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記》:卡夫卡描述的荒誕生活,也許是你正在經歷的殘酷現實

2020-12-11 塵字書

卡夫卡在近代文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與寫出了長篇巨著《追憶似水年華》的普魯斯特和熱衷於天書寫作的喬伊斯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與大師

卡夫卡的作品向來以荒誕著稱,這與他表現主義文學大師的身份密不可分。表現主義提倡書寫個人內在主觀感受,反對直接描寫客觀真實的現實生活。

也正是因此,在卡夫卡的代表作《變形記》中,才會出現主人公格裡高爾一覺醒來發現自己成了只變大版甲蟲這樣完全脫離現實的荒誕情節。

然而,儘管《變形記》向來都以荒誕的外衣示人,但隱藏在背後的現實問題即使是在一百年後的今天也未過時。在卡夫卡描述的荒誕生活背後,也許有著今天許多人正在經歷的殘酷現實。

01《變形記》的荒誕本質

《變形記》荒誕在何處?相信絕大多數讀者,甚至沒有讀過,但對情節簡介有一點了解的朋友都會覺得,《變形記》的荒誕之處就在於寫出了人變成甲蟲這種超現實的情節。但實際上,假如個人的眼光僅僅停留於此,很大程度上就浪費了卡夫卡的別有用心。

超自然的情節設置並不是卡夫卡的獨創,無論是在西方還是東方,涉及鬼怪的文學作品都有許多。就拿為人熟知的《聊齋志異》舉例,裡面的情節哪個不超現實?因此,不能簡單以標誌性的「人變甲蟲」作為《變形記》荒誕特色的最大看點。

卡夫卡的突破在於設置了一處強烈的對比,當反常的態度與超現實的情節碰撞後,荒誕的味道便自然散開來了。

在傳統志怪小說中,當人物遇到了牛鬼蛇神,第一反應不是嚇得嗷嗷大叫就是原地發怵,這是情理上的正常反應。

但《變形記》中的人物卻反其道而行之。當格裡高爾緩緩醒來,望見自己顫動的爬足時,最擔心的竟然是上班要遲到了,而不是我怎麼變成了一隻甲蟲?格裡高爾的家人雖然在見到甲蟲真容後也一度嚇得「花容失色」,但卻在平靜下來後沒有採取任何措施。按東方的思維理解,此時哪怕是請個江湖騙子來驅走格裡高爾身上的妖怪也是正常的。但格裡高爾的家人卻始終無動於衷,只是將他鎖在臥室裡,這無疑也是十分不符合常理的。

當超出正常認知的場景出現在眼前時,眾人卻心平氣和地接受了,這種有悖常理才是《變形記》的荒誕本質。

除此之外,《變形記》的敘述語調也讓這種荒誕感更加強烈。作為第三人稱小說,敘述這一重任由隱身的敘述者來完成。但讀過《變形記》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在敘述格裡高爾變成甲蟲後所發生的一系列荒誕不經的事情時,敘述者的語調始終是平和、冷靜的,仿佛在講述一件十分正常的小事一樣。

敘述語調的克製冷靜無疑更加深了全文的荒誕感,也正是在情節設置和敘述語調的相互作用下,《變形記》才充斥著濃鬱的荒誕之味。

02最大的荒誕,莫過於自願成為生活的人質

然而,荒誕只是特點,探究隱藏在荒誕背後的現實問題,才是我們在閱讀文學作品時的正確思路。

許多文學評論家認為《變形記》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中金錢至上觀念對於個人的壓迫與異化。誠然,在《變形記》中確實有對格裡高爾所在公司管理人員無視職員身體健康,將他們當成工作機器對待的情節,也確實多少反映了秉持利益至上原則的資本家對個人的剝削。

但所謂「小說鮮明明地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現代人的共同命運,即無法擺脫蒙受異化之苦的喪失自我的悲哀與尋找「自我」的徒勞掙扎」的論斷其實經不住細細的推敲。

如果說這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的弊端,是個人無法逃脫的命運,那麼格裡高爾其實是因無路可走才淪落於此。但實際情況卻正好相反。

「別的推銷員生活得像後宮裡的貴婦。譬如每逢我上午回旅店領取已到達的訂貨單時,這幫老爺才在吃早飯。我若是對老闆來這一手,我立刻就會被解僱。」

早在小說開頭,卡夫卡便已點明,格裡高爾是一個「異類」。同為推銷員,別人可以過著輕鬆的生活,而格裡高爾卻活成了一個社畜。單憑這一點,上述論斷就已全然站不住腳。如果格裡高爾自我毀滅的原因在外,那麼活的樂在其中的大多數推銷員又該作何解釋?

