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誕的存在:卡夫卡、加繆和貝克特

2020-12-11 騰訊網

[摘要]面對如西緒弗斯一般的命運,人類只有兩種回應尚且可行:自殺或者反叛。加繆為自己的西緒弗斯散文附上了一段長篇幅的腳註——「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和荒謬」,以此來紀念給予他創作影響的先輩。

如果將文學作品中那些扣人心弦的開頭做個排名,那麼下面這個開頭一定會高踞榜單:

一、卡夫卡和《變形記》

當格裡高·薩姆莎從不安的夢境中醒來,他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昆蟲。

卡夫卡與《變形記》

這段開頭選自於一個短篇故事—弗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的《變形記》(The Metamorphosis)。看起來卡夫卡似乎並不太關心我們是否讀到這句或者其他任何他筆下的文字。卡夫卡還囑咐他的朋友麥柯斯·布洛德在他死後燒掉自己的手稿,他寧願這些文字不被人閱讀。卡夫卡在40歲時就因肺結核而英年早逝。所幸的是布洛德違背了他好友的遺願。於是這些得以保存下來的文字代替卡夫卡本人向我們訴說著卡夫卡的故事。

對卡夫卡來說,人類的處境遠非悲痛和沮喪二詞可以形容。

他認為人類處於一種荒謬的窘境,而全人類都是上帝在「糟糕的一天」中的產物。於是,試圖尋找生命的意義本身就顯得毫無意義了。可正是這樣自相矛盾的無意義狀態讓我們能夠更深入地閱讀卡夫卡的小說,諸如《審判》(The Trial,一種法律程序,可是整個過程卻毫無結果)和《變形記》。生活本身的毫無意義讓我們可以任意地賦予這些作品意義。

例如,評論家們將格裡高·薩姆莎「變形」為蟑螂的行為看作一種反猶太主義的隱喻,也是對消滅「這一害蟲似的民族」的罪行的冷酷預測。(卡夫卡便是猶太人,且比阿道夫·希特勒稍年長。)作家常常比一般人更具前瞻性。

此外,評論家們同樣將1915年出版的《變形記》看作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1918年奧匈帝國瓦解的預測。卡夫卡和他的同胞們身處的位於布拉格中心的波西米亞正是這一遼闊帝國的組成部分。人們一覺醒來突然發現自己的國民身份土崩瓦解,不復存在。而那些有弗洛伊德傾向的人們則將《變形記》看作卡夫卡與其粗魯的商人父親之間病態關係的體現。無論何時卡夫卡緊張地將自己的作品遞給父親,他的父親總會看也不看就退回。這是位鄙夷自己兒子的父親。

不過,任何讀者測度的所謂「意義」都會崩塌,因為在卡夫卡的宇宙中,沒有潛在的意義以作支撐。然而,荒謬主義文學尚有一個任務,那就是堅持文學也可以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樣,毫無意義。在完成這一任務上,卡夫卡的主要追隨者塞繆爾·貝克特表現甚佳。他充分體現了「作者表達無徑,表達無源,表達無欲,而僅有表達之責」。

秉持著這樣的觀點,讓我來欣賞一下卡夫卡最後一部也是最好的一部小說《城堡》(The Castle)的開篇:

K在深夜抵達。整個村莊被厚厚的積雪覆蓋。在濃霧和黑暗的籠罩下,絲毫看不見城堡山的影子。即便是城堡所發出的最微弱的燈光也看不見。K在這座連接主路和村莊的木橋上佇立良久,仰望著這場表面的空洞。

所有的事情都戰慄著謎一樣的色彩。「K」是一個代號,但不是一個名字(指的是卡夫卡嗎?)。這是個薄暮,介於白晝與黑夜間的空寂時光。此時,K站在一座橋上,仿若懸浮在村莊與外界世界之間。城堡被濃霧、黑暗和積雪所籠罩。位於K面前的僅僅是「空洞」嗎?還是其他什麼東西?我們永遠都無法知曉K來自何方又緣何而來。而他永遠也不會抵達城堡,因為他甚至不能確定那裡有一座城堡。但是,他就是要去往那裡。

