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誕背後的諷刺——評電影《走著瞧》的主題意蘊

2020-12-13 燈泡影評

荒誕背後的諷刺

一評電影《走著瞧》的主題意蘊

文革話題一直是電影導演們念念不忘的熱門題材,李大為的《走著瞧》又是一部拿「文革」開刀的電影,但該片卻並未一味地誇揚沉重的社會氣氛,也並未「為了荒誕而荒誕」,而是打造了一出「人驢大戰」的荒誕喜劇,暗含那一時代的荒誕特徵,進而有荒誕背後問觀眾陳示其沉重的涵容。從一定意義上講,《走著瞧》在情節上是講人、動物與社會的,而在本質上則是講人性,動物性與制度之間的本能互動。

影片充斥著大量荒誕而有趣的情節,整部電影在寫實的整體氛圍上亦充滿了戲謔的味道,而導演正是經由這種戲謔與荒誕不經傳達對社會荒誕的揭露與對制度本質的諷刺。譬如片中別的生產隊誤以為大蓮故意不讓黑六和他們村的母驢配種後和大蓮爆發了爭吵。兩個人在「你必須給我配」、「我就是不給你配」的問題上唇槍舌劍,最終大連拂袖而去,鏡頭卻對準了桌子下鄰村人帶來的兩隻小豬。導演故意利用了語言的歧義將人和驢混為一談,提升電影的荒誕性,從而對本應正襟危坐的權威給予諷刺。而在全村人分驢肉的時候,被黑六從背上甩下傷了腿的七叔不甘人後,舉著一個碩大鐵盆想要加入分驢肉的隊伍。他大叉腿拄著拐杖的拿著鐵盆的造型讓人忍俊不禁同時卻又百感交集---黑六的死成了個村人的節日,而在此之前,黑六還是一頭革命的驢,為生產做員獻的驢,可是一隻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立馬一無是處。個村人舉著盆子等著分享黑六,蜿蜒的長隊充滿了莫大的訓刺,而祥和的場景下盡藏著虛偽。

除對制度本質不遺餘力的揭露外,導演與編劇自一開始就將觀眾置於一個充滿諷刺讓人類感到羞愧的命題中,自始至終催促人們思考: 究竟是驢性中的的人性比較強大,還是人性中的的驢性比較主動。在對這樣一個命題的迫索中,人與動物在面對制度控制與把持時的異同對比成為關鍵鏈條。面隨影片的進展,這個對比連帶著這一命題逐漸清晰。雖然馬傑從頭到尾都聲情並茂的朗誦著《鋼鐵是怎麼練成的》裡奧斯特洛夫斯基關於生命價值的著名論斷,但驕傲的維持著自己尊嚴的黑六,不惜一切為哥哥復仇的黑七比起電影裡盲口而虛偽的人類或許更清楚生命的意義,它們從始至終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並且不受外界影響。同樣面對使其窒息的制度,人屈服而驢反抗,動物性仿佛成為彌補人性軟弱的最佳一劑良藥。在影片的結尾,二十年後的馬傑面對女兒的提問一片茫然,他很擔心己在女兒心中的形象甚至比不過一頭猩猩,或許,這正是導演不得不給山的尷尬答案。

影片除探討體制對個體的壓迫外,個體利益與集體利益孰輕孰重仿佛也有昭示,在特定時代背景下,處於對立面的利益雙方的地位與價值通過荒誕情節的展現不言自明。片中知青馬傑的憤懣主要來自於大蓮隊長的的訓誡: 驢比人值錢。這意味著個人價值比較集體財產,可謂一文不值。而馬傑起初似乎並不認同,極力反抗集體主義,方式便是對集體利益--驢的虐待,雖然不敢明目張胆、片中驢對人的反抗是故事的主體,幽默奇特,又帶有一絲神秘色彩,暗中呼應人對集體利益的隱形反抗,而這一切最終反應了人的降格。換創話說,馬傑作為體制的犧牲品,被迫下鄉插隊,他不滿個人意志在集體生活中被磨滅,但又無力與體制對抗,便把一腔憤懣發洩到與他本無冤無仇的驢身上,強迫種驢黑六拉車,折磨暗中使壞的黑七。在這樣的行動中,人從被侮辱被損害的個體降格為侮辱者與損害者,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的懌圈。本來正面的屬於人的反抗精神卻只能通過驢來表現,何其可悲。

對於《走著瞧》,李大為的本意顯然不僅們於講述一個傳奇的故事,《走者瞧》始終算是一個發生在真實時空裡的故事。黑六和黑七自然也不會像好萊塢影片中的動物一樣上天入地,它們的報復始終是兩隻驢子的報復。荒誕意指著現實,意指著人性中頑固不化的動物性一--黨同伐異與盲口跟從,從這個方面看,《走著瞧》探討的話題則顯得如此沉重。面對黑六對尊嚴的堅持與黑七對親情的重視,讓人們不禁思考,人性是否尚且不如動物本性呢?

