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中的卡夫卡

2020-12-11 新華網客戶端

  卡夫卡和女友菲利斯

  【編者按】

  100年前即1914年的6月28日上午9時,奧匈帝國皇太子斐迪南大公來到塞拉耶佛,17歲的民族激進分子普林西普向斐迪南夫婦開槍射擊,斐迪南夫婦斃命,普林西普被捕。斐迪南大公遇刺後來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英國BBC在今年3月播出的3集迷你劇《戰前37天》真實描述了從斐迪南大公遇刺到8月4日英國向德國宣戰的這37天時間裡,歐洲主要大國的政治博弈。

  2012年,德國作家弗洛裡安·伊利斯出版了一本有趣的一戰題材著作《1913:世紀之夏的浪蕩子們》,這本書共12章,對照1913年的1月至12月,伊利斯從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料中爬梳出一份有趣的人物名單,他細緻、有趣地描述了1913年每一個月份裡,歐洲那些作家、學者、藝術家、音樂家甚至包括希特勒,他們在做什麼。

  受《戰前37天》和《1913》啟發,我們準備用37篇短文介紹1914年6月28日至8月初戰爭全面爆發前的那些天裡,歐洲、美國甚至一些亞洲的作家、學者、藝術家、音樂家等他們在做什麼,他們當時怎麼看待刺殺事件,他們對即將到來的戰爭持什麼態度,或者那個7月對他們來說就跟其他7月並沒有差別?

  事實上,他們或多或少捲入到那場大戰之中,並經過那個命運的岔口過上了別種人生,1914年前的記憶從此被籠罩在一層眷戀薄幕裡。

  「8月2日。德國向俄國宣戰。——下午去遊泳學校。」

  這是卡夫卡在一戰全面開戰當天寫下的日記。從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遇刺到8月2日俄、德交戰,這35天裡,卡夫卡的生活跟往常沒有任何變化,戰爭陰影對他來說,幾乎不存在。但這一個月,對卡夫卡來說備受折磨,他經歷了與女友菲利斯的第一次婚約解除,這對小情人訂婚多次,但卡夫卡直到離世依然單身。從這一個月的卡夫卡日記和書信中,我們看到的卡夫卡是如此糾結,對感情和自己未來的計劃,卡夫卡是如此的游離,他與苦苦追求的菲利斯終於訂婚,卻與菲利斯的閨蜜格蕾特保持著曖昧關係,玩曖昧的結果是婚約解除。

  7月1日,他的日記只有一個詞:太累。7月5日,他感到痛苦,但沒有任何緣由。痛苦也許還是來自女友菲利斯的,也就是他的F。

  當F出現時,卡夫卡的日記就會寫得很長。7月初,卡夫卡開始了一段不短的旅行,所以從5日開始日記就斷了,直到7月23日才恢復。從布拉格出發去旅行前,卡夫卡給朋友吉查克·略韋寫了一封信,他告訴朋友,他訂婚了(他和菲利斯訂婚過好幾次)。

  7月10日,卡夫卡在柏林,他給妹妹奧特拉·卡夫卡寫了封簡訊,他責備奧特拉的信使他陷入絕望的境地,然後卡夫卡語無倫次地說了一句話:「我寫的不同於我說的,我說的不同於我想的,我想的不同於我應該想的,事情就這樣繼續下去,直到無窮。」在信尾,卡夫卡惡毒地說,奧特拉最好把信撕成碎片讓雞吃了。他們之間到底產生了什麼樣的誤解呢?

