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可:王小波畢生在向自由致敬——謹以此文紀念王小波離世20周年

2020-12-17 文化先鋒

1

《黃金時代》寫作後耗費近二十年時間,成為一部反轉的身體敘事的傑作。流氓王二和破鞋陳清揚的「不倫之戀」,是文革時代的必然產物。道德專制統治下的國度,所有跟「性」相關的事物,必然要以「賤」的面容出現。這是文革「黃金時代」的基本法則。於是人們看到,在那個被語詞照亮的文學舞臺,一對「賤人」(破鞋+流氓)在被迫表演他們的「賤愛」(毫無尊嚴的性愛),這原本是一場不可饒恕的罪惡,但卻表述為坦率而惡毒的細節,不倦地爬行在王二的講述之中,傳遞被嚴重壓抑的集體欲望。它們原本是人性的正常部分,卻因壓抑而變得畸形可笑起來。

八十年代以來,中國作家試圖借用存在主義和荒誕意識,以描述中國式的荒謬現實。高行健、莫言、徐曉鶴等都做過此類實驗,但王小波似乎是其中做得最酷的一位。中國現實為作家提供了超越「加繆式荒謬」的最高荒謬景觀,它無與倫比,雄踞天下,令一切西式荒謬相形見絀。王小波的荒謬敘事,採用黑色幽默風格,卻又如此切近我們的深層記憶,指涉了許多讀者的私人經驗。這種來自底層的經驗輻射,就是小波文字的力量所在。

《似水柔情》延續了《黃金時代》的「賤愛」母題,描述警察小史和作家阿蘭的同性戀故事(據此改編的電影《東宮西宮》,因無法展示其語言魅力而變得寡淡無味)。一個習慣於扮演施虐角色的警察,在一夜審問同性戀受虐癖阿蘭之後,自己竟然也變成同性戀者,這是一種奇怪的性向逆轉,其間的複雜寓意,遠遠溢出「同志小說」的既定框架。

《黃金時代》和《似水柔情》是小波寫得最出色的兩部小說,通過兩種性虐戀(SM)來寓言整個社會形態的基本風格。文革就像是一場政治虐戀,是一群施虐癖向另一群「受虐癖」的施暴。但問題的實質卻在於,受虐的不是受虐癖,而是大批正常人格,因此,文革所推動的不是虐戀而是暴政。在我看來,這是國家政治悲劇的真相,也是藏匿於小說中的終極語義。

在小波的身體敘事內部,深藏著一種「反動的欲望」——用身體實施反抗。王二的生殖器是一面高高豎起的旗杆,蔑視正襟危坐的文革主流文化,向他們發出戲謔性的挑戰。小波自己解釋說,只有在非性化的時代,性才會成為生活主題,正如只有在飢餓年代,吃才會成為生活主題。小波試圖藉助此類身體敘事,推動「對人的生存狀態的反思」。這是一種含蓄的人本主義自白,它要指控那個摧毀正常人性的時代,並找回愛和性的尊嚴。

原廣州美院學生鄭敏,曾於2006年做過王小波裸像,描述「一個在半夜裡從床上坐起來的中年人,他或許剛從他那無邊際的夢裡面醒來」(鄭敏語),雙手兩條腿叉開坐在地上,兩手無力前置於兩腿之間,並露出柔軟的生殖器。基於家屬和部分網民的不滿,該座題為「黃金時代」的雕塑,被迫從 「上海國際雕塑藝術大展」(2007)中撤除,由此釀成當年的重大新聞事件。但作者鄭敏堅稱,這個作品才是對王小波最真實坦白的致敬。策展人孫振華也確信,該雕像裡小波的表情「痛切、無奈、甚至絕望,體現了他對當代社會的觀照。」

我們可以看到,「廣美裸像風波」揭示出中國社會在身體敘事方面的認知分裂。在今天身體已經泛濫成災的時刻,這種八十年代的反省式敘事,極易被人拿來跟當下惡俗的流行趣味相提並論。這是時間疊加所產生的文化錯覺。如果對此沒有清醒的認知,讀者就只能在誤讀的道路上愈行愈遠。

2

小說無疑是王小波的首席遺產,而雜文或隨筆是他的副產品,猶如一個用絮語編織的花環,襯託著小說的軸心地位。儘管如此,我們仍然可以從中獲得許多話語啟示。隨筆集《沉默的大多數》的書寫年代,大致為1993-1997之間,正值市場勃興和文化衰敗的歲月。八十年代的啟蒙運動被強行打斷,淪為一場半吊子的「爛尾工程」。人類普遍價值作為「常識」,已經被攻擊、偷換和篡改,變得面目全非。

