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0本荒誕小說,讓你在荒誕之餘看到真實

2020-12-11 每日書薦

1、《尋找無雙》

作者 王小波

「每個人一輩子必有一件事是他一生的主題,就好像,王仙客的主題就是尋找無雙。」這是一個關於智慧與遺忘的故事,有一些魔幻現實的成分。

建元年間,王仙客到長安城裡找無雙,據他自己說,無雙是這副模樣:矮矮的個子,圓圓的臉,穿著半截袖子的小褂子和半截褲管的短褲,手腳都被太陽曬得黝黑,眉毛稀稀拉拉的。頭上梳了兩把小刷子,腳下蹬了一雙趿拉板,走到哪裡都是譁啦啦地響。就這個樣子而言,可以說是莫辨男女。所以別人也不知道他來找誰。

鬼才王小波的筆鋒犀利,句句荒誕卻又真實,絕對是兼具笑料跟思考的作品。

假如人生活在一種不能抗拒的痛苦中,就會把這種痛苦看作幸福。

人在二十五歲時,什麼事情都想幹,但是往往一事無成。

我沒結婚時也覺得日子過得很慢,仿佛有無窮無盡的時間;而現在覺得自己在向老年和死亡俯衝。

2、《銀河系搭車客指南》

[英] 道格拉斯·亞當斯

突如其來的寂靜籠罩了地球。這事實上比噪音更加可怕。有一會兒,什麼也沒有發生。

巨大的飛船一動不動地掛在空中,覆蓋了地球上的每個國家。

在黯然退場之前,地球首先被改造成了最終極的聲音重放器件,這是有史以來建造過的最偉大的播音系統。但伴之而來的不是演奏會,不是音樂,沒有開場號曲,而僅僅是一條簡短的信息。

「地球人,請注意了。」一個聲音說,這聲音堪稱完美,仿佛來自四聲道系統,完美得無懈可擊,失真度低得能讓勇敢的男人灑下眼淚。

時間只不過是一種幻覺而已。

人類毫不知曉的事情太多了,他一直為此感到近乎絕望的擔憂。

當你認為生活已經糟糕得不可能再糟糕了的時候,它居然真的更糟糕了。

3、《變形記》

作者:[奧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

《變形記》是奧地利作家弗蘭茲·卡夫卡創作的中篇小說。本書通過描寫主人公格裡高爾一夜之間從正常人變成甲蟲並最終被家庭和社會所遺棄的故事,揭示了現代人情感淡漠的社會現象以及蛻變已化為非人的深刻主題。卡夫卡的作品大多採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洞悉人世的荒謬、虛無與矛盾,揭示人性的脆弱、絕望與無力。 卡夫卡被譽為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其作品在世界文壇上引起了巨大的迴響與高度的評價,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卡夫卡熱」。

卡夫卡以自己獨特的藝術筆調,用象徵、細節描寫等手法對"人變成甲蟲事件"進行藝術再造,使作品呈現出荒誕、不可思議的基調。

4、《人·獸·鬼》

作者 錢鍾書

由《上帝的夢》、《貓》、《靈感》、《紀念》四篇組成,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才氣縱橫,無往不利。錢鍾書用他的獨有的智慧而有尖銳,於調侃之間卻道出了人間百態。

天下就沒有偶然,那不過是化了妝,戴了面具的必然。

最能得男人愛的並不是美人,我們該防備的倒是相貌平常、姿色中等的女人。

要最希望的事能實現,還是先對它絕望,準備將來有出於望外的驚喜。

5、《歐·亨利短篇小說精選》

[美] 歐·亨利

《歐·亨利短篇小說精選》精選了歐·亨利二十九篇短篇小說代表作:被人們所熟知的《麥琪的禮物》、《最後一片葉子》、《帶家具出租的房間》……充滿神秘色彩的《綠色之門》、《託賓的手相》……拜金主義背景下發生的《財神與愛神》、《擦亮的燈》……

他的故事展現出令人啼笑皆非的悲憫、獨特的幽默和不到最後一秒絕對猜不到的結局,帶給您拍案叫絕的讀書體驗。它們描繪了歐·亨利那廣闊的世界,從他摯愛的紐約街道,到國界以南充滿異域風情的地方。

人生是個含淚的微笑。

我們浪跡江湖的時候,逐漸獲得了一種可以應急的真實本領,因此對大學學位也就不感到特別需要,可是在被大雪封在苦根山脈那幢小屋裡的時候,我們初次感到,如果我們以前研究過荷馬的作品、希臘文、數學巾的分數以及比較高深的學問,那我們在沉思默想方面也許就能應付自如了。

6、《孩子們》

[日] 伊坂幸太郎

打開伊坂幸太郎的書,是一種享受。他的筆下多的是一個個性鮮活的小人物。他用五個短篇串聯了幾個吵吵鬧鬧的可愛角色,及他們破解日常生活中所遇「謎題」的故事。

我能理解這種想說句「請等一下」的心情:請等一下,讓人生重新從一張白紙開始,讓我重整人生。

人類這種生物會靠著自己的拿手絕活,幫助自己從打擊當中重新站起來。

名為「現在」的這一刻或許沒有特別到足以名留青史,但對於我來說是一段極為特別的時光。

7、《貓城記》

老舍

在看這本書之前,小編完全沒想到,老舍先生竟然也會寫這麼天馬行空的幽默諷刺小說!

