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生平創作環境和主題

2020-12-11 杭州畫室解析

卡夫卡生前並不為人熟知,也沒有很高的聲譽,他對自己作品的發表也管束得非常嚴謹,只有極少數的作品出版,這正契合了他孤立的性格。卡夫卡真正被人知曉還在於他逝世之後,因為他的朋友布羅德並沒有遵守他的遺言將書稿付之一炬,而是將它整理發表出來,從而使我們得之一見並為之痴迷,也因此增加了卡夫卡研究的難度,甚少有人能夠真正觸及卡夫卡的核心思想,也就不存在任何唯一。

卡夫卡是出生於布拉格的猶太人,其家庭具有典型的猶太人特色,其父親赫爾曼是一位資產者,從底層發家的他在家庭奉行傳統的家長式專制教育,具有強烈的控制欲,而其母則膽小憂鬱並且弱懦地維護丈夫的形象,卡夫卡作為長子必然受到了最大限度的影響。父親的嚴苛霸道和母親的憂鬱,造成了卡夫卡自小內向的性格和失落壓抑的情感,使他出現三次訂婚,又三次主動取消婚約,卻直到逝世也沒有建立自己的家庭的現象。卡夫卡自己也曾說過:「我知道,我小時候經常孤獨, 但多半是被迫的,很少使自己等來快樂。而現在我投入大海的懷抱,一如河水流向大海,恐懼感無處不在。」可見孤獨感自小生植在卡夫卡內心,讓他難以融入社會。

同時卡夫卡作為奧匈帝國猶太人,卻沒有祖國,儘管生活在捷克,卻只會說德語,在種族語言上陷入阻滯,因此與周圍的交往也大受限制,「……這種欲望(陌生與孤獨)有點永恆的猶太人的性質,他們莫名其妙地拖著、拽著,莫名其妙地流浪在一個莫名其妙的、骯髒的世界上。」這樣異鄉人的失落和孤寂之感根植在卡夫卡的內心。

卡夫卡四十一年的生命充滿了坎坷和不幸,他所處的時代、生活的社會環境以及家庭都深深影響著卡夫卡思想和創作,成為他的原動力。卡夫卡自幼酷愛文學,涉略範圍廣泛,尤其是受尼採、斯賓若莎等人的影響,甚至還研究過中國的老莊哲學,並且他還極具有寫作的天賦,也把寫作奉為第一位,並以此作為終生理想而奮鬥,可是這卻遭到了其父的強烈反對,在父親的積威和自身的軟弱之下,卡夫卡最終屈從進入保險公司供職,這更加增添了其陰鬱的氣質。卡夫卡很少離開布拉格,所以他的創作多來自於他自身的生活境況和周圍的關係網,也來自於他猶太血統的民族境遇和孤寂靈魂的拷問。

他在家庭、愛情、事業等方面都經歷了生存的危機,產生了痛徹心扉的孤獨感、陌生感、負罪感和恐懼感,站在他自身的立場上再看猶太民族和人類整體的生存狀態更是讓他產生強烈的荒誕之感。因此卡夫卡的作品瀰漫著憂鬱的氣息,充滿了矛盾、扭曲和變形,體現著個人式的孤獨和絕望。

