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中國「文化緣」

2020-12-11 中國文明網

  1917年7月初,第二次訂婚時的卡夫卡與菲利斯

  卡夫卡長篇小說《城堡》手稿

  《卡夫卡全集(插圖本)》[奧]卡夫卡 著 葉廷芳 主編 中央編譯出版社

  卡夫卡繪畫作品

  回想起初次捧讀由葉廷芳主編、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卡夫卡全集》猶如昨日,但掐指一算,已近20年了。難怪中央編譯出版社不惜重金,以嶄新的面貌再版了這套全集,以滿足廣大讀者的渴望。

  「卡夫卡熱」之所以在中國經久不退,除了一般原因以外,特殊的理由是中國文化與卡夫卡文學非常投緣,兩者幾乎是一見鍾情,並從此結下了不解之緣。

  卡夫卡與中國結緣,最初主要發生在文學層面。從比較文學的角度看,這屬於一種遭遇型的文學影響的發生。其中固然因為卡夫卡文學具備了一種能夠吸引中國文化的獨特品質,更重要的還在於當時中國文學變革的內在需求,主動地呼喚並接受了卡夫卡文學的影響。因為當時的中國剛剛經歷了「文革」的浩劫,噩夢中醒來的廣大民眾亟於通過文學,或者說,當時也只有通過文學來排解內心痛苦的鬱結,所以那時產生了大量傾訴苦難的「傷痕文學」和聲討災難的「反思文學」,但是這些文學大多只是停留在生活現象層面進行情結的宣洩,不足以幫助人們從根本上驅散籠罩在心頭陰影。

  此時以《變形記》為代表的一些卡夫卡作品的中文譯作在中國大陸出現並流傳,其中許多夢魘般的文學形象和情境,不僅以似曾相識又全然不同的文學形象在許多中國人內心引發了強烈的共鳴,而且它還引導了中國人對於曾經和正在經歷的生存狀況進行了深刻的哲學思索。卡夫卡文學的影響不僅開拓了當時中國當代文學的主題範疇,同時,卡夫卡創作獨特的小說樣式也進一步激發了當時正處於彷徨苦悶中的新時期文學對於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等文學教條的叛逆。事實上,從20世紀80年代起,在中國文壇稍有成就的作家,都會承認自己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過卡夫卡的影響,即使那些在小說風格或寫作手法上與卡夫卡迥然相異的作家,也都坦率地承認卡夫卡對自己的影響。因為卡夫卡文學對中國新時期文學的影響本質上屬於一種精神上的契合,這在殘雪、餘華等人的創作中表現得尤為典型。

  中國新時期文學顯然是在西方文化與文學廣泛的影響之下獲得了飛速發展,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個來自西方的影響當然不僅僅是卡夫卡,還有許多近現代的西方作家與作品。毋庸諱言,有些西方作家作品在當時甚至比卡夫卡的影響更大,特別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各個流派,諸如表現主義、存在主義、超現實主義、意識流小說等流派的作家作品,他們都對中國新時期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不過現在看來,當時那些外來的影響大多只是喧囂一時,不久便歸於沉寂,而卡夫卡的影響則幾乎遍及中國大陸整個文壇,並且經久不衰。這一方面是因為卡夫卡生前非常欽慕中國傳統文化,他曾讀過德譯本的先秦諸子經典,尤其是老子《道德經》和莊子《南華經》,他對老莊思想不僅稱頌倍加,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獨特的理解,卡夫卡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自然也會滲入到他的文學創作之中;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典型的西方猶太人」,卡夫卡的文學創作往往是在西方文學的形態下表達了內心深處的猶太文化理念,所以他的文學形象經常被西方學界標註為「荒誕」的美學特徵。其實卡夫卡骨子裡的猶太文化的生活理性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踐理性,無論是思維習慣還是價值取向,兩者之間都具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所以說中國作家對於卡夫卡的崇敬和追慕,更多的還是根源於這種精神上的契合。