  7月14日卡夫卡在柏林邂逅了居住在柏林的作家朋友恩斯特·魏恩,魏恩勸他跟菲利斯解除婚約,卡夫卡居然毫不猶豫地聽從了。婚約是在阿斯卡尼旅店解除的,解除婚約現場有菲利斯的女友格蕾特·勃洛赫、恩斯特·魏斯,以及菲利斯的妹妹埃爾娜。

  可是卡夫卡為什麼要解除婚約?是因為他移情別戀於未婚妻菲利斯的閨蜜格蕾特嗎?上一年底開始,卡夫卡就似乎同時喜歡上了菲利斯的閨蜜格蕾特,從6月底起,卡夫卡頻繁地給格蕾特寫信,事無巨細地講述自己的生活。6月30日卡夫卡還給曖昧對象格蕾特寫信,提前告知他到達柏林的時間。格蕾特的回應呢?7月3日她給卡夫卡回了信,從她信中可以看到,她對背叛朋友的內疚與掙扎,對跟卡夫卡關係的猶豫。卡夫卡的回信呢?他不斷給格蕾特打氣,鼓動他背叛朋友,也就是說,他自己已經背叛了未婚妻,他有點得意地說:「您已經開始不把我當成菲的新郎了。」這封信寫於卡夫卡生日那天,也就是7月3日。

  卡夫卡與菲利斯解除婚約,這讓卡夫卡父母很傷心,7月20日,卡夫卡的母親尤麗葉給菲利斯的母親安娜寫了一封安慰的信,她寫道:「即使我們的孩子分手了,但這也不影響和動搖我們的友誼。我不能理解他們之間發生的,真是弄不懂。」

  解除婚約後,卡夫卡一行人就跟魏恩去了丹麥的東海岸浴場馬利利斯特,他在那裡一直待到了7月26日。日記中充滿了片段零碎的旅行見聞,卡夫卡在日記中也說,有關旅遊的筆記本在另外一個本子裡。

  即便旅行因為婚約關係一團糟,卡夫卡還是在7月22日,在波羅的海邊,給小說家庫賓先生寄了明信片。 7月23日那一天,他還和菲利斯在一起,他在日記裡這麼描寫被他甩掉的菲利斯,「F的面孔。她把雙手插進頭髮,打著哈欠。她突然振奮地站起來,說起思想好了的、長時深藏的、懷有敵意的事情。」那天很熱,他們住的飯店很糟糕,氣味難聞,到處都是臭蟲,而房間女僕狡辯,「哪兒也沒有臭蟲啊!」那天,卡夫卡的父母也趕來了,他對父母感到愧疚。那天晚上,卡夫卡和菲利斯的妹妹埃爾娜聊了很長時間,女友沒有陪伴他。卡夫卡「毫無掩飾地為自己悲傷」。

  在馬利利斯特,卡夫卡給父母赫爾曼和尤麗葉寫了封信,主題是自己的婚約,從婚姻又談到自己對目前生活的抱怨,抱怨自己在辦公室工作永遠得不到新生,對辦公室過於厭倦和難以忍受。他想逃離這樣的生活,他甚至已經有了打算,離開布拉格去柏林和慕尼黑生活兩年,只用於寫作。他覺得自己已經31歲了,再不下定決心改變生活,就來不及了。 旅行完畢,卡夫卡重複著消極甚至自暴自棄的生活,他在7月29日的日記中甚至說,「(我)是為了能安靜地死去才躲避著人。」卡夫卡還在日記裡記錄了他工作的「進步」保險公司經理鮑茨的樣子,看得出來,作家對他老闆非常瞧不起,他記下鮑茨面試一位求職者的整個經歷,最後只有羞辱。這是7月30日。也許這是卡夫卡在公司的日常狀態。

  在7月底,卡夫卡還給一位好友寫了一封信,主題還是自己的婚約,他如此形容自己婚約失敗後的心情,「度過了難受的長夜後,早晨我張著嘴,感到這具受到自己折磨和懲罰的軀體,猶如一頭陌生的蠢豬躺在我的床上。」卡夫卡是如此糾結的一個男人。

