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作品創作,反映了異鄉人的悲傷

2020-12-11 馬燕講科普

大家好,今天來給大家講下卡夫卡。

(城堡)篇幅最大,意蘊也更豐富。主人公K.投宿在城堡管轄下的村子的一家旅店裡,店方要求他出示城堡的許可證。K.聲稱是城堡的土地測量員,以去城堡述職為由前去辦理戶口。城壁就裁立在不遠的山崗上,卻怎麼也走不到。城堡主人C伯爵人人鈴知,卻誰也沒見過。K.想盡一切辦法,還是見不到辦公廳主任克拉姆。他想與城堡聯繫的努力均告失敗。這個城堡很像中世紀時代的衙門,它高高在上,有著讓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即的威嚴;官員們忙忙碌碌,卻只與卷宗打交道,與老百姓的痛癢毫不相干。在作者看來,這種官僚專制主義的統治對被統治者構成致命的威脅。

父子衝突的「代溝」主題是表現主義文學創作的普遍主題。卡夫卡也不例外。(失蹤者》第一章(司爐》寫的是父子關係。《在流刑營》也與宗法制時代的極權統治有關:一個士兵因頂撞上司,就被判處死刑,行刑前讓一臺行刑機在犯人身上刻字,12小時後方能死去。而這個島上的司令居然把這當作值得觀賞的景觀來招待客人。小說挖掘出人性中最殘忍、最原始的情感。短篇小說《判決》涉及的是宗法家長制統治的權威,它對人的生存構成了致命的威脅。(鄉村醫生)(1917)是一篇夢幻式的作品。它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關係。(飢餓藝術家)(1922)寫了藝術家的悲慘處境。

卡夫卡的不少短篇小說以動物為主人公,但它們的心理活動仍與人一樣。卡夫卡認為,動物沒有被文明粉飾過,它們較之人顯得更單純,更具原生性,因而通過它們更能表現真實。卡夫卡對自己的作品是否發表並不關心,但他對作品的藝術性要求很高,他生前立下遺囑,要把他的所有作品「付之一炬」,只是由於他的朋友馬克斯·布羅德的整理,他的作品才得以問世。

卡夫卡要描繪內心的「龐大世界」。他生活在奧匈帝國時期(1867-1918),當時的捷克屬於這個帝國的版圖。奧匈帝國的生產方式已經資本主義化了,但政治上卻實行君主立憲制。它對外侵略擴張,對內奉行家長式的「大棒統治」,在當時的歐洲是個相當落後的政權。在歐洲統治了7個世紀的哈布斯堡王朝,在卡夫卡心中始終是個不可抗拒的魔影。他的父親則像個家庭「暴君」,直接威脅著他的生存。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現實在卡夫卡看來也是要不得的。

他曾說:「資本主義是一個從內到外,從外到內,從上到下,從下到上的層層從屬關係的體系,一切都分成了等級,一切都戴著鎖鏈。」他還認為「富人的奢侈是以窮人的貧困為代價的」。基於這樣的看法,他拒絕步父親的後塵。相反,他同情下層勞動階級,對於父親苛待店裡職工表示憤慨,他父親罵店裡職工是「拿薪水的敵人」,他在《致父親)的信裡則反屏相譏,稱父親為「付薪水的敵人」。卡夫卡同情社會主義,對君主統治下社會的法律狀況有透徹的了解,並深感不滿。他同青年朋友說過:「我雖然是法庭工作人員,但我不熟悉法官。也許我只是個小小的法庭雜役。」他認為「我們的法律從來是一小搬貴族的秘密。」並說:「貴族的言行就是法律。」(《談談法律問題》)

