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女性視角解讀歐洲文壇「怪才」卡夫卡

2020-12-11 騰訊網

[摘要]弗朗茨·卡夫卡,這位歐洲文壇的「怪才」,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宗師和探險者。如何理解和認識這位「怪才」?有一個視角也許比較獨特,而且也意味深長,那就是通過女性的視角去閱讀卡夫卡。

弗朗茨·卡夫卡,這位歐洲文壇的「怪才」,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宗師和探險者。如何理解和認識這位「怪才」?通過閱讀他的作品?他的書信、日記?或是評論家對他的評論和分析?要不就是閱讀以上這一切?我想,有一個視角也許比較獨特,而且也意味深長,那就是通過女性的視角去閱讀卡夫卡。卡夫卡終生未娶,但這並不妨礙他同女性的交往。卡夫卡一生主要與三位女性有過較為親密的交往,她們是菲莉斯、密倫娜和朵拉。

卡夫卡第一次遇到菲莉斯時,她24歲,是柏林一家公司的職員。菲莉斯與卡夫卡有過5年的戀愛史,兩次訂婚又兩次解除婚約。她細心地保存了卡夫卡寫給她的500多封信。她在同卡夫卡決裂後大約15個月,即1919年同柏林的一位銀行家結了婚,後生有一兒一女。1936年,他們一家遷往美國,在他丈夫去世以後的歲月裡,她一直堅持自食其力。她1960年去世。她在與卡夫卡關係破裂後不僅沒有毀掉這些信,即像卡夫卡對她的信所作的那樣,反而帶著這些信輾轉到了美國。看來她保存這些信件純粹是出於私人感情,因為作為一個作家,卡夫卡在當時幾乎默默無聞。她對卡夫卡感情的深度,從她絕不暗示她與他之間的關係,即便對她的孩子也嚴守秘密這一事實來看,可以略見一斑。多年來,菲莉斯下決心絕不放棄那屬於她內心深處的個人的隱密的財富。她說,她將永久地保護這些財富。可是,以後由於馬克斯·布羅德,以及她的親朋好友的多方勸說,隨著卡夫卡的聲譽日盛,最後又由於她的健康狀況愈來愈糟,需要長期和昂貴的治療費,她終於被說服了,1955年她接受了出版商斯喬肯的5000美元,交出了這些原始信件,並允許他獨家出版。這些信被認為是卡夫卡的惟一一部真正完成了的長篇小說。1913年卡夫卡將他的短篇小說《審判》題獻「給菲莉斯·B小姐」,隨後他向菲莉斯表白道:

我的生活基本上總是由寫作的嘗試構成,這絕大多數是失敗的嘗試。而一旦我不寫作,我就立刻被擊倒在地,像一堆垃圾……。現在對您的思念豐富了我的生活。在我醒著的時候我幾乎沒有一刻不曾想過您,在許多個這樣的一刻鐘內,我別的什麼也幹不了。而即便這件事也與我的寫作有關。

但是,看來菲莉斯並不真正了解卡夫卡。她像卡夫卡的母親一樣確信,如果有一個關懷備至的妻子,提供一個平靜的家,一份明智的飲食,那麼,卡夫卡就不會過於發展他的浪漫氣質,而會安心地從事他的商務工作,將寫作當作一種業餘愛好。菲莉斯需要的是一個丈夫,一個孩子們的父親;而卡夫卡卻首先是一個作家,或者說他只能是一個作家。他們之間的這種不理解導致了他們的悲劇。然而,正是因為這種不理解,卡夫卡才在書信中不斷地表白自己。因此,通過他的致菲莉斯的信我們可以窺見卡夫卡的內心深處。總之,菲莉斯與卡夫卡交往時間最長,受傷害最深,但了解卻最少。當然,這與其說是她對於作家的卡夫卡了解太少,不如說是對於卡夫卡這位獨特的作家太缺乏了解。菲莉斯一直將卡夫卡看作是一個平常人,或者至少希望他是一個平常人,儘管他業餘愛好寫作;而卡夫卡則將菲莉斯看作是奇蹟,或至少希望她是奇蹟。在務實、冷靜、嚴謹的菲莉斯看來,寫作對於生活總是次要的,生活中最重要的是金錢;而對於卡夫卡來說,生活的目的和意義就在於寫作,「我寫作,所以我活著。」

