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王小波:他的幽默和荒誕使他騰空而起,俯視著今天的時代

2020-12-11 澎湃新聞
程耳和李銀河。 本文圖片由新經典文化提供

2017年4月11日,是作家王小波逝世二十周年的紀念日。在這天,王小波遺孀、社會學家李銀河和導演程耳一起,聊王小波,聊他的作品,聊他的作品和時代的關係。

李銀河:王小波寫的是人性本身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心臟病突發,在北京逝世,那一年他45歲。2017年4月11日,是王小波逝世二十周年的忌日。這天早上,王小波的遺孀李銀河去給王小波掃墓。好多王小波的粉絲也去了。有的獻花,有的給王小波帶了二鍋頭和煙,還有個人寫了一張紙,是一篇王小波署名的文章。掃墓的時候有隻蝴蝶一直貼在王小波的名字上。李銀河說自己以前不相信人死後有靈魂,但如果現在她有一個機會,向王小波提一個問題,她也許會問:你的靈魂還在不在?

李銀河

李銀河記得第一次和王小波談戀愛的時候,是在北海的山上。那是王小波第一次把手搭在李銀河肩上。當時李銀河全身繃緊,因為彼此還很陌生。但那一天他倆拉鉤,約定說即使成不了夫妻,也要做終身的朋友。「我們約定要做終身的朋友,可能更多的是靈魂上那種投契的感覺。」

讓李銀河覺得和王小波契合的,是王小波的手抄本小說《綠毛水怪》。裡面有一個細節,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冷門的小說。王小波在自己的小說裡寫讀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這個小說的感覺。李銀河至今記得那個小說講的是兩個女孩情竇初開,有點同性戀的感覺,有一個細節,說兩個女孩接吻,把嘴唇都吻腫了。李銀河覺得王小波對這個小說的感覺與她合拍,有靈魂上的契合,於是打算不管戀愛與否,都要和王小波做終身的靈魂朋友。

李銀河用「特別」來評價王小波的寫作,覺得他和在他以前的文學都不一樣。在李銀河看來,中國的文學從來都無法脫離政治,解放以來,批判《魯迅傳》,「文革」的時候,比較有名的文學作品都成了毒草。「在中國,文學從來都是一個政治批判的對象,或者是政治解放的一種號角,文學,從來都不是純文學。」文學成了意識形態上的爭議,什麼東西能寫,什麼不能寫,哪些是資產階級的,哪些是無產階級的,哪個又是灰色的,哪個是紅色的,哪個是黑色的,都分得很清。但王小波的作品的特別之處在於他完全不和這一套對話,對意識形態上的評價,他不在意。在他寫作的時候,也根本沒想到應該在哪個陣營,應該寫黑色的、黃色的還是灰色的。李銀河說:「他寫的是人性本身,所以我覺得他的作品就是純文學。」

程耳:他的幽默和荒誕使他騰空而起,站在樹上,俯視當下

導演程耳最近幾天在重讀王小波的作品,總體感受是:「王小波先生的小說抵禦了時間,讓我覺得很振動,也很驚喜。他的那種滲透到思想、語言和敘事裡的自由,他的冷靜和深情,以及超越了他所處的時代的價值,最後他的幽默和他的荒誕使他騰空而起,時至今日,他依然俯視著我們今天的時代。」

程耳

程耳進一步解釋,抵禦時間的意思是歷久彌新,讀起來不像幾十年前的作品,反倒像新作。加之現代的中文寫作,尤其是小說寫作的真正開端可能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因此中國當代小說的歷史是非常短暫的,並沒有多麼厚實的土壤。在這樣的前提下,王小波的小說如今仍然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程耳認為歷久彌新的第一個原因,是王小波作為作者的思想和價值觀。「我在看的時候有一個特別突出的感受,其實對於同樣重疊時代的描述,這樣的小說很多,但是王小波的《黃金時代》也好,《似水流年》也好,《革命時期的愛情》也好,跟同樣是表達那個時代的每一篇小說給人的感受都不一樣。這是因為他沒有把著重點放在任何我們已知的那些對於那個時代特別表面化,或者是在今天看來特別陳腐的東西上。小波先生新的視角的起點在於,他在他的人物和環境之間,他在他的人物和時代之間,找到了一個更為宏觀的平衡點。舉個例子來說,譬如他在《黃金時代》裡面寫到,『既然摧殘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就應該下山接受這種摧殘。』這就是大家看到的所謂『王陳二犯』,他似乎站在更加宏觀、更加俯視的角度看待這個時代和這個時代裡發生的所有事件。」