正是這場歷史劇變,逼迫小波成為思想麥田的守望者,以知識分子精神——獨立、理性、和科學的立場,把置身於價值迷津中的公眾,帶回到「常識」的可靠邊界。王小波說,「知識分子最怕生活在不理智的時代」,不僅如此,小波還痛切地意識到,「知識分子的長處在會以理服人,假如不講理,他就沒有長處,只有短處,或者沒有意思,不如死掉。」(《知識分子的不幸》)。相比小說犀利而富有張力的先鋒氣質,小波的議論更顯溫和從容。他娓娓道來,以理性和勸導那些尚待開智的學生。他要以身作則地做出說理的榜樣。

王小波的最大幸運,在於他活在公共知識分子尚未被汙名化的年頭。小波認為,很多人批評中國人總是沉默不語,而他自己的親歷經驗表明,說話比沉默更加可怕,這是因為,「有時候我們是被逼聽很多話,也被逼說很多話」。但小波始所未料的是,在他謝世之後,全球網際網路時代迅速降臨。中國網民並非像文革那樣被逼表態,而是踴躍自主發言,在數碼廣場上發出最大聲的叫喊。這不僅意味著言說權利的普遍分享,也意味著話語暴力的大面積滋生。部分網民沒有來得及掌握人類普遍價值ABC,也尚未學會理性對待不同意見,便只能被威權所操控,盲目說話,甚至用穢語來問候他人及其家屬。於是,當「沉默的大多數」都開始大聲說話時,王小波的日子,就會變得無限艱難,因為他的身體寫作,必然要面對大批道德民兵的圍剿,而他的知識分子立場,也一定會成為民粹主義的攻擊目標。

3

在王小波的那裡,自由是一種堅固的信念,纏繞於身體的每個部位,最終在頭顱的靈魂深處,形成無法摧毀的封印。人們已經發現,這自由的封印,張貼在小波的所有作品之中。順便說一下,本文的完整標題應該是:他畢生在以「賤愛」向自由致敬。在那個額頭上貼滿「賤」字的年代,作家筆下的人物,試圖在黑暗尋求性愛和思想的尊嚴和自由,進而捍衛這種自由,讓身體和靈魂都獲得解放。

「解放」和「自由」,應當是一組互相依存的對稱性概念,而弔詭的事實在於,近百年以來,中國人一直在高喊「解放」的口號,卻從未獲取真正的自由。小波敏銳地洞察了這點,並試圖用隱喻的方式向我們說出真相。在小說《大學四年級》裡,出現了一些被所謂「市場原則」建構的黑色建築。它們是卡夫卡式的城堡,管理者用鐵鏈去維繫房東與房客的關係,所有人都沉迷於這種SM式的「契約關係」,但其間的法西斯式的暴政氣息,仍然令人不寒而慄。在走向自由大道之前,小波讓讀者預習了法西斯監獄的黑暗場景。問題在於,這所監獄是獄卒和囚犯共同打造的,而囚犯表達出的斯德哥爾摩情結,就是支撐這種管理者暴政的心靈基石。

本套小波全集再版的2016年,恰逢「文革」爆發五十周年。在《思維的樂趣》一文中,王小波提到自己「文革」插隊時的荒謬場景——人們早晚背誦領袖思想,除此之外腦子空空如也,由此導致生活的無限苦悶。小波據此指出,人不能只求道德正確,更需要思維自由。如果在做好人和當自由思維者之間做選擇,他寧可選擇後者。這跟陳寅恪先生留下的箴言不謀而合——「秉獨立之精神,持自由之思想」。對於中國讀者而言,真正做到精神獨立和思想自由,尚需幾代人的努力,而小波作為先驅者,從90年代向世人揮手,發出經久不息的召喚。

我要在此為「噹噹」重版王小波全集的努力而鼓掌,它讓讀者有一次跟小波再次相逢的契機。當年的「王小波門下走狗」,如今都已步入中年,時過境遷之後,更年輕的「九零後」和「零零後」,很難前赴後繼,成為狂熱的新一代「門下走狗」。在一個信念分崩離析的語境中,繼承小波文學遺產的最佳方式,就是學會做他靈魂上的契友,也就是成為自由而理性的「特立獨行者」,而非僅僅駐留在「褲襠」的層級。我確信,這才是王小波理想的最佳實現。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2015聖誕致辭中說:「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燃蠟燭」;就小波的讀者而言,與其跪拜先驅,不如跟他同行,為愛、尊嚴、理性和自由而勇敢地生活。是為序。(本文為噹噹出版《王小波全集》的序言)