相關焦點

  • 卡夫卡《城堡》中荒誕意識的價值
    城堡內部的混亂和特有的導向式操作在卡夫卡的特意營造之下,人與人之間的不合理和扭曲的關係,矛盾和不符合邏輯事情的發展都成為一種可能性,這是現實的悲哀和人性的異化.運用象徵主義的筆調進行藝術創作,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從權力的象徵、荒誕世界、作者寫照、專家拯救、覓津探路等五個方面,對《城堡》的象徵意義進行初步的探索。
  • 卡夫卡:作品創作,反映了異鄉人的悲傷
    父子衝突的「代溝」主題是表現主義文學創作的普遍主題。卡夫卡也不例外。(失蹤者》第一章(司爐》寫的是父子關係。《在流刑營》也與宗法制時代的極權統治有關:一個士兵因頂撞上司,就被判處死刑,行刑前讓一臺行刑機在犯人身上刻字,12小時後方能死去。而這個島上的司令居然把這當作值得觀賞的景觀來招待客人。
  • 崩壞3聖痕故事:卡夫卡,獻祭生命以求創作的布拉格寒鴉
    1883年7月3日,卡夫卡出生於布拉格一個經濟條件優渥的猶太富商家庭,依照當時中產階級普遍的教育思路,卡夫卡應該會子承父業,最後富甲一方,和文學創作八桿子扯不上關係,然而,命運總會給世人開一些奇奇怪怪的玩笑。
  • 卡夫卡小說主題的探討
    加繆曾對卡夫卡如此評價:「基本的雙重意義就是卡夫卡的秘密之所在。自然性與非常理性之間、個別性和普遍性之間、悲劇性與日常性之間、荒誕性與邏輯性之間的這種持續不斷的擺蕩抵消作用,貫穿著他的全部作品,並賦予它們以方向和意義。
  • 卡夫卡:創作思想的複雜,體現了幾個不同方面
    大家好,今天來給大家介紹下卡夫卡。卡夫卡對尼採的思想很感興趣,尼採的「永恆循環」論、「權力意志」論、「價值重估」論等對他產生過影響。卡夫卡要求「法」的絕對合理性,因此他心目中的世界與現實世界相去太遠。卡夫卡的哲學思考導致他對人類社會異化現象的發現:人的種種追求和努力恰恰朝著與人的願望相反的方向發展,或者說社會的表面進步恰恰日甚一日地孕育著更大的危機,因而他拒絕接受這個世界及其價值體系。他仿佛從別的什麼地力突然跌人這個世界似的,一切感到陌生,一切感到荒誕(《一隻狗的探索))。
  • 知點好遊|孤獨者的遊戲與詩——卡夫卡的冒險世界
    在這款遊戲裡,隨著遊戲的推進,你也可以看到相應的畫面:「變形」這一主題在西方文學早就有——比如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就利用了畢達哥拉斯的「靈魂輪迴」理論,通過描摹瓷器上的圖畫,把古羅馬的神話故事環環相套,串聯在一起。這種故事套故事的結構與《一千零一夜》相似,而「靈魂輪迴」的敘事也與印度的《佛本生故事》相近。
  • 捷克:卡夫卡、德沃夏克和鼴鼠
    1883年7月3日,卡夫卡生於布拉格一商人家庭。他的父親赫爾曼·卡夫卡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卡夫卡的父親智力不算出眾,但作為猶太人經商是有方的,所以白手起家,最後成為了富裕的婦女時裝禮品店老闆。他來自於一個農村家庭,在服完兵役後,在布拉格開始慢慢積累財富。但卡夫卡的父親也是一個毫無溫情可言的暴君,經常肆意使喚和責備他的店員。
  • 卡夫卡的中國「文化緣」
    卡夫卡文學的影響不僅開拓了當時中國當代文學的主題範疇,同時,卡夫卡創作獨特的小說樣式也進一步激發了當時正處於彷徨苦悶中的新時期文學對於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等文學教條的叛逆。事實上,從20世紀80年代起,在中國文壇稍有成就的作家,都會承認自己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過卡夫卡的影響,即使那些在小說風格或寫作手法上與卡夫卡迥然相異的作家,也都坦率地承認卡夫卡對自己的影響。
  • 紀念一位文學天才:孤獨者卡夫卡
    但和這些大人物相較而言,卡夫卡的一生顯得過於平淡,幾乎是默默無聞的。他沒有參與經歷過什麼歷史重要事件,而且還英年早逝,終年41歲——1924年6月3日,卡夫卡因肺結核病逝。今天是卡夫卡逝世94周年的日子,當年的「卡夫卡熱」似乎如今已經漸漸冷卻。
  • 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生平與創作
    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生平與創作布萊希特有一幅中國畫軸,上面畫的是一位老人的肖像,他把它掛在自己臥室的床頭。布萊希特稱畫上的老人為「懷疑者」。在他流亡的日子裡,老人似乎成了他的精神支柱和榜樣,督促他工作,提醒他不要因失望而無所作為。
  • 卡夫卡與印度文化
