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荒誕?現代人該如何對抗荒誕和虛無?

2020-12-11 文眼看世界

每個人身上都存在著一部分必須摧毀的幻想和誤會。這誤會的根源在於人對自己的錯誤認識,對這世界的錯誤認識。 荒誕是無法消除的,因此人不要試圖去理解荒誕,應當選擇勇敢而清醒地接受荒誕。儘管這種荒誕如同命運和死亡一樣不可戰勝,但我們仍要憤然向荒誕提出挑戰,為自己的生命賦予自我的烙印。

——阿爾貝·加繆

西方文學和哲學中一直有個荒誕主義,那麼什麼是荒誕主義呢?他們是如何看待和定義荒誕的呢?我們是不是像他們所說的「現代人不得不活在荒誕之中這是我們的命運」那樣呢?一起來跟隨哲學詩畫進入——什麼是荒誕?現代人是否活在荒誕之中?

什麼是荒誕?

西方現代派文學可以稱為廣義的荒誕派文學,荒誕性在作品中往往具體化為生活意義的虛無、和諧關係的喪失、人的異化等等主題,從而使荒誕派文學中的審美意象具有了不同於傳統文學的審美特質。

網絡上有這麼一個說法比喻的很好:在一片一望無際的平原上有一臺巨大的機器,它有著無與倫比的複雜構造,不停地運轉著。但至於它是用來幹什麼的?存在了多久?還將會存在多久?沒有人知道。這個機器就是我們所處的社會或世界。這就是荒誕。

荒誕主義的代表人物有:加繆、貝克特、尤內斯庫和阿達莫夫。

「荒誕」產生的四個因素:

其一,日常生活的機械性使人對其存在的價值和目的產生了懷疑,對自我存在的狀態或價值提出了疑問,感到了迷茫和困惑。

「舊常的鎖鏈給打斷了,心靈再也找不到銜接鎖鏈的環節了,那麼這樣的回答就變成了荒誕的第一個徵兆」。人們「用一系列熟知的、構建的意義把自己包圍起來同時,他們又培養出了一種迴避進一步思考的技能,從而使自己遠離人類狀態的陰暗面」。

其二,人寄希望於未來、靠未來生活實為自欺,因為它剝奪了「現在」的意義。

人存在的價值和生活的意義正是人在「現在」的具體境況中通過行動創造的。所以,人當立足現在的境遇並積極行動。拒絕未來、擯棄「明天」是人對「無意義」的反抗,「這種切膚之痛的反抗,就是荒誕」。

其三,人意識到了死亡、人之必死的命運。實際上就是人看到了自身的局限性。

時間如死神手中揮舞的長鐮,無情地收割著人類生命的麥穗,一步步將人帶向死亡。「人必有一死」是絕對的、永恆的、本質性的,它成為人類共同的遭遇、集體的命運。死亡讓人意識到生命脆弱、人生痛苦,它毀滅了生命中任何「基本的確定性」。在荒誕主義看來,死亡並非是通向來世的大門,而是一扇關閉了的、毫無希望的門。

其四,人產生了被遺棄於一個異己世界的感覺,即世界與人是陌生的,人與世界是斷裂的。

人對明晰、理性、和諧、均衡的渴求與世界的神秘難解、非理性的實際境況之間有一鴻溝。世界對人永遠是關閉的,人與世界的和諧被打破,人已感覺不到自己是世界的一個部分,「家」或「故鄉」的感覺亦不復存在。

阿爾貝·加繆的荒誕——

阿爾貝·加繆是明確地將「荒誕」提升到哲學高度的第一人,加繆之後,「荒誕」才正式出現在各哲學流派和文學藝術的形態之中。

加繆基於尼採、海德格爾、克爾凱郭爾、帕斯卡爾、薩特等人關於荒誕的哲學思想基礎之上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荒誕」在加繆那裡,是作為人的現代境遇的體現。

面對荒誕的態度時,加繆的興趣不在對荒誕的發現,而在於其產生的結果。在他那裡,荒誕被看作是結論的荒誕,即我們該如何面對人的荒誕性?從荒誕這個第一原理出發,面對荒誕,我們應該何去何從?是以自殺來告別荒誕,通過希望來逃避荒誕,還是進行反抗直面荒誕?