密倫娜是一位年僅24歲的作家、翻譯家,她的確能夠理解作為作家的卡夫卡;也正因為如此,她才非常清楚,卡夫卡絕不適宜作丈夫,因此,在他們戀愛的關鍵時刻,她離開了卡夫卡,回到了並不愛她卻為她所愛的丈夫的身邊。她不能與一個沒有生活能力的人生活在一起,儘管她欽佩他,甚至愛他。她對卡夫卡的生存狀態幾乎是一清二楚。她在一封致馬克斯·布羅德的信中寫道:

生活對於卡夫卡來說,與對其他的普通人完全不同。首先,像金錢、交易所、外匯市場,或是一臺打字機這樣的東西都是完全神秘的(事實上它們也是如此,只是對其他人並非如此)……。對於他來說,辦公室,包括他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是一個謎,一個奇蹟,其情形就像火車頭對於一個小孩一樣。……整個世界對於他來說就是一個謎,並且一直如此,一個玄奧的秘密……。他的書是令人驚訝的。他自己則更令人驚訝。

1924年6月5日,在卡夫卡逝世後的第二天,密倫娜在《民族報》上發表了一篇簡短的告別辭:

弗朗茨·卡夫卡博士,一位生活在布拉格的德語作家,前天在維也納附近克羅斯特尼堡的基爾林療養院去世。幾乎沒有人知道他,因為他是一個孤獨者,一個使人尷尬、令人害怕的世界中的隱士。多年來他一直患有肺病,他珍惜它,當他接受治療時他仍抱有希望……。這賦予了他一種近乎神奇的精妙感情,以及對恐怖的完全不可調和的精神……。他創作了現代德語文學中最有意義的作品;那種嚴酷的真實,即便採用的象徵手法看上去也像是自然主義的。它們反映出一個被判定要用令人眩目的清徹目光去看這個他認為無法忍受的世界,並走向死亡的人心中嘲諷的、預言性景觀。

在這裡,密倫娜所表現得更多的已不是她的私人感情,而是對於卡夫卡的一生,及其創作的客觀、冷靜的述評。

在這三位女性中,恐怕要屬朵拉對卡夫卡感情最深。1923年,朵拉遇到卡夫卡時才19歲,她是一家猶太公益機構裡的服務員。卡夫卡生命中的最後兩年是同朵拉一起度過的。卡夫卡在遇到朵拉之後,這位過去一直想自殺,並將肺結核當作自衛防身的武器的人,現在完全變成了一個模範病人,他拼命地想活下去。當一位維也納醫學專家向卡夫卡保證,他的病情有些好轉時,他高興得哭了;當他忍受病痛時,他也清楚地意識到,他正在給朵拉帶來更大的痛苦。他對朵拉說,「由於你對我這樣好使得疼痛更為劇烈」。卡夫卡想與朵拉結婚,然後移居巴勒斯坦,過一種普通人的生活,但這遭到了他父親的堅決反對。最後也因為病情的惡化,卡夫卡只得放棄了自己臨終前的心願。卡夫卡去世後,朵拉心都碎了,完全失去了理智。她一直陪伴著卡夫卡,拒絕離開卡夫卡的遺體。當卡夫卡的棺木往墓穴裡徐徐下放時,朵拉拼命往墳墓裡跳,人們得用力把她抱住才行。事後,卡夫卡的朋友克羅普施託克醫生感嘆道:「只有認識朵拉的人才明白什麼是愛情!」朵拉反對閱讀卡夫卡,尤其反對通過閱讀卡夫卡的作品,來了解和認識卡夫卡。1930年她在一封致布羅德的信中寫道:

只要我與卡夫卡生活在一起,我所看到的就是他和我。除了他自己外任何事情都是不相干的,並且有時是可笑的。他的作品是最無關緊要的。任何試圖將他的作品當作他的一部分的做法在我看來都是可笑的。這個世界並不一定要了解卡夫卡。他不關別人的事,因為,的確,沒有人能夠理解他。我認為——我現在仍然這麼想——毫無疑問,除非你自己認識他,否則你就不可能理解卡夫卡,甚至都不可能對他獲得一個模糊的理解。所有試圖理解他的努力都是徒勞的,除非他允許你看著他的眼睛,或是握著他的手。而這些,他當然已經做不到了。

