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和他的女人們:麻煩不斷

2020-12-11 菜鳥弟弟

卡夫卡是一個靦腆又不太自信的人,他和女人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這也難怪,因為在他生活的時代,男女之間即使只是進行一般的接觸也極為困難。這並不是說現在做這件事就相當容易,只是在卡夫卡的時代,女人有著完全不同的地位。當時的社會期望女人扮演家庭主婦的角色,在家相夫教子。即使這種現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下有所改觀,卡夫卡生命中的這些女人也絕不是什麼家庭主婦。也許是出於這樣的原因,與卡夫卡同時代的年輕小夥沒有為獨立女孩的出現做好準備,這些女孩有的能夠做通常只能由男性從事的工作,有的畢業於1890年創建的捷克米內爾瓦女子中學[1]。

菲利斯·鮑爾(Felice Bauerová)

菲利斯·鮑爾是柏林一位猶太商人的女兒,卡夫卡相隔不久兩次與她定下了婚約,但隨即又兩次取消了婚約。1912年,卡夫卡在馬克斯·布羅德家中第一次邂逅菲利斯,對她一見鍾情。菲利斯自立又能幹,弗蘭茨給她寫了許多信,表達自己對婚姻的憂慮,菲利斯給他的回信總是心思細膩,言語理智。卡夫卡害怕婚姻會分散他對寫作的注意力,而寫作是他畢生的使命。

就算你在場我也一定不能從寫作中脫離出來,如果我這麼做就太糟糕了,因為正是由於寫作我才能活著,才能抓住你所在的那艘小船,菲利斯。我不能經常到甲板上去,這就足夠令人悲傷了。理解我吧,最親愛的菲利斯,如果我有朝一日失去了寫作的能力,也必定會失去你和其他所有東西的。

——(節選自卡夫卡寫給菲利斯·鮑爾的信,1913年)

卡夫卡以生病為由取消了第二次婚約。最後看來,確診患病給他提供了一個逃避責任的機會。

尤麗葉·沃裡澤克(Julie Wohryzková)

1918年,卡夫卡在什萊森小鎮養病時認識了尤麗葉·沃裡澤克,她的父親是一名猶太鞋匠和維諾赫拉德猶太教堂(Vinohradská synagoga)的僕人。尤麗葉是一個討人喜歡的善解人意的姑娘,但卡夫卡經常懷疑自己是否能夠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伴侶。赫爾曼·卡夫卡也不同意這門婚事,這也是卡夫卡寫《致父親》的動機之一。這次婚約卡夫卡後來也取消了。

米蓮娜·耶申斯卡(Milena Jesenská)

卡夫卡為了另一位命中注定的女人取消了與尤麗葉的婚約:比他小14歲的捷克新聞記者米蓮娜·耶申斯卡。她思想開放,畢業於米內爾瓦女子中學。1919年米蓮娜與丈夫住在維也納時,主動向當時還不太出名的卡夫卡提出,要把他的小說翻譯成捷克語。就這樣,他們建立起了工作關係,之後發展成為戀愛關係,他們的戀愛主要發生在數不勝數的書信往來之中。

她是一團活火,我以前從未遇到過。

——(節選自卡夫卡寫給馬克斯·布羅德的信,1920年)

卡夫卡和米蓮娜只見過兩次面。他最後甚至退出了這段關係,不過他們仍斷斷續續地與對方通信,直到1923年。米蓮娜遵從卡夫卡的意願用捷克語寫信,遺憾的是這些信都沒有保存下來。如今,卡夫卡寫給米蓮娜的信成了他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卡夫卡去世後,米蓮娜與丈夫離了婚,回到布拉格,積極參與文化和政治活動。1939年11月,米蓮娜被蓋世太保以從事反納粹活動的罪名逮捕。

1944年,48歲的米蓮娜死於拉文斯布呂克集中營[2]。

你信中最美之處(這樣說來有很多,因為那些信本身,幾乎是一行接著一行,就是我這一生中最美好的事情)是你把我的「恐懼」當真,同時安慰我不必害怕的時候。

——(節選自卡夫卡寫給米蓮娜·耶申斯卡的信,1920年)

