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困境:《變形記》現實的荒誕中,對孤獨的恐懼與渴望

2020-12-11 愛琴海ai讀書

格裡格爾·薩姆沙做了一連串的噩夢,等早上清醒過來的時候,他發覺自己已經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蟲子,正在床上躺著。他背上背負著堅硬的甲殼,面朝上躺在那裡……

卡夫卡的《變形記》五年以前我曾讀過,今日是重讀。記得當時是受他名聲的召喚,但當我讀起這個故事,卻沒有收穫意想中的驚喜。就是那樣一種感覺,故事單調、晦澀,甚至有些乏味,缺乏美感。沒有一個愉快的閱讀體驗。

今日再讀,便不自覺地為之前的感悟而羞愧了。當然,一個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認識,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閱歷的增長而愈加深刻的。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也是一種趨向成熟化的標誌。

所以,當我發覺能夠深入以前深入不了的故事,比如卡夫卡的這篇《變形記》,還是十分欣喜的。當我探入格裡格爾生活中的孤立和絕望,感悟到他的孤獨和恐懼,方才覺察這部作品與眾不同的偉大,再反觀現實的人生,終於明白卡夫卡之於我們的意義。

1、通過怪異的故事,扭曲變形的世界,印證現實=荒誕,揭露人類的自私與孤獨

《變形記》描述了推銷員格裡格爾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甲蟲,他極力想去和家人聯絡感情,都已失敗告終。最終被世界遺棄,孤獨死去。

這期間,作者通過格裡格爾一系列心理活動、細心觀察和感受,將他變形後人們最初的表現以及接下來的變化全數顯現,讓我們看到一個個荒謬、可怕,又確實存在的靈魂。而,現實的荒誕正是源於這人性的愚蠢和醜陋。

①家人

首先是母親,她雖然表現出對兒子現狀的擔憂和心痛,卻始終不能接受他的樣子。而父親,自格裡格爾變化的第一天起就堅定了信念:對待他最恰如其分的法子就是毫不留情的暴力。唯有他最親近的妹妹願意照顧他,卻也在不久之後,耗盡了全部的寬容、忍耐和關愛。

而故事的滑稽之處在於,已經變作蟲子的格裡格爾仍能保持人類的思維,聽得懂人類的語言。這是悲劇之上的悲劇。

一方面,他極力地想照顧家裡人的情緒,為家人著想,比如躲在沙發底下,用被單掩蓋住身體;有時他甚至還想伸手幫忙,比如當母親再次因他暈倒,他跟在妹妹背後想要施與幫助。他還被妹妹的琴聲吸引,要走上前去告訴她,讓她去音樂學院深造這個好消息。

可是,另一方面,由於現在的他只是一隻甲蟲,家人大多時候不能準確意會他的行動,以致一而再地傷害於他。

很明顯,已然變作動物的格裡格爾之於家人已不再是親人,而是一種拖累,乃至恥辱。他們雖然嘴上不說,內心深處對他卻是厭惡的、受夠了的。只是一時拿不出說得過去的妥當對策而已。

變形後的格裡格爾,在親人面前經歷了一波三折的動蕩。每一次都進一步割裂他和家人的親密關係,同時,也加深他身體上、精神上的雙重痛苦。

直至最後,妹妹大聲地說出她的、也是家裡所有人的真實想法,而長期絕食的格裡格爾也在這個時候耗盡了全部的精氣神:妹妹希望他能離開這個家,他自己更希望如此。

②公司的人

格裡格爾之於公司,在一定程度上,顯然是百般重要的。只因他一時沒有出現,公司便派人來家裡面對面談話。而且,來的還是首席法律代表。可見公司對此事的「鄭重」對待,以及職員在公司不言自明的「重要地位」。

然而,當代表眼看著遲遲不肯露面的格裡格爾以一隻蟲子的形象出現在面前時,他被嚇破了膽,路荒而逃。之後,在那家格裡格爾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的公司裡,再也沒有任何人出現過。那些官員和同事就如同隨風消逝了一般,了無蹤影。

至于格裡格爾在公司的職務職責也沒有先前那般無可替代了。可見,一個人之於他的職業身份,在一定程度上,無所謂重要不重要。該被淘汰時自被淘汰。在這個時候,他已然被社會遺棄。