一架飛往火星的飛機墜毀了,「我」是唯一的倖存者,卻被一群長著貓臉的外星人帶到了他們的貓國。

在那一段時間裡,「我」可真是見了貓國的不少怪現象,比如貓人極不團結,總是要內鬥,但同時又非常懼怕外國人。

貓國明明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卻大都是不學無術、不懂裝懂的大草包。

最終貓國在一場戰爭中全軍覆滅……

大家一定看得出來,老舍先生寫的其實就是中國近代最屈辱的那段歷史,批判的就是當時還蒙昧未開的國民。

但是他卻能夠寫得言辭優雅但又不失犀利深刻!

小編不得不服,老舍先生在諷刺這件事上真是比旁人高了不止一個段位!即使今天讀他的作品,仍然會覺得過癮爽快!

8、《百萬英鎊》

馬克·吐溫

這可能是關於金錢,最經典最有名的故事之一了。

一文不名的美國人亞當斯,在陰差陽錯中流浪到了英國。兩個閒得無聊的英國富豪決定在他身上打一個賭——

給他一張面值百萬英鎊的鈔票,看他能不能用這張根本沒人敢收的巨額鈔票,在倫敦生存30天。

這場賭局剛開始的時候,根本沒人相信這個衣衫破爛的落魄小子。

而確認鈔票是真的以後,卻馬上有無數人蜂擁而至,爭先恐後地巴結他,恭維他。

甚至完全不需要亞當斯動用鈔票,就會有人主動給他送上華美的衣服、舒適的住所,甚至是各種投資賺錢的機會。

馬克·吐溫簡直把那些主動跪倒在金錢面前的人,寫得醜態畢露,惟妙惟肖。

如此真實的眾生相,才是最有力的諷刺。

9、《第七天》

作者:餘華

用荒誕的筆觸和意象講述了一個普通人死後的七日見聞:講述了現實的真實與荒誕;講述了生命的幸福和苦難;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

講述了比恨更絕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

《第七天》選擇一個剛剛去世的死者"我"(即楊飛)作為第一人稱敘事者,由"我"講述死後七天裡的所遇、所見、所聞之事與往事.

"我"力所不及的一些故事或故事片段則蟬蛻給與"我"相關的他者,由他者以第一人稱講述自己所遇、所見、所聞之事與往事。

10、《黑暗中的笑聲》

作者:[美]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柏林銀幕通俗劇幻化成永恆之寓言,生活的所有色彩在無邊黑暗中凋敝

