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在下沉,越發讓人懷念王小波的黃金時代

2021-02-15 虎嗅APP

本文作者:初一,頭圖來自:豆瓣

這一切告訴我說,不能拿我所在的這個世界當真,不能拿別人當真,也不能讓別人拿我當真。

——王小波

一 

談起王小波的出身,幸運和不幸各佔一半。

幸運的是他父親王方名是中國人民大學的邏輯學教授,母親宋華是國家教育部的幹部,算是出身書香門第。

不幸的是,他正好出生在「三反運動」期間,恰逢父親被開除黨籍,無辜劃歸為「階級異己分子」,正在孕期的母親也因此受到了強烈的刺激。這導致王小波從生下來身體就不太好,心臟一直都有雜音。

父親因此給他取名「小波」,有「大浪化小波」的寓意。

< 王小波一家在鐵獅子胡同一號留念,左二為幼年時的王小波 >

從小王小波就不怎麼愛說話,經常帶著弟弟蹲在牆角。幼兒園阿姨看見了犯嘀咕,心想這哥倆該不會都是呆子吧。後來弟弟長大,按捺不住開始跑出去玩,只剩王小波一個人繼續蹲那發呆。

王小波七歲時,「三年自然災害」開始。那年母親被調到鄉下,父親也無暇他顧,他們兄弟姐妹五人只能讓年邁的姥姥照顧。最大的問題就是沒飯吃,只能把地瓜蔓剁碎了,放點豆面拌著吃。王小波正長身體,也顧不上扎嘴,每次都能吃好多。

父親心疼他們,偶爾帶點肉回來,每人分一小塊。看見肉,弟弟高興地大喊:「吃大魚大肉了!」立刻被父親訓斥,怕被鄰居聽到,有不好的影響。

父親對弟弟的壓制給王小波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後來被他寫進了《沉默的大多數》。

父親是教授,教授的特點就是書多。王小波從小就從父親的書架上拿書看,要求不高,有字就看。有意思的是,王小波不喜歡《傲慢與偏見》,覺得裡面的人和大紅門屠宰場架子上的豬一樣,全都任人挑選,受人壓迫。

王小波骨子裡是嚮往自由和浪漫的。1968年,上山下鄉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始。那時的年輕人都想方設法留在離家近的地方,但王小波和所有人都格格不入,執拗而堅決地要去雲南,想把一顆紅心獻給邊疆人民,誰勸都不好使。

1969年5月15日,王小波坐上南下的火車,前往雲南德宏隴川縣弄巴農場插隊。

列車上的同伴都喪頭耷腦。王小波安慰他們:「人就像一滴滴在桌布上的墨水,到了哪裡都可以向四周慢慢擴散。」

去了之後,他自己也傻眼了。那裡夥食差、衛生差,有一次吃飯,居然在菜裡吃出了手紙。原來是農民在菜裡澆大糞,連同手紙一起澆了進去。

在雲南的兩年,讓王小波得了很嚴重的肝炎,豪情壯志的青年,慢慢在生活的摧殘中變得沉默又萎靡。後來母親宋華為他爭取到了回家的機會,他沒去,直接回了北京,因此戶口沒法報,只能做工人。

回憶這段時光,王小波說:

假如要我舉出一生最善良的時刻,那我就要舉出剛當知青時,當時我一心想要解放全人類,絲毫也沒想到自己,同時我也要承認,當時我愚蠢得很。所以不僅沒幹成什麼事情,反而丟盔棄甲地回到城裡。