也正是因此,我認為與其說是卡夫卡在書寫資本主義的罪行,倒不如說是在鞭笞那些逆來順受的老實人奮起反抗。因為格裡高爾變成甲蟲的根源,不在外界,源於自身。

格裡高爾遇到的老闆十分苛刻,甚至不允許職員請病假。格裡高爾也以「我自己就是老闆的一條狗」來形容自己的悲慘境遇。而且格裡高爾完全有跳槽,或者說是反抗的可能,畢竟別的推銷員也活的逍遙自在,完全沒他這麼慘。

但實際上,他是怎麼做的呢?在發現自己變成甲蟲後第一反應是著急下床上班,思考到了公司後怎麼跟老闆解釋。即便後來前往家中看望的老闆秘書見到了變成甲蟲的格裡高爾,嚇得落荒而逃時,格裡高爾考慮的仍舊是如何能夠攔住秘書,讓公司能夠不把自己開除。可見即便到了這種地步,格裡高爾仍舊把責任攬在了自己身上。

格裡高爾擔心丟掉工作後無法承擔起照料家人義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這種不考慮實際情況,即便錯不在己也把責任大包大攬的行為,卻明顯是病得不輕。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術語,叫倖存者內疚,是指在一場災難中的倖存者可能會在日後產生對不起逝去者的一種心理。這種盲目將責任包在自己身上的特點,無疑也與格裡高爾十分相似。

當問題產生時,我們往往不去考慮問題產生的客觀原因,而盲目自信地將一切責任承包在自己身上,這是一種病態的心理。這種想法會導致個人的「自我性」逐漸被消磨,如格裡高爾一樣,事事都從別人的角度考慮,而完全不在乎自己。當自我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時,異化變成甲蟲的結局也就早已註定。

十分有趣的是,在當今的社會中存在著許多的格裡高爾現象。簡單舉個例子,相信大多數人在學生時代與人發生衝突,受欺負時,都有家長和老師說過,你怎麼不多從自身找找問題?這就是典型的「被動內疚」,有的時候明明是對方故意挑釁,卻要讓被欺負的孩子找自己的問題,孩子上哪找?我弱我就不應該存在嗎?

所以,相比於談論什麼「資本主義異化個人」這種宏觀層面的論斷,我更希望讀者能夠讀出卡夫卡的殷切期盼。不要太過「老好人」,當你都不在乎你自己的時候,還有誰在乎你自己?

而最大的荒誕也莫過於,「我」放棄掙扎,停止反抗,自願成為了生活的人質。

03荒誕,也許才是生活的真實底色

在閱讀完《變形記》後,我的腦海中不由自主地拼接出了這句話,「荒誕,也許才是生活的真實底色」。原因無他,卡夫卡所描述的荒誕情節一經細想,反而真實的令人發怵。

在以往的許多研究中,都著重分析了格裡高爾一家人態度的前後轉變。父親從始至終都對變成甲蟲親生兒子抱有強烈的反感,而妹妹則從一開始的悉心照料到不耐煩,再到最後號啕大哭要趕走格裡高爾。如此比較起來,我反倒對曾經攔住父親,阻止他傷害格裡高爾的母親抱有一絲好感。但當我讀到格裡高爾死後,三人的臉上不約而同地露出了輕鬆的笑容時,我僅剩的一點幻想也被徹底擊碎了。

現實往往是殘酷的,對於沒有「自我」,將所有希望寄託於他人的格裡高爾來說,親人的接納是他戰勝蟲性,維持人性的關鍵所在。所以,當曾經自己十分寵愛的妹妹說出「他已經不再是格裡高爾」之後,格裡高爾苦苦維持的人性便徹底消散殆盡,為他人而活的自己也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毀滅已成必然。

而如果讀者的想法再大膽一些,荒誕背後的現實也許更加殘酷。

格裡高爾家人放棄他的原因在於,他已經變成了一隻甲蟲,即「他」已非「本他」按照這個邏輯,我們可以做許多延伸。

當曾經的家人變成植物人,亦或者是神志不清的精神病患者,是不是也符合「他」已非「本他」的邏輯?當風光無限的百萬富翁突然家道中落,貧困潦倒,是不是同樣也滿足上述推斷?