納博科夫經典黑色幽默:欲望、詭計和騙局。

相關焦點

  • 真實比小說更荒誕:其實,荒誕才是一種常態
    可是仔細想想,是有這方面的原因,但是這些很多影片或者小說都具備的,因此並不足以承擔大家如此之大愛。 其實,真正的原因是情節的不確定性,劇情發展從不按照大眾意願,總是不按規則出牌,開頭總是適逢其會,還沒結尾就給你來個猝不及防。
  • 荒誕世界的先行者——論卡夫卡小說的荒誕性
    卡夫卡被稱為「荒誕文學之父」,他小說中的荒誕意識是真實自然的。荒誕不僅是卡夫卡小說創作中的重要藝術手段,也是卡夫卡生命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再探卡夫卡小說中的荒誕性,有助於當代人們深入理解人類的生存本質。
  • 阿爾貝·加繆:從荒誕到反抗,這是決定性的進步
    從荒誕到反抗:一場由鼠疫引發的人類行動如若要從《鼠疫》中提取幾個關鍵詞,那麼「荒誕」與「反抗」必定位列前茅。「荒誕」化身為一場致命疾病大發淫威,而「反抗」則由無數人的抗「疫」之戰共同呈現。它們並非小說的唯一情節,分離與流亡、彼岸與此世、個人幸福與集體責任、愛情的真實與虛幻,乃至於寫作的可能與不可能等,這些豐富的內容共同構成了這部小說龐大的精神世界。
  • 老書蟲心中飛揚跳脫的網絡小說,一個真實荒誕的世界!神級仙草文
    這本網絡小說堪稱中古神作,飛揚跳脫!網友:一個真實荒誕的世界書蟲剛剛推薦了一本老文,那麼接下來再來一篇老文吧。上一本是仙俠類的,那麼這本換個口味,來本有著DND西幻風情的。其實一提到DND西幻,就讓書蟲想到《迦南之心》,總之是有一口怨氣不吐不快,緋炎憑此作吊足了無數讀者的胃口,後來的《琥珀之劍》也是更新巨慢無比,雖說損失了很多讀者,但是因為無與倫比的質量,也一直讓很多讀者惦記著,導致這本書寫了6年,跟更下來的讀者依舊不計其數,書蟲也是其中之一。結果是緋炎再開的新作《伊塔之柱》,沒有多少老讀者敢於輕易嘗試了。
  • 高產的村上春樹,最值得深讀的五本荒誕現實主義小說
    這本小說實際上是村上春樹「青春三部曲」的最終曲,延續《且聽風吟》、《1973年的彈子球》中「我」和「鼠」的故事。而這一次主人公是要出發去尋找一隻「特別的羊」,以滑稽而魔幻的方式,為三部曲畫上句點。從小說深意上講,這本書突出了二戰後的日本文化認同、性觀念轉變和宗教傳統演進的主題。
  • 《變形記》:卡夫卡描述的荒誕生活,也許是你正在經歷的殘酷現實
    但所謂「小說鮮明明地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現代人的共同命運,即無法擺脫蒙受異化之苦的喪失自我的悲哀與尋找「自我」的徒勞掙扎」的論斷其實經不住細細的推敲。如果說這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的弊端,是個人無法逃脫的命運,那麼格裡高爾其實是因無路可走才淪落於此。但實際情況卻正好相反。
  • 餘華:現實比小說更荒誕 作品就是借屍還魂
    《第七天》    用不長的篇幅    寫現實的荒誕    《第七天》講述的是一個具有魔幻色彩的故事:主人公楊飛已經死亡,但他的靈魂從殯儀館飄出來,去拾起自己對生前生活的記憶,而記憶中呈現出了現實的殘酷。餘華說,如果讓他自己評價《第七天》,他只需要一個成語———借屍還魂。
  • 布迪達爾瑪,荒誕派作家,印度尼西亞小說的重要革新者
    百家原創作者:茄子說歷史最近小編再看很多現代小說,看到著名的荒誕派作家布杜·威查雅的小說,覺得可以給大家介紹一下,順便再給大家介紹另一位作家布迪達爾瑪。布杜·威查雅他是峇里出生的,生於1944年。我們都會收到電報,通知我們有關出世或死亡的消息,直到別人也收到有關我們的消息,這就是人生。這部小說沒有前後連貫的情節,很難說清其故事梗概。作者讓故事順著主人公的有意識、無意識和下意識的時隱時現而不斷地流動,讓讀者也跟著東奔西跑而「精神錯亂」起來。布杜·威查雅於1977年發表的小說《車站》被認為是他最成功的作品。這部表現人性失落和孤獨感的小說以火車站作為背景。
  • 「荒誕」的後現代主義文學:通過寫小說、戲劇而去反小說、反戲劇
    該偵探忠於職守,盡心竭力地工作,最後反而殺死了自己本應保護的人。顯然,這個故事表明了人的努力的徒勞與無意義。在海勒的開創美國黑色幽默小說先河的《第二十二條軍規》中,有一條荒謬邪惡,專門捉弄摧殘人的「第二十二條軍規」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天羅地網般地控制著全世界。由於它的存在,正常的事物變為不正常,反常、荒誕離奇的事物變為正常。
  • 阿爾貝·加繆:當我們從荒誕中驚醒,便認識了自身的局限