卡夫卡所屬的猶太民族長期沒有自己的國家,流散在世界各地,備受歧視。猶太民族的處境給卡夫卡的心理以很深的刺激,使他感到自己是個失落了身份的異鄉人,一個精神漂泊者。直到晚年,在給他的女友密倫娜的一封信中,他還這樣憤慨地描述他的民族的遭遇:「他們被莫名其妙地拖著、拽撲,莫名其妙地流浪在一個莫名其妙的、骯髒的世界上。「《城堡》的主人公奮鬥終身,也未能在城堡(衙門)管轄下的村子裡報上戶口,就強烈地反映了一個無家可歸的異鄉人的悲劇性追求。

卡夫卡的一些作品裡,反映出自己是一個無家可歸的異鄉人的悲劇。

相關焦點

  • 卡夫卡生平創作環境和主題
    卡夫卡生前並不為人熟知,也沒有很高的聲譽,他對自己作品的發表也管束得非常嚴謹,只有極少數的作品出版,這正契合了他孤立的性格。同時卡夫卡作為奧匈帝國猶太人,卻沒有祖國,儘管生活在捷克,卻只會說德語,在種族語言上陷入阻滯,因此與周圍的交往也大受限制,「……這種欲望(陌生與孤獨)有點永恆的猶太人的性質,他們莫名其妙地拖著、拽著,莫名其妙地流浪在一個莫名其妙的、骯髒的世界上。」這樣異鄉人的失落和孤寂之感根植在卡夫卡的內心。
  • 卡夫卡:創作思想的複雜,體現了幾個不同方面
    因此他越來越緊迫地感到,要對這個世界「重新審察」一遍;他的不少作品都在試圖喚起人們對那被忘卻了千百年的久遠過去的回憶。對異化的這種洞見和體驗,使他形成一種悖謬的思維習慣,甚至生存態度:凡事總愛往完全相反的方向去說、去想甚至去做(例如幾次訂婚又退婚;譴責父親又同情父親;珍惜創作,又要付之一炬)。這種悖謬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構成了卡夫卡的二重人格和複雜的思想。
  • 喪神鼻祖卡夫卡:我最擅長的,就是一蹶不振!
    面對不喜歡、又不得不去做的工作,卡夫卡選擇的生活方式,和現在的我們沒什麼差別——熬過工作時間,下班後去做點「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甚至不惜報復性熬夜。卡夫卡每天晚上開始寫作,可以堅持寫到凌晨兩三點,許多作品都是在夜晚完成的,短篇《判決》的創作甚至只用了一夜。
  • 卡夫卡與印度文化
    而至於內在的思想和精神方面,泰戈爾深受西方文學和哲學影響,其思想不可避免地與德國人的思想和氣質有相通相近之處,但同時他的創作又具有東方本土古老的神秘主義色彩。儘管卡夫卡對泰戈爾獲諾獎持保留意見,但這絲毫未影響泰戈爾作品在德國和世界範圍內的廣泛流傳。泰戈爾作品的英譯本和德譯本很快在德國出版,並得到了眾多解讀和深入研究。
  • 卡夫卡《城堡》中荒誕意識的價值
    城堡內部的混亂和特有的導向式操作在卡夫卡的特意營造之下,人與人之間的不合理和扭曲的關係,矛盾和不符合邏輯事情的發展都成為一種可能性,這是現實的悲哀和人性的異化.運用象徵主義的筆調進行藝術創作,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從權力的象徵、荒誕世界、作者寫照、專家拯救、覓津探路等五個方面,對《城堡》的象徵意義進行初步的探索。
  • 卡夫卡的中國「文化緣」
    因為卡夫卡文學對中國新時期文學的影響本質上屬於一種精神上的契合,這在殘雪、餘華等人的創作中表現得尤為典型。  中國新時期文學顯然是在西方文化與文學廣泛的影響之下獲得了飛速發展,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個來自西方的影響當然不僅僅是卡夫卡,還有許多近現代的西方作家與作品。