於是,我們便不難發現,書中所展現的情境絕非空穴來風,並且還作了一定程度的美化。畢竟當格裡高爾的家人難以掩飾自己的厭惡之情,大喊大叫著要趕他走的時候,尚還可以以格裡高爾已經變成了一隻醜陋的甲蟲,而不再是當初那個活生生的人來做解釋。這種跨越種族的異化,中和了家人的殘酷與冷漠,不至於讓讀者在讀完之後倒吸冷氣。

然而現實生活卻沒有這異樣的美化,向來是以真面目示人。因家人重病而棄不顧的,絕非沒有。當曾經不可一世的富豪窮途末路,朋友避之不及,嬌妻立刻走人的情景也有很多。在無可解釋的現實中,我們只能直面那些脆弱的關係,那些虛假的情誼,比起小說,殘酷了何止幾倍?

如此看來,我們許多人都曾是格裡高爾,只是沒有變成甲蟲。

而之前提到的家人對格裡高爾不管不顧,不符情理的情節似乎也得到了「合理」解釋。畢竟在當生母年老便將之活埋的做法都存在的如今,家人變成蟲子後不採取任何積極措施似乎還真不是什麼解釋不了的「荒誕」。

喬斯坦.賈徳曾在《蘇菲的世界》中如此論述荒誕的意義:

「其中的角色時常發現自己處在一個非常不真實、像夢一般的情境裡。當他們毫不訝異地接受這種情境時,觀眾就不得不訝異這些角色為何不感到訝異。這是卓別林在他的默片中慣用的手法。這些默片中的戲劇效果經常來自於卓別林默默地接受所有發生在他身上的荒謬事情。這使得觀眾不得不檢討自己,追求更真實的事物。」