1977年,王小波在一個全是殘疾大媽和退休工人的工廠做了小工。

同年,一個叫李銀河的姑娘剛剛大學畢業,進了光明日報當編輯,前途一片大好。有一次,她無意中看到了一篇名叫《綠毛水怪》的文章,被這個故事震到了。

為了見王小波,李銀河專門叫了一個朋友,名義上說一起去拜訪王小波的父親,聽聽他的教誨。實則一進門,李銀河打過招呼後,直奔王小波的房間,想看看他究竟是何方神聖。

不見面不要緊,一見面,李銀河就被王小波的醜嚇了一跳,覺得大失所望。

但王小波對李銀河一見鍾情。第二次見面,是在虎坊橋光明日報社李銀河的辦公室,王小波去給李銀河還書,書名是《普隆恰託夫經理的故事》。沒想到王小波把書弄丟了,等見到李銀河,只能尷尬地承認書丟了。李銀河一聽,在心裡默默的嘀咕:「這人不僅醜,腦袋也不靈光。」

後來他們開始聊天,聊著聊著,王小波愣頭青似的問了李銀河一句:「你有男朋友嗎?」

李銀河剛和初戀情人分手不久,聽了這話瞬間就有點不高興。可王小波接下來徹底把她問懵了。王小波問:「你看我怎麼樣?」

王小波的率直,反而讓李銀河有點刮目相看。

「像是女版的灰姑娘,但他無賴似的直爽和真誠,卻像原子彈一般擊中了我的心。」

後來,李銀河答應和王小波交往。但王小波實在不好看,連李銀河的母親都反對他倆在一起。想著想著,李銀河就向王小波提了一次分手。出於愧疚,還給他送了兩張電影票做補償。

這次分手把王小波氣了個半死,他直接把電影票退了回來,寫了一封信說:「你從這信紙上一定能聞到二鍋頭、五糧液、竹葉青的味道,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信裡還有一句話:「你應該去動物園的爬蟲館裡看看,是不是我比它們還難看。再說,你也不是就那麼好看呀,咱們扯平了。」

這句話也把李銀河給氣樂了,但仔細想想也是,於是心結解開,他們又接著好了下去。王小波在一封信中還找了後帳,他說:建議以後男女談戀愛都戴墨鏡前往,取其防止長相成為障礙之意。

後來王小波習慣了寫信給李銀河,每封信的開頭,都是一句熱情洋溢的:「你好哇,李銀河!」孩子氣的童真和美好的愛意躍然紙上。

 < 王小波在五線譜上給李銀河寫的情書 >

1977年還有一件大事,中斷十一年的高考恢復,李銀河鼓勵王小波去高考。他報考的第一所高校,是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

複試的時候,王小波絲毫沒有掩飾自己對「郭魯茅巴」不感興趣,並說蕭伯納才是自己最喜歡的戲劇家。在當時的環境裡,他毫無意外的落榜了。不過好在中戲作為藝術院校,是提前招生,一個月後,王小波還有一次機會。

王小波的父親因為學文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所以家訓是不準孩子學文科,一律去理工。於是第二次高考,王小波中規中矩選擇了中國人民大學食品檢驗專業。這是當時人大僅有的兩個理科專業之一,另一個是經濟信息系。

當年一共有610萬人參加高考,最終只錄取了40萬人,王小波成了其中之一。兜兜轉轉,他又回到七八歲時四處打鬧、瞎玩、捅馬蜂窩的人大。

1980年1月,王小波和李銀河結婚。按規定,在校生是不能結婚的。但王小波已經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工作經驗,且屬於帶薪大學生,所以便找了一個可以開結婚證的工作單位。

「我們就鑽了這個空子,怕人家深問橫生枝節,登記時特地找了一個好朋友。」

兩家人在王府井全聚德吃了一頓飯,一共十個人。王小波父親給了李銀河家500塊彩禮,就算正式結了婚。

王小波的理科很厲害。在大學裡,他主修經濟學,閒暇時間還自學了化學。他數學與統計學的功底也很強,後來轉到了數學系,同期又自學了計算機技術,還有C、彙編、Fortran等程式語言。

1982年,李銀河申請到美國匹茲堡大學社會學系的碩博連讀。王小波因為當時的政策,兩年後才可以去美國。去美國前,王小波看不起國學,想和哥哥王小平一起在圖蘭大學數學繫念統計。但圖蘭大學學費每年2萬元,加上他英文水平太差,沒有申請到獎學金。百般無奈下,王小波最後還是選了美國匹茲堡大學東亞系,靠著瞧不起的國學拿了洋碩士文憑。