肉體自殺——看到人生的荒誕,生活的意義被剝奪,這是不能忍受的,自殺就是承認生命不值得繼續下去,活著並不值得。肉體自殺是面對荒誕所作出的一種選擇。

哲學性或宗教性自殺——在提出荒誕後走向希望,在否定理性後走向超驗物,把向上帝的飛躍和神秘主義作為出路。

反抗——加繆把荒誕定義為一種對立和較量,一種無休止的鬥爭,這種鬥爭意味著取消希望和不斷拒絕。不斷的反抗和鬥爭,才能擺脫荒誕和死亡。

加繆對荒誕感的描述多基於直接的生活經驗,是人在生存中經驗到的苦悶、空虛,甚至絕望之後所產生的情緒。在荒誕的情緒之下,人們常常感覺到生活沒有意義,無法戰勝死亡,也無法理解、抵抗這個世界。表面看來荒誕帶給人們的是悲觀,是苦難,而事實上加繆的荒誕哲學的深刻之處就在於進一步地挖掘了「荒誕」的內核,這也需要我們進一步考察荒誕感之後「荒誕」的積極現實意義。

作為人,如何對抗荒誕?

按照荒誕主義的理解,人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巨大的荒誕世界,而人類的歷史就是在於這巨大的荒誕的不斷對抗中發展起來的,人們必須想盡辦法克服死亡和空虛的威脅,來對抗世界的虛無和荒誕所帶來的重壓。雖然有些人有時候並不自知,但這就是客觀事實。那麼,我們該如何對抗荒誕呢?

對此,加繆首先強調說,面對荒誕,自欺欺人或避而不見都是毫無意義的,只有勇敢面對,才能得到解脫和救贖。面對荒誕,現實的人們往往採取三個不同應對的方法,分別為:

1,哲學家或思想家嘗試著賦予生活以意義,即把生活變得有目的性,有意義,樹立人生理想和價值觀。

2,科學家嘗試研究它的構造,看看是否能通過科學實驗收穫到一些新的發明成果或數據證明。

3,逃避、無視它的存在,並用各種方式麻痺自己的感官和思想,娛樂至死。這也是被採用最多的一種方法,是普通大眾最常做的事。

目前來說,第一種方法是最可取的,對於荒誕,哲學家兼心理學家阿德勒已經給出了不錯的答案,即給原本無意義無目的的生活賦予意義和目的,這樣我們就能慢慢地戰勝荒誕和虛無,擺脫死亡和空虛的困擾,進而讓自己升華為一個充滿希望和豐富人生的個體。

