:作為一個尋常人,我的看法也許不值得別人重視,但對自己卻很重要。這說明我有自己的好惡、愛憎,等等。假如沒有這些,做人也沒有什麼味道。在他的書中,貫穿著這一點,人要有自己的看法。
《沉默的大多數》就每個平凡人可能遇到的問題、焦慮展開了深思,關於沉默、關於道德,關於人生等等。這本書可以緩解一個人的焦慮和迷茫,當你跳出喧囂的世界,把整個社會以及個人看作是一個動態、複雜的對象,整個精神也就自由了。
他在《沉默的大多數》裡寫道,我對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願,我的一生就算成功。為此也要去論是非,否則道理不給你講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讓你遇到。我開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麼,但我總得申明我的態度,所以就有了這本書——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數。
他在《沉默的大多數》裡對弱勢群體的描述:就是有些話沒有說出來的人。就是因為這些話沒有說出來,所以很多人以為他們不存在或者很遙遠。
他筆下的沉默的大多數的現象,往往意味著另一群人的聲音過於強大,使得其他人不再敢言,更不敢反對。一旦沉默成為風氣,也就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可能會淪為弱勢群體。
在二十年後的今天,王小波的思想仍散發著熠熠光輝,他的文字仍值得品讀,藝術性讓人嘆為觀止,社會性也令人欽佩,他也更是一位思想的巨人。
王小波是時代的吶喊者。他用一種獨特的「黑色幽默」來展示社會的病態。這種「黑色幽默」 讓人感嘆,他對於社會現象的描述無比真實而深刻。這種描述下的世界近乎荒誕,卻因此更能深入人心。
王小波看到了人們的低智、偏執、思想貧乏,他大概心中早已對此無奈氣憤怨氣滿滿,但讀他的作品時,絕不會讓讀者感到一絲戾氣。他從不會以憤怒、批判這樣的方式說理。他心平氣和,又帶著一絲俏皮的姿態,耐心地向讀者講著道理——他的思考和他的希冀,最終讓讀者在精妙的說理中心服口服並信以為然。
劉瑜說:「他代表的精神中國很缺乏。他那種舉重若輕的敘事方式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高曉松反反覆覆說,王小波是「神一樣的存在」,「中國白話文第一人且甩開第二名很遠」。說他是可以和卡夫卡媲美的人。
劉心武說:兩杯茶過後,竟覺得他越看越順眼,也許是因為,他逐步展示出了優美的靈魂。
王小波過早的離世,是時代的損失,幸好,他還留下了許多不朽的作品傳世。相比他的小說,他的《沉默的大多數》和《一隻特立獨行的豬》這兩部雜文集更是王冠上的明珠,是王小波的思想精華。
這兩本原價98元的文集現價69元一套,有興趣與這位文壇思想巨人進行精神暢談的朋友可以點擊文章圖片最下方的「看一看」參加此次優惠活動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