當時李銀河一個月的獎學金是400美金,每月扣掉20美元的健康保險,還剩380美元,倆人就靠著這380美元過日子。

 

他們住在匹茲堡附近的一所小閣樓內,房間號318,只有十幾平米。那幢2層小樓,6、7個房間住的都是中國人,合用一個廚房。

為了餬口,王小波也和其他中國留學生一起刷碗賺錢,但心裡特不自在。1985年3月29日,他給劉曉陽的信中提到:

「今天去打了一天工,掙了20塊錢,累得不善。去的時候心情頗不佳,因為沒幹過waiter,只好刷碗。幹的時候心情更不佳,真他娘的累。拿錢的時候心情不錯,回來一想又悶悶不樂。像這麼幹,一星期幹六天也掙不出學費來。」

連李銀河的成就,對他來說都是一種打擊。他說:「累得屁滾尿流。今天老婆通過了資格考試,氣焰萬丈。從泔水桶邊歸來,益發不樂也。」

那段時間確實很苦悶,當時的留學生都是丈夫先出去,妻子去陪讀,王小波正好反過來。所以一起的留學生們就拿這個尋開心,說王小波是「隨軍家屬」。王小波的菸癮就是那個時候培養的,一天抽兩包。一開門,屋裡的煙味能嗆得人退避三舍。他還覺得美國的煙太清淡,抽著不過癮。

拯救王小波的是李銀河,她不忍心丈夫的文學才能這麼被埋沒,就對他說:「你踏實在家寫小說吧,我來想錢的事兒。」

為了養家,李銀河一邊讀博士,一邊做助教,一邊去餐館打工,特別辛苦。王小波家人都看不下去,李銀河反過頭勸他們:「小波是天才,文學才能荒廢了太可惜,而文學是他的命,不寫小說,他就是行屍走肉,那樣的話,即使物質生活水平再高也沒有任何意義。」 

因為李銀河的全力支持,王小波開始文學創作,在美國閱讀了大量的書,包括很多禁書,積累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在美國的四年,王小波完成了《唐人密傳故事》以及《黃金時代》的大部分寫作。

1988年,先後畢業的王小波和李銀河面臨著回國還是留美的選擇,他們選擇了回國。因為李銀河的社會學研究和王小波的創作都離不開中國的土壤,且王小波對在美國的生活深惡痛絕。

有人說:王小波喜歡罵人,在雜文中他喜歡罵人傻×,但在書信中,他喜歡罵人「窮光蛋」。他罵想留居美國的中國留學生「都是賤貨」,他罵熱衷政治的中國人「都是窮瘋了的窮光蛋」,可見「留美」和「窮光蛋」是他心裡最敏感最痛切的地方。

回國後,王小波成了北京大學社會學所的一名講師,生活開始有了保障,他和李銀河的感情也日益親密。

王小波始終崇尚與尊重自由,包括尊重人的一切性癖好。他本來是個「性慾正常」的人,但李銀河喜歡虐戀,包括一些捆綁和輕度鞭打的活動。有一次回家,王小波主動買了一根指頭粗細的繩子回家,讓李銀河感到格外驚喜。

不僅如此,王小波也全力支持著妻子的事業。李銀河首開先例,研究同性戀話題,身邊全是質疑與反對的聲音,王小波不僅支持她,還幫著她一起收集素材,一起採訪,一起整理稿件。王小波還親自到同性戀聚集地去尋求素材,深入廁所「探秘」,結果被人發現,當場趕了出來。

漸漸地,王小波也開始關注同性戀人群,並以此寫下了《東宮西宮》的電影劇本,在1997年的阿根廷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最佳編劇獎」。

