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生前並不為人熟知,也沒有很高的聲譽,他對自己作品的發表也管束得非常嚴謹,只有極少數的作品出版,這正契合了他孤立的性格。卡夫卡真正被人知曉還在於他逝世之後,因為他的朋友布羅德並沒有遵守他的遺言將書稿付之一炬,而是將它整理發表出來,從而使我們得之一見並為之痴迷,也因此增加了卡夫卡研究的難度,甚少有人能夠真正觸及卡夫卡的核心思想,也就不存在任何唯一。
卡夫卡是出生於布拉格的猶太人,其家庭具有典型的猶太人特色,其父親赫爾曼是一位資產者,從底層發家的他在家庭奉行傳統的家長式專制教育,具有強烈的控制欲,而其母則膽小憂鬱並且弱懦地維護丈夫的形象,卡夫卡作為長子必然受到了最大限度的影響。父親的嚴苛霸道和母親的憂鬱,造成了卡夫卡自小內向的性格和失落壓抑的情感,使他出現三次訂婚,又三次主動取消婚約,卻直到逝世也沒有建立自己的家庭的現象。卡夫卡自己也曾說過:「我知道,我小時候經常孤獨, 但多半是被迫的,很少使自己等來快樂。而現在我投入大海的懷抱,一如河水流向大海,恐懼感無處不在。」可見孤獨感自小生植在卡夫卡內心,讓他難以融入社會。
同時卡夫卡作為奧匈帝國猶太人,卻沒有祖國,儘管生活在捷克,卻只會說德語,在種族語言上陷入阻滯,因此與周圍的交往也大受限制,「……這種欲望(陌生與孤獨)有點永恆的猶太人的性質,他們莫名其妙地拖著、拽著,莫名其妙地流浪在一個莫名其妙的、骯髒的世界上。」這樣異鄉人的失落和孤寂之感根植在卡夫卡的內心。
卡夫卡四十一年的生命充滿了坎坷和不幸,他所處的時代、生活的社會環境以及家庭都深深影響著卡夫卡思想和創作,成為他的原動力。卡夫卡自幼酷愛文學,涉略範圍廣泛,尤其是受尼採、斯賓若莎等人的影響,甚至還研究過中國的老莊哲學,並且他還極具有寫作的天賦,也把寫作奉為第一位,並以此作為終生理想而奮鬥,可是這卻遭到了其父的強烈反對,在父親的積威和自身的軟弱之下,卡夫卡最終屈從進入保險公司供職,這更加增添了其陰鬱的氣質。卡夫卡很少離開布拉格,所以他的創作多來自於他自身的生活境況和周圍的關係網,也來自於他猶太血統的民族境遇和孤寂靈魂的拷問。
他在家庭、愛情、事業等方面都經歷了生存的危機,產生了痛徹心扉的孤獨感、陌生感、負罪感和恐懼感,站在他自身的立場上再看猶太民族和人類整體的生存狀態更是讓他產生強烈的荒誕之感。因此卡夫卡的作品瀰漫著憂鬱的氣息,充滿了矛盾、扭曲和變形,體現著個人式的孤獨和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