相關焦點

  • 《圍城》:人生就是荒誕與虛無中進行絕望抗爭,唯有反抗才能自由
    叔本華曾經說過「生命是一團欲望」圍住我們的不是城,是無休止的欲望,海德格爾提出的存在主義,是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危機的產物,強調尊重人性,以人為中心,存在主義認為人是被拋到世界上來的是虛無的,但通過人對自我的塑造,對自我生命的解讀,虛無被驅散,取而代之的是生命存在的介質,生命從而不再荒誕。
  • 《戀愛的犀牛》:荒誕的愛情背後,蘊藏著「存在主義」的哲學內涵
    《戀愛的犀牛》之所以受歡迎,除了廣為流傳的經典臺詞和理想主義的愛情故事,還有一個更為深層次的原因:它讓年輕觀眾感受到了那種難得的勇氣和偏執,為了所愛之人,所愛之事去忍受孤獨、忍受世俗的荒誕,去和命運做抗爭的勇氣。《戀愛的犀牛》與其說是一出先鋒派的愛情故事,不如說是在向「存在主義」哲學致敬。01 什麼是「存在主義」?
  • 卡夫卡《城堡》中荒誕意識的價值
    城堡內部的混亂和特有的導向式操作在卡夫卡的特意營造之下,人與人之間的不合理和扭曲的關係,矛盾和不符合邏輯事情的發展都成為一種可能性,這是現實的悲哀和人性的異化.運用象徵主義的筆調進行藝術創作,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從權力的象徵、荒誕世界、作者寫照、專家拯救、覓津探路等五個方面,對《城堡》的象徵意義進行初步的探索。
  • 這10本荒誕小說,讓你在荒誕之餘看到真實
    鬼才王小波的筆鋒犀利,句句荒誕卻又真實,絕對是兼具笑料跟思考的作品。假如人生活在一種不能抗拒的痛苦中,就會把這種痛苦看作幸福。人在二十五歲時,什麼事情都想幹,但是往往一事無成。本書通過描寫主人公格裡高爾一夜之間從正常人變成甲蟲並最終被家庭和社會所遺棄的故事,揭示了現代人情感淡漠的社會現象以及蛻變已化為非人的深刻主題。卡夫卡的作品大多採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洞悉人世的荒謬、虛無與矛盾,揭示人性的脆弱、絕望與無力。 卡夫卡被譽為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其作品在世界文壇上引起了巨大的迴響與高度的評價,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卡夫卡熱」。
  • 《灰猴》與《瘋狂的石頭》,同樣的黑色幽默、荒誕狂歡
    《灰猴》是張璞導演以黑色幽默方式展現出的一則影像故事,其表現形式與蘊涵著對於「瘋狂追逐」的叩問之間構成一份極具張力的荒誕趣味與鋒芒反叛,揭示出人性弊病和社會現實。影片圍繞一箱錢和一件「古董罈子」帶出形形色色的各式人物:大智若愚的飯店老闆杜子騰、刁滑奸詐的商人秦壽生、善解人意的宋玉嬌、水土不服的職業殺手等。
  • 異化的荒誕,當我們在談論卡夫卡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弗蘭茲·卡夫卡當我們形容一樣東西為「卡夫卡式」的時候,我們在形容著什麼?超現實的、恐怖的、神秘的、奇怪的、令人失望的,但最終,我們還是在形容著那「異化的荒誕」。卡夫卡將他能夠感知的所有元素都揉合進了他的作品之中,充滿著原創性和寓言性的文字,如我輩般的世俗之人卻永遠不能完全理解。無論是《變形記》、《審判》還是《城堡》,都透露著卡夫卡對自由、對孤獨、對焦慮和對生命之意義的探討。他將自己的整個人生歸化於離奇的隱喻之中,異化的荒誕在他的筆下被釋放得淋漓盡致。
  • 真實比小說更荒誕:其實,荒誕才是一種常態
    比如,第一季,史塔克老爹在斷頭臺上,誰都以為會突然來個刀下留人,可那砍刀竟然不認主角,快速落下,如同切瓜; 再比如,「君臨城」裡,色後和大麻雀、兒媳婦等各方勢力焦灼在一起時,誰都無法預料下一步的走勢,然而,一通「綠色炸彈」就結束了這個亂局; 還有,讓所有人心痛的「血色婚禮」
  • 荒誕世界的先行者——論卡夫卡小說的荒誕性
    關鍵詞:卡夫卡小說 荒誕性 生存本質卡夫卡是屹立在西方文壇上的一座豐碑,他因在小說上的巨大成就被奉為表現主義大師和現代派的鼻祖。他的小說以悖繆與荒誕、寓意性與不確定性、夢幻性與神秘性和冷峻與客觀見長,這些藝術特點讓人們對他的小說的解讀充滿多種可能性,但最核心的解讀還是他小說中所滲透的荒誕意識和孤獨意識。
  • 餘華直言不諱的名言,揭露了中國的現實中一個荒誕現象,發人深省
    中國的現實中有什麼好的荒誕現象可揭露呢?
  • 荒誕背後的諷刺——評電影《走著瞧》的主題意蘊
