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金輝
所謂「演而優則導」。上周末,知名演員黃渤的導演處女作《一齣好戲》上映。影片講述了一群遭遇海嘯的公司員工在荒島上共同生活100多天的故事。相信不少觀眾是抱著觀看喜劇的心態走進影院的,但隨著劇情的逐漸展開,卻發現它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
資料圖片
從司機小王到公司張總,從哥哥馬進到弟弟馬小興,在「叢林法則」和「羊群效應」的影響下,「蠻力派」「智力派」「游離派」們你方唱罷我登場。他們或利用規則明搶暗奪,或利用資源囤積居奇,或利用信息投機取巧,或利用輿論瞞天過海——眾人的「表演」如巨浪拍打礁石,剝露出事情本身嶙峋的模樣。在苦苦努力後,他們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也有的無限接近成功。影片巧妙地將荒誕放置於現實的背景板下,而在旁觀者看來,這齣「好戲」恍如一部簡化了的人類發展史,又像是在展示我們或熟悉、或陌生的社會眾生相。
走不出人性的束縛,就難以走出這座孤島。影片中多次出現善惡雜念的交錯往復,又在不知不覺中回歸本真。荒誕的背後,蘊藏著古老而深沉的東西——在人性迷失的時刻,親人的呼喚依然可以壓倒一切;在流言橫飛的節點,受傷的愛人仍然可以流淚哭喊:「讓我再相信你這個騙子最後一次!」這些略顯「矯情」的橋段或許會淡化悲愴和真實,但作為面向大眾的藝術作品,對良知的尊重和捍衛,大概也是它的底線吧。
平心而論,有國內外類似題材的「珠玉」在前,作為導演新手的黃渤駕馭這樣的故事,在節奏把握、特效運用等方面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但總體而言,能將現實主義和魔幻色彩熔於一爐,讓觀眾在歡笑之餘有思考、在荒誕的背後做出多元化解讀,已經足夠體現出主創者的誠意。也因此,影片收穫良好的口碑和不俗的票房就不足為怪了。
《巨齒鯊》:優點突出,短板明顯
文/路西法
本月10日,中美聯合出品的科幻冒險電影《巨齒鯊》,在中國內地和美國同步上映。故事講述了深海潛水專家喬納斯·泰勒聯手中國女科學家張蘇茵,營救因遭遇未知生物攻擊而被困在馬裡亞納海溝深處的科研人員,卻意外造成史前生物巨齒鯊逃離深海。當巨獸重返淺海,人類將付出慘重的代價……
曾憑《非常人販》《敢死隊》等片躋身國際一線動作明星行列的傑森·斯坦森擔任男一號,女一號則是在《功夫之王》《生化危機》等片中屢屢以「打女」身份出現的李冰冰。總體而言,本片在劇情推進、驚悚氣氛營造等方面做得不錯。特效部分由國際頂尖團隊ScanlineVFX負責,打造出的鯊魚形象和水下場景也比較逼真。一些觀眾表示「比預想的好很多,在這幾年的同類影片中也算製作相對精良的。」
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故事設定也存在著不少硬傷,比如就有網友吐槽:「這麼大的生物不去吃鯨魚,非得去吃人類,就像我要費勁去吃一顆會跑的花生豆,吃力不討好,何苦呢?」此外,或許是不熟悉東方文化和中國人物的日常情感,好萊塢編劇撰寫的一些對白令人尷尬,甚至連生離死別的場景也幾乎讓人笑場。
作為合拍片,《巨齒鯊》選擇中國演員擔綱,結尾的「大戲」選在海南三亞取景,或許會讓不少國內的觀眾感到「親近」。另外,細心的影迷會發現,近年來,世界各國製作的大片中,從演員和取景地的選擇、知名企業的廣告植入到最新科技成果的展示,總會有部分內容向中國觀眾「示好」——這是對中國國際影響力日漸增強的認可,也是對龐大的中國電影市場的「覬覦」。這些做法本身無可厚非,但無論「合拍」還是「示好」,都應充分考慮到彼此之間客觀存在的文化差異,適應市場的同時也要兼顧不同的觀影習慣。
《河南日報》2018年8月17日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