    甚至,我們完全有理由攜帶著現實經驗進入這部小說。相信加繆本人對此也會深表贊同。因為這代表著我們通過閱讀文學開始了對現實生活的思考,穿過小說的虛構透視我們真實的人生,去追問生命的真諦。《鼠疫》的象徵性正是為了實現這一目的。
  • 同一屋簷下,共侍一夫,嚴歌苓筆下這段荒誕又真實的姐妹情
    作者在這個看似荒誕而又不乏真實的傳奇故事中,詮釋了她對人性的再書寫。兩個女人在同一屋簷下,共事一夫,最後卻結成了生死姐妹,共同度過艱難歲月。《小姨多鶴》講述的是在一個歷史時期,發生的一個荒誕而又真實的故事,兩個女人在同一屋簷下共同擁有一個丈夫,令人感到荒誕和匪夷所思,但這又具有其真實性,《小姨多鶴》這部小說,嚴歌苓醞釀了二十多年,為了更好地塑造小說中的人物,她三赴日本尋找當年的老人訪談。
  • 張友文:現實與荒誕(一室千燈之66)
    一刻鐘後狂風驟雨一齊襲來,看來我的直覺或預感還是不錯的,這是不是因長期與文學作品打交道有關呢?因為公安小說中有許多預感或直覺,我是不是得其真傳?父親當年拖板車,一年四季總有幾次遇上像這樣的惡劣天氣,老人家是如何應對的呢?他不可能像其他人那樣尋地方躲雨,他必須在風雨中堅守,因為板車及貨物,還有夥伴——驢子是不能離開其視線的。
  • 卡夫卡《城堡》中荒誕意識的價值
    1.藝術價值《城堡》是用荒誕的框架中包含著細節的真實,用故事的荒誕可笑,來真實地反應社會,來表現變形異化的人生。城堡內部的混亂和特有的導向式操作在卡夫卡的特意營造之下,人與人之間的不合理和扭曲的關係,矛盾和不符合邏輯事情的發展都成為一種可能性,這是現實的悲哀和人性的異化.運用象徵主義的筆調進行藝術創作,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從權力的象徵、荒誕世界、作者寫照、專家拯救、覓津探路等五個方面,對《城堡》的象徵意義進行初步的探索。
  • 朱一旦的「荒誕世界」
    這,只是朱一旦「荒誕世界」的一部分。 被「和諧」的《一條勞力士的回家路》,與朱一旦的「荒誕世界」 沒來得及看《一條勞力士的回家路》的小夥伴們不要著急,犀牛君給你梳理一下劇情。 這則視頻長3分鐘左右,但信息量巨大、人物關係複雜、劇情一波三折。
  • 英劇《秘密》:打開電視看到的還是自己的生活,簡直荒誕
    這五個關乎倫理的故事如此普通,你會想,怎樣的導演和編劇會想把這樣五個故事拍成電視劇。又有哪些觀眾,會願意看這些和自己的生活剛好在一條水平線上,不誇張、不離奇、不荒誕、不諷刺、又一點都不有趣的故事。       總之,塞維奇和這群年輕劇作家挑戰了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沒想到還挺成功的。
  • 什麼是荒誕?現代人該如何對抗荒誕和虛無?
    這誤會的根源在於人對自己的錯誤認識,對這世界的錯誤認識。 荒誕是無法消除的,因此人不要試圖去理解荒誕,應當選擇勇敢而清醒地接受荒誕。儘管這種荒誕如同命運和死亡一樣不可戰勝,但我們仍要憤然向荒誕提出挑戰,為自己的生命賦予自我的烙印。
  • 寫作藝術:帶你看懂卡夫卡筆下的荒誕世界
    二十世紀的西方文學,不論是小說還是戲劇,從形式到內容到思想,均是荒誕。這個時代的文學反傳統,推崇非理性,悲觀反叛,強調內在的真實,喜片段式、破碎式、多重式的結構,喜意識流、內心獨白的敘述方式,喜變形、荒誕、多元的手法等等。我對此的感受是——一種很討人喜歡的「亂燉」。
  • 馬伯庸回應質疑:文學創作中有一種荒誕手法
    文學創作中有這麼一種荒誕手法,它刻意使用不符合邏輯和常識的誇張表現方式,從而達到諷刺或隱喻的效果。它的醉翁之意並不在酒,真正的目標從來不是文本本身中所描寫的故事或人物,而是別有意圖。 這是一種充滿樂趣的創作體驗,但同樣也存在風險。它想要通過一個故事或一個場景表達另外一重意義,營造出「間隔」之效果。讀者卻未必與作者那麼有默契。
  • 《低俗小說》:用「玩世不恭」的黑色幽默對抗生活的無序與荒誕
    如果你是他的影迷,那你一定知道《低俗小說》這部影片。《低俗小說》片如其名,裡面充斥著低俗、黑色暴力、毒品和扯淡。導演用他獨特的非線性敘事手法,奇思妙想一般的人物對白,還有他玩轉了的暴力美學和黑色幽默,還有個人惡趣味,把一個看起來就是純扯淡的故事推上後現代反叛的熱潮上。
  • 卡夫卡《城堡》中無處不在的荒誕體現
    《城堡》被神秘虛幻的氣氛所瀰漫,帶給我們的是荒誕的情節和有悖於倫理的複雜關係。1.符號化的「K」異鄉人k從進入村子投宿休息開始,到為得到城堡認同進行不懈努力和嘗試為止,都沒有明確交代過他的過往和來處。也只是在k看到城堡的時候提到自己的家鄉也不比其遜色,這之外就沒有任何具體的描寫和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