多拉·迪亞曼特(Dora Diamantová)

最後一個點燃弗蘭茨·卡夫卡心中火苗的女人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多拉·迪亞曼特,她在波蘭出生,而後搬到了德國。1923年,卡夫卡在波羅的海附近療養時認識了這位猶太小商人的女兒。他們的關係從一開始就充滿熱情——也許正是和多拉在一起的時候,弗蘭茨才懂得了什麼是真正完整的戀愛關係。為了她,卡夫卡離開布拉格,搬到柏林和她一起居住,即使生活清貧,也非常幸福。他們計劃移民到巴勒斯坦,夢想在那裡開一家餐館——多拉做菜,卡夫卡招待。遺憾的是,這個夢想未能實現——多拉陪著卡夫卡做完了所有的身體檢查,1924年6月3日,也是在多拉的懷中,卡夫卡與世長辭。

與弗蘭茨共度一日,勝過他所寫過的一切。

——(多拉·迪亞曼特)

[1] 中歐地區第一所女子中學,位於布拉格,對婦女解放具有重大意義。

[2] 納粹德國時期的一個集中營,位於柏林以北90公裡拉文斯布呂克村附近。

相關焦點

  • 卡夫卡一生情史複雜,卻沒有一個女人能走進他的生活
    在文學和姑娘身邊遊戲的一生卡夫卡一生中,曾與多位女性交往,多到什麼程度呢?甚至有作者為他的情史寫了一本書,名字叫《卡夫卡和少女們》。在書中寫道:「卡夫卡是個十分喜歡少女的人。卡夫卡短暫的一生中與異性的交往,似乎也主要體現在他與少女們的關係上面。
  • 卡夫卡:因「弒父」失敗恐婚,卻閱女無數,最後死在女人懷裡
    他害怕婚姻會毀了自己的文學,害怕自己在婚姻中會成為像父親那樣的人。青年卡夫卡對女人既愛又怕,一生未婚,最後死在女人懷裡因為恐婚,卡夫卡對女人有一種天生的排斥感,但這並不代表他不喜歡女人,相反,他非常渴望接近女人,而且他長相英俊,也十分討女人喜歡。
  • 《卡夫卡與少女們》:他一生都在尋找出口,卻總是在關鍵時候放手
    但卡夫卡的作品,其實並不容易被大部分人理解,這如同他苦苦掙扎的內心,和那一份隱隱存在的優柔寡斷的氣質。而這本《卡夫卡與少女們》,就非常適合從另一個角度來解讀卡夫卡,了解這個在字裡行間寫滿孤獨,絕望和矛盾的作家的一生。卡夫卡對少女們複雜的情愫,其實和他早年並不痛快的經歷有關。
  • 書薦丨卡夫卡與少女們
    《卡夫卡與少女們》【法】達尼埃爾·德馬爾凱  著管筱明  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卡夫卡,文學史中最著名的名字之一,詩人勒內·夏爾說,他是「我們的金字塔」。
  • 捷克:卡夫卡、德沃夏克和鼴鼠
    1883年7月3日,卡夫卡生於布拉格一商人家庭。他的父親赫爾曼·卡夫卡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卡夫卡的父親智力不算出眾,但作為猶太人經商是有方的,所以白手起家,最後成為了富裕的婦女時裝禮品店老闆。他來自於一個農村家庭,在服完兵役後,在布拉格開始慢慢積累財富。但卡夫卡的父親也是一個毫無溫情可言的暴君,經常肆意使喚和責備他的店員。
  • 少女,是卡夫卡升入文學殿堂的階梯?
    他說卡夫卡邁出了灰暗的絕望,走向明亮的絕望。但在達尼埃爾·德馬爾凱的傳記《卡夫卡與少女們》裡,卡夫卡卻變得曖昧和複雜起來。在那本疑為偽作、但受到布羅德充分認可的《卡夫卡談話錄》裡,卡夫卡幾乎就沒有談過女性。但在這本書裡,我們發現,卡夫卡終生都在繞著女人打轉,簡直就是一個靠吸少女的精氣而存活的文學魔鬼。
  • 20世紀文學之父,他就是卡夫卡