《沉默的大多數》封面

第二個原因,是王小波的語言。程耳談到王小波的語言非常優美,他和其他文學語言最大的區別是他語言裡的質樸。「他的語言是我讀到最樸素同時又是最有力量的語言。他會反反覆覆用同樣的詞。大家可以數一數《黃金時代》的第一個自然段落裡『破鞋』這個詞出現多少遍。『破鞋』這個詞在他的第一段裡面佔到非常大的部分。當然當你習慣他這個語言方式之後,會發現他所有的創作都是有非常縝密的邏輯和非常強烈的表達,他想突出的事情,他有很多這樣的語彙,包括我剛才反覆說的那個句子,他的那些補充。當你重複某一些字句的時候,他的文字本身的韻律也好,文字本身的優雅的美感也好,都會從中顯露出來。」

第三點是王小波的敘事。程耳認為和他的語言一樣,他的敘事也是少有的自由。「他剛剛還在寫1968年的天空是紅色的,但是下一行就寫到1977年去了。而且跟他的語言一樣,他在敘事中也反覆不斷地強調某一句話,包括我剛才說的這句話,『他看到1968年的天空是紅色的』,這句話是《革命時期的愛情》出現七八次的句子。跟語言一樣,當你習慣他的這種敘事方式之後,你會從中獲得那種閱讀的快感。而且這種自由的敘事,反覆把時間回到一個點,去到一個點,他這種自由的處理方式,其實是敘述中的他在一個生活的橫截面進行對比,我作為讀者,能在他的一個句子裡看到過去的他、現在的他和將來的他,這是信息量非常大的一種書寫方式,而這種敘述方式給我非常強烈的現代性。」

《革命時期的愛情》封面

第四點是王小波的冷靜和深情。在程耳看來,王小波文字裡的那種冷靜,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那批作家在最近十幾二十年才開始意識到,才開始在審美上注意到的。王小波有種冷靜的深情,他幾乎不偏不倚地描述著王二以及王二經歷的每一個女人以及和她們之間的糾葛。「雖然他的表達方式可能只是說紅線沒有幹成,後來想跟紅線怎麼樣也沒有幹成,跟海鷹幹成,跟姓顏的女孩,很遺憾,最終沒有幹成。他用最簡單、最粗暴,然而其實是更準確的表達方式,在表達王二跟所有女人關係的背後,我感受到一種非常情深義重的深情。其實沒幹成和幹成了,是一個非常科學和非常準確的劃分方式。」

《黃金時代》封面

最後一點是王小波的幽默和荒誕。程耳說自己讀王小波,常常讀著讀著就笑了,偶爾會哈哈大笑。王小波書中有一段寫王二站在樹上,看到有一個人被很長的長槍捅進身體,樹底下轉圈的時候,他說「瞧著吧,只能發元音不能發輔音了。」這讓程耳印象深刻,有這句話作為背景,程耳認為更容易討論王小波對於自己的創作站在什麼位置。「他在樹上,他稍微高一點,也不能太高,太高就到雲端了,他朝下看著這個時代也好,看著這個時代發生的事情也好。『瞧著吧』這三個字首先是他的一種心態,或者是他的幽默,然後是『只能發元音不能發輔音』,這是冷靜的、客觀的、僅僅只是描述當下而不做任何評判,事實上是對於死亡的一種判定,所以我的印象很深。這就是我為什麼說他的幽默和他的荒誕,使他能夠騰空而起,他騰空而起站在這棵樹上,或者站在那個樹頂,繼續看著我們。」

真正偉大的作品會超越時代

李銀河和程耳從王小波的作品談開,聊到創作和時代的關係問題。在程耳看來,任何創作最根本、最源頭的,無非是對時代精神的一種表現。程耳以王小波的《黃金時代》為例,談到他在書中很少寫王二穿什麼衣服。程耳推斷可能是因為王小波意識到服裝是一個年代最表層的時代精神的體現。雖然後來在《革命時期的愛情》中,王小波寫到了一個叫海鷹的女孩穿的軍裝,但這身軍裝,只是為了把她的身體染上顏色。這還是回歸到了身體本身。因此,程耳認為從根本上來說,王小波的小說去除了諸如服飾這種表面化的、風一刮就能吹走的時代精神,他直面身體,只有這樣才能刺穿皮囊達到肌膚。這是他的小說從根源上成為好的小說創作的首要基礎。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封面