相關焦點

  • 體制下僅存的溫情——評電影《歸來》的主題意蘊
    體制下僅存的溫情 ----評電影《歸來》的主題意蘊作為張藝謀的又一部經典力作,《歸來》仍秉承著張藝謀的一貫風格 ,動人心弦的視聽配置,生命之美的承現都是其作品的標誌。作為文革時期的電影導演,導演毫不避嫌地對其作出了諷刺與批判,昭示了制度體制對個人的壓迫,並未一味地誇大沉重的氣氛,也許,導演在此背後更多希望的是對制度的反思,無論是街道兩旁的紅色大字幅還是人們衣著上的毛主席頭像及家中的毛主席雕塑都充分說明了故事發生的背景,處於這一時期的人民自然也有著對政治立場的明確劃分,而故事的男生人公正場是所謂的「
  • 無處安放的親情——評電影《親愛的》主題意蘊
    無處安放的親情一評電影《親愛的》主題意蘊從拐賣兒童的題材上看,《親愛的》不僅是生活寫實,更是社會道德反思,正如傳統媒體熱議過的黑車事件或新媒體發動的關注兒童丟失連結,都曾不斷警示社會以及社會人的道德底線
  • 體制鏈條中的類型化群像——評電影《走著瞧》的人物塑造
    體制鏈條中的類型化群像-----評電影《走著瞧》的人物塑造在陳述事物輕鬆外表下的沉重時,人們習慣性將其喻作「笑中有淚」,由小說《雙驢記》改編的電影《走著噍》便屬於這樣一類文藝文本。前者冷酷現實,後者荒誕魔幻。前者是微觀的,後者更為微觀,並為對前者的仿擬。在這部優秀的電影中,對人物成功的類型化塑造觀眾能很好地理解、接受並輕易地將之連結到他們所熟悉的知青時代中去,比如女生產隊隊長大蓮是體制的象徵,馬傑是青春、衝動的個人。當然,雙驢也是人格化的,雖形象與寓指有些面目模糊,卻能為各式理解提供足夠的空間。
  • 荒誕?諷刺?黑色幽默?這些插畫師必須擁有姓名_鳳凰網
    尤其是擅長將黑色幽默、諷刺、荒誕的想法通過畫畫形式表達出來的插畫師們,看完他們的作品也會讓我們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日常事物。今天度三就給大家推薦6位插畫師,一起走進他們的荒誕世界吧。度三發現擅長用黑色幽默和諷刺來營造一個荒誕世界的插畫師大多並不是從小學習畫畫,而是從事過普通的工作或原本就是上班族的那群人,也許有過這些社會上的經歷,加上他們對生活的觀察視角獨特又有趣,才能畫出讓我們有所共鳴的插畫吧
  • 《走著瞧》爆笑大影節 文章和驢「死鬥」到底
    首部放映的電影是由李大為導演、青年演員文章領銜主演的《走著瞧》。《走著瞧》又名《雙驢記》,改編自一部2006年的同名獲獎中篇小說。該片主要講述一個發生在文革時代陝北鄉村的故事,反映一個下鄉知青和兩頭驢之間的「恩怨情仇」。整部影片黑色幽默的基調再加上與情節緊密聯繫的「包袱」,逗得觀眾前仰後合。
  • 荒誕的情節,絕妙的諷刺 讀《格列佛遊記》
    導讀:英國傑出的諷刺作家斯威夫特以一個外科醫生格列佛的口吻敘述了在航海時遇難、漂流到幾個奇異國度的經歷。在「小人國」中,格列佛儼然就是一個巨人,他一隻手就能託起幾十個小人,撒泡尿就可以將皇后寢宮的大火撲滅,為了運送他,「小人國」動用了幾千匹馬!
  • 「走著瞧」:潛臺詞背後藏警示
    有媒體梳理出一些腐敗分子對抗審查的場景:如有的對紀檢人員拍桌子、發狠話,談話充滿火藥味,叫囂「走著瞧」;有的還直接威脅:「別把事辦絕了,你家的住址,我們都知道,多個朋友多條路,抬抬手算了」;有的甚至挑釁說:「現在你們查我,將來我出去一定要告你們……讓你們過不安生!」
  • 文章現身北京 為電影《走著瞧》進行配音(圖)
    文章現身北京 為電影《走著瞧》進行配音(圖)   5月7日,文章現身北京某錄音棚,為電影《走著瞧》進行後期配音。 一身休閒打扮的文章,拍攝完胡玫執導的年度巨作《望族》之後,便消失在大家的視野當中。