  • 為何說殘雪是東方的卡夫卡,對比他們的作品,兩人有何共通之處
    因此,殘雪也被稱為「東方的卡夫卡」。卡夫卡和殘雪創作的一大共性,就是對人的生存狀態與境遇進行放大鏡式的觀察與敘述。《審判》是卡夫卡最具代表性的長篇作品之一,貫穿全書的主基調就是神秘的掙扎。「一定有人害了約瑟夫·K,因為他沒有犯錯,卻在清晨被捕了。」這樣一個懸疑的開頭不僅抓住了讀者的心,同時也決定了整部作品的荒誕風格。K為了尋訪真相四處奔走。
  • 卡夫卡的作品與現實
    卡夫卡的作品與現實  卡夫卡作品最突出的特徵是貌似悖理荒誕、實則真實可信並且空位極多,讀者發揮作用的餘地極大。作品出版之初,他的同時代人就認為那是夢幻之作,時至今日,當各種不同的解釋都已出籠,已有許多論者認為他確切而中肯地描寫了現實之時,夢幻之說仍時而可見。
  • 崩壞3聖痕故事:卡夫卡,獻祭生命以求創作的布拉格寒鴉
    1883年7月3日,卡夫卡出生於布拉格一個經濟條件優渥的猶太富商家庭,依照當時中產階級普遍的教育思路,卡夫卡應該會子承父業,最後富甲一方,和文學創作八桿子扯不上關係,然而,命運總會給世人開一些奇奇怪怪的玩笑。
  • 展覽裡的卡夫卡:內心深處我是中國人
    卡夫卡誕辰125周年展覽上,氣氛同樣是卡夫卡式的壓抑與不真實。本報記者 張璐詩 攝【一路走來一路讀】一個月前,曾在柏林的城市邊緣,不期而遇過捷克德語作家卡夫卡的兩個短暫居所。沒想到卡夫卡出生的房子和博物館都在今日人潮最旺的布拉格中心。故居在遊客與街頭藝人如織的舊城中心,博物館在隔了一道伏爾塔瓦河的街巷裡。那道街巷內,三三兩兩開著卡夫卡主題的商鋪,賣精美的T恤、筆記本、咖啡杯。故居的房子,如果不是今年作家125年誕辰,房子窗門上有展覽的海報,不留神就走過了。
  • 卡夫卡影響了我們每個人,不僅僅是作家而已
    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卡夫卡的創作就引起了西方文壇的關注,逐漸在世界範圍內獲得了巨大的聲譽,成為20世紀作家所能創作出的最振聾發曠的作品,從而形成了持續的「卡夫卡熱」。美國女作家歐茨稱「卡夫卡是本世紀最佳作家之一,時至今日,且已成為傳奇 英雄和聖徒式人物」。
  • 講歷史:奧地利文學,卡夫卡的強權父親,大家長的陰影作品
    這些是現代作品,尤其是卡夫卡作品的特徵。卡不明不白地被捕後一直接受審判,一年後被處死。其實,這審判從一開始就是卡對法庭這帶有絕對家長威嚴的社會上層建築的審判。他不斷出擊,處處表現出對法庭的輕蔑和厭惡他稱法警是「烏合之眾」,罵法官是「腐化墮落的黑幫」,說法庭的唯一「意義就在於它的無意義」。但正像作者的強權父親,法律機器雖腐朽,卻不可抗拒。
  • 卡夫卡的輕逸,卡夫卡的「失誤」
    我讀過10卷本的卡夫卡全集,以及各種他的傳記、評論;真是汗牛充棟。二十世紀所有新出現的流派,幾乎都可以在卡夫卡作品裡找到源頭。他是博爾赫斯所說的文學的「先驅」,作家的作家。也是我心中的「師傅」。 《卡夫卡全集》 中央編輯出版社 葉廷芳/主編 卡夫卡身後問世的兩部長篇小說均未寫出結尾——不是結尾的結尾。結尾似乎是卡夫卡的疑惑。似乎是找不到答案的疑惑。他說過:我只是提問罷了。他提問得不到解答。他的眾多粉絲執著地回應著他的作品。 結尾的困惑,是許多作家的困惑,往往寫過頭了,或是沒寫到位。
  • 《海邊的卡夫卡》:一位十五歲少年的靈魂救贖之旅