  從20世紀90年代起,卡夫卡與中國的結緣有了深入發展,直接提升到了精神思想或哲學的層面,其現實的表現是,中國學界開始大規模地對卡夫卡文學所蘊含的思想精髓和哲學意蘊展開了深入的學術研究。這一變化的發生,一方面是卡夫卡對於當代中國文學的影響持續發酵的必然結果,人們已經不能滿足於只是停留在文學層面簡單地品味卡夫卡作品那些怪誕形象的審美特徵,而渴望探索其何以如此的緣由;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國內著名的德語文化與文學研究專家葉廷芳先生主編的一系列譯著的出版,為國內眾多醉心於鑽研卡夫卡,卻又苦於不通德語的中青年學人(包括筆者)能夠進入到卡夫卡的文學世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其實,當年能夠促成卡夫卡與中國文學最初的正式結緣,葉廷芳先生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媒(介)人。1979年《世界文學》雜誌發表李文俊先生譯自英文的《變形記》時,同時也刊發了葉先生的文章《卡夫卡與他的作品》,這是中國大陸正式發表的第一篇比較全面系統地介紹評述卡夫卡創作的文章。從那時起,葉先生一直在鍥而不捨從事著卡夫卡研究,包括卡夫卡作品、卡夫卡研究資料的翻譯、介紹、編輯與出版。三十多年來,葉先生已經先後翻譯、主編出版了卡夫卡各類作品集和卡夫卡研究資料集多達三十來部,還出版發表了相當數量的卡夫卡研究成果,他的研究不僅幫助中國讀者全面地了解了這位德語作家所創作的文學世界的全貌,也很好地引導著人們能夠較為順暢地讀懂了卡夫卡所創作的那些「謎樣的」小說作品。國內許多非德語專業的卡夫卡研究者最初大多是藉助於葉先生提供的大量資料,對卡夫卡文學深厚而複雜的思想意蘊開始進行廣泛的研究,包括卡夫卡文學與存在主義哲學的關係、卡夫卡文學中的猶太文化底蘊、卡夫卡文學的非理性與悖謬性等等。

  目前,隨著中國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與變化,國內的卡夫卡研究也相應地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人們已經開始逾越思想學術的樊籬,正在力圖從一個更為廣闊的視野來讀解卡夫卡和他的文學。易言之,卡夫卡與中國的結緣,正在逐漸向國人正在經歷的現實生活與社會文化層面作廣泛地拓展。這一方面是由卡夫卡文學的自身品質所使然,因為卡夫卡創作總是通過對自己生存困境的切身體驗而達到了對人類文化的通透感悟,所以貼近自己鮮活的生存境況,顯然能夠幫助人們從內心深處直接領悟卡夫卡文學深邃的精髓;另一方面,這也是中國當下紛繁複雜的生活現象和文化問題,驅使著人們重新發現了卡夫卡和他的文學所具備的與時俱進的文化價值。

  第一,卡夫卡小說的解構性功能。儘管卡夫卡被認為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一代宗師,其實卡夫卡小說卻天然地具有後現代的文化品格,它對於任何一種漸趨教條化的時尚文化或主流價值都會自動地產生一種顛覆性的解構功能。第二,卡夫卡文學悖謬性的審美功能。卡夫卡小說擅長於描繪父與子、生與死、人與動物之間那種既勢不兩立又相互依存的充滿悖謬性的存在境況,這些曾被西方思辨理性的美學名之為「荒誕」的文學主題,恰恰就是對普遍的文化現象和個人隨時都會遭遇到的現實困境的一種極為精湛的形象展示。第三,卡夫卡孤獨的精神氣質。孤獨既是卡夫卡文學的基本特徵,也是他主動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在當今消費主義文化甚囂塵上的中國,人們已經被琳琅滿目的物質誘惑弄得心浮氣躁,不知所措,幾乎迷失了自我,沉陷於深刻的焦慮之中,此時,卡夫卡的孤獨無疑可以成為一劑敗火散熱的良藥。人們既可以在孤獨中平復心靈的寧靜,也能夠更加透徹地體味卡夫卡文學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作者:胡志明 為山東大學[威海]文化傳播學院教授;本文圖片均選自《卡夫卡全集(插圖本)》)