王小波對女性的尊重也是刻在骨子裡的。王小波曾說過「我算是個潛在的女權主義者」。

有人懟他:「那你不成了賈寶玉了嗎?」

王小波回:「戀愛中的男人都有點像賈寶玉。」

1991年,王小波的導師許倬雲向《聯合報》推薦了《黃金時代》,後來這本書獲得了第十三屆《聯合報》短篇小說獎、中篇小說大獎,拿了25萬新臺幣獎金,還得以在臺灣出版發行。許倬雲還是由李銀河牽線認識的。當時王小波只能在匹茲堡大學東亞系讀書,說白了就是訓練外國孩子學中文。王小波那時已經自己寫了不少作品,實在沒有值得修習的課程。李銀河介紹後,王小波經過許倬雲的同意,掛在他的名下開始上一對一的課。

後來,許倬雲談到王小波,心中無不悵然:「我還是很想念他呀。」還提到了李銀河:「聽說她現在有一個女朋友,這也挺好呀……」

當然,這是後話。

一旦有了收入,王小波立刻辭了職,專心在家寫小說。他覺得天天上班,又要教書,不能讓他保持連貫的創作,思路經常被打斷,不利於自己的創作。王小波一心認為,寫作才是他的使命。

不過事與願違,雖然《黃金時代》得了獎,但王小波的作品並沒有因此受到編輯們的歡迎,因為「不夠積極,不能教誨不良青年」。王小波與當時的主流文創圈「三觀不合」,因此基本沒什麼人能看到他的書。

對此,他安慰自己說:「我經常受到謾罵性的退稿信,這時我總是善意地想,寫信的人準是在領導那裡挨了罵,找我撒氣。」

王小波受爭議的還有大量的性描寫,當時香港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時,特意把《黃金時代》改成了《王二風流史》。他們看到書裡大量的性描寫,覺得這是一本描寫「風月」的書。王小波很無奈,他文學中的性描寫都是為了情節服務。

《三聯生活周刊》老主編朱偉說:在王小波看來,一棵小草的生長與一匹公馬的發情都沒有目的性,人生存的許多欲望都是極為自然的事情。人要能自然並按自己意願而不被別人束縛地活著,就能把自己舒展在午後的陽光下。所以他覺得草長、馬自然地發情才是「偉大的真誠」的基礎。

可惜,這個道理在當時接受度不高,現在也未必。

多年後,被問到作品主題不夠「積極健康」時,王小波雲淡風輕回應:

「我覺得大家把讀者的水平想得太差了,都覺得讀者好像需要引導,其實遠不是這樣。很多人把作者當作人靈魂的引導師,但我覺得我寫作只是在和讀者平等對話。」

因為這個分歧,王小波的書一直沒多少人看。1994年,《黃金時代》終於在內地出版,但是卻被限制不能進入正規發行渠道,不能打廣告。王小波不得不找整捆的書去找批發商,拜託他們幫忙賣書。

《紅拂夜奔》被看作是王小波的巔峰作之一,在中國迅速掀起了一陣精神狂潮,但在當時,都沒有得到出版。1997年,《北京文學》的編輯李靜去拜訪王小波,他列印出《紅拂夜奔》的初稿:「拿去看吧,出不出都沒關係。」

他還拿出剛考的貨車駕照說:「實在混不下去,我就幹這個好了。」

在王小波不被文學界接納的時候,當時已經寫出《班主任》、擔任過《人民文學》主編的劉心武無意中看到了那本《黃金時代》。

那天劉心武在安定門附近閒逛,看到一家私營小書店開著門,便進去看了看。店面很窄,裡頭賣的基本都是休閒書,花花綠綠的,只有一個小格裡塞著些文學著作,其中一本就是《黃金時代》。