    「為了荒誕而荒誕」,而是打造了一出「人驢大戰」的荒誕喜劇,暗含那一時代的荒誕特徵,進而有荒誕背後問觀眾陳示其沉重的涵容。影片充斥著大量荒誕而有趣的情節,整部電影在寫實的整體氛圍上亦充滿了戲謔的味道,而導演正是經由這種戲謔與荒誕不經傳達對社會荒誕的揭露與對制度本質的諷刺。譬如片中別的生產隊誤以為大蓮故意不讓黑六和他們村的母驢配種後和大蓮爆發了爭吵。兩個人在「你必須給我配」、「我就是不給你配」的問題上唇槍舌劍,最終大連拂袖而去,鏡頭卻對準了桌子下鄰村人帶來的兩隻小豬。
  • 《一個勺子》:從現實到荒誕的距離,聚焦現實的哲思是成功的
    原著胡學文的《奔跑的月光》因為有更多的情節與敘述條件,在反映一個「勺子"(河套地區方言"傻子")的種種奇遇與追問時,為故事提供了更多的視角和延展空間。遺憾的是,這一點在改編的劇本裡沒有被保留下來,影片《一個勺子》更多地繼承了荒誕派戲劇的表皮,而沒有呈現或觸發到荒誕喜劇的內裡。
  • 「荒誕」的後現代主義文學:通過寫小說、戲劇而去反小說、反戲劇
    總的說來,後現代派文學創作思想的核心是非理性的懷疑主義、否定主義和虛無哲學。在後現代派作家看來,世上萬物及人類生存環境本身都是極難捉摸、不可認識的。就文學而言,他們認為傳統文學乃至現代主義文學的美學形式、藝術規範統統是人為的禁忌,是強加在作者身上的枷鎖,因而必須徹底打碎。
  • 《低俗小說》:用「玩世不恭」的黑色幽默對抗生活的無序與荒誕
    《低俗小說》片如其名,裡面充斥著低俗、黑色暴力、毒品和扯淡。導演用他獨特的非線性敘事手法,奇思妙想一般的人物對白,還有他玩轉了的暴力美學和黑色幽默,還有個人惡趣味,把一個看起來就是純扯淡的故事推上後現代反叛的熱潮上。鬼才知道他腦子裡在想什麼的昆汀.塔倫蒂諾。
  • 致荒誕人生主視覺設計
    長篇文章的概念源於充滿文學成語的詩歌題名,「對生活的荒謬」,並形成了我們如何呈現字體的原始想法。然後我們用段和轉換來描述生活中的轉變,打算解釋不規則時尚框架內的當前外觀。從角度來看現代舞「對生命的荒謬」,舞者立足於他/她的身材解釋他/她自己的人生觀。結果是,我們選擇呈現穩重和寧靜印象的藍色作為展示的主色。
  • 《變形記》:卡夫卡描述的荒誕生活,也許是你正在經歷的殘酷現實
    卡夫卡在近代文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與寫出了長篇巨著《追憶似水年華》的普魯斯特和熱衷於天書寫作的喬伊斯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與大師。卡夫卡的作品向來以荒誕著稱,這與他表現主義文學大師的身份密不可分。
  • 阿爾貝·加繆:從荒誕到反抗,這是決定性的進步
    加繆告訴我們,什麼人在互相推諉,什麼人在擔起職責;什麼人在鉗制輿論,什麼人在啟發民智;什麼人在傳播謠言,什麼人在澄清事實;什麼人在畏葸逃避,什麼人在前線奮戰;什麼人不顧他人安危肆意妄為,什麼人以生命為代價發出預警。加繆試圖證明:眾生喧譁之中,並非所有人都只顧個人的安危甚至舒適。
  • 朱一旦的「荒誕世界」
    之所以說《一條勞力士的回家路》是朱一旦「荒誕世界」的一部分,是因為早在朱一旦成名之初,就構建了一個濃縮現實關係又有藝術加工的「荒誕世界」。朱一旦仿佛掌握個人命運的「主宰者」和窺探人性的「觀察者」。
  • 從《荒誕醫學史》看人類的自我超越之路,荒誕之後,不應再有荒誕
    人類的自我超越之路,異常漫長而艱辛,或者說如《荒誕醫學史》([美]莉迪亞·康、內特·彼得森著,王秀莉、趙一傑譯。江西科學出版社 2018年。下簡稱「荒」)所敘,人類在與自己的疾病糾纏和爭鬥的漫漫徵程中,許多時候,甚至是荒誕的。
  • 《Crimaster犯罪大師》荒誕的人生兇手案件分析
    犯罪大師是最近很火的破案題材的遊戲,遊戲中有很多案件需要大家解答,這裡說一下最新的突發案件,荒誕的人生兇手,你知道這個案件的真相是什麼嗎?很多玩家不知道怎麼分析,荒誕的人生兇手是誰?Crimaster犯罪大師突發事件更新了一個新的案件荒誕的人生?昨天晚上遊戲更新了案件的兇手,下面一起來看看答案是什麼吧!
  • 《大驚小怪》系列:獨樹一幟的荒誕詩繪本,異域風情的樸素留白
    當荒誕與科學碰撞,你傾向於哪邊?世界的精彩在於變幻莫測和無限可能,如果人們總是在實事求是地追求真相,那麼世界該是多麼無趣而枯燥。阿努什卡不是第一個為自己的孩子寫書的媽媽,實際上,許多優秀的童書都來自於一顆想為孩子做點什麼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