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王小波,大家的第一印象可能不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最出名作家」,而是,生前無名、死後出名的「最可憐作家」!
「如果小波不死,或者最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人就是他了」。——李銀河
王小波和妻子李銀河
在網際網路還未進入大眾生活的上世紀九十年代,要發行一部小說,只能通過出版社和雜誌社,但是,傳統的編輯和出版公司,對這麼一本大篇幅描述「性」的先鋒著作,還是持保守態度。在大部分的普通人眼中,王小波的文字太過原始、狂熱、赤裸,讀起來就像是一本色情小說。
作家劉心武
讀名作的人多,但真正深讀名作的人少,即使有眾多文學名家、大咖背書,也躲避不了被人接連退稿命運。
1993年,《黃金時代》的書稿,先被送到中國戲劇出版社,受到編輯陳瓊芝的喜愛,但被領導婉拒。後被王小波的好朋友丁東送到山西省作協刊物《黃河》的主編周山湖高度認可,並親自用給王小波寫了封毛筆信,高度誇讚《黃金時代》這本書。時運不濟的是,《黃河》刊物因發表的其他作品出了點事,時間上有點敏感,暫時不便發表爭議類作品,只能婉拒,建議王小波另選報社發表。
之後,手稿便輾轉北嶽文藝出版社、《十月》雜誌等多個出版社,受到各出版社編輯的深度喜愛,卻總在總編那裡被卡下來,得到回覆也是統一的一致:「小說很精彩,但不敢發。」
最後,還是靠著華夏出版社編輯趙潔平女士,因為特別喜歡這本小說,不願如此精彩的小說,就此埋沒,便趁總編輯出差時,偷偷發表了這篇小說。這才,終於在1994年,《黃金時代》問世,一問世便受到讀者哄搶,一時間洛陽紙貴。而促使此書發表的最大功臣趙潔平女士,受到了嚴厲處分,事後大病一場。也就在這一年,王小波去世。
王小波的錯,就是他對「性」與「愛」的理解,超前了時代一步。
王小波
《黃金時代》這本小說,講的故事主要發生在六七十年代的「那一段」時期。那時候,在鄉村插隊做隊醫的知青美人陳清揚26歲,鄉村混混王二21歲。
26歲的陳清揚青春、亮麗、有學問,談吐風雅,本來有著幸福的家庭,但不幸的是老公被抓進了監獄,她的人生也迎來了「轉折」。村民們想通過羞辱她,得到快感,把她稱為「破鞋」,並經常利用找陳清揚看病的機會,藉機揩油。可王二從不這樣,雖然王二也經常因為腰疼找陳清揚看病,但是從不趁機揩油。
久而久之,被羞辱的陳清揚,為了不讓自己成為真正的破鞋,便與王二展開了一段「深度友誼」。
第一階段:嚮往未知的單純探索
一開始,王二與陳清揚的愛,是隨性且真切的,他就像彎著指頭數著日子等待夢中歸人的一個孩童,他們之間也就是十分單純的肉體分享,兩人相互間對身體未知地方的開放和探索。此時的愛,不是愛,兩人相接觸,不是因為那個東西有多好看,只不過是出於生物的本能。從《黃》這本書中看,即使陳清揚抱著和解的語氣和王二談話,依然坦言那東西「醜的要命」。
我們倆吵架時,仍然是不著一絲。我的小和尚依然直挺挺,在月光下披了一身塑料,倒是閃閃發光。我聽了這話不高興,她也發現了。於是她用和解的口氣說:不管怎麼說,這東西醜得要命,你承不承認。——《黃金時代》節選
第二階段:肉體歡愉多過精神歡愉
不是破鞋,而被戲稱為破鞋,使陳清揚難過。但當真正成為破鞋,再被村民們稱為破鞋時,陳清揚反而有一種愚弄了村民的開心,有了一種惡作劇成功式了的驕傲。
陳清揚和王二的第一次「相愛」,兩人的事情,還沒鬧到人盡皆知,因此,兩人的「愛」,還是背負著沉重的思想包袱的。而當他們之間的關係被傳的人盡皆知時,他們才終於放下了思想包袱,口中說著:「自知罪孽深重,早晚要遭報應」。但實際行為卻很誠實,陳清揚對王二的每一次「邀請」,都來者不拒。
當然,雖說「相愛」,但這個階段的兩人,只有「性」沒有「愛」,只不過是有過魚水之歡的兩個陌生人。陳、王二人過分的沉浸在了肉體的歡愉中,而忽略了靈魂層面的交流,。
第三階段:靈魂層面的共鳴
終陳清揚和王二的戀情,被人抓了個現行,兩人被關在一個小房間裡寫檢討。也正是在我筆書我意的境界中,陳清揚和王二兩人,開始更深層次的剖析自己的行為、心態和思想。兩人一次的寫,一次次的撕碎,又一次次的修改,在這一次次的重書中,兩個終於頓悟。愛不是貴在肉體上的「互動」,而是貴在靈魂層面的交流。
檢討書寫完後,兩人被放了出來,便又去了山後沒人的地方驗證了一次。這次,一向理智的陳清揚,也終究放下所有包袱,在結束的那一刻:
她覺得如春藤繞樹,小鳥依人,她再也不想理會別的事,而且在那一瞬間把一切都遺忘。在那一瞬間她愛上了我,而且這件事永遠不能改變。——《黃金時代》節選
從心理學的層面來看,一般單純的肉體上的聯繫,是不會產生「愛上」這種心理反應的,「永不改變的愛」的出現,說明兩人,已經由生物本能產生的吸引,深化為了精神層面的共鳴。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對知青來說,是一個難忘的時代。在時代的浪潮面前,那時的知識分子展露出的只是無力,並在無力對抗大環境中,會摒棄自我意志和個人尊嚴。既然無力反抗,那就只能學《阿Q》式的超脫,如陳揚清和王二式的超越:既然不能證明自己不是破鞋,那就證明自己是破鞋。在無法抗拒的人生裡,不反抗無力反抗的行為,就是一種反抗。這也是哲學家何懷宏被《黃金時代》所吸引的一種邏輯。
當然,這種描述方式,也給王小波帶來了很多爭議,可謂是:「愛之者甘之如飴,厭之者搖頭不已。」如果僅從內容來看,這本書無疑是情事啟蒙、性學教典,而從深度表現出來的思想內涵和情感特質來看,則不能僅以「有色」眼光看待。對於王小波來說,幸運總是來遲一步,在世的時候他感受到更多的是困擾。他扛過了最艱難的時刻,人生就要迎來「高光時刻」,旅程卻戛然而止,實在令人唏噓。
《黃金時代》是王小波的「時代三部曲」之一,同《白銀時代》和《黑鐵時代》兩部一起,構成了王小波作品的精華,三部小說從容地跨越各種年代,展示了中國知識分子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命運。
作者唾棄中國現當代文學那種軟弱、感傷和媚俗的虛飾風氣,以其尖銳的批判,深刻的思考和豐富的想像,對人世間的苦難和荒謬進行最徹底的反諷。
可以說《時代三部曲》代表著王小波對文學的關懷和理解,更代表了他渴求達到的藝術水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連結,入手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