這也是為什麼程耳認為王小波的作品超越了他所處的時代,他沒有抱怨,沒有把那個時代像通常我們描繪的那樣,描繪得非常可怕、非常的黑壓壓的一片,而是選取回到個人命運本身,回到「王陳二犯」兩個人的感情糾葛上去訴說這個時代。這是一種價值觀的取捨,是王小波的一種判斷。

李銀河則認為,古今中外所有真正的經典,真正的大文學家,絕不寫時代,他們寫的是人性本身,比如愛與死這種超越時代的永恆主題,這是一種超越了時代、國別、性別、年齡的人都會碰到的問題。只有這樣,作品才會成為真正的經典,才會打動人,才能傳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王小波逝世23周年:從15部作品中解讀他的詩意與不羈、幽默與荒誕(中)
    ——王小波。  有人評價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園》」是一個充滿睿智的詩意的世界,一個自由思想家的精神家園,是使人憂傷的幽默「。除了《黃金時代》,他的《白銀時代》《青銅時代》《黑鐵時代》等都被譽為「中國當代文壇最美的收穫」。思想上的冷靜與深情,詩意與不羈,幽默與荒誕,讓他的文字成為啟蒙思想的奔流,超越了他的生命,甚至那個時代。  《我的精神家園》
  • 韓浩月:後王小波時代的紛亂與荒誕
    《後王小波時代——中國非主流文學精選》,杜鴻 樸素 嘯傲子主編,花城出版社2008年4月版  王小波去世十周年曾引發媒體一股紀念熱潮,在這股熱潮中啟動的一項徵文活動歷時一年結束,於近日正式結集出版這可能是我的一個錯誤看法,認為凡是向王小波致敬的作品,就必須帶有戲謔、有趣、黑色幽默等獨特的王小波符號,孔子門生三千尚且良莠不齊,怎麼能要求「王小波門下走狗」整齊劃一呢?  編者對「後王小波時代」給過諸多定義。但我所理解的「後王小波時代」,其實就是「網絡文學時代」。在網絡興起之後,無數自由撰稿人和文學愛好者,突破了傳統刊物對自己的壓抑,自由發表給文字帶來了活力、給思想插上了翅膀。
  • 王小波用荒誕寫盡情慾,反諷中解讀人性,麥家:他活著,堪比魯迅
    面對著出版的窘境,王小波的朋友丁東也不禁感慨:「現今文壇上有太多的滑稽,太多的插科打,缺少真正的幽默和諷刺,而王小波的小說正是中國當代文學創作所缺少的。」可無論怎麼努力,這部書還是難以和讀者見面。《黃金時代》是以「特殊時期」為背景,描述了一對男女在特殊環境下面對荒誕世界以及情慾釋放的故事,王小波用荒誕寫盡情慾,反諷中解讀人性,引人深思。只可惜,王小波還沒等《黃金時代》賣完就因病去世了,距今已有十幾年,生前他歷經千辛萬苦才出版的書,在這十幾年間,卻吸引了無數讀者,一時間擁躉無數。
  • 又到了紀念王小波的日子,你,想讀一讀他嗎?
    四月十一日是王小波的祭日。一般來說,每年到了三月下旬,紀念王小波的活動便陸續開始籌措了。對於喜歡文學的人來講,也許不會去讀王小波的作品,但是他的名字卻是始終繞不過去的。對於王小波是一個怎樣的人,我想很多文章都介紹過了。
  • 王小波《黃金時代》:荒誕的時代,壓抑的人性,肆意張狂的靈魂
    第一次認識王小波是在我初中的時候,那時候他的《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黑鐵時代》「時代三部曲」,讓我對文學有了新的看法。他的文字不同於其他同時期的作家一般枯燥乏味,他的文字可以說是「放浪不羈」,讓讀者看了都是一種「衝擊」,原來小說還可以這樣寫。
  • 「吃軟飯」的王小波,用直白坦蕩的性描寫,鞭笞荒誕的現實和人性
    王小波筆下的性同以往文學中的性有很大的不同,他並不將性寫美,也不將性寫醜。他筆下的性,宛如生命本身,充滿蓬勃氣息,卻又去腥去羶,乾淨利索。在「大革命」時代中,上山下鄉是當時一股主流。主人公王二和陳清揚,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陳清揚是下鄉插隊的知青醫生,王二則是一個年僅21歲插隊青年。