  • 朱一旦的「荒誕世界」
    由於主題大膽影射、比較敏感,這則視頻發出去一天內就被「和諧」了,目前視頻在抖音、微博都已下架。 關於朱一旦其人,經常看短視頻的人一定不會陌生。勞力士、polo衫、迷離的雙眼,構成了一幅生動的土豪形象。
  • 《戀愛的犀牛》:荒誕的愛情背後,蘊藏著「存在主義」的哲學內涵
    而編劇和導演想給我們展現的,是在這個焦慮的時代中,不同人對待命運不同的選擇,劇裡每一個選擇背後,其實反映著真實世界的萬象,荒誕卻又真實。「《戀愛的犀牛》的時代背景雖然充滿著荒誕與焦慮,但通過偏執狂馬路對愛情的執著與對命運的反抗,我們似乎能夠看到編劇廖一梅想給我們傳達的價值觀:再脆弱、再孤獨的個體,即便身處荒誕,也要依然有勇氣去反抗,去做主宰自己命運的主人。
  • 文章演技巔峰是在《走著瞧》?與兩頭驢的生死恩怨引人深思!
    不過這些都不是小編今天要說的,小編想說的是在2009年,那個沒有出軌的文章和那部小眾的荒誕喜劇電影《走著瞧》,不管是文章的演技還是電影的題材都能引發人們深深地反思。《走著瞧》這部電影的故事背景是在知識青年下鄉插隊的時候,而且不同於其他電影的是,這部電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女主角,真正的主角是文章和兩頭驢。
  • 「老騰樂」背後的狂歡與荒誕
    老騰樂的背後或許也是如此。你不能責怪大家看著開心,畢竟,怎麼說呢,一個賣辣椒醬的,一個賣皮膚的,嚴格意義上都不影響基礎國計民生,不影響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不會影響市場經濟建設。所以笑的出,笑的爽,笑的通透。如果今天是賣奶粉的VS賣孕婦醫藥品的,我估計就沒有人笑的出了。其實想想很荒誕。首先這個事情還是有一點影響力的。
  • 這10本荒誕小說,讓你在荒誕之餘看到真實
    1、《尋找無雙》作者 王小波「每個人一輩子必有一件事是他一生的主題,就好像,王仙客的主題就是尋找無雙。」這是一個關於智慧與遺忘的故事,有一些魔幻現實的成分。本書通過描寫主人公格裡高爾一夜之間從正常人變成甲蟲並最終被家庭和社會所遺棄的故事,揭示了現代人情感淡漠的社會現象以及蛻變已化為非人的深刻主題。卡夫卡的作品大多採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洞悉人世的荒謬、虛無與矛盾,揭示人性的脆弱、絕望與無力。 卡夫卡被譽為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其作品在世界文壇上引起了巨大的迴響與高度的評價,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卡夫卡熱」。
  • 走著瞧旅行打造精品網紅路線
    直播帶貨的大勢之下為各個行業提供更多的銷售模式,一家名為走著瞧旅行的品牌首次嘗試與直播聯動收穫一眾粉絲。走著瞧旅行是一個基於網際網路的旅遊服務平臺,據了解,走著瞧旅行在過去的五年時間裡積攢近百萬的用戶群體,連續3年銷量蟬聯有贊商城旅行類的前三甲。2018年1月走著瞧公司聯合創始人"牟澤源"參加新榜大會圓桌論壇,同年走著瞧旅行自營專線榮獲2018年度有贊行業TOP商家。
  • 卡夫卡短篇小說《騎桶者》解讀:現實的背後是荒誕