    這位日本當代作家29歲開始寫作,第一部作品《且聽風吟》就獲得了日本群像新人獎。1987年,他發表了第五部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由此引發了「村上現象」。本篇要為大家介紹的是春樹較後期的一部小說——《海邊的卡夫卡》,這是我讀過的第一部春樹的作品,也是讓我愛上春樹的一部作品。
  • 葉廷芳作品集合,小編力薦《卡夫卡全集》
    葉廷芳的《卡夫卡全集》,《從顛覆到經典》等是大家都相當熟悉的,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這些作品究竟有怎樣的文字魅力呢?1.《卡夫卡全集》豆瓣評分:9.2作品簡介:本書共包括九卷。收入卡夫卡全部作品。讀者可以領略到卡夫卡的作品全貌。
  • 解讀卡夫卡文學|卡夫卡筆下的「門」都有什麼含義?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認識的卡夫卡先生是一位和氣開朗的紳士,但是卡夫卡卻擁有著常人難以理解的晦澀文學世界,在他的小說創作之中,人們看到了卡夫卡深入骨髓的恐懼意識,以及他對於這個世界的獨特感知和表達。同樣在著名的小說《城堡》當中,一位土地測量員先生無論如何也找不到聘用他的機構城堡,而只能在臨近的村子中遠遠的觀望它,這也是非常荒誕的藝術創作,雖然有著神秘和荒誕文學藝術氣息的卡夫卡卻成為了人們津津樂道的文學家,沒有人能夠真正的讀懂卡夫卡,但是每一個文學藝術的愛好者都願意去探索他的作品,去了解這位偉大的藝術大師
  • 卡夫卡構築的內心地下城堡
    作者:晏硯硯 卡夫卡的名字,已經成為一個無可替代的符號,《變形記》以當仁不讓的姿態表達了卡夫卡作品中最顯著的特徵。 《卡夫卡短篇小說選》收錄了卡夫卡296篇作品,篇幅不一,有的長則十多頁,有的短則幾十個字,他的文學作品中表現的強烈的哲學意義,成功地在20世紀的德國文學史上建立了嶄新的審美觀念,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他的作品,讓現代人至今讀起來也會感覺到對於內心的挖掘,對藝術的感嘆。
  • 荒誕世界的先行者——論卡夫卡小說的荒誕性
    卡夫卡被稱為「荒誕文學之父」,他小說中的荒誕意識是真實自然的。荒誕不僅是卡夫卡小說創作中的重要藝術手段,也是卡夫卡生命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再探卡夫卡小說中的荒誕性,有助於當代人們深入理解人類的生存本質。
  • 夜讀丨卡夫卡:孤獨的寒鴉
    卡夫卡是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他作品中的主人公永遠都是孤獨的,用一顆單純的心面對這個灰色的世界。卡夫卡曾寫道:「一切障礙都能摧毀我。」這句話成為了現代人內心恐慌的縮影。在捷克語中,卡夫卡的字面意思是「寒鴉」,他離開讀者已有近一個世紀之久,但這隻寒鴉依然如幽靈般徘徊在我們頭頂,他與現代人的關係反而愈加緊密了。此次小編挑選卡夫卡最具代表性的60個短句,從中我們可以領略到卡夫卡的孤獨與睿智。
  • 文學與真實:卡夫卡與我們的時代
    說德語的卡夫卡與布拉格如果我們在中文網絡上搜索卡夫卡或是讀他作品的中譯本,不難發現對他的介紹都是「奧地利作家」,但實際上,任衛東說:「卡夫卡一生從未長期離開過布拉格,他大多數日子都是在波西米亞度過的。」19世紀的布拉格由三個族群組成:德意志人、捷克人和猶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