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勺子》:從現實到荒誕的距離,聚焦現實的哲思是成功的

2020-12-20 我悄悄的來帶你看電影

首執導筒的陳建斌用荒誕劇來形容《一個勺子》,一如眾多評論裡所說,這部戲帶有濃濃的中戲味兒,在看似不經意的影像背後,有種強烈的文學象徵意味。的確,《一個勺子》有著荒誕派戲劇通常關注的存在主義母題。原著胡學文的《奔跑的月光》因為有更多的情節與敘述條件,在反映一個「勺子"(河套地區方言"傻子")的種種奇遇與追問時,為故事提供了更多的視角和延展空間。遺憾的是,這一點在改編的劇本裡沒有被保留下來,影片《一個勺子》更多地繼承了荒誕派戲劇的表皮,而沒有呈現或觸發到荒誕喜劇的內裡。

荒誕劇拒絕用傳統的、理智的手法來反映荒誕的生活,而是用荒誕的手法直接表現荒誕的存在。

顯然,《一個勺子》調用的是現實主義的經驗,無可厚非,主演過孟京輝戲劇的男主角,背過《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死亡》臺詞的他,對話劇歇斯底裡地念白出靈魂的叩問這件事,輕車熟路。即便是早年他主演的一部《結婚十年》連續劇裡,也分明能看到被現實五花大綁在額頭上勒出的皺紋。從新疆廣袤土地走來的他,心裡也許還有原始叢林法則的暗湧,當他帶著最初生產資料與生產力交換的價值觀,進入到資源與利益交換的價值世界中,思索與悸動影響著他的創作,因而,毫不奇怪他會選擇這樣一個故事。

男主人公拉條子與周圍人事的格格不入,面對周遭世界的不解,還有他從行為到語言的與眾不同,都寄託著現代人異化、孤獨、徒勞和負罪,當拉條子收留了傻子,又送走了傻子,尋找傻子的人絡繹不絕,做了好人的他,反倒被逼得有家不能回。他一遍遍地追問傻子對這些人有什麼好處?村長嘲諷謾罵他獨吞傻子,三哥對他說:我明白的地方,就是我不會去想我不明白的事兒。從影片後半段開始,拉條子就帶著這個問題四處碰壁,四處找罵。生意人代表的大頭哥,認為只有能帶來利益的人和事才值得搭上時間,根本無意和聽他談起這個毫無實際意義的問題。於是,他向唯一能夠接觸到的官方機構求助,派出所女警以熟練的八卦太極用語,闡述了自己的職責,冠冕堂皇地做著拉條子的思想工作。

拉條子面對的現實與自己的理想主義相去甚遠,影片透出一種沮喪和絕望感,寓意著一種理想主義的痛心疾首。這種痛心疾首,隱喻在拉條子這個不諳人事的傻子上面,影片雖然有著舞臺劇般的封閉語境,被放置在一個遠離現代生存規則的荒涼小鎮上,但情節的演進邏輯卻建築在現代生存關係中。可以看出,陳建斌對這部黑色荒誕喜劇的敘事糾結與選擇。然而,僅僅用一波波人來找傻子、拉條子一次次地逼問,這種反生活經驗的情節來表現黑色或荒誕,顯然是不足以稱之為荒誕劇的。

那麼,從現實題材的無奈感到荒誕劇的荒誕感,到底缺少了點什麼。這種缺乏與粗糲的景物無關,與匱乏的鏡頭也無關,而在於荒誕劇慣用的象徵、暗喻、聯想的橋段,有了這些橋段,就會從塵土飛揚的地面上升到騰雲駕霧的半空,獲得了解構現實、嘲諷現實、超脫現實的視角,也就有了荒誕而有趣的意味。想想幾部大名鼎鼎的荒誕劇,在貝克特的《等待戈多》中,毫不連貫的臺詞與反覆再現,在卡夫卡《變形記》裡,不合邏輯的人物經歷與幻象,這種反生活場景與經驗的極端劇情,似乎可以令現代人從精神貧困中得到警醒和興奮。