  7月31日,離開戰還有兩天,這一天,卡夫卡說,「要不顧一切地寫東西,這是我維持自己生存的鬥爭。」

相關焦點

  • 村上春樹二度致敬卡夫卡《變形記》:《戀愛的薩姆沙》
    在村上春樹第十本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2014)中,有一篇很獨特的小說《戀愛的薩姆沙》(2013)。如果您對卡夫卡的《變形記》很熟悉的話,這個叫薩姆沙的人曾經就是卡夫卡筆下一早醒來變成大甲蟲的主人公,在無力供養家庭後,被親人冷落、拋棄至死的悲劇故事。卡夫卡藉此表現了在物質極豐,人情澆薄的社會下,底層人民的異化生活,變成了一個個「行屍走肉」,單向度的人。
  • 卡夫卡的父子悲劇(下)
    卡夫卡在《致父親》一文中反覆指責父親:小到吃飯、挨罵等細節;大到工作、戀愛等挫折。卡夫卡承認自己這一生是失敗了,但卡夫卡把自己的一切失敗都歸罪於自己的父親。同樣,卡夫卡有這樣一個粗暴的父親固然是卡夫卡的不幸,但卡夫卡因此成為了一個卓越的人性分析專家,布拉格少了一個幸福的少年,世界卻多了一個藝術大師,這似乎是一件值得慶幸的好事。
  • 卡夫卡和他的女人們:麻煩不斷
    卡夫卡是一個靦腆又不太自信的人,他和女人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這也難怪,因為在他生活的時代,男女之間即使只是進行一般的接觸也極為困難。這並不是說現在做這件事就相當容易,只是在卡夫卡的時代,女人有著完全不同的地位。當時的社會期望女人扮演家庭主婦的角色,在家相夫教子。即使這種現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下有所改觀,卡夫卡生命中的這些女人也絕不是什麼家庭主婦。
  • 卡夫卡的輕逸,卡夫卡的「失誤」
    我讀過10卷本的卡夫卡全集,以及各種他的傳記、評論;真是汗牛充棟。二十世紀所有新出現的流派,幾乎都可以在卡夫卡作品裡找到源頭。他是博爾赫斯所說的文學的「先驅」,作家的作家。也是我心中的「師傅」。卡夫卡小說結尾的困惑,也是作家的困惑。《煤桶騎士》的結尾,也是卡夫卡的困惑。往何處去,找不到答案。 哥倫比亞的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中國的作家餘華,還有一些著名作家,在邂逅了卡夫卡的小說《變形記》,茅塞頓開:小說還能這樣寫? 卡夫卡提供了小說的一種可能。卡爾維諾用一個詞來概括:輕逸。
  • 讀書筆記:卡夫卡《變形記》(卡夫卡中短篇小說選)
    卡夫卡的故事往往荒誕、怪異、晦澀,但真正理解其中的隱喻之後,又讓人感同身受,印象深刻。卡夫卡的作品荒誕離奇,在他眼中筆下,生活中發生的事都能藉助動物來表達,甲蟲、鼴鼠、猩猩、狗等等,不直接的點明,而是間接地藉助於這些意向寫,真的是荒誕又不失深刻。
  • 從女性視角解讀歐洲文壇「怪才」卡夫卡
    我想,有一個視角也許比較獨特,而且也意味深長,那就是通過女性的視角去閱讀卡夫卡。卡夫卡終生未娶,但這並不妨礙他同女性的交往。卡夫卡一生主要與三位女性有過較為親密的交往,她們是菲莉斯、密倫娜和朵拉。卡夫卡第一次遇到菲莉斯時,她24歲,是柏林一家公司的職員。菲莉斯與卡夫卡有過5年的戀愛史,兩次訂婚又兩次解除婚約。她細心地保存了卡夫卡寫給她的500多封信。
  • 《海邊的卡夫卡》獲卡夫卡獎