    他的母語是德語,血統卻是猶太人,但他終生與猶太人的生活、宗教和習俗又保持著非常大的距離。他只能帶著曖昧的身份幽閉在自己的小世界裡,關注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比如個體在一個異質的世界面前的孤獨、不適與絕望。而正是這些,成就了他不朽的文學成就,與馬塞爾·普魯斯特、詹姆斯·喬伊斯等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  卡夫卡的一生,平凡而短暫。
  • 荒誕的存在:卡夫卡、加繆和貝克特
    加繆為自己的西緒弗斯散文附上了一段長篇幅的腳註——「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和荒謬」,以此來紀念給予他創作影響的先輩。如果將文學作品中那些扣人心弦的開頭做個排名,那麼下面這個開頭一定會高踞榜單:一、卡夫卡和《變形記》當格裡高·薩姆莎從不安的夢境中醒來,他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昆蟲。
  • 文學、少女與死亡:卡夫卡的生命三角
    按:近百年來以卡夫卡為題材或傳主的作品在全世界範圍內不下數百部,而以少女為線索探究卡夫卡內心和文學世界的,大概只有法國當代作家達尼埃爾 · 德馬爾凱的《卡夫卡與少女們》一書。卡夫卡年輕時坐在布拉格的一座山丘上,承認生活是「一個夢,一種漂浮不定的狀態」。在日記和書信裡,他記下了自己的夢境。他「清醒的睡者的幻覺」給他的內心生活蒙上了某種「夢幻色彩」。他受奈瓦爾的影響,也迷上了戲劇和女演員。和奈瓦爾一樣,他相信一切都是徵兆,尤其是少女。這是一些危險的徵兆,因為它們展現了瘋狂和死亡。這種交往,卡夫卡把它發展到了極致。
  • 世界對卡夫卡存在誤解,他不是個憂鬱的怪人,反而愛健身朋友多
    國內讀者最熟悉的捷克作家毫無疑問是卡夫卡,許多人閱讀過他的代表作《變形記》、《審判》和《城堡》,而這位二十世紀初期的文豪也早就成了捷克及其首都布拉格的一張文化名片。毫無疑問,人們對卡夫卡是有刻板印象的,許多喜愛文學、稍微閱讀過卡夫卡作品的人對卡夫卡的印象有三:其一,卡夫卡生於捷克布拉格,用德語寫作,他的作品不多,在作家創作最成熟、最好的年紀41歲英年早逝;其二,在他最著名的小說裡,主人公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他與父親不合,工作不順,與女人糾纏不清,書中隨後幽默地寫道,「要是再看他寫作的內容和方式,你就會發現,他的麻煩遠不止這三個」。
  • 不想變老的女人,要記住卡夫卡這段名言,道出了不會變老的秘訣!
    女人為什麼要化妝?為什麼要買保養品?說白了,就是想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年輕,越來越漂亮。多少女人都曾幻想過,自己永遠十八歲,多好。更有些女人還認為自己不會那麼快逝去青春,永遠都會保持在十八歲,可沒想到自己的青春逝去那麼快。
  • 卡夫卡的長篇小說,現代主義文學的經典之作
    作為一個「業餘」作家,加之英年早逝,卡夫卡留下的作品並不多,長篇小說只有三部,且兩部沒有完成,但都是現代主義文學的經典之作,也足夠評論家和讀者進行各種解讀了,這也是卡夫卡的文學魅力吧。《審判》《審判》所講述的是:銀行襄理約瑟夫·K突然被宣布被捕,但他仍有人身自由,於是他到處求助。連他自己也感到奇怪,「我好像一直在找女人幫忙」,「先是布爾斯特納小姐,後來是門房的妻子,現在是這個小看護」。而實際上,K所依賴的還是律師霍爾德,雖然最後對他失去了希望,解聘了他。
  • 戀愛中的卡夫卡