本文圖片皆來自網際網路

上傳與管理:傑夫

相關焦點

  • 韓浩月:後王小波時代的紛亂與荒誕
    《後王小波時代——中國非主流文學精選》,杜鴻 樸素 嘯傲子主編,花城出版社2008年4月版  王小波去世十周年曾引發媒體一股紀念熱潮,在這股熱潮中啟動的一項徵文活動歷時一年結束,於近日正式結集出版,書名為《後王小波時代——中國非主流文學精選》,全書分為上下兩卷,上為小說卷,下為散文卷,作者陣容基本囊括了活躍在網絡文學論壇、非主流出版物中的名字,當然,也不排除諸多投靠傳統媒體向主流進軍的一些作家。
  • 作者已死:王小波小說的闡釋語境
    一不留神,時間就變成了2017年,王小波去世20周年了。今早讀到一篇紀念王小波的文章,對其中的用語比如「長年積鬱的王小波」云云頗不以為然。
  • 一周文化講座│吾愛王小波——紀念王小波逝世21周年
    2018年正值初版40周年,首次推出簡體中文版。上世紀60-70年代,青年也斯像蝸牛一樣,緩慢爬過他熟悉的香港,用詩句見證了這座紛繁都市中各色各樣的消散與萌發。40年後,斯人已逝,而雷聲隱約再響,蟬鳴還在那裡,你是否願意一道,替也斯讀出他心底的聲音?本次朗讀分享會同時將與大家共同欣賞也斯文學紀錄片片段。
  • 王小波逝世23周年,他還活著
    23年前的4月11日,一位叫做王小波的作家猝然離世。他的離開,讓這個世界悵然若失。 他生前對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願,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作為一個「沉默的大多數」,王小波離世後卻成為一種特立獨行的文化現象。 他的「門下走狗」曾設想過,如果這個死鬼到今天還活著,一定更加憂鬱,像一位愁容騎士。一切都在無可挽回地走向庸俗,所以他不得不強忍著絕望活在世上。
  • 王小波雕像落戶上海起波瀾 李銀河同意書迷不依
    就在4月11日王小波十年祭即將來到之際,廣州美院雕塑系學生鄭敏創作了一個王小波裸體紀念像並在網上作了展示,這件作品將落戶上海,並稱將參加本月底在上海開幕的「上海國際雕塑年展」,此舉在王小波的書迷中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 《黃金時代》是王小波對人性自由的探索,及自我情感的靈魂救贖
    對文學的追求、對自由的嚮往、以及對人性的反思,還有他時不時流露出的幽默氣息,和他對愛的理性思考與解讀,無不讓人喜愛,也許這也就成就了死後的他。生前默默無聞,死後卻轟轟烈烈,妻子李銀河說,去墓地看王小波,還會看到不少書友留下的鮮花,甚至是二鍋頭和一些空酒瓶。看得出來,書迷對他的愛,也看得出,他文字給書迷留下的影響。
  • 王小波和李銀河的愛情故事
    1977年,二十五歲的王小波與在《光明日報》做編輯的李銀河相識並戀愛,當時在王小波朋友圈中傳閱的小說手稿《綠毛水怪》是二人相識的契機,相識以後他們便開始了書信來往。李銀河和王小波同歲,她是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被《亞洲周刊》評為中國50位最具影響的人物之一。
  • 王小波:長得醜還沒錢,一想到你,我這張醜臉上就泛起微笑!
    一本《愛你就像愛生命》,集結了王小波與李銀河20年間的來往信件。那些熾熱、閃著智慧光芒的純真文字啊,讀來直讓人覺得:這個寫信的人怎麼會這麼可愛!如果這是寫給我的信,如果我就是那個收信的人,我真願意——與他一輩子在一起,執子之手,不問世事,不爭朝夕。
  • 王小波生時寂寞,死後成為「教父」,流氓小說卻在23年後登上神壇
    臧克家在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時候曾經寫過《有的人》:「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王小波也是這樣一個人。王小波在文壇封神也是21世紀的事情了。編輯鍾潔玲回憶,在2001年底合約到期前,《時代三部曲》加印約十多次,印數約20萬冊,盜版更是難以統計。王小波這個天才,直到死後才被人們尊為「精神教父」。
  • 紀念王小波:他的幽默和荒誕使他騰空而起,俯視著今天的時代
    本文圖片由新經典文化提供2017年4月11日,是作家王小波逝世二十周年的紀念日。在這天,王小波遺孀、社會學家李銀河和導演程耳一起,聊王小波,聊他的作品,聊他的作品和時代的關係。李銀河:王小波寫的是人性本身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心臟病突發,在北京逝世,那一年他45歲。
  • 王小波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人?讀者:自由的思想者