當時的劉心武看見這書名,還以為是本教人賺錢的發財經。

他順手抽出,試著讀了一頁,居然欲罷不能,站在書架前面愣是一口氣讀到最後一頁。

看完書想買,一掏兜,劉心武才懊喪地發現自己出來沒帶錢,只能不甘心地往回走。他邊走邊回味剛才讀過的文字,只覺得多年沒有這樣的閱讀快感了。

回家吃完晚飯,54歲的劉心武打了一大圈的電話,打聽比他小十歲的王小波。有個人告訴了他一個電話,說自己也從來沒打過,讓劉心武試試運氣。

電話過去,確實是王小波接通的。他聽到劉心武的介紹後,只是淡淡的一句「唔」。

後來,劉心武約著和王小波吃了飯,立馬抹平了他心裡的疑慮。他和王小波聊得非常投機,一人喝了半斤白酒,醉醺醺地趴到了十一點,走的時候還是被廚師叫醒的。

劉心武提到那次談話和對王小波的印象,分外感慨他倆居然會有那麼多共同語言。「他的幽默全是軟的冷的,我忍不住笑,他不笑,但面容會變得格外溫和,我心中暗想,乍見他時所感到的那分兇猛,怎麼竟被交談化解為藹然可親了呢?」

可惜,不是誰都像劉心武那樣慧眼識珠。那時因為王小波辭去教職,全職寫作,還有人把他叫作「業餘作者」。

王小波其實不缺賺錢的技能,他不僅會開貨車,還是中國第一代程式設計師。

黃集偉曾問過王小波一個問題:如果被困在孤島上,身上可以帶一樣東西,你帶什麼?王小波答:披頭四的磁帶,和一本高等數學習題。

王小波的計算水平非常高,早在1993年就斥巨資買了一套配置豪華的IBM-PC兼容機286,還曾經自己編了一套DOS下的獨立輸入法。後來他想把自己的小說手稿輸入進電腦,做成電子文檔,但當時國內沒有打字軟體,所以王小波決定自己做。他用C++語言寫出了中文輸入法、編輯器以及多媒體系統,開發出了一個類似word的軟體。

他用這套完全合乎自己打字習慣的軟體,敲出了《黃金時代》和《紅拂夜奔》。

可能是編程的時候太煩躁,王小波還在SPSS的代碼裡加了好幾句罵娘的話。

在靠寫書賺錢之前,王小波就靠著賣代碼賺了一些錢。業內曾經有一種說法,認為王小波的編程能力絕對不遜色於同一時期的雷軍和馬化騰。有很多中關村的老闆邀請過王小波加入公司當程式設計師,王小波也認真地考慮過,只不過覺得寫東西比賺錢更有意思,全給拒絕了。

王小波有個在清華大學學編程的外甥,叫姚勇,不愛學習,愛搖滾,打算畢業後靠搖滾樂為生。當時他在清華玩樂隊,叫水木年華,樂隊成員還有盧庚戌與李健。

< 水木年華成員姚勇 > 

但姚勇母親覺得搖滾樂不是個辦法,想讓兒子安心上班,就找王小波過來當說客。

兩人交流時,姚勇對王小波說:「痛苦是靈感的源泉。」

王小波回:

不錯,痛苦是藝術的源泉;但也不必是你的痛苦……唱《黃土高坡》的都打扮得珠光寶氣;演秋菊的卸了妝一點都不悲慘,她有的是錢……聽說她還想嫁個大款。這種種事實說明了一個真理:別人的痛苦才是你藝術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會成為別人的藝術源泉。

聽完姚勇立馬剪了一頭長髮,去公司上班了。

畢業後,姚勇按部就班做了一名程式設計師,開發了一個網路遊戲3D引擎,被當時的網易CEO丁磊看上。但姚勇初生牛犢不怕虎,直接拒了丁磊的邀約。後來,姚勇開發出了一個音舞類遊戲,一時間風靡全國,叫《QQ炫舞》。

成名後的姚勇提起王小波,還是很敬佩地說:「舅舅是編程高手。」

天妒英才,好景不長,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臟病突發,於北京一間公寓內逝世,終年45歲。