相關焦點

  • 卡夫卡與中國:無用的文學
    現實的實在性一直是非現實的,您看到了如此清晰、純粹與真實的中國顏色的木刻畫。於是能夠說——事物就應該如此。——卡夫卡卡夫卡與中國,卡夫卡與道家,僅憑一些隻言片語就可以建構出某種新的解釋學?這就是本雅明後來研究卡夫卡時的頓悟:「此外也不要否認中國智慧的直觀範圍。」——這個可直觀的中國智慧,就是無用的智慧?
  • 卡夫卡的輕逸,卡夫卡的「失誤」
    我讀過10卷本的卡夫卡全集,以及各種他的傳記、評論;真是汗牛充棟。二十世紀所有新出現的流派,幾乎都可以在卡夫卡作品裡找到源頭。他是博爾赫斯所說的文學的「先驅」,作家的作家。也是我心中的「師傅」。 《卡夫卡全集》 中央編輯出版社 葉廷芳/主編 卡夫卡身後問世的兩部長篇小說均未寫出結尾——不是結尾的結尾。結尾似乎是卡夫卡的疑惑。似乎是找不到答案的疑惑。他說過:我只是提問罷了。他提問得不到解答。他的眾多粉絲執著地回應著他的作品。 結尾的困惑,是許多作家的困惑,往往寫過頭了,或是沒寫到位。
  • 「穿膠鞋的卡夫卡」登陸中國
    「穿膠鞋的卡夫卡」登陸中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14日 08:53 來源:新京報 美國作家保羅·奧斯特代表作《紐約三部曲》等出中譯本
  • 成為卡夫卡的讀者
    作為卡夫卡無與倫比的讀者,瓦爾特·本雅明的貢獻在於對卡夫卡研究佔主導性的宗教神學闡釋的「拆毀」以及對卡夫卡圖像世界的藝術形象的「建構」。具體而言,本雅明創新性的「橢圓體」結構理論、寓言體特徵、被異化的身體都是對卡夫卡文本世界審美特徵的精闢提煉。解構主義哲學家雅克·德希達曾經寫過一篇與卡夫卡的寓言《在法的門前》同題的論文,在此文中,德希達認為文本自身就是法,它守護自己、保衛自己。
  • 卡夫卡與印度文化
    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西方現代主義作家之一,卡夫卡深受古老的東方文學和東方文化影響,他對日本繪畫藝術很感興趣,對中國古典文學和老莊哲學情有獨鍾,對中國的木刻技藝和皮影藝術也充滿好奇。這種影響明顯地體現在他的思想和創作中,這使得卡夫卡的作品具有非常濃鬱的東方氣息和東方色彩。
  • 《海邊的卡夫卡》獲卡夫卡獎
    昨天,這位當代最著名的日本作家憑藉小說《海邊的卡夫卡》獲得著名的卡夫卡文學獎,村上春樹偕夫人一起在布拉格領取了這個為紀念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的卡夫卡而設立的文學獎。  村上春樹在獲獎感言中毫不掩飾自己對獲得該獎項的喜悅之情,「我對卡夫卡文學獎嚮往已久,可能是因為弗蘭茲·卡夫卡一直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
  • 卡夫卡與考試
    一年一度的高考依然是中國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對於那些考生以及考生的家長來說就更是如此。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通常與教育有關,而接受教育便免不了考試。考試便有成績的優劣,有人順利通過考試,有人則在考試後被淘汰。現代文明人的一生伴隨著許多考試,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考到老,尤其是在人生的前二三十年。中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考試當然要數高考了,其次有中考,還有考研、考博,這些都是學歷考試。
  • 卡夫卡可能是孤獨的,但有卡夫卡的布拉格不是
    「我像弗蘭茲卡夫卡一樣孤獨」——卡夫卡卡夫卡作品選,從左至右為《審判》,《變形記》,《城堡》。站在布拉格德語文學的孤島中央,這座卡夫卡深愛著的城市朦朧、脆弱、陌生、壓抑、痛苦。1889年–1896年,卡夫卡和他的父母曾居住於此。
  • 村上春樹憑藉《海邊的卡夫卡》獲卡夫卡獎
    昨天,這位當代最著名的日本作家憑藉小說《海邊的卡夫卡》獲得著名的卡夫卡文學獎,村上春樹偕夫人一起在布拉格領取了這個為紀念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的卡夫卡而設立的文學獎。  村上春樹在獲獎感言中毫不掩飾自己對獲得該獎項的喜悅之情,「我對卡夫卡文學獎嚮往已久,可能是因為弗蘭茲·卡夫卡一直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
  • 卡夫卡的荒謬從何而來?