    昨天,這位當代最著名的日本作家憑藉小說《海邊的卡夫卡》獲得著名的卡夫卡文學獎,村上春樹偕夫人一起在布拉格領取了這個為紀念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的卡夫卡而設立的文學獎。  村上春樹在獲獎感言中毫不掩飾自己對獲得該獎項的喜悅之情,「我對卡夫卡文學獎嚮往已久,可能是因為弗蘭茲·卡夫卡一直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
  • 卡夫卡《城堡》中荒誕意識的價值
    1.藝術價值《城堡》是用荒誕的框架中包含著細節的真實,用故事的荒誕可笑,來真實地反應社會,來表現變形異化的人生。《城堡》中所展現的正是卡夫卡世界的縮影,整個作品的情節都遵循著卡夫卡慣用的荒誕視角,眾多的朦朧縹緲的環境描寫和荒誕的情節構造,無不表現了黑暗的年代裡,人們在生存的痛苦和無助之下苦苦的掙扎。作品極力渲染著小說世界的荒誕,文中人性的扭曲和變形,這正是現實社會的反映,折射出現代人生存的悲劇式絕望,但是絕境之下人並沒有完全失去掙扎的勇氣。
  • 卡夫卡:生命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它會停止
    與前兩位相比,卡夫卡與新聞記者米蓮娜 · 耶申斯卡的愛情更具戲劇性。1919年,米蓮娜與丈夫住在維也納時,主動向還不太出名的卡夫卡提出,要將他的小說翻譯成捷克語。就這樣,他們建立起工作關係,之後發展成為戀愛關係。
  • 卡夫卡可能是孤獨的,但有卡夫卡的布拉格不是
    「光線分散了我的注意力,或許內心深處的黑暗也在無形中讓我分心。未成年時父親赫爾曼·卡夫卡對他行使的絕對權力,和成人後官僚主義的慢性折磨,使卡夫卡身上持懷疑態度的悲觀情緒在布拉格的薄霧裡無限發酵。踏上這座融匯著捷克、德國、奧地利和猶太文化的城市,石板小路上每一道溝壑都訴說布拉格的身世,哈布斯堡王朝搖曳在空中的影子那麼神秘,讓人迷醉。多麼希望我可以像在這裡度過了一生的卡夫卡那樣,熟知每座宮殿和教堂的歷史,了解每個不知名的庭院中的秘密。
  • 高曉松:「不讀一下卡夫卡的書,你是追不到女生的」
    一段兩情相悅的愛情可遇不可求,追求是一段戀愛中是必不可少的角色.於是很多男生都開始為追女孩而煩惱,女孩的心思比海底針還難猜測,表現太過木訥被指責直男,表現太過輕佻被指責渣男。所以卡夫卡的任何興趣都是不被允許的,他只能如一個見不得光的老鼠,躲在黑暗中偷偷啃食自己的蜜餞(文字)。卡夫卡對自己的父親又敬又怕,他從小便被強權籠罩,在這樣的生活背景下他逐漸變得自卑內向。
  • 臺中住宿逢甲商圈,山上的卡夫卡
    導語:臺中住宿逢甲商圈,山上的卡夫卡大家好,我是本文旅行小編,每天為大家帶來最新旅遊資訊,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如果大家喜歡的話,請多多支持小編哦。這次來臺中旅行,選擇住的是位於逢甲夜市的山上的卡夫卡。而這次非常的不一樣,選擇來臺中慢旅行,特意安排了兩天一夜的行程,而住宿方面就顯得更加重要了。臺中幅員遼闊,我們選擇住在靠近逢甲夜市的山上的卡夫卡,原因是在搭乘客運在朝馬站下車後租車騎來這裡很快,而晚上逢甲夜市比較近,餓了覓食也相當方便。
  • 卡夫卡一生逃婚3次,41歲病逝與父母合葬,終生被原生家庭困住
    大概沒有一個文學家像卡夫卡這樣喜歡「逃婚」了,他一生逃婚過3次,前兩次還是放同一個女人鴿子。每次都是訂婚,然後拖著不結婚,最後分手。這樣的行為放到今天妥妥的「渣男」行徑,不過作為博士、知名作家的卡夫卡做出這樣的行為,皆是有因果的。對卡夫卡來說戀愛是幸福,但婚姻和家庭卻讓他恐懼,這一切都來自於他父親的陰影,更是原生家庭帶給他的傷痛。