卡夫卡以德語寫作,且終生都文風晦澀。在其孱弱的身體允許的情況下,卡夫卡在其家鄉布拉格的一間政府保險辦公室工作。(據說,卡夫卡在這一工作中表現優異。)他研讀的是法律,可是由於職業關係,成了一名官僚。他與女性和家人之間的關係,讓他在精神上遭受了極度的痛苦。他在才華尚未完全展現之時便英年早逝。痛失英才後的數十年間,僅有寥寥數人在德語文學的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在卡夫卡去世多年後,直至20世紀30年代,其作品的英語譯本(首部被翻譯的作品是《城堡》)才開始出現。這些作品激勵了一些作家,同時也困惑了一批讀者。卡夫卡的影響力被再次復興,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一股主要文學力量。而這一切發生的地點不是在布拉格,亦不是在倫敦或者紐約,而是在巴黎。

在20世紀40年代法國存在主義者的無神宇宙中,卡夫卡被塑造成了一種父權和統治者的形象。正是他們的這種哲學理念觸發了20世紀60年代的「卡夫卡革命」。這一時期,人們發現這個世界不是奧威爾式具有嚴苛政治控制的,就是卡夫卡式高度壓抑的,要麼就是兼有這兩種社會的特點。卡夫卡說,他不再令人迷惑,因為他的時代儼然已到來。

阿爾貝·加繆

二、加繆和《局外人》

在阿爾貝·加繆最著名的散文《西緒弗斯神話》(The Myth of Sisyphus)中,他的開篇命題是「有且僅有一個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那就是自殺」。這正呼應了卡夫卡一句悽冷的格言:「理解的開始即是對死亡的渴望。」當生活已經毫無意義可言,未嘗不可選擇死亡。加繆的散文以神話人物西緒弗斯的形象來描寫人類的處境。神話中,西緒弗斯逃不開一次又一次將巨石背上山,卻又一次一次地看它再次滾下的永恆命運。這即是命運的無意義。

面對如西緒弗斯一般的命運,人類只有兩種回應尚且可行:自殺或者反叛。加繆為自己的西緒弗斯散文附上了一段長篇幅的腳註——「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和荒謬」,以此來紀念給予他創作影響的先輩。

卡夫卡的影響在加繆的一篇虛構代表作《局外人》中體現得十分明顯。這部作品的整個寫作和出版過程都在納粹佔領時期審查制度的監控下。故事發生在阿爾及爾—名義上的法屬城市的一部分。小說就這樣蕭索地開篇了:「母親在今天去世了。也或許是昨天,我無法確定。」書中的主人公法裔阿爾及爾人默爾索也並不在意。他對任何事物都漠不關心。他自言,「已經喪失了關注自身感受的習慣」。默爾索毫無緣由地槍殺了一個阿拉伯人。他並未試圖為自己找藉口,哪怕是為了挽救自己的生命。默爾索對於殺人的唯一解釋是當天很熱。他走上斷頭臺,甚至對即將領受的死刑都毫不在意。他唯一希望的就是圍觀他行刑的人群可以起鬨。

與加繆在哲學觀點上志同道合的讓·保羅·薩特才最清楚地理解卡夫卡對小說創作的規則手冊做出了何等猛烈的變革。一般來說,薩特在其試圖尋找意義的小說《噁心》(Nausea,1938)中寫的一段題外話,恰好說明了生命是毫無意義可言的。這種對於生命認識的「負面信念」正是一種「秘密的力量」。正如薩特所言,「小說是一臺向世界注入虛假意義的機器。」人們需要這些意義,儘管它們本質上是不實的。那麼,除了那些我們創造出的「虛假意義」,我們的生活中還剩下什麼?

三、貝克特和《等待戈多》

荒誕文學在等待了相當長時間之後才進入了盎格魯–撒克遜和美洲的英語國家世界。它的首次闖入發生在1955年8月,以塞繆爾·貝克特的戲劇《等待戈多》在倫敦一家俱樂部劇場用英語首演為標誌性事件。貝克特是愛爾蘭人,在法國長期居住,因此擅長英法雙語。此外,他長期受到在戰後法國知識分子生活中佔主流地位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浸淫。

《等待戈多》劇照

《等待戈多》由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兩個流浪漢站在路邊的場景開始。作為觀眾,我們並不知曉他們是誰,又身處何方。整部劇中,他們不停地嘮嘮叨叨,但卻不見任何實質性的事情「發生」。觀眾們隨之發現,這兩個流浪漢實際上在無為而為—他們一直在等待一位名叫「戈多」(Godot)的神秘人士的到來。從名字可能的隱喻猜測,這位戈多是「上帝」(God)嗎?在戲劇接近尾聲之時,一個小男孩兒跑上舞臺,告訴流浪漢們戈多今天不會來了。聽聞此訊,愛斯特拉岡問弗拉季米爾他們是否該離開。弗拉季米爾回答:「當然,咱們走吧。」而結局卻告訴觀眾「他們並沒有離開」。