    2012年,德國作家弗洛裡安·伊利斯出版了一本有趣的一戰題材著作《1913:世紀之夏的浪蕩子們》,這本書共12章,對照1913年的1月至12月,伊利斯從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料中爬梳出一份有趣的人物名單,他細緻、有趣地描述了1913年每一個月份裡,歐洲那些作家、學者、藝術家、音樂家甚至包括希特勒,他們在做什麼。
  • 卡夫卡與印度文化
    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西方現代主義作家之一,卡夫卡深受古老的東方文學和東方文化影響,他對日本繪畫藝術很感興趣,對中國古典文學和老莊哲學情有獨鍾,對中國的木刻技藝和皮影藝術也充滿好奇。這種影響明顯地體現在他的思想和創作中,這使得卡夫卡的作品具有非常濃鬱的東方氣息和東方色彩。
  • 卡夫卡可能是孤獨的,但有卡夫卡的布拉格不是
    」——卡夫卡聖誕樹上的節日彩燈把布拉格廣場的夜晚裝點得喜氣洋洋,聖誕市集裡摩肩接踵怕被熱紅酒燙了嘴的遊客們急著趕走身上僅靠羽絨服抵擋不了的寒冷,對他們來說這可能只是完美聖誕假期中簡短的一章,但對弗蘭茲·卡夫卡來說,布拉格廣場幾乎擁有他的全部生命。
  • 少女是卡夫卡升入文學殿堂的階梯?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但在達尼埃爾·德馬爾凱的傳記《卡夫卡與少女們》裡,卡夫卡卻變得曖昧和複雜起來。在那本疑為偽作、但受到布羅德充分認可的《卡夫卡談話錄》裡,卡夫卡幾乎就沒有談過女性。但在這本書裡,我們發現,卡夫卡終生都在繞著女人打轉,簡直就是一個靠吸少女的精氣而存活的文學魔鬼。對於部分女性讀者而言,這裡的卡夫卡可能會讓她們大失所望,甚至極其反感。
  • 卡夫卡《變形記》早期評論回顧
    關 鍵 詞:卡夫卡/《變形記》/意義構建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當代批評視野中的卡夫卡學術」(13YJC752042),浙江省哲學社科規劃項目「卡夫卡學術史研究」(12JCWW01YB),國家留學基金資助。
  • 卡夫卡的輕逸,卡夫卡的「失誤」
    我讀過10卷本的卡夫卡全集,以及各種他的傳記、評論;真是汗牛充棟。二十世紀所有新出現的流派,幾乎都可以在卡夫卡作品裡找到源頭。他是博爾赫斯所說的文學的「先驅」,作家的作家。也是我心中的「師傅」。 《卡夫卡全集》 中央編輯出版社 葉廷芳/主編 卡夫卡身後問世的兩部長篇小說均未寫出結尾——不是結尾的結尾。結尾似乎是卡夫卡的疑惑。似乎是找不到答案的疑惑。他說過:我只是提問罷了。他提問得不到解答。他的眾多粉絲執著地回應著他的作品。 結尾的困惑,是許多作家的困惑,往往寫過頭了,或是沒寫到位。
  • 文學與真實:卡夫卡與我們的時代
    卡夫卡,生於布拉格的猶太作家,一生用德語寫作。在他寫的故事裡,主人公一覺醒來變成了一隻甲蟲,無法再變回原形。卡夫卡與父親不合,工作不順,與女人糾纏不清,在他的身上,似乎有無數個標籤與謎團。說德語的卡夫卡與布拉格如果我們在中文網絡上搜索卡夫卡或是讀他作品的中譯本,不難發現對他的介紹都是「奧地利作家」,但實際上,任衛東說:「卡夫卡一生從未長期離開過布拉格,他大多數日子都是在波西米亞度過的。」19世紀的布拉格由三個族群組成:德意志人、捷克人和猶太人。
  • 卡夫卡生平創作環境和主題
    卡夫卡真正被人知曉還在於他逝世之後,因為他的朋友布羅德並沒有遵守他的遺言將書稿付之一炬,而是將它整理發表出來,從而使我們得之一見並為之痴迷,也因此增加了卡夫卡研究的難度,甚少有人能夠真正觸及卡夫卡的核心思想,也就不存在任何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