  • 熱愛養生,為小女孩寫信,你所不知道的卡夫卡的另一面
    卡夫卡與這個世界有著分歧,而這個世界對卡夫卡也存在著誤解。在《尋找卡夫卡》一書中,以卡夫卡成長經歷為主線,貫穿了他的家庭環境、時代背景、成長曆程,在大量精美圖片的陪同下,走進卡夫卡的世界,更好地理解他,找到他。
  • 極度自律、一生未與父親和解、善良而柔軟……你所不知道的卡夫卡...
    許多人通過《變形記》認識卡夫卡,而在《變形記》中也有卡夫卡自己的影子。與被父親嫌棄的甲蟲一樣,卡夫卡從小就隱匿於父權陰影之下。 1919年,米蓮娜與丈夫住在維也納時,主動向還不太出名的卡夫卡提出,要將他的小說翻譯成捷克語。就這樣,他們建立起工作關係,之後發展成為戀愛關係。
  • 村上春樹憑藉《海邊的卡夫卡》獲卡夫卡獎
    昨天,這位當代最著名的日本作家憑藉小說《海邊的卡夫卡》獲得著名的卡夫卡文學獎,村上春樹偕夫人一起在布拉格領取了這個為紀念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的卡夫卡而設立的文學獎。  村上春樹在獲獎感言中毫不掩飾自己對獲得該獎項的喜悅之情,「我對卡夫卡文學獎嚮往已久,可能是因為弗蘭茲·卡夫卡一直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
  • 成為卡夫卡的讀者
    作為卡夫卡無與倫比的讀者,瓦爾特·本雅明的貢獻在於對卡夫卡研究佔主導性的宗教神學闡釋的「拆毀」以及對卡夫卡圖像世界的藝術形象的「建構」。具體而言,本雅明創新性的「橢圓體」結構理論、寓言體特徵、被異化的身體都是對卡夫卡文本世界審美特徵的精闢提煉。解構主義哲學家雅克·德希達曾經寫過一篇與卡夫卡的寓言《在法的門前》同題的論文,在此文中,德希達認為文本自身就是法,它守護自己、保衛自己。
  • 卡夫卡的中國「文化緣」
    因為當時的中國剛剛經歷了「文革」的浩劫,噩夢中醒來的廣大民眾亟於通過文學,或者說,當時也只有通過文學來排解內心痛苦的鬱結,所以那時產生了大量傾訴苦難的「傷痕文學」和聲討災難的「反思文學」,但是這些文學大多只是停留在生活現象層面進行情結的宣洩,不足以幫助人們從根本上驅散籠罩在心頭陰影。
  • 卡夫卡與印度文化
    值得關注和研究的是,卡夫卡還被印度文學和印度宗教文獻深深吸引。在與古斯塔夫·雅諾施(GustavJanouch,1903—1968)的談話中,卡夫卡對印度詩人泰戈爾有過評價,對「聖雄甘地」的政治活動十分肯定。此外,印度宗教典籍中所蘊含的悲觀主義精神令卡夫卡有所體悟,印度神話傳說中的「變形」傳統也影響了卡夫卡對「變形」的認識和創作。
  • 卡夫卡與考試
    20世紀最傑出的猶太作家卡夫卡也是一位夢想家,況且他還熟悉弗洛伊德以及他的精神分析學說,並在小說創作中適當地加以運用。我們知道,卡夫卡只不過是一位業餘作家,他的本職工作是保險公司的職員。他是法學博士,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一生參加過無數考試。從小學到中學,卡夫卡將一系列考試看作是一次又一次公開或秘密的審訊。他相信每一次僥倖地通過考試都將給他帶來下一次更為嚴峻的審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