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卡夫卡文學|卡夫卡筆下的「門」都有什麼含義?

2020-12-11 蜀黍趣觀史

卡夫卡文學問題是一個永恆的世界文學問題,因為卡夫卡是現代主義文學創始人,他的作品成為了人們永遠難以理解的獨特文本,永遠帶著神秘色彩和令人難以抗拒的文學藝術魅力。作為表現主義文學之父以及現代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卡夫卡為整個世界文學帶來了新鮮的現代主義氣息,也推動了整個世界文學的歷史進程。

卡夫卡離開人世已經很多年,但是他的文學作品卻一直在世間流傳下去,他的文學秘密永遠在被人們進行探索,關於卡夫卡文學世界中的門是人們極少提起的一個文學話題,但是透過對卡夫卡作品中的門進行相關探索與研究。人們能夠看到一個更加完整的卡夫卡文學藝術世界。

現代主義文學之父

卡夫卡是奧匈帝國時期的一位小說家,長期生活在一個小城市布拉格。在法學博士畢業之後,他在當地的一家保險公司擔任職員,業餘時間寫作。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認識的卡夫卡先生是一位和氣開朗的紳士,但是卡夫卡卻擁有著常人難以理解的晦澀文學世界,在他的小說創作之中,人們看到了卡夫卡深入骨髓的恐懼意識,以及他對於這個世界的獨特感知和表達。

卡夫卡對於現代人的孤獨和恐懼描繪是非常深刻的,同時它的藝術表現形式又是相當荒誕的,比如說在他的代表作品《變形記》當中,主人公格雷高爾就在一天早晨突然變成了大型的甲殼蟲,由此它的整個人生就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同樣在著名的小說《城堡》當中,一位土地測量員先生無論如何也找不到聘用他的機構城堡,而只能在臨近的村子中遠遠的觀望它,這也是非常荒誕的藝術創作,雖然有著神秘和荒誕文學藝術氣息的卡夫卡卻成為了人們津津樂道的文學家,沒有人能夠真正的讀懂卡夫卡,但是每一個文學藝術的愛好者都願意去探索他的作品,去了解這位偉大的藝術大師,因為他的作品是真正的文藝精品。

卡夫卡文學中的門

門是在卡夫卡文學作品之中經常出現的空間詞語,在人們通常的理解當中,門是一個連接外界世界以及內部世界的中介。而在藝術世界中的門,尤其是在卡夫卡的藝術世界當中,門則擁有著獨特的文學意蘊。卡夫卡藝術作品中的門有多種存在狀態——完全緊閉、半開半閉以及敞開的門。

每一扇門都象徵著一個人的精神內心世界,當一扇門完全關閉,則意味著一個人內心世界對於外界的完全封鎖,他不是人們所通俗意義上講的自閉心理或者是說幽閉意識,而是在內心深深藏的一種深邃精神空間宇宙。這種內在的精神宇宙是難以對人訴說的隱秘空間。

1、完全緊閉的門——內心封鎖

卡夫卡在他的文學作品中多次表達了他對於完全關閉精神領地的渴求,他希望過著一種與世隔絕的生活狀態,但是人總是與社會產生著聯繫,想要完全脫離是社會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在卡夫卡藝術作品中,這種對於完全關閉個人內心領地的訴求是多次出現的,而且由於對於個人領地的重視,卡夫卡的藝術世界當中,對於門是非常強調的,一扇門像一個人的世界,封鎖了起來。

打開了門就意味著外界信息的幹擾和入侵,而在卡夫卡的作品當中,門的打開則更多程度上意味著悲劇,原本的生活因為門的打開而發生了莫名其妙的災難事件,當然卡夫卡對於門打開以及門完全關閉的狀態表現藝術形式是相當誇張的,而且也帶著相當程度的荒誕色彩。

在《訴訟》當中,k先生在清晨起床之後就聽到了一串緊促的敲門聲,打開房門之後卻發現自己已經被逮捕了,而自己的被捕原因則是莫須有的,他百口莫辯,最後卻不得不趕赴刑場,這是一個荒誕的事件,但是在這荒誕的文學藝術表現形式之外,也滲透著卡夫卡先生對於這個世界的悲劇感觸。