不可否認,《一個勺子》聚焦現實的哲思是成功的,但距離荒誕喜劇似乎還少了幾片雲彩和幾縷陽光的助興,說直白點,大概是那個叫做想像力的東西。陳建斌講過視姜文為偶像的往事,在他偶像的影片裡,用掙脫現實的幻覺和離經叛道的情景,表現在現實中盲從的人們,往往有過目不忘的效果。好像從地面架起的彩虹,把觀眾帶到更加超然的高度,從另一個角度看平時那些風雨和雷電,也許會變得深邃、憤慨、或達觀、或淡然。

所謂「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想必《一個勺子》也有此意味,作為觀眾的我們,更期待看到一種立足現實、俯瞰現實的視角,而不僅僅是受困於現實的無力感。

相關焦點

  • 勺子越獄現實肖申克:俄羅斯一囚犯用勺子越獄成功【組圖】
    勺子越獄現實肖申克:俄羅斯一囚犯用勺子越獄成功【組圖】 字號:小大 2013-05-11 23:56 來源:中新網 我要評論() 核心提示:勺子越獄現實肖申克:俄羅斯一囚犯用勺子越獄成功【組圖】
  • 餘華直言不諱的名言,揭露了中國的現實中一個荒誕現象,發人深省
    可以說,只要是我們活在現實中的人,稍微去思考一下,去反省一下,去分析一下,就能找到很多比較荒誕的現象,何止一個啊?這些現象可以說都是我們現代人都面臨的一些問題。比如說現代人又可以生二胎,曾經想生二胎不讓生,如果卻鼓勵人們都生二胎,卻感嘆生不起。為什麼生不起呢?
  • 《一個勺子》預告片曝光 蔣勤勤掌摑陳建斌(圖)
    而陳建斌的4個終極提問,也把影片帶入了深遠的哲思中。  陳建斌化身「勺神」開啟時空之門 被掌摑與蔣勤勤險翻臉  電影《一個勺子》因故「等閒」半年之久,業內業外除了深表同情外,更是對這部獲金雞金馬雙項殊榮的優質影片極為期待。影片去年曾獲第5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五項提名,最終斬獲最佳男主角、最佳新導演兩項大獎。
  • 餘華:現實比小說更荒誕 作品就是借屍還魂
    昨日,餘華再度回答了通過網絡徵集的部分讀者提問,除了再次談到了與《第七天》有關的內容,也談到了他自己的寫作狀態和接下來的寫作計劃。   《第七天》    用不長的篇幅    寫現實的荒誕    《第七天》講述的是一個具有魔幻色彩的故事:主人公楊飛已經死亡,但他的靈魂從殯儀館飄出來,去拾起自己對生前生活的記憶,而記憶中呈現出了現實的殘酷。餘華說,如果讓他自己評價《第七天》,他只需要一個成語———借屍還魂。
  • 卡夫卡短篇小說《騎桶者》解讀:現實的背後是荒誕
    一個窮得買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闆借煤,熬過苦寒的冬日。他是用一種怪誕的方式——騎著煤桶飛著去借煤的。而結果卻是——他不但沒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闆娘用圍裙扇到了冰山上。小說最開始是以嚴寒的冬天為背景,主人公家裡一點煤都沒有了,而窗外的樹呆立在白霜中,天空仿佛一塊銀色的盾牌。
  • 《變形記》:卡夫卡描述的荒誕生活,也許是你正在經歷的殘酷現實
    卡夫卡的作品向來以荒誕著稱,這與他表現主義文學大師的身份密不可分。表現主義提倡書寫個人內在主觀感受,反對直接描寫客觀真實的現實生活。也正是因此,在卡夫卡的代表作《變形記》中,才會出現主人公格裡高爾一覺醒來發現自己成了只變大版甲蟲這樣完全脫離現實的荒誕情節。