也許朵拉與卡夫卡太親近了,以至於她將卡夫卡當成了自己的私有財產,這又使她遠離了作為作家的卡夫卡。

總之,菲莉斯將卡夫卡理解為一個有著獨特的業餘愛好的保險公司的高級職員;密倫娜將卡夫卡理解為一個不得已而上班工作的具有獨特個性的作家;朵拉則將卡夫卡理解為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生命的個體。哪一種理解正確呢?都正確,又都不正確。從菲莉斯的角度看,我們首先應當閱讀卡夫卡的書信和日記,至於他的小說,可以像他父親所說的那樣,「先放在床頭柜上」;從密倫娜的角度看,我們首先應當閱讀他的作品,因為他首先是一位作家;從朵拉的角度看,我們則應該放棄一切文字的閱讀,去面對卡夫卡,「看著他的眼睛,握著他的手」,與他交談。但遺憾的是,這一點現在恐怕誰也做不到了。菲莉斯用頭腦理性地理解卡夫卡,她離卡夫卡似乎最遠;朵拉用心靈去接近、溫暖卡夫卡,她離卡夫卡最近;密倫娜用頭腦去理解作為作家的卡夫卡,又用心靈去接近作為獨特的「個人」的卡夫卡,因此,她同卡夫卡保持著不遠不近的距離,而正是這種距離使卡夫卡在她那裡沒有被變形、誇張或神化。