而卡夫卡所帶給我們的,無疑也是同樣的東西。面對這無限逼近現實的荒誕,我們不得不去反思檢討,重新找回生活原本的「真實」。

相關焦點

  • 卡夫卡的困境:《變形記》現實的荒誕中,對孤獨的恐懼與渴望
    格裡格爾·薩姆沙做了一連串的噩夢,等早上清醒過來的時候,他發覺自己已經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蟲子,正在床上躺著。他背上背負著堅硬的甲殼,面朝上躺在那裡……卡夫卡的《變形記》五年以前我曾讀過,今日是重讀。當然,一個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認識,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閱歷的增長而愈加深刻的。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也是一種趨向成熟化的標誌。所以,當我發覺能夠深入以前深入不了的故事,比如卡夫卡的這篇《變形記》,還是十分欣喜的。
  • 卡夫卡短篇小說《騎桶者》解讀:現實的背後是荒誕
    主人公接著回應說:「你這個壞女人!我求你給一鏟最次的煤你都不肯。」就這樣,主人公就騎著空空的煤桶一直飄到了冰山區域,卡夫卡沒有說主人公是提著桶沮喪的回家,而是飄走了,並且一直飄到了冰山上,這個情景極具畫面感,而且富有寓意。《莊子·逍遙遊》中描寫了雪山上的姑射仙子:「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
  • 《變形記》:卡夫卡用一隻甲殼蟲,寫盡中年人的孤獨與生存的荒誕
    他的生活就是這樣荒誕:「一天早晨,格裡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他仰臥著,那堅硬得象鐵甲一般的背貼著床,他稍稍抬了抬頭,便看見自己那穹頂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塊弧形的硬片,被子幾乎蓋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來了。
  • 卡夫卡《變形記》中的「異化」,正在潛入我們的生活
    這又讓我想起來,大學時讀過的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一篇中篇小說《變形記》。為什麼會將一則公益廣告,與卡夫卡的《變形記》聯繫起來,因為筆者在想,今天電子產品已滲透至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卡夫卡的《變形記》中人變成甲蟲,這顯然是藝術的誇張手法,充滿了魔幻色彩。現實生活中,即使我們全天24小時都在玩電子產品,也不會變成了甲蟲,不會變成手機,也不會變成平板電腦。在電子產品的影響下,我們的身軀並不會被改變,這種影響暫時看來也到不了「異化」的危險程度。
  • 寫作藝術:帶你看懂卡夫卡筆下的荒誕世界
    今天小創講一些關於卡夫卡世界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卡夫卡,可是大家對卡夫卡了解嗎?一個時代的偉大的作家。下面跟隨小創一起走進卡夫卡。二十世紀的西方文學,不論是小說還是戲劇,從形式到內容到思想,均是荒誕。
  • 異化的荒誕,當我們在談論卡夫卡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超現實的、恐怖的、神秘的、奇怪的、令人失望的,但最終,我們還是在形容著那「異化的荒誕」。異化的荒誕,這便是卡夫卡的一生。從小在捷克社會中生活的卡夫卡卻以德語為母語,在反猶社會中長大的卡夫卡卻是一個純粹的猶太人,在世俗社會中苟且的卡夫卡卻充滿著信仰的願望,在商業社會中立足的卡夫卡卻是天生的作家,在開放社會中存在的卡夫卡卻天生內向,天生內向的卡夫卡卻又無時無刻不渴望著愛。
  • 讀書筆記:卡夫卡《變形記》(卡夫卡中短篇小說選)
    卡夫卡的故事往往荒誕、怪異、晦澀,但真正理解其中的隱喻之後,又讓人感同身受,印象深刻。卡夫卡的作品荒誕離奇,在他眼中筆下,生活中發生的事都能藉助動物來表達,甲蟲、鼴鼠、猩猩、狗等等,不直接的點明,而是間接地藉助於這些意向寫,真的是荒誕又不失深刻。
  • 荒誕世界的先行者——論卡夫卡小說的荒誕性
    卡夫卡被稱為「荒誕文學之父」,他小說中的荒誕意識是真實自然的。荒誕不僅是卡夫卡小說創作中的重要藝術手段,也是卡夫卡生命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再探卡夫卡小說中的荒誕性,有助於當代人們深入理解人類的生存本質。
  • 讀卡夫卡的《變形記》他把一隻甲殼蟲的故事,推向世界文學巔峰
    但是在20世紀的另一部同名小說《變形記》中,主人公格裡高爾的變形,就成了一種悲哀的絕望。《變形記》是弗朗茲·卡夫卡的代表作品。弗朗茲·卡夫卡是二十世紀現代派荒誕小說家。美國詩人奧登評價卡夫卡時說:「卡夫卡對我們至關重要,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連《百年孤獨》的作者馬爾克斯,他的魔幻故事靈感起源都是來自於卡夫卡的《變形記》。