③家中他人

格裡格爾家的僕人們,在他變形後,各自有著不同的表現。

女廚師在事發首日便要求主人將其辭退,而女傭則要求平時呆在廚房裡,並鎖上門。當然,就連自己的親人在格裡格爾面前都表現出驚訝加恐怖的強烈反應,又怎遑論他人。

倒是後來出現的前來幫工的老女傭,那位年紀老邁的寡婦,對待格裡格爾這個特殊的存在,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態度。她不厭惡他,更不覺得他有多麼恐怖。每天早上和晚上的時候,她會去格裡格爾那裡,和他打招呼,向他絮絮叨叨。

儘管格裡格爾並不喜歡她,有時還想攻擊她,在這個家裡,這位老婦人卻是唯一一個將格裡格爾平和對待的人。她不怕他,對他也絕不是特別的友好,但,毋庸置疑,她的表現相比較其他人有著難得的令人稱道之處。

她的存在是對家人的一種反襯,因為發現格裡格爾死去的是她,處理掉他屍體的同樣是她。而家人們甚至都不要知道已然死去的格裡格爾被女傭做了如何處理,以及處理到了什麼地方。

2、透過《變形記》,反思故事主人公以及現代人時刻面臨的困境

①格裡格爾:到處都是無邊無垠的灰色荒原

格裡格爾,自始至終都把自己放在家中舉足輕重的位置上。的確如此,自打他工作以來,一家人的生計就全靠他一人維持,為此,他感到欣慰和光榮。他陶醉於這種自我奉獻和感動中,絲毫覺察不出有何不妥。

變形後的他,首先想到的仍然是家裡人的生活將如何繼續。他擔心他的現狀會使家人陷入困境,卻沒有想到只消兩個月的時間,家人們就已經具備自力更生的能力,而他們需他提供的唯一幫助,僅是遠離這個家而已。這一切看上去,無疑不是一場天大的鬧劇,偌大的諷刺。

其實,是格裡格爾自己編制了一個牢籠,而後再將自身囚入其中。他給父母創造條件使他們自認年歲老邁,而事實卻遠非如此。確鑿的證據即在故事結局處,「一家三口現在都有一個很好的工作,並且各自都有一個很好的發展前景」。

再說格裡格爾工作上,他對老闆忠心耿耿,對工作賣力、認真負責,卻處處不招人待見,受人排擠。乍看下,格裡格爾生活中最大的困境源於他的工作。他之所以一夜噩夢之後變作蟲子,直接原因是工作的壓力和輿論的壓力。而事實上,正是這些外在的、堂而皇之的困境掩蓋了真實。

格裡格爾是為了給父親償還債務,迫於無奈才在公司忍辱負重,小心從事。所以,格裡格爾的困境有相當一部分來自父母家人。剝削他的不只是公司和老闆,還有他的父母親人。他們如果給予他足夠的幫助和愛護,為他分擔,減輕負累,結局就肯定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②現代人:卡夫卡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

倘若要我們通過格裡格爾來反觀現實,自問生活中我們時常面臨的困境是什麼,想必有很多人和格裡格爾一樣「不識廬山真面目」。

要我說,我們首先應該反思的是個人之於他人的重要性。比如,員工之於公司,父母之於孩子,女人之於家庭,老人之於兒女,等等。

首先,員工之於公司。在你的周圍肯定有一些這樣的人,他們幾乎把工作當成生活的全部,完全一副單位離開他轉不下去的勁頭。一年到頭,從早到晚,為工作而忙。他們除了工作還是工作,幾乎沒有生活。除非自己病倒,否則單位永遠都不能沒有他。

其次,父母之於孩子。有句話說得好,可憐天下父母心。想來也的確可憐。自打孩子落地起,做父母的就習慣大包大攬孩子的一切。以致於養成習慣,當孩子慢慢長大,步入青少年的青春敏感期,父母還是該管的管,不該管的也管。家庭日常管,學校功課管,交個朋友還管。總之一句話,孩子在父母眼裡永遠都長不大。於是乎,家庭戰爭不斷。

然後,女人之於家庭。「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應該算得上是對現代女性相當高的褒獎了。社會上女人必須得憑一己之力爭得一席之位,家庭中更得一如既往地支配好柴米油鹽醬醋茶。現代社會造就出許許多多的女漢子,她們顧了這頭顧那頭,唯獨顧不了自己。

最後,老人之於兒女。父母對兒女好像有操不完的心,尤其是上了年紀的父母。「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這句耳熟能詳的老俗話做老人的並不是不知道,但真正管得住自己,過自己生活的老人並不多。孩子小家庭裡的什麼事他們都想插一手,唯恐人經驗不足走彎路。殊不知,這一手卻成了家庭矛盾的源頭。