在描述20世紀50年代《等待戈多》對整個英語戲劇乃至文化的影響時,若想不失儀度,避免誇大之嫌,幾乎是不可能的。在其眾多影響力中,《等待戈多》在一位演員身上留下了最為深遠的烙印。他就是哈羅德·品特 ,曾經在地方性的劇目劇院中出演過這部戲劇。哈羅德·品特出演了貝克特的這部戲劇後,便走上了寫作之路,並成為貝克特虔誠的追隨者。與貝克特一樣,他也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令品特聲名大噪的一部作品是創作於1960年的《看管人》(The Caretaker)。戲劇的背景設置在一所破爛的寄宿房內。整部劇共有三個主人公:兩兄弟和一個外來的流浪漢。這個流浪漢名叫馬克·戴維斯,他的大腦因治療時使用的電休克療法而被損壞。這三人組成的小團體準備做點什麼—打造一間花園棚屋。可我們始終未能見到這座棚屋。在此過程中,馬克不斷地試圖從附近的一間政府辦公室中拿回自己的文件。然而,也沒能成功。他們三人沒有一個能成功實施自己的計劃,與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在路邊等待的行為別無二致。很顯然,《看管者》中的對話是在向貝克特致敬。此外,品特還獨創了一種在戲劇中無聲的獨特用法。對話中的斷片和留白產生了一種模糊的威脅性氛圍。品特的藝術手法是一種具有雄辯力的「懸念」。

貝克特的門生遠不止品特一人。湯姆·斯託帕德 (他是最活躍的劇作家之一)憑藉他焰火綻放般的機智才華用戲劇回應了貝克特的影響。斯託帕德的首部主要戲劇是《君臣人子小命嗚呼》(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 Are Dead,1967)。戲劇以眩人耳目的機智對話,圍繞著化用自《哈姆雷特》的兩個主角循環往前推進。他們和《等待戈多》中的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一樣沒有行動。他們不能動彈,因為他們僅僅是小人物。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喋喋不休,不停地嘮叨。

《君臣人子小命嗚呼》以及斯託帕德之後的許多作品的有趣之處在某種意義上喚起了人們對偉大的義大利劇作家路伊吉·皮蘭德婁以及其作品《六個尋找作家的角色》(Six Characters in Search of an Author,1921)的記憶。有趣的戲劇和心理遊戲之於斯託帕德,猶如薩特對小說所下的判斷,「是一臺向世界注入虛假意義的機器」。但在斯託帕德的定義中,又有一些不同的因素。諸如,他的世界是興味盎然的,而非令人厭惡或者來勢洶洶。要知道,荒誕主義也有其令人啼笑皆非的一面。

無論何時何地,文學都是豐富多彩的,沒有固定的形式。荒誕劇是具有革新性的,但它發生於歐洲文學的風口浪尖處,周身僅有寥寥幾位作家和少數觀眾。與此同時,在英倫的土地上正崛起著一股「憤怒」的力量。這批新式的戲劇作品具有超寫實風格,不事荒誕,且從一開始就吸引了大批觀眾群—以年輕人居多。在英國戲劇節引起這次新浪潮的作品是約翰·奧斯本(John Osborne)的《憤怒中回顧》(Look Back in Anger)。這部戲劇在《等待戈多》上演後一年初登舞臺,首演於1956年。然而,它卻吸引了與前者截然不同的觀眾群。

對奧斯本筆下的主人公吉米·伯特來說,反叛者並非西緒弗斯的形象,而是一位「憤怒的青年」,對於20世紀50年代的英國怒不可遏。他們不再向政府施加壓力,而是直接向他們擲石子以表憤怒。因為,在英國歷史上,這一時期代表著四分五裂,整個帝國經歷著垂死掙扎。此時,英國與埃及之間針對蘇伊士運河權屬問題的殖民戰爭正值最後階段,英國顏面盡失。此外,英國的階級制度儼然成了遏制國家生命力的不良因素。奧斯本正是在自己的戲劇中陳述並宣揚了這些觀點。正如奧斯本筆下的人物所言,君主制猶如腐爛的下顎上的一顆金牙。