意外發生的前一周,劉心武還打電話約他出去喝過酒。王小波當時剛和朋友喝過一輪,頭還疼著,就沒有去。

聽到他過世的消息,劉心武說:「世界上少了一個有趣的人。」

去世的時候,王小波的電腦裡還留著未完的《黑鐵時代》,他的妻子李銀河正在英國做訪問學者,身邊沒有一個人陪著。

王小波去世後,李銀河數次為他選擇墓地,覺得都太呆板了。李銀河想為王小波選一個「獨特别致」、「充滿藝術氣息」的安眠地,最終選定了剛開放沒幾年的佛山陵園,花了六千元買下了它,精心設計了與眾不同的墓碑,並請一位書法家朋友寫了「王小波之墓」的字樣。

每年4月11日,王小波的祭日,李銀河與王小波的家人都要來此祭奠。

雖然生前不被認可,但王小波的葬禮異常隆重。在他的追悼會上,大廳裡放著的不是哀樂,而是王小波生前最愛聽的貝多芬奏鳴曲。在走廊上,還站著三四十個面帶悲傷的男人。他們手捧鮮花,神情肅穆。

有人覺得奇怪,對其中的一名男子說:「既然來了,就請到大廳一起去送小波吧。」

男子哽咽:「不用了,我們能站在外面送小波先生一程,就很滿足了。」

過了一會,他突然喊道:「小波先生是個好人,他把我們當人!」

原來,這些人是王小波和李銀河做同性戀調查中的受訪者。在當時保守陳舊的社會氛圍裡,是王小波和李銀河給了他們平等的尊重,竟讓他們默默銘記在心,聽聞噩耗,專門過來告別。

王小波去世一年後,《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終於得以出版,那些生前讓他四處碰壁的小說,卻在一夜之間,如同一枚枚魚雷,炸醒了中國文壇。

但這一切,都無法再被逝去的王小波親眼看見了。

部分參考資料:

[1]《人生,何以至此》,劉心武

[2]《二十年了,我不時懷念王小波》,許倬雲

[3]《第一代程式設計師王小波,中國最早的極客》,加百

[4]《李銀河談王小波:做同性戀研究時曾去廁所偷拍》,鳳凰網文化

[5]《丁學良:回憶在匹茲堡大學陪讀的王小波》,澎湃新聞

[6]《王小波的攻勢是任何人都難以抵禦的》,李銀河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往事叉燒(ID:wschashao),作者:初一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hezuo@huxiu.com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