總之,首當其衝,我們需要反省的就是自己之於他人的重要性。當今社會,人們都有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工作中的,生活中的。還要做房奴、車奴、孩奴,各種奴隸。大家繞不開名利、金錢的誘惑,得失心、虛榮心更是時常作祟。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裡,稍不留神就會迷失自我。所以,我們應該時常反省自身,學會適當緩解壓力。工作中、同事朋友間懂得拒絕,學會說不;家庭裡,真沒必要凡事親力親為;無論再忙,也別把生活忙丟了;無論再身不由己,也要活出自我,不要輕易放棄自己的執著與追求。

所有這些都是卡夫卡以格裡格爾的經歷、用極其誇張的手法告訴我們的。正如美國詩人奧登所言:卡夫卡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

3、卡夫卡,文學還存在多種別的可能

卡夫卡讓我明白,文學還存在著多種別的可能性。 ——加西亞·馬爾克斯

卡夫卡,是世界文學史上的另類。他寫出一個個荒誕離奇的故事,呈現給讀者一幅幅極其陌生又似曾相識的人生畫卷。

寓言體,象徵手法,是他的強項。馬爾克斯將現實魔幻化,卡夫卡則將魔幻穿透現實,繼而凌駕於現實之上。

就像《變形記》故事中的那隻甲蟲,它到底是不是格裡格爾,當他的妹妹說出「他根本不可能是格裡格爾」時,是否有那麼一瞬你也產生了疑惑?但,事實就是事實,無論它有多荒誕無常。格裡格爾消失了,甲蟲出現了。現實中的一切,孤立、恐懼、絕望、迷惘,還有自私、虛偽,都緊隨這一荒謬而來。

卡夫卡的《地洞》也帶給我同樣的震撼。那隻原本生活在安全牢固、食物充足的地洞中的鼴鼠,卻終日惶惶生活在對未來災難的恐懼中。

同時,在《老光鬼布魯姆菲爾德》中,單身漢布魯姆菲爾德的家中突然間出現了兩個不勝其煩跳來跳去的小球,嚴重幹擾他的生活。就好比他工作間裡突然出現的兩個不務實事的實習生。