同樣,在《變形計》當中,卡夫卡先生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格雷高爾也是在清晨起床之後就意識到自己成為了一個甲蟲,他的上司總是不給他任何喘息的機會,而在這次由於身體變化而不得不遲到的事件當中,他的上司就馬上跑到了他的家中,來尋找格雷高爾。

門外,總經理先生很用力的敲著門,門似乎遮擋了卡夫卡的恐懼,但是這種恐懼卻是無孔不入的,已經浸透了主人公格雷高爾的身心和骨髓。卡夫卡對於外界世界不要進行幹擾的渴望,深刻的反映到了他的文學創作作品當中,而且以一種變形和抽象誇張的形式體現了出來

雖然卡夫卡的願望是難以實現的,總是會有人來敲門,總是無法永遠保持著門的關閉狀態,但是卡夫卡對於內心的門永遠關閉的渴望卻是無處不在的,而這種渴望也促成了他的藝術世界——一個沒有人能夠完全解讀的豐富深遠的藝術領地。

2、半開半閉的門——進退兩難

而一半開啟著的門則有著更加現實性的人生意味。一個人的一生往往就是如同一個半開閉著的門,人總是在進退兩難的生活狀態中匍匐前進著。無論是就卡夫卡本人的現實生活處境而言,還是就卡夫卡所創作的文學作品而言,半開半閉這個門或者說進退維谷的處境,都是卡夫卡帶給人們最為直接的藝術感受。

在卡夫卡的作品《變形記》當中,主人公格雷高爾發生了異化之後,就經常處於進退兩難的處境當中,由於整個身體發生了異化,他已經與人類世界發生了隔絕,他與整個人類世界的連接點只剩下了房間內的那扇門,這扇門在《變形記》當中,被作者反覆提到。

據統計,在《變形記》作品中,僅僅門這個詞單獨使用或者說以詞組的方式進行,使用就一共達到了151次,而且大部分都是指的是格雷高爾先生的臥室之門。卡布卡的門讓人無法不進行注視。

格雷高爾先生正是通過這扇門來與外界的一切進行溝通,但是大部分的時間裡,他都是一個人靜靜地蜷縮在沙發之下,作為一隻已經變形了的蟲子,格雷高爾已經不再是一個人類,可悲的是他竟然還擁有著人類的情感世界和內心宇宙,這樣一個情感世界豐富的甲殼蟲就變成了一個悲劇的象徵。

在這部作品中令人無法忘記的一個場景,就是格雷戈爾的妹妹在給房客以及家人演奏小提琴的時候,他的哥哥格雷高爾也就是甲殼蟲先生,被妹妹的音樂所吸引,悄悄地趴在門邊上聆聽妹妹的演奏。此時,格雷高爾先生將門打開了一半,他滿懷著畏懼之情,偷偷地趴在門邊進行聆聽,這樣一個人物形象以及場景,與半開半閉的門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此時的格雷高爾也是一個處於「半開半閉」的人,此時的他就是門,門也是他。

他默默的守著自己的精神領地,但是卻非常渴望與外界進行聯繫,而卡夫卡先生也正是這樣一個人,在生活中他有著自己固守的精神領地,但是他又是一個有著社會聯繫渴望的人,在這樣一種個人與他人的矛盾空間當中,他處於進退維谷的狀態,也就是半開半閉的門的狀態。

當卡夫卡的文學之門真正的敞開,這其實也是一種完全的文學假象,這是一種在美學維度對於人物精神意識的解剖和敞開,這種敞開其實也是表面層次的。卡夫卡的文學世界總體上來說是完整具有幽閉性的,正因為其幽閉性,它顯示了一個人們無法接近的神秘意識宇宙。