  • 卡夫卡《變形記》:變成蟲子也許是一種幸運
    我在波哥大一間陰森的學生公寓裡讀了卡夫卡的《變形記》後,我再沒有這麼激動過。——馬爾克斯很多人知道卡夫卡這個名字是從《變形記》開始。關於《變形記》,人們對「標準」式評並不陌生,諸如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異化,底層小人物命運等等。
  • 荒誕的存在:卡夫卡、加繆和貝克特
    加繆為自己的西緒弗斯散文附上了一段長篇幅的腳註——「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和荒謬」,以此來紀念給予他創作影響的先輩。如果將文學作品中那些扣人心弦的開頭做個排名,那麼下面這個開頭一定會高踞榜單:一、卡夫卡和《變形記》當格裡高·薩姆莎從不安的夢境中醒來,他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昆蟲。
  • 讀世界文學經典名著卡夫卡《變形記》一起走進荒誕的世界,聊聊人
    文:石陵變形記是卡夫卡前期的短篇小說之一,小說講述了某一天哥哥格雷戈尓在早晨化為巨蟲的故事,「他朝天仰臥,背如堅甲,稍一抬頭就見到自己隆起的褐色腹部分成一塊塊弧形硬片,被子快要蓋不住肚子的頂部,眼看這就要整個滑下去,他那許多與身軀比起來細弱的可憐的腿正在他眼前無助的顫動著
  • 卡夫卡的荒謬從何而來?
    有評論家將卡夫卡與莎士比亞相提並論,足見卡夫卡的文學地位。然而從小體弱多病的卡夫卡卻英年早逝,享年41歲,留下了《城堡》、《變形記》、《審判》等顛覆性作品,引發世人激烈的爭論。因於其成長的社會現實、家庭環境、個人身體狀況,卡夫卡最終形成了一種怪誕、神秘、獨特、令人窒息的「卡夫卡風格」,仿佛一個精神病患者看到的荒謬世界,眾人皆醉他獨醒,卻對變態腐朽的現實無能為力。卡夫卡自小痴迷於文學,1910年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卻被父親的意志所迫,轉學了法律,畢業後進入了保險公司擔任職員。
  • 卡夫卡小說主題的探討
    要理解荒誕作品,必須清點一下這些悖謬手法,必須使這些矛盾粗略化。」由此可見荒誕是卡夫卡作品中無法繞過的主題。荒誕作為卡夫卡的內在精神,無不在其作品中透露出來。卡夫卡在美學上追求超現實主義,不關注於社會的表象,而是剝離現實用最直觀的視角去直擊人類的本質,捉摸超感覺的情緒和內在現實,在作品上以整體荒誕和細節的真實的完美結合,來表現一個黑色幽默的悲劇性荒誕主題,用人類有限的原始機體性能與思想時空的無限性相悖來透露著最深層次的悲哀。
  • 《一個勺子》:從現實到荒誕的距離,聚焦現實的哲思是成功的
    遺憾的是,這一點在改編的劇本裡沒有被保留下來,影片《一個勺子》更多地繼承了荒誕派戲劇的表皮,而沒有呈現或觸發到荒誕喜劇的內裡。荒誕劇拒絕用傳統的、理智的手法來反映荒誕的生活,而是用荒誕的手法直接表現荒誕的存在。
  • 卡夫卡《城堡》中荒誕意識的價值
    城堡內部的混亂和特有的導向式操作在卡夫卡的特意營造之下,人與人之間的不合理和扭曲的關係,矛盾和不符合邏輯事情的發展都成為一種可能性,這是現實的悲哀和人性的異化.運用象徵主義的筆調進行藝術創作,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從權力的象徵、荒誕世界、作者寫照、專家拯救、覓津探路等五個方面,對《城堡》的象徵意義進行初步的探索。
  • 陪你讀書 | 卡夫卡《變形記》「變形」的不只身體,更是人性的扭曲.
    文字敘述是以陌生化的手法描述普通的生活場景,表現的是神秘怪誕的世界。但故事卻無主線,個性亦無衝突,傳統的時空概念也被解題;內容大多是表現自我異化的內心世界。本篇《變形記》就是從自我視覺出發,描寫了家庭與社會的壓迫下人的異化現象。
  • 行涯-書蟲系列 | 卡夫卡:直面生存與生活的虛無主義者
    卡夫卡一直生活在現實和內心的巨大分裂和痛苦之中,他一方面在生活中恪盡職守,以期獲得上司的賞識和父親的理解,另一方面卻在文字中建築起了另外一個全新的世界。也就是無法和現實達成和解。這多少有點「自我折磨」的味道,卡夫卡也曾經這樣自嘲過。但是,面對一個荒謬、虛假的世界,卡夫卡如果也像其他人那樣「吃得飽飽的」,今天的他也許不值一提。正是他的拒絕進食,拒絕和解,為我們洞開了一扇觀察現代人生存的窗戶,並通過他超常的想像,為我們敞開了一片尚未被照亮的存在領域。
  • 卡夫卡的中國「文化緣」
    因為當時的中國剛剛經歷了「文革」的浩劫,噩夢中醒來的廣大民眾亟於通過文學,或者說,當時也只有通過文學來排解內心痛苦的鬱結,所以那時產生了大量傾訴苦難的「傷痕文學」和聲討災難的「反思文學」,但是這些文學大多只是停留在生活現象層面進行情結的宣洩,不足以幫助人們從根本上驅散籠罩在心頭陰影。
  • 卡夫卡影響了我們每個人,不僅僅是作家而已
    這是一種與喧囂動蕩的外部世界生活構成了巨大反差的內在生活,衡量它的尺度不是生活經歷的廣度, 而是內在體驗和思索的深度。卡夫卡正是以自己的深刻體驗和思索,洞察著20世紀人類正在塑造的文明,對20世紀的制度與人性的雙重異化有著先知般的預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