所有這些故事乍看之下晦澀難懂,但當意會到其中暗含的深意,我們便能感同身受。

卡夫卡曾經孤身獨對一個異質的世界,當這個世界以他獨具一格的表現形式出現在我們面前時,卡夫卡以及他的文學之於我們的重要性便不言自明。

相關焦點

  • 《變形記》:卡夫卡用一隻甲殼蟲,寫盡中年人的孤獨與生存的荒誕
    這是卡夫卡的小說《變形記》的開篇:一個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的中年男子,開始體驗一種完全不同的生命樣態,並在這種荒誕中走向生命的終點。卡夫卡(1883一1924年) 是奧地利小說家,1883年7月3日出生於當時奧匈帝國統轄下的波西米亞(即捷克)首府布拉格。他的父親是猶太商人,說德語。
  • 《變形記》:卡夫卡描述的荒誕生活,也許是你正在經歷的殘酷現實
    表現主義提倡書寫個人內在主觀感受,反對直接描寫客觀真實的現實生活。也正是因此,在卡夫卡的代表作《變形記》中,才會出現主人公格裡高爾一覺醒來發現自己成了只變大版甲蟲這樣完全脫離現實的荒誕情節。然而,儘管《變形記》向來都以荒誕的外衣示人,但隱藏在背後的現實問題即使是在一百年後的今天也未過時。在卡夫卡描述的荒誕生活背後,也許有著今天許多人正在經歷的殘酷現實。
  • 寫作藝術:帶你看懂卡夫卡筆下的荒誕世界
    今天小創講一些關於卡夫卡世界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卡夫卡,可是大家對卡夫卡了解嗎?一個時代的偉大的作家。下面跟隨小創一起走進卡夫卡。二十世紀的西方文學,不論是小說還是戲劇,從形式到內容到思想,均是荒誕。
  • 卡夫卡《鄉村醫生》:孤獨,是現代人最大的困境
    1《鄉村醫生》是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短篇小說,卡夫卡在遺囑中評價自己的作品時說,《鄉村醫生》是他自己感到滿意的六部小說之一。這部小說是典型的卡夫卡式風格,想像奇特詭譎,亦真亦幻,如同一場夢境。小說講述了一位鄉村醫生在夜晚出診的荒誕離奇遭遇。
  • 讀書筆記:卡夫卡《變形記》(卡夫卡中短篇小說選)
    卡夫卡的故事往往荒誕、怪異、晦澀,但真正理解其中的隱喻之後,又讓人感同身受,印象深刻。卡夫卡的作品荒誕離奇,在他眼中筆下,生活中發生的事都能藉助動物來表達,甲蟲、鼴鼠、猩猩、狗等等,不直接的點明,而是間接地藉助於這些意向寫,真的是荒誕又不失深刻。
  • 卡夫卡《城堡》中荒誕意識的價值
    1.藝術價值《城堡》是用荒誕的框架中包含著細節的真實,用故事的荒誕可笑,來真實地反應社會,來表現變形異化的人生。城堡內部的混亂和特有的導向式操作在卡夫卡的特意營造之下,人與人之間的不合理和扭曲的關係,矛盾和不符合邏輯事情的發展都成為一種可能性,這是現實的悲哀和人性的異化.運用象徵主義的筆調進行藝術創作,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從權力的象徵、荒誕世界、作者寫照、專家拯救、覓津探路等五個方面,對《城堡》的象徵意義進行初步的探索。
  • 夜讀丨卡夫卡:孤獨的寒鴉
    卡夫卡是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他作品中的主人公永遠都是孤獨的,用一顆單純的心面對這個灰色的世界。卡夫卡曾寫道:「一切障礙都能摧毀我。」這句話成為了現代人內心恐慌的縮影。在捷克語中,卡夫卡的字面意思是「寒鴉」,他離開讀者已有近一個世紀之久,但這隻寒鴉依然如幽靈般徘徊在我們頭頂,他與現代人的關係反而愈加緊密了。此次小編挑選卡夫卡最具代表性的60個短句,從中我們可以領略到卡夫卡的孤獨與睿智。
  • 異化的荒誕,當我們在談論卡夫卡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超現實的、恐怖的、神秘的、奇怪的、令人失望的,但最終,我們還是在形容著那「異化的荒誕」。異化的荒誕,這便是卡夫卡的一生。從小在捷克社會中生活的卡夫卡卻以德語為母語,在反猶社會中長大的卡夫卡卻是一個純粹的猶太人,在世俗社會中苟且的卡夫卡卻充滿著信仰的願望,在商業社會中立足的卡夫卡卻是天生的作家,在開放社會中存在的卡夫卡卻天生內向,天生內向的卡夫卡卻又無時無刻不渴望著愛。
  • 卡夫卡小說主題的探討
    要理解荒誕作品,必須清點一下這些悖謬手法,必須使這些矛盾粗略化。」由此可見荒誕是卡夫卡作品中無法繞過的主題。荒誕作為卡夫卡的內在精神,無不在其作品中透露出來。卡夫卡在美學上追求超現實主義,不關注於社會的表象,而是剝離現實用最直觀的視角去直擊人類的本質,捉摸超感覺的情緒和內在現實,在作品上以整體荒誕和細節的真實的完美結合,來表現一個黑色幽默的悲劇性荒誕主題,用人類有限的原始機體性能與思想時空的無限性相悖來透露著最深層次的悲哀。
  • 荒誕世界的先行者——論卡夫卡小說的荒誕性
    卡夫卡被稱為「荒誕文學之父」,他小說中的荒誕意識是真實自然的。荒誕不僅是卡夫卡小說創作中的重要藝術手段,也是卡夫卡生命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再探卡夫卡小說中的荒誕性,有助於當代人們深入理解人類的生存本質。