End

相關焦點

  • 《黃金時代》:王小波對社會最簡單、最純樸狀態的渴望和回歸
    善良的人不會有好下場,作惡者則會享受榮光。古代高貴的誓言在此時如糞土。人活在這樣的世界中,毫無幸福可言。並且那些常常在大地上走動的神,也徹底地拋棄了人類,回到了天國之中。於是再也不會有神跡發生。不過在希臘神話中,還有一個紀,這一紀發生在青銅時代和黑鐵時代之間,一般稱為第四紀(這一紀也是地質紀念中最接近人的時間段,很可能在這個階段人才成為真正的人)。
  • 身體的快樂,是我們唯一的精神武器——王小波《黃金時代》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知道王小波的,另一種則是不知道王小波的。知道王小波的,又分兩種人,一種喜歡他的要死,另一種雖然喜歡王小波這個人,但是覺得這個「臭流氓」,寫得東西顛三倒四的,什麼鬼?王小波曾經說過:「我寫《黃金時代》,寫了很長時間。現在這篇小說已經寫完,從此屬於讀者。」可以說《黃金時代》這本書,王小波在這上面上花費的時間是最多的,也是他自己最看重的小說,從構思到成文一共十多年。在王小波短暫的一生中,耗費心力最多的作品就是《黃金時代》。
  • 王小波的《黃金時代》:第一次讀的時候不堪入目,不敢讓父母看到
    從來沒有哪個作家如同王小波一樣,生前飽受爭議;逝世多年後,突然大火。也從來沒有哪部作品如同他的《黃金時代》一樣,被討論了這麼久。我在讀書的時代就讀過王小波的《黃金時代》,當時我還小,這本書也解禁有些年了。我從書店借出來,辦了個讀書卡,可以借書的。
  • 《黃金時代》「賤」的6句話,初讀不懂王小波,如今再讀已淚目
    從這一方面來說,王小波是個嚮往自由的人,浪漫有趣,特立獨行中帶著理性。都說王小波長得醜,但是李銀河卻愛得深沉,丈母娘曾經因為王小波太醜,不讓李銀河跟他來往,於是王小波便對李銀河說了一句:「你也長得不怎麼好看」,李銀河又氣又笑。
  • 《黃金時代》描述的是性愛?別天真了,那是王小波對抗世界的據點
    1993年,《黃金時代》的書稿,先被送到中國戲劇出版社,受到編輯陳瓊芝的喜愛,但被領導婉拒。後被王小波的好朋友丁東送到山西省作協刊物《黃河》的主編周山湖高度認可,並親自用給王小波寫了封毛筆信,高度誇讚《黃金時代》這本書。時運不濟的是,《黃河》刊物因發表的其他作品出了點事,時間上有點敏感,暫時不便發表爭議類作品,只能婉拒,建議王小波另選報社發表。
  • 《黃金時代》王小波:「有趣,是一個人最大的魅力」
    然而,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主角王小波,他對待性的態度卻截然不同。王小波寫了29年的小說,他用文字向大家傳遞了一種新的思想:性是一門藝術,它並不骯髒,每個人都應該正確看待。在他的作品中,將「性愛」與「人性」用樸實無華的語言,不加修飾地展現在了大眾面前。
  • 王小波《黃金時代》:荒誕的時代,壓抑的人性,肆意張狂的靈魂
    不懂王小波的人會說他的書很黃,懂王小波的人會說那是他誠實不掩飾。出生於北京52年的王小波,註定有著不平凡的一生,他和李銀河的愛情故事,是一段佳話。他成為了那個時代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熟悉王小波的讀者,在看到電影《太陽照常升起》裡陳衝扮演的那位林大夫時,也許會心裡一動,感到似曾相識。那位風情萬種、總是渾身溼漉漉的女醫生,不禁叫人心頭閃過王小波《黃金時代》的女主人公:陳清揚。
  • 讀完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後:王小波筆下的性,秒殺一切寫性小說
    比方說,王小波寫到王二和陳清揚在山上做壞事的時候,在山上做愛的時候,陳清揚的乳房摸上去像一個涼涼的蘋果,然後說他們做完壞事後,一隻牛在旁邊吱的一聲就跑掉了之類的。總之,成年人的男歡女愛在他的筆下成為讓人看上去非常乾淨、非常自然的東西。
  • 《黃金時代》是王小波對人性自由的探索,及自我情感的靈魂救贖
    提到王小波,我們很自然就會想到他的《黃金時代》:「那一年我21歲,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然而正是這樣敢想,又敢說的王小波,在創作了數篇小說後,不幸在45歲因心臟病而離開了這個世界。
  • 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到底講了什麼故事?導致它成為「禁書」