3、完全敞開的門——假象

卡夫卡的代表作品《在法的門前》就是一個完全敞開的門之假象,在這個故事當中出現了一群鄉下人和守門人,沒有其他的人物,而整個小說場景的布置也只有一扇簡單的敞開的大門。可是這種簡單只是表象的,在這扇門的背後有著另外一扇大門,而在另外一扇大門的背後,還有著更多的另外一扇大門,同時在每一扇大門都有著一個簡單的守門人,在一扇大門的背後的另一扇大門,同時有著一個簡單的守門人。

這是一個沒有人能夠進入的封閉世界,它的敞開只是表象,最後結局也是顯而易見的。鄉下人只能在法的門前徘徊等候著一直到死,他們也無法真正的進入法的大門,這就像極了《城堡》中的土地測量員先生,土地測量員先生最終也無法到達他的目的地城堡,而只能在城堡之外徘徊著,匍匐著。

總結

從表面上來看,這只是一些荒誕的文學故事,但是在內質上則表達了現代人的恐懼情緒,以及這個世界荒誕的感受。正是從這個維度上來說,卡夫卡的現代主義文學有著存在主義思想,存在主義就強調了人對於世界荒誕的強烈感受,但是卡夫卡卻沒有止步不前,而在存在主義的基礎上加以吸收加以塑造,變成了他獨特的文學藝術世界。

卡夫卡的作品可以從多種角度進行解讀,由卡夫卡作品中的門入手,可以窺見卡夫卡藝術世界中的美學特質,但是這種解析也是不全面的,要想真正理解卡夫卡先生的藝術世界,只有進行深度的文本閱讀才能打開這扇死死閉鎖的卡夫卡藝術之門。

參考文獻:

1、《城堡》

2、《變形記》

3、《在法的門前》

4、《審判》

相關焦點

  • 卡夫卡的中國「文化緣」
    「卡夫卡熱」之所以在中國經久不退,除了一般原因以外,特殊的理由是中國文化與卡夫卡文學非常投緣,兩者幾乎是一見鍾情,並從此結下了不解之緣。  卡夫卡與中國結緣,最初主要發生在文學層面。從比較文學的角度看,這屬於一種遭遇型的文學影響的發生。
  • 卡夫卡短篇小說《騎桶者》解讀:現實的背後是荒誕
    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他筆下描寫的都是生活在底層的小人物,他們在這矛盾、異化、變形的世界裡變得惶恐、不安、迷惘、孤獨。2《騎桶者》正是這樣的一篇卡夫卡風格的短篇小說。故事發生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奧匈帝國,當時冬天的真實情況就是煤炭供應短缺。
  • 卡夫卡的小說想表達什麼?
    理解卡夫卡的小說,僅僅著眼於其敘述中的能指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思考其能指之外的所指。在這第一句話中,卡夫卡用了「發現」,只有一種狀態首先存在,才可以被發現。那麼在文本中,這種狀態是什麼呢?主人公格裡高爾變成了甲蟲。但這只是一個隱喻。其喻指的是人的異化,更具體的說,是現代人的異化。「薩姆沙是旅行推銷員」,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現代人了。
  • 卡夫卡:生命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它會停止
    你有閱讀卡夫卡的獨特心得嗎?歡迎於9月23日24:00前文末寫留言與我們分享,群學書院將送出布拉格文學學院創意寫作系主任拉德克 · 馬利力作《尋找卡夫卡》四冊。 英國大詩人奧登說:「就作家與其所處的時代關係而論,當代能與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相提並論的第一人,是卡夫卡。 卡夫卡的著作和他的名字一樣,在世界範圍內都廣為人知,但是在閱讀卡夫卡著作時,我們往往都忍不住揣測他的內心世界,對他有各種各樣的解讀。
  • 卡夫卡:只有通過寫作,才能維繫生命
    by 阿赫瑪託娃卡夫卡:只有通過寫作,才能維繫生命閱讀卡夫卡早於毛姆,所關心的是情節與文字交織後的效果,當然費盡心思閱讀的譯文,大抵會重蹈拾人牙慧的結局,可又有什麼辦法呢?依照自己歡喜外國文學的習慣,而僅僅是涉獵,未及深入某個作家,可能因此陷入某門外語語法的窘境。
  • 《海邊的卡夫卡》:一位十五歲少年的靈魂救贖之旅
    本篇要為大家介紹的是春樹較後期的一部小說——《海邊的卡夫卡》,這是我讀過的第一部春樹的作品,也是讓我愛上春樹的一部作品。這部小說分為奇數章和偶數章,看似講述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故事,實際上是有內在的聯繫的。這種雙線並行的敘事手法,我還是第一次見到。
  • 卡夫卡的長篇小說,現代主義文學的經典之作
    作為一個「業餘」作家,加之英年早逝,卡夫卡留下的作品並不多,長篇小說只有三部,且兩部沒有完成,但都是現代主義文學的經典之作,也足夠評論家和讀者進行各種解讀了,這也是卡夫卡的文學魅力吧。至於小說的主題,則應該和K在初審時所說的那一段話相關吧,K的經歷正好是這些話的驗證:毫無疑問的是,在法院採取的這一系列行動……的後面,有一個龐大的機構在活動著。……(機構作用)是誣告清白無辜的人,對他們進行荒謬的審訊;這種審訊其實在大部分情況下得不到什麼結果……在第九章中,K在大教堂裡與獄中神父的對話則是對當時法律的全面闡述。
  • 異化的荒誕,當我們在談論卡夫卡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還好,卡夫卡的友人並未聽從卡夫卡的臨終遺囑,沒有燒毀他的作品手稿,而是選擇將其公之於眾。也許我們可以說,這是對死者的不敬,但我們又可以說,這是我們後世的萬幸。卡夫卡將他能夠感知的所有元素都揉合進了他的作品之中,充滿著原創性和寓言性的文字,如我輩般的世俗之人卻永遠不能完全理解。
  • 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文本解讀
    編者按:「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這段搜狐博客的說辭,出自近年來受熱捧的日本後現代主義作家村上春樹的小說《挪威的森林》。事實上,村上作品即或表面上謎團密布,但是他心裡想說什麼是清楚的。說得直白一點:整個人類都是被「非我」禁錮著,要說惡,誰都一樣。因此,在《海邊的卡夫卡》中,15歲少年在精神創傷使他感到活不下去之時,讓他遍歷生與死的各種境遇,接受善與惡,倫理與亂倫等人類極限的體驗,讓他懂得這是人類的宿命,最後,把精神負擔忘掉就會成為世界上最頑強的少年。