劇中,吉米與艾莉森一同住在一間破舊的閣樓公寓中。艾莉森是一位陸軍上校的女兒。在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之前,這位上校是那裡的殖民統治者。吉米是憤怒的化身。儘管他接受過大學教育,卻是不知名的一所學院,並非「牛津或者劍橋」。吉米養成了一種浮誇的工人階級生活習氣,愛誇誇其談,實際上卻毫不關心政治。他原始的憤怒殃及艾莉森。對於這位女友,吉米情緒複雜。他既愛她本身,又鄙視她的階級背景。吉米的憤怒在他慷慨激昂的謾罵聲中展現得淋漓盡致。他的憤怒實際上就是對於改革的原始激情。然而,如何改革呢?戲劇評論家肯尼斯·泰南(Kenneth Tynan)將《憤怒中回顧》稱為一個「小奇蹟」。它「真實地表現了戰後年輕人的狀態」。它為20世紀60年代的「青年革命」(性、毒品和搖滾樂)掃清了障礙。

然而,荒誕主義卻從未在美國扎穩根基。儘管我們在美國戲劇舞臺上總能看到許多憤怒的表達。美國劇作家沿襲著亨裡克·易卜生的筆跡,嚴厲地斥責資本主義下中產階級生活的虛偽內核。諸如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就在他的戲劇《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1949)中闡述了這樣的觀點。除此之外,田納西·威廉斯 和愛德華·阿爾比 分別以自己的作品《欲望號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1947)和《誰害怕維吉尼亞·伍爾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1962)表達了自己對於婚姻的看法。他們認為婚姻是具有破壞性的動物本能以及薩特式的地獄。偉大的「表現主義」美國劇作家尤金·奧尼爾 的作品《長夜漫漫路迢迢》(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首演於1956年)則是在其去世後方才被搬上舞臺,這部戲劇將家庭描述為另一種地獄。或許,我們可以說,美國戲劇界找到了一種屬於自己的闡釋「無意義」的方式。

在20世紀的文學世界中,還有許多令我們驚詫不已的作家及作品。然而,當我們縱觀現代文學,我們會看見一位無足重輕的職員在歐洲的一潭死水中寫作,卻絲毫不期待自己的作品能夠被大眾閱讀。然而,正是這樣一位作家被推舉為世界文學巨匠之一。這一點,並不應該被稱為現代文學的奇蹟。卡夫卡泉下有知,或許會鄙夷我們投去的關注目光。

圖書信息:

《耶魯文學小歷史》 作者:[英]約翰·薩瑟蘭 譯者:王君 中信出版社 2016年1月

作者簡介:

約翰•薩瑟蘭(John Sutherland),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現代英語文學系諾思克利夫勳爵名譽教授,曾教授各階段學生課程。近期著有美國耶魯大學出版的《小說家們:小說的294段生命史》,獲得廣泛讚譽,其中一位書評人稱讚其為「一本酷斃了的參考書」。