  • 王小波《黃金時代》:用幽默大膽的口氣,諷刺現實,說出人生事實
    王小波用心最深,最令自己滿意的是他的小說,尤其是他的成名作《黃金時代》。用獨有的黑色幽默,讓你捧腹,讓你沉思,讓你看懂欲望的真實,現實的荒謬。王小波《黃金時代》:用幽默寫肉慾,批判諷刺現實,戳破人生真相王小波自己說:「寫《黃金時代》用了我很多時間和才華,寫得很精緻,傾注了我對小說的許多想法。
  • 王小波:用直白性描寫,揭開人性遮羞布,王朔:他活著,我不如他
    高曉松:以我有限的閱讀量,王小波在我讀過的白話文作家中絕對排行第一,而且甩開第二名非常遠,他在我心中是神一樣的存在。1.荒誕離奇的一生在中國當代作家中,王小波應該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他沒有組織,不混圈子。
  • 有趣的王小波,給無趣的世界寫了一些文字,延長了我們的青春時代
    審醜和荒誕是黑色幽默運用的主要手段,把醜惡的力量極致化,達到一種調侃的喜劇效果。他在《似水流年》裡寫道:「出這主意的那位首長,後來生了個孩子沒屁眼,是我媽動手術給孩子做了個人工肛門。另外,王小波對於性的態度也表現了他一貫幽默的一面。「性」是王小波作品中的一個主要特徵,對「性」的描寫,也許是王小波敘事方式最廣為人知的特徵,正是「性」特徵使得王小波的幽默一眼看上去不同於林語堂似的幽默。
  • 王小波小說《2015》的黑色幽默:既是哲學,又是寓言
    對王小波的認識,很多人都有個變化的過程:或從「有趣」開始到「理性思考」,或從「晦澀難懂」開始到「有趣」。我和朋友推薦他的小說,大多表示看不出好在哪裡,甚至認為是「顏色書」。當然,懂他的人自然懂。還有人說他狂傲,不知道緣於什麼。我看過他的採訪視頻,鏡頭裡的他像極我鄉下的某位憨厚大叔,甚至時時透露出許害羞來。非得說狂傲,可能是指他的文字一邊調侃,一邊按他自己的節奏天馬行空的寫下去。
  • 王小波的痛楚:他把《黃金時代》當寵兒,而有讀者卻當「黃書」看
    在中國文壇,有一位作家憑藉自己有趣的靈魂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精彩絕倫的花花世界,在他的筆下,每個人物都是那麼獨特。他的愛人才初見他時曾笑稱他的長相是種「障礙」,可他卻憑藉自己的幽默風趣,譜寫了一曲令無數人豔羨的愛情樂章。他與愛人之間的書信被很多年輕朋友當作表白的經典臺詞,他就是王小波。
  • 朱大可:王小波畢生在向自由致敬——謹以此文紀念王小波離世20周年
    八十年代以來,中國作家試圖借用存在主義和荒誕意識,以描述中國式的荒謬現實。高行健、莫言、徐曉鶴等都做過此類實驗,但王小波似乎是其中做得最酷的一位。中國現實為作家提供了超越「加繆式荒謬」的最高荒謬景觀,它無與倫比,雄踞天下,令一切西式荒謬相形見絀。王小波的荒謬敘事,採用黑色幽默風格,卻又如此切近我們的深層記憶,指涉了許多讀者的私人經驗。這種來自底層的經驗輻射,就是小波文字的力量所在。
  • 「嫌棄」男友長得醜,李銀河提分手,王小波一句話俘虜她的芳心
    當時,李銀河先是被他的才情打動,見了王小波本人後,卻失望到了極點。因為王小波實在太醜了,特別是和自己的初戀比,那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李銀河和王小波戀愛期間,提過一次分手,原因就是因為王小波的長相。打動李銀河的,正是王小波身上那種幽默感,他的這種深入骨髓的幽默感,在他的作品中隨處可見。有趣的男人,才是女人的春藥,也是最能打動女人心的地方。有人評價王小波的作品說,他用幽默洞察人性,用幽默思考人生。