    導讀:你好哇,說到王小波,相信很多人對這位作家是不陌生的。提到王小波,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兩個詞兒,有趣和幽默。第一次讀王小波的書,你會被它的講述方式所震驚。在中國作家群體中,王小波不被納入任何的體系,而他在讀者群體中卻非常的受歡迎。
  • 紀念王小波逝世23周年:每一句「你好哇李銀河」,都是「我愛你」
    世界上有千萬個作家,卻只有一個王小波;世界上只有一個王小波,卻因此有了千萬個作家。1997年4月11日,一個很平常的日子,45歲的王小波因心臟病突發,一個人悄悄地離開了世界。王小波是一個自由人文主義者,是當代著名的學者、作家,文風可幽默可嚴肅。除了他的經典作品之外,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和李銀河之間令人憧憬的浪漫愛情了。在王小波離開的第23年,分享王小波10句經典語錄,紀念永遠的作家和永恆的愛情。
  • 又到了紀念王小波的日子,你,想讀一讀他嗎?
    四月十一日是王小波的祭日。一般來說,每年到了三月下旬,紀念王小波的活動便陸續開始籌措了。對於喜歡文學的人來講,也許不會去讀王小波的作品,但是他的名字卻是始終繞不過去的。對於王小波是一個怎樣的人,我想很多文章都介紹過了。
  • 王小波:寫了20多年的小說,生前無人問津,死後卻獲得了認可
    生前寂寞,死後紅火,王小波做夢也想不到自己生前滯銷的作品,在死後成為一版再版的暢銷書,自己也成為眾多青年的思想導師。1997年以前的王小波並不出名,他的作品很少在內地出版,出版了也成為滯銷貨。王小波生於1952年,當過知青、民辦教師、工人,1984年赴美留過學,獲得碩士學位。週遊美國及歐洲,回國後,在中國人民大學任教。1992年放棄鐵飯碗,辭職當起了自由撰稿人,做起了特立獨行的王小波。他的作品曾經找了內地一些出版社想要出版,但人家看後,統一的回覆是:「作品很精彩,但現在不敢發」。那個時候是1994年。
  • 王小波的時代三部曲,寫的是90年代,實是現實的反叛及自由的嚮往
    而在王小波眾多作品中,最受追捧的莫過於《黃金時代》,就算沒有讀過,也一定對他裡面大尺度的性描寫有所耳聞。這本寫了20年,被禁了5年,暢銷了20年的書,究竟說的是什麼呢?1991年,《黃金時代》登上了臺灣的《聯合報》,並且還獲了獎,王小波拿到了25萬新臺幣的獎金,這次鼓勵讓他下定決心辭了在人民大學教書的工作,專心在家寫作。這本花了20年時間才完成的《黃金時代》,雖然讓王小波獲得了物質回饋,但他的內心依舊苦悶,因為書中含有大量性描寫,無法在內地發行。
  • 《黃金時代》王小波:「有趣,是一個人最大的魅力」
    然而,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主角王小波,他對待性的態度卻截然不同。王小波寫了29年的小說,他用文字向大家傳遞了一種新的思想:性是一門藝術,它並不骯髒,每個人都應該正確看待。在他的作品中,將「性愛」與「人性」用樸實無華的語言,不加修飾地展現在了大眾面前。
  • 追憶王小波,人該是自己的主宰,而不是被人牢牢抓在手裡
    王小波粉絲張譯,演繹的王小波形象實際上,他20年寫作生涯,文學給他帶去的實惠,只有兩次:其一,是1994年時終於被海外注意到,給他頒發了個文學獎;其二,自然是因為寫作才華,呆傻、邋遢且其貌不揚的他,贏得了李銀河的芳心,結下了一段美好姻緣。
  • 兄長追憶王小波:幼時曾患佝僂症 一副呆表情
    記者張弘  小時候經常發呆,被家人稱為「傻波子」;用長竿捅馬蜂窩,捅完之後抱頭逃竄;看大人們大煉鋼鐵,割傷了手臂;大饑荒時,半夜到人大的棗林偷棗吃……這就是後來以智性和理性著稱的作家王小波的童年。5月30日王小波誕辰60周年,王小平著作的《我的弟弟王小波》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全書回顧了王小波生前的點滴。書中首次披露了一大批王小波成長照片。
  • 銀翼殺手王小波2010
    《銀翼殺手2049》並沒有給我帶來很多震撼,這個點子源於原著作者菲利普·迪克,但起初遠沒有看起來這麼酷,是藉由赫胥黎、威廉·吉布森、沃卓斯基兄弟、押井守等人從文字精神一步步變為視覺語言,雷德利·斯科特的創舉也功不可沒,到了《銀翼殺手2049》雖說畫面、打光、配樂十足精良,緩慢頹靡的節奏亦步亦趨的繼承了整個系列的基調,劇情小亮點也有,向前作致敬的情懷也有
  • 王小波《一隻特立獨行的豬》:誰是王小波?誰是豬?誰特立獨行?
    作者:清風自有明月照一、誰是王小波?王小波,北京人,當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黃金時代》、《青銅時代》、《白銀時代》、《紅拂夜奔》、《一隻特立獨行的豬》等。1997年,因病去世,他的文字卻經久不衰,王小波成為世人口中經常能夠談論到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