    卡夫卡這個名字一聽就好像不得了。等到看見照片——這麼苦命。從耳朵、眼睛,一直苦到嘴巴。這麼苦命,和中國的賈島一樣。——木心」關於卡夫卡,木心先生如是說。有評論家將卡夫卡與莎士比亞相提並論,足見卡夫卡的文學地位。然而從小體弱多病的卡夫卡卻英年早逝,享年41歲,留下了《城堡》、《變形記》、《審判》等顛覆性作品,引發世人激烈的爭論。
  • 好奇人物系列:卡夫卡
    今天小編來跟大家一起,懷揣好奇心,去探索最近網上很火的「第一個中國未來人,KFK」(註:下文統一音譯為「卡夫卡」)。根據網上的視頻,我們可以了解到很多的信息。首先,拋棄掉是否真假,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百度視頻上,搜索相關視頻進行補充觀注。
  • 木心:應該把卡夫卡介紹給林黛玉
    卡夫卡境界是高的。我從小也想寫,寫後燒,真是少年不知「燒」滋味。燒不得的!但境界真是高。卡夫卡像林黛玉,肺病,也愛焚稿,應該把林黛玉介紹給卡夫卡。」 1924年卡夫卡死後,布羅德想想不能燒,於是卡夫卡全集得以出版。
  • 戀愛中的卡夫卡
    這是卡夫卡在一戰全面開戰當天寫下的日記。從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遇刺到8月2日俄、德交戰,這35天裡,卡夫卡的生活跟往常沒有任何變化,戰爭陰影對他來說,幾乎不存在。但這一個月,對卡夫卡來說備受折磨,他經歷了與女友菲利斯的第一次婚約解除,這對小情人訂婚多次,但卡夫卡直到離世依然單身。
  • 「我們仍然生活在卡夫卡的小說裡」
    德國作家米夏埃爾·庫普夫米勒以卡夫卡生命的最後一年為題材的小說《陽光下的日子》,日前獲得由人民文學出版社聯合各外國文學研究會舉辦的「二十一世紀最佳年度文學獎」2012年度獎。12月9日,到中國參加頒獎儀式的庫普夫米勒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
  • 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海邊的卡夫卡,是青春一瞬,生活隱喻
    今天,小編要推薦的是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一書,海邊的卡夫卡,是青春一瞬,生活隱喻。下面,讓小編來簡略地介紹下《海邊地卡夫卡》地大概內容:《小說由奇數章和偶數章兩個故事交替展開,平行推進,這有點像《1Q84》奇數章講天吾,偶數章講青豆,但是兩個故事是平行卻又相交的。奇數章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田村卡夫卡的少年,故事以卡夫卡15歲生日前夜獨自離家出走開始,他獨自坐上了開往四國的巴士。
  • 卡夫卡與杜甫:「文學之家」的預感與回憶
    在臨近這部著作「尾聲」的部分,布羅德有些突兀地插入了一段富有感情色彩的回憶和一個關於卡夫卡的夢,回憶的內容即是他所謂卡夫卡的「『中國』往事」(『chine⁃sischen』Erinnerungen)。布羅德擁有一本中國詩歌選集的德譯本,據說是卡夫卡送給他的(「現在還保存在我的圖書室中」),這本書即漢斯·海爾曼所編譯的《中國抒情詩》。
  • 布拉格的卡夫卡「蝸居」
    位於布拉格舊城區黃金巷22號的一處「蝸居」,就是卡夫卡曾經住過的地方。當年卡夫卡的妹妹為了讓他有一個清靜的寫作環境而把房子借給了他。巷子是個死胡同,德語形象地稱為「口袋弄」。傳說是16世紀魯道夫二世在位時,他的鍊金術士所居住的地方,因此又被命名為「黃金巷」。卡夫卡於1916年11月至1917年5月在這裡居住。
  • 卡夫卡生平創作環境和主題
    卡夫卡真正被人知曉還在於他逝世之後,因為他的朋友布羅德並沒有遵守他的遺言將書稿付之一炬,而是將它整理發表出來,從而使我們得之一見並為之痴迷,也因此增加了卡夫卡研究的難度,甚少有人能夠真正觸及卡夫卡的核心思想,也就不存在任何唯一。
  • 文學與真實:卡夫卡與我們的時代
    《尋找卡夫卡》一書由中信出版集團與捷信合作出版,於2019年8月推出。該書作者是捷克研究卡夫卡的專家拉德克馬利以及著名插畫師蕾娜塔富契科娃,並由捷克前總統瓦茨拉夫克勞斯親自作序,通過大量精美的繪畫搭配文字向讀者展示了卡夫卡不為人知的一面。
  • 卡夫卡的父子悲劇(下)
    卡夫卡在《致父親》一文中反覆指責父親:小到吃飯、挨罵等細節;大到工作、戀愛等挫折。卡夫卡承認自己這一生是失敗了,但卡夫卡把自己的一切失敗都歸罪於自己的父親。同樣,卡夫卡有這樣一個粗暴的父親固然是卡夫卡的不幸,但卡夫卡因此成為了一個卓越的人性分析專家,布拉格少了一個幸福的少年,世界卻多了一個藝術大師,這似乎是一件值得慶幸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