相關焦點

  • 女性主義視角下解讀《阿霞》中的女性形象
    以受過新思想的「毛果」的視角描繪著女主人公「阿霞」的人生,透著悲涼的底色。因而,小說的內容除了深刻的現實主義之外,許多讀者對文中的女性也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注。以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為理論框架,對《阿霞》中出現的三位女性形象進行文本細讀,展示小說中獨特的哲學批判。
  • 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遊戲得才華橫溢
    說《挪威的森林》在玩孤獨,並玩得如此華麗,《海邊的卡夫卡》則在遊戲人生,並遊戲得才華橫溢。轉自搜狐  日本文學裡,多半有「情色」成分摻雜,「情色」的登臺又力追唯美。然而,很少有《海邊的卡夫卡》如此膽量,竟然將慾念對象先後設置成母親與姐姐。從世俗眼光看,犯了「亂倫」的天條。轉自搜狐  15歲的田村卡夫卡(捷克語卡夫卡意為「烏鴉」)懷著憎惡父親的念頭,隻身逃離東京,在一陌生邊遠小城高松的私人圖書館棲身。因為他要逃遁命運的詛咒———他將殺父、奸母,與姐姐做愛。最終他又無法躲避詛咒的宿命,仍然任血汙與罪孽伴隨一路同行。
  • 卡夫卡的中國「文化緣」
    卡夫卡與中國結緣,最初主要發生在文學層面。從比較文學的角度看,這屬於一種遭遇型的文學影響的發生。其中固然因為卡夫卡文學具備了一種能夠吸引中國文化的獨特品質,更重要的還在於當時中國文學變革的內在需求,主動地呼喚並接受了卡夫卡文學的影響。
  • 卡夫卡的輕逸,卡夫卡的「失誤」
    我讀過10卷本的卡夫卡全集,以及各種他的傳記、評論;真是汗牛充棟。二十世紀所有新出現的流派,幾乎都可以在卡夫卡作品裡找到源頭。他是博爾赫斯所說的文學的「先驅」,作家的作家。也是我心中的「師傅」。卡夫卡小說結尾的困惑,也是作家的困惑。《煤桶騎士》的結尾,也是卡夫卡的困惑。往何處去,找不到答案。 哥倫比亞的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中國的作家餘華,還有一些著名作家,在邂逅了卡夫卡的小說《變形記》,茅塞頓開:小說還能這樣寫? 卡夫卡提供了小說的一種可能。卡爾維諾用一個詞來概括:輕逸。
  • 解讀卡夫卡文學|卡夫卡筆下的「門」都有什麼含義?
    卡夫卡離開人世已經很多年,但是他的文學作品卻一直在世間流傳下去,他的文學秘密永遠在被人們進行探索,關於卡夫卡文學世界中的門是人們極少提起的一個文學話題,但是透過對卡夫卡作品中的門進行相關探索與研究。人們能夠看到一個更加完整的卡夫卡文學藝術世界。
  • 「拜訪」卡夫卡、託爾斯泰 行走在文學大師的來路上
    當我們從地理視角審視文學,文學有了另一種深刻和美麗。湖湘地理擷取了作者所仰慕的8位文學大家,捕捉在普通人視角下的居所、庭園、墓地、咖啡館或者一條林間小徑,究竟藏著什麼樣的文化密碼。是不同的棲身環境造就了天才,還是那亙古不變的生存謎題,在折磨每一位偉大的靈魂?《滿世界》裡,雖是作者一個人的世界文學地理,卻躲不開出走和回歸這一永恆的文學母題。
  • 卡夫卡《變形記》早期評論回顧
    作者: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趙山奎  內容提要:卡夫卡《變形記》的研究文獻眾多,但從中找出一些清楚明白的「意思」並予以清晰敘述,殊非易事。文本對超自然事件與平凡生活場景的混合,在夢與清醒兩種意識狀態之間的轉換,以及敘述視角的不確定,是造成「評論者的絕望」的若干原因。如果說,在生活的自然真實與文學對生活的變形及再現之間,存在某種不言自明的界限的話,那麼,《變形記》早期評論則已表明:解讀者必定被迫把這一界限複雜化,並將其拓展、膨脹為有待進一步澄清的意義空間。
  • 紀念一位文學天才:孤獨者卡夫卡
    但和這些大人物相較而言,卡夫卡的一生顯得過於平淡,幾乎是默默無聞的。他沒有參與經歷過什麼歷史重要事件,而且還英年早逝,終年41歲——1924年6月3日,卡夫卡因肺結核病逝。今天是卡夫卡逝世94周年的日子,當年的「卡夫卡熱」似乎如今已經漸漸冷卻。
  • 木心:應該把卡夫卡介紹給林黛玉
    卡夫卡境界是高的。我從小也想寫,寫後燒,真是少年不知「燒」滋味。燒不得的!但境界真是高。卡夫卡像林黛玉,肺病,也愛焚稿,應該把林黛玉介紹給卡夫卡。」 1924年卡夫卡死後,布羅德想想不能燒,於是卡夫卡全集得以出版。
  • 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文本解讀
    他附身於中田,殺死卡夫卡的父親,當然是惡。關於性,在作品裡也與一種非凡的力聯繫在一起。那個叫星野的青年在找「入口石」之前,作者安排了卡內爾·山徳士給他找個應召女郎的細節,這也是讓性發揮它的非凡作用。在文本的最後,那兩個逃兵作為卡夫卡少年的引路人,在森林深處講述了一番關於拼刺刀(暴力)的話語。「刺刀的用法別忘了。」