    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西方現代主義作家之一,卡夫卡深受古老的東方文學和東方文化影響,他對日本繪畫藝術很感興趣,對中國古典文學和老莊哲學情有獨鍾,對中國的木刻技藝和皮影藝術也充滿好奇。這種影響明顯地體現在他的思想和創作中,這使得卡夫卡的作品具有非常濃鬱的東方氣息和東方色彩。
  • 「我們仍然生活在卡夫卡的小說裡」
    庫普夫米勒說:「卡夫卡是一個很被動的人,他的生命在延遲和等待中度過,始終認為自己是個痛苦的人,無法承擔『市民生活』對婚姻的要求,他害怕離得太近、相互擠壓的關係,但為了在狂亂的時代尋求到內心的親密,他始終認為等待是值得的。」而自己寫作這部小說時所要尋求的是,卡夫卡對生活枷鎖最後一擊的勇氣來自哪裡?他心裡所感受的愉悅該如何描述?
  • 文學與真實:卡夫卡與我們的時代
    9月底,一場由中信出版集團、捷信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中信讀書會等聯合舉辦的以「尋找卡夫卡」為主題的新書分享會在中信書店舉行,邀請到了捷克共和國駐華大使館副館長葛婉娜(Ivana Grollová),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學院任衛東教授與捷信企業社會責任經理維他葩普賽克出席。
  • 卡夫卡影響了我們每個人,不僅僅是作家而已
    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卡夫卡的創作就引起了西方文壇的關注,逐漸在世界範圍內獲得了巨大的聲譽,成為20世紀作家所能創作出的最振聾發曠的作品,從而形成了持續的「卡夫卡熱」。美國女作家歐茨稱「卡夫卡是本世紀最佳作家之一,時至今日,且已成為傳奇 英雄和聖徒式人物」。
  • 卡夫卡的輕逸,卡夫卡的「失誤」
    卡夫卡小說結尾的困惑,也是作家的困惑。《煤桶騎士》的結尾,也是卡夫卡的困惑。往何處去,找不到答案。 哥倫比亞的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中國的作家餘華,還有一些著名作家,在邂逅了卡夫卡的小說《變形記》,茅塞頓開:小說還能這樣寫? 卡夫卡提供了小說的一種可能。卡爾維諾用一個詞來概括:輕逸。
  • 荒誕的存在:卡夫卡、加繆和貝克特
    加繆為自己的西緒弗斯散文附上了一段長篇幅的腳註——「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和荒謬」,以此來紀念給予他創作影響的先輩。如果將文學作品中那些扣人心弦的開頭做個排名,那麼下面這個開頭一定會高踞榜單:一、卡夫卡和《變形記》當格裡高·薩姆莎從不安的夢境中醒來,他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昆蟲。
  • 柳冬嫵:卡夫卡《變形記》是最好的「打工小說」
    柳冬嫵:「打工文學」這個命名大概出現於1990年代初期,當時出現了一批比較優秀的打工文學作品,這和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當時出現了大批進城務工者。文學是形象的人類學,在這個背景下,出現打工文學作品是正常不過的。這個概念從誕生到現在,對它的評價始終褒貶不一。廣義上講,「打工文學」既包括「打工作家」,也包括其他作家創作的以打工生活為題材的作品。
  • 卡夫卡的荒謬從何而來?
    卡夫卡這個名字一聽就好像不得了。等到看見照片——這麼苦命。從耳朵、眼睛,一直苦到嘴巴。這麼苦命,和中國的賈島一樣。——木心」關於卡夫卡,木心先生如是說。有評論家將卡夫卡與莎士比亞相提並論,足見卡夫卡的文學地位。然而從小體弱多病的卡夫卡卻英年早逝,享年41歲,留下了《城堡》、《變形記》、《審判》等顛覆性作品,引發世人激烈的爭論。
  • 卡夫卡可能是孤獨的,但有卡夫卡的布拉格不是
    未成年時父親赫爾曼·卡夫卡對他行使的絕對權力,和成人後官僚主義的慢性折磨,使卡夫卡身上持懷疑態度的悲觀情緒在布拉格的薄霧裡無限發酵。踏上這座融匯著捷克、德國、奧地利和猶太文化的城市,石板小路上每一道溝壑都訴說布拉格的身世,哈布斯堡王朝搖曳在空中的影子那麼神秘,讓人迷醉。多麼希望我可以像在這裡度過了一生的卡夫卡那樣,熟知每座宮殿和教堂的歷史,了解每個不知名的庭院中的秘密。
  • 卡夫卡的父子悲劇(下)
    卡夫卡在《致父親》一文中反覆指責父親:小到吃飯、挨罵等細節;大到工作、戀愛等挫折。卡夫卡承認自己這一生是失敗了,但卡夫卡把自己的一切失敗都歸罪於自己的父親。關於卡夫卡與父親的矛盾,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方面,正如很多人慶幸巴爾扎克經商失敗,負債纍纍,不得不回去進行文學創作,想用稿費還清債務。這些人的觀點是:巴爾扎克破產後,法國少了一個成功的商人,世界卻多了一個優秀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