  • 卡夫卡的耳朵有何特別之處?|探秘文豪
    權威文學資訊,深度作品解讀。卡夫卡的耳朵相較於其他作家的耳朵有何獨特之處?卡夫卡的「追隨者」對卡夫卡的耳朵又是作何描述的?耳朵對卡夫卡的生活和創作有何影響?卡夫卡在其作品中是如何展現「耳朵」的?卡夫卡的耳朵對他在人群中的被認可度是否有一定影響?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
  • 卡夫卡的輕逸,卡夫卡的「失誤」
    卡夫卡的小說,總有一種飛翔的形象,他採用夢幻的方式來抵達現實的本質。可能性,不確定,這是當代小說對變化著的現實的反應。但是卡夫卡的方式是,窮漢騎著煤桶去賒煤,而且,煤桶具有一匹良駒的所有優點,還賦予它飛翔的能力,像神話裡長翅的飛馬。煤桶馱著窮漢往天空上升,下降不到店門那麼低——懸浮著。 因為煤桶空才輕,輕得飄升起來。這種輕,還給後文的老闆娘用圍裙一煽開了留下了伏筆。這種輕逸的形象,深處都是沉重。卡夫卡擅於用輕的形象表現真實的重。冷與熱、升與降的對比,又襯託出窮漢的困窘。
  • 卡夫卡與印度文化
    而至於內在的思想和精神方面,泰戈爾深受西方文學和哲學影響,其思想不可避免地與德國人的思想和氣質有相通相近之處,但同時他的創作又具有東方本土古老的神秘主義色彩。儘管卡夫卡對泰戈爾獲諾獎持保留意見,但這絲毫未影響泰戈爾作品在德國和世界範圍內的廣泛流傳。泰戈爾作品的英譯本和德譯本很快在德國出版,並得到了眾多解讀和深入研究。
  • 喪神鼻祖卡夫卡:我最擅長的,就是一蹶不振!
    這句喪系發言,可不是什麼新的網絡金句,而是出自一位文學大家之口:弗朗茨 · 卡夫卡。儘管卡夫卡總是說一切苦難都可以把他打倒,但實際上,他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深夜伏案寫作,不惜捨棄睡眠時間,哪怕一生沒搞出什麼名堂,父親也始終看不起他的寫作。
  • 從女性視角解讀歐洲文壇「怪才」卡夫卡
    我想,有一個視角也許比較獨特,而且也意味深長,那就是通過女性的視角去閱讀卡夫卡。卡夫卡終生未娶,但這並不妨礙他同女性的交往。卡夫卡一生主要與三位女性有過較為親密的交往,她們是菲莉斯、密倫娜和朵拉。卡夫卡第一次遇到菲莉斯時,她24歲,是柏林一家公司的職員。菲莉斯與卡夫卡有過5年的戀愛史,兩次訂婚又兩次解除婚約。她細心地保存了卡夫卡寫給她的500多封信。
  • 「我們仍然生活在卡夫卡的小說裡」
    初到北京,庫普夫米勒先參觀了故宮,這個由重重宮闕建構的空間,是庫普夫米勒最喜歡的卡夫卡小說《中國長城修建時》中對於人的處境的極致隱喻,從故宮返回酒店的晚上,他重讀了這部作品,對卡夫卡筆下「徒勞的時間」、「永遠走不出的困境」的描繪,獲得了來自真實時空的印證。「我想研究在時間特別緊迫、空間特別狹窄的極端情況下,人的生活。」
  • 荒誕世界的先行者——論卡夫卡小說的荒誕性
    卡夫卡被稱為「荒誕文學之父」,他小說中的荒誕意識是真實自然的。荒誕不僅是卡夫卡小說創作中的重要藝術手段,也是卡夫卡生命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再探卡夫卡小說中的荒誕性,有助於當代人們深入理解人類的生存本質。
  • 荒誕的存在:卡夫卡、加繆和貝克特
    看起來卡夫卡似乎並不太關心我們是否讀到這句或者其他任何他筆下的文字。卡夫卡還囑咐他的朋友麥柯斯·布洛德在他死後燒掉自己的手稿,他寧願這些文字不被人閱讀。卡夫卡在40歲時就因肺結核而英年早逝。所幸的是布洛德違背了他好友的遺願。於是這些得以保存下來的文字代替卡夫卡本人向我們訴說著卡夫卡的故事。對卡夫卡來說,人類的處境遠非悲痛和沮喪二詞可以形容。
  • 從卡夫卡《在流放地》與王小波《萬壽寺》中的刑法 讀懂一派文學
    卡夫卡筆下有一種冷漠的殘忍,這種格調在他的《飢餓藝術家》和《在流放地》中表現的十分鮮明。法國文藝理論家羅蘭·巴特後來發布了一篇名為《寫作的零度》的文章,這種概念後來又催生了一種名為零度寫作的文學技法,它指的是在文中進行不帶感情的、機械的敘述。
  • 寫作藝術:帶你看懂卡夫卡筆下的荒誕世界
    今天小創講一些關於卡夫卡世界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卡夫卡,可是大家對卡夫卡了解嗎?一個時代的偉大的作家。下面跟隨小創一起走進卡夫卡。二十世紀的西方文學,不論是小說還是戲劇,從形式到內容到思想,均是荒誕。
  • 木心:應該把卡夫卡介紹給林黛玉
    美國女作家歐茨稱「卡夫卡是本世紀最佳作家之一,時至今日,且已成為傳奇英雄和聖徒式人物」。 卡夫卡也被視為20世紀現代主義第一人,歐美各種權威書評雜誌在評選20世紀現代主義大師時,都無一例外地把卡夫卡排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