本文系騰訊文化合作方中信出版社內容,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塞繆爾·貝克特|加繆|福柯|齊澤克|時尚
    加繆這個阿爾及利亞人知道自己腿短腦袋大,文體不開花,所以四處播撒魅力,試圖彌補這種缺憾。他說:應該把關於妻子的章節題為《絆腳石》,孩子的章節為《小絆腳石》。根據他的愛情理論——「越是去愛,荒誕就越是堅固」,可真是一位越挫越勇的西(衣)西(冠)弗(禽)斯(獸)了。薩特的雙排扣風衣總是合身的,非常考究。
  • 荒誕世界的先行者——論卡夫卡小說的荒誕性
    關鍵詞:卡夫卡小說 荒誕性 生存本質卡夫卡是屹立在西方文壇上的一座豐碑,他因在小說上的巨大成就被奉為表現主義大師和現代派的鼻祖。他的小說以悖繆與荒誕、寓意性與不確定性、夢幻性與神秘性和冷峻與客觀見長,這些藝術特點讓人們對他的小說的解讀充滿多種可能性,但最核心的解讀還是他小說中所滲透的荒誕意識和孤獨意識。
  • 成為卡夫卡的讀者
    弗蘭茨·卡夫卡是20世紀西方文學史上一個繞不過的存在。縱觀西方現代文學史,的確很難再找到像卡夫卡這樣被眾多流派「認祖」與「攀親」的作家了——存在主義文學、表現主義文學、象徵主義文學、超現實主義詩歌、荒誕派戲劇、「黑色幽默」小說、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乃至法國「新小說」等諸多文學流派,都曾追認卡夫卡為其先驅。
  • 什麼是荒誕?現代人該如何對抗荒誕和虛無?
    每個人身上都存在著一部分必須摧毀的幻想和誤會。這誤會的根源在於人對自己的錯誤認識,對這世界的錯誤認識。 荒誕是無法消除的,因此人不要試圖去理解荒誕,應當選擇勇敢而清醒地接受荒誕。儘管這種荒誕如同命運和死亡一樣不可戰勝,但我們仍要憤然向荒誕提出挑戰,為自己的生命賦予自我的烙印。
  • 阿爾貝·加繆:從荒誕到反抗,這是決定性的進步
    上文提到的每一個話題都理應獲得重視和探討。不過,小說畢竟存在一條主線:一場由鼠疫引發的人類行動。或者更加粗略地簡化為:一場由荒誕引發的反抗。我們需要牢記這只是一種粗略的簡化,它完全不能代表小說的全部,但我們的研讀依然選擇從這裡落筆。無論「荒誕」還是「反抗」,在加繆的思想世界中都是超越單一作品之上的綱領性概念。所以,它們在加繆筆下必然有其來龍去脈、起承轉合。
  • 閻連科解讀日本文學:安部公房,踩著卡夫卡的腳印
    從安部公房的《砂女》《箱男》中人的荒誕、異化看,你會覺得日本作家對於卡夫卡的理解早於我們,也勝於我們。當然,日本的現代化本身就比我們來得早,尤其是文化上的現代化。所以,工業的異化、生活的荒誕、人的荒謬感,也來的更早一點兒。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有一陣子非常喜歡安部公房。但是,今天再去看安部公房的小說,就沒有那麼喜歡了。會開始懷疑和疑問:從20世紀到今天,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作家都走不出卡夫卡的陰影呢?
  • 阿爾貝·加繆:當我們從荒誕中驚醒,便認識了自身的局限
    上文提到的每一個話題都理應獲得重視和探討。不過,小說畢竟存在一條主線:一場由鼠疫引發的人類行動。或者更加粗略地簡化為:一場由荒誕引發的反抗。我們需要牢記這只是一種粗略的簡化,它完全不能代表小說的全部,但我們的研讀依然選擇從這裡落筆。無論「荒誕」還是「反抗」,在加繆的思想世界中都是超越單一作品之上的綱領性概念。所以,它們在加繆筆下必然有其來龍去脈、起承轉合。
  • 卡夫卡《城堡》中荒誕意識的價值
    城堡內部的混亂和特有的導向式操作在卡夫卡的特意營造之下,人與人之間的不合理和扭曲的關係,矛盾和不符合邏輯事情的發展都成為一種可能性,這是現實的悲哀和人性的異化.運用象徵主義的筆調進行藝術創作,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從權力的象徵、荒誕世界、作者寫照、專家拯救、覓津探路等五個方面,對《城堡》的象徵意義進行初步的探索。
  • 異化的荒誕,當我們在談論卡夫卡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他生活在世紀之交,他成長在猶太家庭,他在大學裡選擇了法律,接著去保險公司掙取那低迷的薪資,最後的最後,他終於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了,於是,他拿起了鋼筆,忍受著肺癆的折磨,毅然決然地在譜寫下他心中那荒誕的故事。
  • 卡夫卡《城堡》中無處不在的荒誕體現
    在《城堡》裡,K作為一個被抽象化的空洞符號,並沒有被賦予實質意義,他可以是你,也可以是他,可以是人,也可以是非人,沒有明確的指向性,這也說明了他本身的荒誕性,根本在於被要求證明他自己的身份和存在。K就像是一個不明物體被放置進入了另一個未知的非可想像的空間,這兩者直接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在陌生化的空間裡掙扎,正是荒誕現象的體現。