  • 荒誕世界的先行者——論卡夫卡小說的荒誕性
    卡夫卡被稱為「荒誕文學之父」,他小說中的荒誕意識是真實自然的。荒誕不僅是卡夫卡小說創作中的重要藝術手段,也是卡夫卡生命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再探卡夫卡小說中的荒誕性,有助於當代人們深入理解人類的生存本質。
  • 春椒李辰:以女性視角解讀心式川菜
    而女性,是柔美與力量的代名詞,女性身上有如水的溫柔,也有如春天辣椒般的活潑炙熱。   女性與川菜的結合,能碰撞出怎樣的火花,舌尖上的川菜在女性視角中又會有怎樣全新的解讀方式,在春椒,你可以找到許多驚喜答案。
  • 捷克:卡夫卡、德沃夏克和鼴鼠
    1883年7月3日,卡夫卡生於布拉格一商人家庭。他的父親赫爾曼·卡夫卡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卡夫卡的父親智力不算出眾,但作為猶太人經商是有方的,所以白手起家,最後成為了富裕的婦女時裝禮品店老闆。他來自於一個農村家庭,在服完兵役後,在布拉格開始慢慢積累財富。但卡夫卡的父親也是一個毫無溫情可言的暴君,經常肆意使喚和責備他的店員。
  • 戀愛中的卡夫卡
    英國BBC在今年3月播出的3集迷你劇《戰前37天》真實描述了從斐迪南大公遇刺到8月4日英國向德國宣戰的這37天時間裡,歐洲主要大國的政治博弈。  2012年,德國作家弗洛裡安·伊利斯出版了一本有趣的一戰題材著作《1913:世紀之夏的浪蕩子們》,這本書共12章,對照1913年的1月至12月,伊利斯從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料中爬梳出一份有趣的人物名單,他細緻、有趣地描述了1913年每一個月份裡,歐洲那些作家、學者、藝術家、音樂家甚至包括希特勒,他們在做什麼。
  • 一本書一座城:布拉格的城堡裡,進不去的不只有卡夫卡一個人
    我的心裏面只有對卡夫卡 的好奇,以及我想要獲得知識的衝動。古拉格是卡夫卡居住的地方,他在一家保險公司上班,其實他已經在這家公司做到了不錯的職位。關於卡夫卡的解讀關乎卡夫卡的解讀有很多的方面,從視頻中出現的雕塑家來說,卡夫卡是一個比較內向和害羞 的人,因為他製作了一個可以疊環式旋轉的卡夫卡頭像。他笑著說就是要建在卡夫卡一抬頭就能看見的地方,而更可笑的是以前的捷克並不承認卡夫卡的存在,因為那時候捷克還不是捷克。
  • 卡夫卡:生命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它會停止
    英國大詩人奧登說:「就作家與其所處的時代關係而論,當代能與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相提並論的第一人,是卡夫卡。 卡夫卡的著作和他的名字一樣,在世界範圍內都廣為人知,但是在閱讀卡夫卡著作時,我們往往都忍不住揣測他的內心世界,對他有各種各樣的解讀。
  • 丹麥文壇的倔強母獅,她的《走出非洲》被海明威稱為「最優秀的關於...
    在丹麥,她是和安徒生齊名的文學國寶;在歐洲,她則被視為一名文壇女漢子。就連她的筆名也毫無女性元素,其中迪內森是她的娘家姓氏,伊薩克則來自希伯來語,意思是「放聲大笑之人」。《走出非洲》屬於迪內森的個人回憶錄,是她第一部用英語寫作的作品。迪內森母語是丹麥語,為了使作品便於出版,才開始用英語寫作。
  • 崩壞3:超級歐洲人是什麼樣子,一次10連全套卡夫卡
    最近補給獎池上架了卡夫卡一套聖痕。這個卡夫卡大家都知道是非常適合紫苑使用的,本艦長剛好前一陣子攢夠了一個S級的紫苑。這次一看到這個獎池就果斷入手了。雖然也是2017年註冊的老玩家了,但是看著倉庫中的2806顆水晶,還是想碰碰運氣,別說聖痕,萬一抽到個武器啥的,它不香嗎?
  • 卡夫卡與印度文化
    值得關注和研究的是,卡夫卡還被印度文學和印度宗教文獻深深吸引。在與古斯塔夫·雅諾施(GustavJanouch,1903—1968)的談話中,卡夫卡對印度詩人泰戈爾有過評價,對「聖雄甘地」的政治活動十分肯定。此外,印度宗教典籍中所蘊含的悲觀主義精神令卡夫卡有所體悟,印度神話傳說中的「變形」傳統也影響了卡夫卡對「變形」的認識和創作。
  • 卡夫卡:只有通過寫作,才能維繫生命
    卡夫卡整個家族都稱為卡夫卡家族,對於猶太人的看法還處於偏頗的狀態,我不會有什麼博大寬宥的靈魂,僅僅是淺淺知曉卡夫卡的前世今生,這多少有助於了解格裡高利為什麼一開始就變成了甲蟲……《變形記》扭曲古怪的敘述,以及荒誕充滿魔力的意象,之後我從愛德華蒙克愛與焦慮畫筆的狂亂中,接近到了相似的心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