  • 性學家李銀河:洗白阿嬌、認親李亞鵬,要不是王小波,我沒今天
    卻不料,作者就是當初早已經見過的王小波。李銀河和王小波確定關係,非常直接。王小波說,你有沒有男朋友?李銀河說,沒有!王小波,你看我如何?就這樣,兩人就確定了關係。李銀河很心疼這個又窮又醜的丈夫,她說:"他那麼一個智慧的頭腦,我捨不得他去幹粗活。"王小波1997年心臟病去世,李銀河當年4月發了悼念文章《浪漫騎士·行吟詩人·自由思想者——悼小波》。對於李銀河來說,王小波的小說,簡直就是他們兩人激情愛戀的全記載。
  • 一周文化講座│吾愛王小波——紀念王小波逝世21周年
    這十年間一直經營中短篇小說寫作的他,在第十個年頭,推出了第一部長篇小說《早上九點叫醒我》。在這本小說中,阿乙為何會在敘事上採用這種追求到位與精確性的寫法,而寧可拋棄「有話則短,無話則長」的輕靈?他為何不懼探入人性最黑暗、最原始的底層,提筆所及皆是人類命運的悲劇意味和荒誕感?寫「最後的鄉村」,又為何以「葬禮」這一頗具儀式感甚至宗教性的時刻為切口與敘事終點?
  • 王小波辛辣的一句話,刺痛很多人,他說的是我們不願承認的事實
    「世上怎麼會有這麼醜的人」這是王小波的妻子李銀河在見到他第一面時,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是的,王小波長得確實其貌不揚,他這一生過得也和長相一樣不盡如人意。但是詭異又諷刺的是在他去世的23年後,突然又被「封神」。王小波生前寂寂無人識,他死了之後,作品突然如日中天起來,名聲鵲起。
  • 王小波辛辣的1句話: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後來,王小波以上山下鄉這段經歷為藍本,創作了時代三部曲之一的《黃金時代》。《黃金時代》這本書充滿了王小波式的黑色幽默和浪漫情調。王二是一個從北京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的知青。他二十一歲,在環境惡劣的雲南鄉下忍受飢餓,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和所有的知青一樣,面對無法逃脫的命運,他的心裡壓抑著憤怒和孤獨。
  • 王小波:生活有很多虛偽,就像洋蔥頭一樣,剝到最後還沒剝到心
    王小波說可能他起初發現生活有很多虛偽的成分,像一個洋蔥頭一樣,一層一層的皮都是假的,但是自己剝到最後還沒剝到心。在說到中國文化的時個王小波說:「中國傳統的看法是把文化當成一種工具,是用來控制人的,而我心目中的文化當然不是這樣的,我自己的心目中的文化包括藝術和科學基本上,在某種意義上是等同的,都是給人帶來幸福和快樂的東西」。
  • 《許三觀賣血記》:餘華黑色幽默小說的代表作
    中國的黑色幽默黑色幽默是一種絕望的幽默,是人類生活狀態中無意義和荒誕的反響和映射,其實質是以喜劇的形式傳遞和表達出悲劇化的內容。在黑色幽默之下,試圖從俯視的角度、幽默而超脫的精神,視現實的苦痛和困苦為一場滑稽可笑的鬧劇,並回報以不可遏制的慘烈般的大笑,它以幽默的措辭、滑稽的調侃,巧妙地揭示荒誕並徹底暴露出其黑暗的底色。
  • 這10本荒誕小說,讓你在荒誕之餘看到真實
    1、《尋找無雙》作者 王小波「每個人一輩子必有一件事是他一生的主題,就好像,王仙客的主題就是尋找無雙。」這是一個關於智慧與遺忘的故事,有一些魔幻現實的成分。鬼才王小波的筆鋒犀利,句句荒誕卻又真實,絕對是兼具笑料跟思考的作品。假如人生活在一種不能抗拒的痛苦中,就會把這種痛苦看作幸福。人在二十五歲時,什麼事情都想幹,但是往往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