  • 卡夫卡短篇小說《騎桶者》解讀:現實的背後是荒誕
    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他筆下描寫的都是生活在底層的小人物,他們在這矛盾、異化、變形的世界裡變得惶恐、不安、迷惘、孤獨。2《騎桶者》正是這樣的一篇卡夫卡風格的短篇小說。故事發生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奧匈帝國,當時冬天的真實情況就是煤炭供應短缺。
  • 卡夫卡:因「弒父」失敗恐婚,卻閱女無數,最後死在女人懷裡
    那時候的感覺是:這故事也太荒誕了吧,人怎麼會變成甲蟲呢?事實上,這種孤獨絕望的個人以及變形的荒誕形象,都與他的家庭氛圍和感情經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卡夫卡年幼時,就對自己的父親十分的恐懼,這種恐懼沒有因為年齡的增長而消除,甚至愈演愈烈。赫爾曼.卡夫卡在卡夫卡看來,父親完全就是一個暴君,隨時都籠罩著危險,而赫爾曼那高大強壯的身體加深了這種恐懼。
  • 解讀卡夫卡文學|卡夫卡筆下的「門」都有什麼含義?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認識的卡夫卡先生是一位和氣開朗的紳士,但是卡夫卡卻擁有著常人難以理解的晦澀文學世界,在他的小說創作之中,人們看到了卡夫卡深入骨髓的恐懼意識,以及他對於這個世界的獨特感知和表達。卡夫卡對於現代人的孤獨和恐懼描繪是非常深刻的,同時它的藝術表現形式又是相當荒誕的,比如說在他的代表作品《變形記》當中,主人公格雷高爾就在一天早晨突然變成了大型的甲殼蟲,由此它的整個人生就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 卡夫卡的中國「文化緣」
    此時以《變形記》為代表的一些卡夫卡作品的中文譯作在中國大陸出現並流傳,其中許多夢魘般的文學形象和情境,不僅以似曾相識又全然不同的文學形象在許多中國人內心引發了強烈的共鳴,而且它還引導了中國人對於曾經和正在經歷的生存狀況進行了深刻的哲學思索。
  • 陪你讀書 | 卡夫卡《變形記》「變形」的不只身體,更是人性的扭曲.
    《變形記》中各類關係的揭示先看《變形記》中對人與社會關係的揭示。在《變形記》中,主人公格裡高爾一夜之間變成了一隻大甲蟲,造成人變蟲的深層原因,就是社會環境的嚴酷和勞動本身的機械、繁重。這環境是具體的,但更是抽象的、普遍的,絕大多數人所每天面對的。人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中,逐漸變得麻木、機械、萎縮,成為工具、成為「非人」。人變甲蟲,是多麼荒誕的事情,但又深刻而尖銳地表現了社會與人之間一種可怕的「異化」關係。
  • 卡夫卡的作品與現實
    卡夫卡的作品與現實  卡夫卡作品最突出的特徵是貌似悖理荒誕、實則真實可信並且空位極多,讀者發揮作用的餘地極大。作品出版之初,他的同時代人就認為那是夢幻之作,時至今日,當各種不同的解釋都已出籠,已有許多論者認為他確切而中肯地描寫了現實之時,夢幻之說仍時而可見。
  • 讀卡夫卡的《變形記》他把一隻甲殼蟲的故事,推向世界文學巔峰
    但是在20世紀的另一部同名小說《變形記》中,主人公格裡高爾的變形,就成了一種悲哀的絕望。《變形記》是弗朗茲·卡夫卡的代表作品。弗朗茲·卡夫卡是二十世紀現代派荒誕小說家。美國詩人奧登評價卡夫卡時說:「卡夫卡對我們至關重要,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連《百年孤獨》的作者馬爾克斯,他的魔幻故事靈感起源都是來自於卡夫卡的《變形記》。
  • 我眼中的卡夫卡,灰色憂鬱的孤獨者
    哦,這不正是卡夫卡的寫作風格嗎?初次結識卡夫卡是在很多年前,讀了他的《變形記》。印象深刻的那隻甲殼蟲,逐漸被家人遺棄致死。人性的自私表露無遺,當一個人或一件東西失去了它的利用價值,便沒有任何意義。讀完通篇,我仿佛做了個夢,那隻砸在後背上的蘋果讓我隱隱作痛,周圍人的冷漠使我感覺死去是最大的解脫。
  • 卡夫卡《變形記》中的「異化」,正在潛入我們的生活
    聽到這則公益廣告,讓筆者心頭一震,我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如公益廣告中所講的父母一樣,把陪伴孩子的事全都交給了平板電腦,然後自己在一旁刷手機。這又讓我想起來,大學時讀過的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一篇中篇小說《變形記》。
  • 荒誕的存在:卡夫卡、加繆和貝克特
    加繆為自己的西緒弗斯散文附上了一段長篇幅的腳註——「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和荒謬」,以此來紀念給予他創作影響的先輩。如果將文學作品中那些扣人心弦的開頭做個排名,那麼下面這個開頭一定會高踞榜單:一、卡夫卡和《變形記》當格裡高·薩姆莎從不安的夢境中醒來,他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