  • 餘華:與現實的荒誕相比,小說的荒誕真是小巫見大巫
    我們仿佛行走在這樣的現實裡,一邊是燈紅酒綠,一邊是斷壁殘垣。滿城霓虹,一個不留神就跌進萬丈深淵。或者說我們置身在一個奇怪的劇院裡,同一個舞臺上,半邊正在演出喜劇,半邊正在演出悲劇,而我們坐在位子上,哭笑不得地看完整場怪誕的話劇,思緒全無……置身我們日日夜夜生活的城市,我們無時不刻不在接受、在看見、在摸索、在找尋。
  • 《無名之輩》:看起來荒誕的喜劇,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現實生活
    《無名之輩》這是一部荒誕喜劇作品,主要講述了落魄保安尋找丟失的槍,一對沒有任何智商的劫匪,闖到了身體殘疾卻性格彪悍的女人家裡,之後發生了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故事!給觀眾帶去歡笑的同時,其實影片也希望觀眾能夠思考這些小人物怎麼會變成這樣,現實當中關於夢想和尊嚴的故事在這一部電影當中淋漓展現。用特殊的風格讓觀眾觀看的同時,體會到小人物的心境,影片從喜到悲的轉換過程,讓該電影看起來更加的完整、飽滿。
  • 「吃軟飯」的王小波,用直白坦蕩的性描寫,鞭笞荒誕的現實和人性
    它的橫空出世,實現了知青文學的突破,其直面人性和時代傷痕的特點,讓它成功入選「改革開放四十年最具影響力小說」。這本凝集王小波接近20年寫作心血的作品,出版歷程卻很艱辛,在香港被當成「風月小說」出版,在國內換了幾家出版社,也沒人敢拍板通過。
  • 閻連科:中國現實的荒誕和複雜沒一個作家能把握
    他說,當下中國寫作的豐富,猶如泥沙中混合著無數的黃金,「可以迎光寫作,寫正能量的作品而淘金;也可以『借光』寫作,以審美的名譽逃避一些現實的糾纏。而同時,也還有一種寫作則是要穿過光明走向黑暗的寫作—這種寫作,要告訴讀者的正是讀者看不到的東西,是那扇光明的窗戶後面的內在、本質和人心最複雜的一部分」。  閻連科說今天中國現實的複雜性和荒誕性,已經到了任何一個作家都沒有能力把握的程度。
  • 對話電影《武林孤兒》導演黃璜:讓荒誕成為現實
    他又是如何寫出這樣荒誕幽默風格的劇本的?  黃璜導演管《武林孤兒》的劇本叫作「本命養成系劇本」,因為這個劇本一直在隨著他的成長與思想變化在不斷調整與進化。據悉,黃璜導演因自己年幼時被送到了一個封閉的體校進行訓練,所以最初寫這個劇本的時候,他是以武校裡的孩童作為主視角,進行半自傳體的創作。
  • 真有人相信「黃油貓悖論」,這就是荒誕劇和現實的區別
    沒想到現實真的比荒誕劇更荒誕。還真有人當真早年的永動機騙局,是由一個「德國博士」搞出來的「自動輪」。所以哈,誰說德國人就實在了?實在人騙起人來才最兇。這個自動輪騙過了波蘭國王、俄國沙皇,後來有學者不服氣,懸賞能戳穿自動輪伎倆的人。
  • 現實的荒誕終於擠走了「靈魂的空間」
    《活著》《許三觀賣血記》之後,餘華開始轉向新的嘗試,《兄弟》是講述改革開放前後的故事,毀譽參半,《第七天》是「新聞體」小說,就如同賈樟柯的電影《天註定》,他們都是想再現「荒誕的現實生活」。餘華曾在採訪中說,「中國現實太荒唐,你永遠趕不上它,我妒忌現實!我們老說文學高於現實,那是騙人的,根本不可能的。」
  • 卡夫卡的困境:《變形記》現實的荒誕中,對孤獨的恐懼與渴望