    3卡夫卡的小說大都帶有一種荒誕感,而這種荒誕卻找不到原因。 就像他的小說《訴訟》中的主人公約瑟夫·K,有一天莫名其妙地被起訴了;《變形記》中的主人公格裡高爾一天早上醒來,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甲殼蟲。而面對這種無釐頭的荒誕,卡夫卡小說的主人公都是積極的,沒有就此屈服。比如小說《城堡》中的測量員K為了進入城堡,不惜採用各種手段,甚至勾引城堡官員克拉姆的情婦,卻怎麼也進不去。最後K累得筋疲力竭,卻一直到最後也沒能進入城堡。在小說《訴訟》中,約瑟夫·K 自知無罪,努力找律師申訴,極力證明自己無罪,然而一切努力均屬徒勞,最後在生日那天被處死。
  • 走著瞧旅行用心打造極致的旅行服務體驗
    直播帶貨的大勢之下為各個行業提供更多的銷售模式,一家名為走著瞧旅行的品牌首次嘗試與直播聯動收穫一眾粉絲。走著瞧旅行是一個基於網際網路的旅遊服務平臺,據了解,走著瞧旅行在過去的五年時間裡積攢近百萬的用戶群體,連續3年銷量蟬聯有贊商城旅行類的前三甲。2018年1月走著瞧公司聯合創始人"牟澤源"參加新榜大會圓桌論壇,同年走著瞧旅行自營專線榮獲2018年度有贊行業TOP商家。
  • 英雄主義電影的生成機制與主題意蘊
    在新中國電影發展史中,對英雄形象的塑造和表達始終是銀幕上躍動的一個重要主題。對那些流光溢彩又氣象萬千的英雄主題電影作品進行回顧、檢視,可對今後此類主題創作提供思想啟發和藝術鏡鑑。這表明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電影已初步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敘事策略和美學機制,特別是那些將個人追求融入社會理想「寓教於樂」的敘述方式,實現了創作的激情與英雄主題表達的結合。這一時期的很多電影順應、契合了人民群眾對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的想像,所產生的不少電影作品被電影理論界稱為「紅色經典」。
  • 走著瞧旅行乘直播帶貨熱浪,一躍成為銷冠王
    2020年對於眾多旅遊公司來說是具有挑戰的一年,反觀直播行業正值興盛,旅遊產品與直播的碰撞將旅遊行業帶入一個新的階段,走著瞧旅行是這次創新嘗試的具有代表的品牌之一。  直播與走著瞧的首次碰撞  走著瞧旅行是一家專注於深耕精品線路、注重服務的新興旅遊公司,9月24日,抖音帶貨一哥羅永浩進行常規的直播活動。
  • 卡夫卡《城堡》中荒誕意識的價值
    1.藝術價值《城堡》是用荒誕的框架中包含著細節的真實,用故事的荒誕可笑,來真實地反應社會,來表現變形異化的人生。從權力的象徵、荒誕世界、作者寫照、專家拯救、覓津探路等五個方面,對《城堡》的象徵意義進行初步的探索。通過象徵向現實社會傳達其荒誕的本質和極具技巧的表現手法。《城堡》中所展現的正是卡夫卡世界的縮影,整個作品的情節都遵循著卡夫卡慣用的荒誕視角,眾多的朦朧縹緲的環境描寫和荒誕的情節構造,無不表現了黑暗的年代裡,人們在生存的痛苦和無助之下苦苦的掙扎。
  • 《灰猴》與《瘋狂的石頭》,同樣的黑色幽默、荒誕狂歡
    導演以詼諧的筆觸刻畫出複雜矛盾的人性,眾人因「錢與罈子」所導致的暴衣露蓋呈現出瘋狂追逐的荒謬行為與荒誕體驗,既別出心裁地構建黑色幽默意象,又表達出暗藏在妄誕性現實之下的哲理意蘊。從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到品欽的《萬有引力之虹》,「黑色幽默」顯然已在歷史更迭中逐漸脫離文學而變作一種時代態度,這種藝術表現形式放置在電影層面則使影片呈現出「荒誕感」,某種程度上也能說是一種後現代化傾向。而這種傾向在《灰猴》裡主要體現為影像內容的通俗化以及帶有荒誕感的「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