  • 卡夫卡小說主題的探討
    加繆曾對卡夫卡如此評價:「基本的雙重意義就是卡夫卡的秘密之所在。自然性與非常理性之間、個別性和普遍性之間、悲劇性與日常性之間、荒誕性與邏輯性之間的這種持續不斷的擺蕩抵消作用,貫穿著他的全部作品,並賦予它們以方向和意義。
  • 他曾是喬伊斯助手,荒誕派戲劇代表,貝克特十句經典名言句句精闢
    1906年4月13日,塞繆爾·貝克特出生在一個猶太家庭,今天是他114年誕辰。在貝克特學生時代,遊歷巴黎的時候,與喬伊斯相識,貝克特還曾當過喬伊斯的秘書,負責整理喬伊斯最後一部長篇小說《芬尼根的守靈夜》。1938年,貝克特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莫菲》,開啟了自己的創作生涯。
  • 寫作藝術:帶你看懂卡夫卡筆下的荒誕世界
    今天小創講一些關於卡夫卡世界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卡夫卡,可是大家對卡夫卡了解嗎?一個時代的偉大的作家。下面跟隨小創一起走進卡夫卡。二十世紀的西方文學,不論是小說還是戲劇,從形式到內容到思想,均是荒誕。
  • 《變形記》:卡夫卡描述的荒誕生活,也許是你正在經歷的殘酷現實
    卡夫卡在近代文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與寫出了長篇巨著《追憶似水年華》的普魯斯特和熱衷於天書寫作的喬伊斯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與大師。卡夫卡的作品向來以荒誕著稱,這與他表現主義文學大師的身份密不可分。
  • 卡夫卡短篇小說《騎桶者》解讀:現實的背後是荒誕
    3卡夫卡的小說大都帶有一種荒誕感,而這種荒誕卻找不到原因。 就像他的小說《訴訟》中的主人公約瑟夫·K,有一天莫名其妙地被起訴了;《變形記》中的主人公格裡高爾一天早上醒來,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甲殼蟲。2014年獲得卡夫卡文學獎的中國作家閻連科稱,他最初難以理解卡夫卡的小說,後來經過反覆思考,發現卡夫卡的偉大之處在於他為文學創作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認知和思維方式,就是「零因果」。格裡高爾毫無理由地變成蟲子,就是創造性的用「零因果」顛覆了傳統文學的「全因果」。而面對這種無釐頭的荒誕,卡夫卡小說的主人公都是積極的,沒有就此屈服。
  • 加繆:我反抗故我在
    加繆的一系列代表作如《局外人》、《卡利古拉》、《西西弗神話》、《鼠疫》、《正義者》,全面涉及人的生存狀態、存在意識與存在方式,是關於人之存在荒誕性的哲理。
  • 《變形記》:卡夫卡用一隻甲殼蟲,寫盡中年人的孤獨與生存的荒誕
    這是卡夫卡的小說《變形記》的開篇:一個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的中年男子,開始體驗一種完全不同的生命樣態,並在這種荒誕中走向生命的終點。卡夫卡(1883一1924年) 是奧地利小說家,1883年7月3日出生於當時奧匈帝國統轄下的波西米亞(即捷克)首府布拉格。他的父親是猶太商人,說德語。
  • 阿爾貝·加繆 為不幸的人們,帶去真正有意義的幸福
    所以,無論卡特裡的研究動機,還是其觀點在網絡上的瘋傳,除了人為炒作,在本質上都契合了這樣一種心理:我們無法相信,一位像加繆這樣的作家,會真的單純死於車禍,就這樣簡單粗暴、毫無道理地從世界上消失。這讓我們不忍、不舍,更讓我們不解。我們需要一個理由,克格勃的出現恰到好處地填補了這一點。我們不願承認,荒誕以這樣赤裸裸的方式野蠻地在生活中發生,儘管加繆本人曾反覆在其著作中確認荒誕的存在。
  • 卡夫卡的困境:《變形記》現實的荒誕中,對孤獨的恐懼與渴望
    1、通過怪異的故事,扭曲變形的世界,印證現實=荒誕,揭露人類的自私與孤獨《變形記》描述了推銷員格裡格爾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甲蟲,他極力想去和家人聯絡感情,都已失敗告終。最終被世界遺棄,孤獨死去。這期間,作者通過格裡格爾一系列心理活動、細心觀察和感受,將他變形後人們最初的表現以及接下來的變化全數顯現,讓我們看到一個個荒謬、可怕,又確實存在的靈魂。而,現實的荒誕正是源於這人性的愚蠢和醜陋。
  • 行涯-書蟲系列 | 卡夫卡:直面生存與生活的虛無主義者
    如同悖謬是卡夫卡作品的經典母題一樣,這話用在卡夫卡身上也具有一種悖謬的效果。這個健康的人、合格的工傷保險公司職員、常常能給朋友們以幫助的人,坦言自己的「無用」,更多的是指向他的精神特徵。這種無用,與他作品中經常出現的絕望、荒誕、受難等景象密切相關。或者說,無用正是絕望的表現之一。卡夫卡似乎在向我們證明,寫作是無用的,存在是一種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