    當我探入格裡格爾生活中的孤立和絕望,感悟到他的孤獨和恐懼,方才覺察這部作品與眾不同的偉大,再反觀現實的人生,終於明白卡夫卡之於我們的意義。1、通過怪異的故事,扭曲變形的世界,印證現實=荒誕,揭露人類的自私與孤獨《變形記》描述了推銷員格裡格爾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甲蟲,他極力想去和家人聯絡感情,都已失敗告終。最終被世界遺棄,孤獨死去。
  • 《一個勺子》|好人真的沒好報嗎?
    陳建斌導演的處女作《一個勺子》入圍第5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5項提名,最終陳建斌摘得「最佳新導演」「最佳男主演」兩項大獎。片名中的勺子既是用來喝湯盛飯用的工具,又是西北方言,在甘肅方言裡,說某人勺子,就是說傻的意思,這也與該片的英文名《A Fool》(一個傻子)相契合。
  • 豆瓣8.6分反戰美劇,荒誕喜劇外殼下的冷酷現實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視作品,可以說是美國最愛拍的了,邪不壓正的反法西斯戰爭、無畏的戰爭英雄以及象徵美國軍事實力的軍艦和戰車……這些東西隨便拉一個出來都很難完美出現在另一個題材之中。到前些年大熱的《珍珠港》、《細細的紅線》、《父輩的旗幟》,再到史蒂芬·史匹柏的《兄弟連》、《太平洋戰爭》……二戰,成為了美國永遠道不完說不盡的光輝歲月。當然,除了上述的這些作品,有對二戰進行反思和戲謔的電影嗎?肯定的,昆汀的《無恥混蛋》相信資深影迷們一定熟悉,還有一部不得不提的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這部根據小說改編的美劇《第二十二條軍規》。
  • 《天空之城》掀起收視狂潮,用誇張荒誕的戲劇手法反映現實
    《天空之城》掀起收視狂潮,用誇張荒誕的戲劇手法反映現實韓國今年最火的一部神劇名字叫做《天空之城》,這部電視劇從一開始的沒幾個人看,一直到後來賽過所有同時播出的韓劇。《天空之城》掀起收視狂潮,用誇張荒誕的戲劇手法反映現實!說到「高考」兩個字,我們中國最公平的事情,就非高考莫屬了,很多窮人的孩子可以通過高考而走出大山,只要優秀還是可以出人頭地的,不過這些年來,起跑線和城裡的孩子也沒有辦法相比!
  • 韓東《在碼頭》 與荒誕的理性距離
    《在碼頭》改編自韓東的同名中篇小說,講述了三位詩人坐輪渡送別另一位詩人,因為錯過火車而轉乘輪渡時偶遇當地流氓白皮,白皮認為他們的背包中有「東西」,雙方發生衝突,折騰一夜後到天亮才離開的故事。這是作家韓東作為導演的處女作,可以說是一部具備了作家性格的異質性電影。從外觀上看它是場親切熱烈的鬧劇,內部卻包裹了冷調的非現實荒誕。
  • 有一個神經科學問題,困擾著虛擬實境
    第二,你看到的和你真正感覺到的時空錯位讓你頭暈想吐,甚至現在出現了個名詞「虛擬實境嘔吐症」。不過還有一個問題,雖然看起來它並不明顯,但也會讓你感覺相當怪異,那就是名為視覺輻輳調節衝突(vergence-accommodation conflict)的眼睛聚焦問題(會引起視疲勞,頭痛等)。
  • 周末侃影丨《一齣好戲》:荒誕背後的現實寓言
    資料圖片從司機小王到公司張總,從哥哥馬進到弟弟馬小興,在「叢林法則」和「羊群效應」的影響下,「蠻力派」「智力派」「游離派」們你方唱罷我登場。他們或利用規則明搶暗奪,或利用資源囤積居奇,或利用信息投機取巧,或利用輿論瞞天過海——眾人的「表演」如巨浪拍打礁石,剝露出事情本身嶙峋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