    說到王小波,在上個世紀後半段,他的名聲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甚至他的妻子李銀河曾宣稱:「如果小波不死,或者最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人就是他了」。而王小波的小說《黃金時代》,更是被視為這位怪傑最傑出的代表作。在如何評價《黃金時代》方面,文化界一直褒貶不一。
  • 王小波《黃金時代》:肉體歡愉的殼裡,包裹著人性的本真
    在《黃金時代》中,王小波如此寫道:「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
  • 王小波《黃金時代》赤裸和粗俗的描述、顯現出坦坦蕩蕩的真性情
    這個人就是,王小波。一個嘴角下垂的男人,用他的《黃金時代》,說盡人性掙扎與追求,讓人「欲罷不能」。王小波用獨有的黑色幽默,讓你看懂欲望的真實,現實的荒謬。01、《黃金時代》:臉紅心跳打開的「小黃書」,卻是光怪陸離的人性世界歷經20年才定稿的《黃金時代》,是王小波的「寵兒」,不知道有多少人把它當成人生中的第一本「小黃書」來看。
  • 王小波逝世23周年,他還活著
    離開23年,王小波依然活著,他活在潤物無聲的春,活在風捲殘雲的秋,活在一頁又一頁的字裡行間,活在一歲又一歲的似水流年。 王小波短暫的一生,就是黃金時代。他活在人們記憶中的黃金時代。此刻,很多人懷念王小波,也是在懷念自己的黃金時代,懷念陽光燦爛的日子,懷念過去那個生猛的自己。
  • 王小波《黃金時代》:用幽默大膽的口氣,諷刺現實,說出人生事實
    1997年,王小波在寫作的時候突發心臟病去世,他捲曲著自己的身體,不斷的掙扎,直到一個人孤獨地死去。他的身邊沒有一個人,但卻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雖然他只活到了45歲,短短的一生,但無數的現代人,卻還在讀著他的書,討論這裡面的思想。
  • 《黃金時代》尺度大堪稱「小黃書」,王小波:沒有性的人生不完全
    自古以來,無論現實還是在文學作品中,「性」都是較為避諱的話題,即使是在虛幻的小說世界中,也很少有作家敢特意去描寫「性」。然而,最近無意中看到了作家王小波的一部《黃金時代》,卻刷新了我的認知與見解。在《黃金時代》中,作家王小波硬是將避諱的「性」寫到了極高的高度,讓人不禁心頭一震。
  • 王小波的《黃金時代》,性描寫尺度有多大?網友:就怕被女人看到
    10年前就看過王小波的《黃金時代》,那時候還在上高中,因為文章內容尺度太大,不敢讓人知道我在讀,都是躲著看的,有一次被我的同學兼發小發現,他直接在班裡大喊,說我在看「小黃書」。我瞬間漲紅了臉,同學們異樣的眼神,那種嫌棄與偷笑的樣子,我這輩子都忘不了。
  • 王小波黃金時代:陳清揚在交代材料中所寫的「罪孽」究竟是什麼?
    自古以來,無論現實還是在文學作品中,「性」都是較為避諱的話題,即使是在虛幻的小說世界中,也很少有作家敢特意去描寫「性」。然而,最近無意中看到了作家王小波的一部《黃金時代》,卻刷新了我的認知與見解。在《黃金時代》中,作家王小波硬是將避諱的「性」寫到了極高的高度,讓人不禁心頭一震。
  • 《陳清揚:情人》前言: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到底好在哪裡?(上)
    網上有人這樣評價王小波的《黃金時代》:「表面上的小黃文,其實是天馬行空的隨意想像」。我對此評論的評論是:此人的兩句評論說明此人根本沒有看懂《黃金時代》,第一句說明不是太懂,第二句說明根本沒懂,連看懂的門都沒有摸到。
  • 王小波《黃金時代》被眾多出版社拒之門外:男女之事描寫過於露骨
    李銀河見到他第一眼:這個人長的真醜。 沒說幾句話,王小波突然問她:你有男朋友嗎?李銀河說:沒有。王小波:你看我怎麼樣?李銀河很驚訝——這個人怎麼這樣直接!王小波28歲的時候決定與李銀河結婚,但是李銀河卻猶豫了:王小波長的太醜,下不去口!
  • 王小波辛辣的13句話,揭露人生真諦,不愧是「語錄天才」
    03這句話在王小波的雜文《沉默的大多數》裡,王小波就是那種在人前沉默不語,在人後誇誇其談的人,想必這樣的人非常多,你是否也是其中一個?05這是王小波《黃金時代》裡的一句話,讀起來讓人感覺仿佛回到了自己的青蔥歲月,那時候的我們天不怕地不怕,雖然現在看起來幼稚,但是一想起來總令人懷念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