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是卡夫卡升入文學殿堂的階梯?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2020-12-11 新京報網


《卡夫卡與少女們》
作者:(法)達尼埃爾·德馬爾凱 譯者:管筱明
一頁folio|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9年9月


朵拉,卡夫卡最後的情人,和卡夫卡相識於1923年,兩人相伴至卡夫卡1924年6月3日去世。


密倫娜,與卡夫卡相識於1920年。兩人互相通信約一年半,數量可觀,且極具文學性。


尤莉葉,1919年曾與卡夫卡有過短暫婚約。


卡夫卡與菲莉斯,1917年。菲莉斯和卡夫卡相識於1912年,兩人兩度訂婚,又解除婚約。

  在馬克斯·布羅德的筆下,卡夫卡是一個「非寫不可」的文學聖徒。他的整個人生都建築在文學事業之上,生活中再微不足道的時刻也是他「創作衝動的標誌和證明」。除此之外,布羅德還喜歡反覆提醒讀者留意卡夫卡眼中閃爍的熱光:「寧可咬住生活,也不要咬自己的舌頭。」「不要絕望,對你的不絕望也不要絕望。在一切似乎已經結束的時候,還會有新的力量,這正好意味著,你活著。」他說卡夫卡邁出了灰暗的絕望,走向明亮的絕望。

  但在達尼埃爾·德馬爾凱的傳記《卡夫卡與少女們》裡,卡夫卡卻變得曖昧和複雜起來。在那本疑為偽作、但受到布羅德充分認可的《卡夫卡談話錄》裡,卡夫卡幾乎就沒有談過女性。但在這本書裡,我們發現,卡夫卡終生都在繞著女人打轉,簡直就是一個靠吸少女的精氣而存活的文學魔鬼。對於部分女性讀者而言,這裡的卡夫卡可能會讓她們大失所望,甚至極其反感。

  1 不理解少女的風情

  瞧,這個人。他處處留情,經常腳踩兩隻船,有時是三隻。他用美妙的修辭來引誘少女,用才華來表達愛意。而在點燃對方的激情之後,他卻又無法交出相等的火焰。所以他一再陷入「愛的險境」:「我愛一個姑娘,姑娘也愛我,可我不得不離開她。」他堅信「靈魂比肉體更能熱烈而瘋狂地相擁」(福樓拜語)。與肌膚相親相比,他總是更願意用書信交流。他用長篇大論來撫摸和折磨戀人,用她們哭泣的血「驅動」文學這架「機器」。作者德馬爾凱甚至認為卡夫卡的大多數作品沒有寫完,是因為他從少女那裡得到的光輝太過短暫,養料不足。

  當然,書信裡必須不時夾帶照片,最好是童年時的照片。如果沒有菲莉斯那張可愛的童年照,我們有理由懷疑卡夫卡甚至不會做出訂婚的決定。永恆的少女是指引他升入文學殿堂的可憐的階梯。一個想要登上峰頂的人必須忘掉身後的階梯。

  由此,我們想到一個本書作者並未明確提及的問題:這種依靠盤剝女性的情感來成就自我的「吸血」行為是否構成道德上的汙點?

  要回答這個問題可能需要戳破一些泡沫。所有泡沫中飛得最高的那一朵無疑是愛情。在寫給密倫娜的信裡,卡夫卡直言不諱:「我愛的不是你,遠不是你,而是我的生命,是通過你體現出來的我的生命。」這句並不動聽的情話有著自私的真誠:如果我無法在你身上看見我自己,那麼我還能愛你嗎?生活是可悲的,但如果兩個相愛的人都認同這一點,生活也許就沒有那麼悽涼。卡夫卡執迷於這種相認的瞬間,卻忘了公認的愛情是拒絕不幸的。他並不理解少女的風情,而一個人是無法佔有他所不理解的事物的。於是,他只能在愛情的大西洋上流亡,永遠無法抵達幸福的「美國」。最後一個少女朵拉是一個例外,因為在卡夫卡的彌留之際,他已經沒有力氣在女人的眼睛裡發現自己,他已經不再寫作。

  2 對女人的恐懼與迷醉

  嚴格來講,這世上有多少對戀人,就應有多少種愛情。但人們更願去相信一種獨立於所有解釋之外的愛情,在這種情感之中,時間的刻度是「永遠」,性只是點綴,所有要素都必須是歡快的。人們常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卻忘了愛情也在扼殺婚姻。守墓人卡夫卡選擇在夜裡睜大雙眼。他「給予性慾很高的地位」,肯定愛與性之間的模糊地帶。對女人的恐懼與迷醉交替支配著卡夫卡。肉體是救生圈,更是旋渦。在《城堡》裡,那對戀人「就像兩隻在地上拼命刨來刨去的狗」,這種近乎驚悚的畫面在他的小說裡隨處可見。卡夫卡也許會認同波德萊爾的判斷:「愛情唯一而崇高的快樂在於確信自己在作惡。」由於對性愛之中的無聊與邪惡過於敏感,卡夫卡比同代人更早地進入了現代。

  卡夫卡的夜晚因而是一個現代人的夜晚。「如果你說你愛我,我會驚恐萬狀;如果你說你不愛我,我會立即去死。」「有些人聲稱,因為有了太陽,我們才沒有悲傷。他卻認為,因為我們悲傷,所以沒有太陽。」……也許我們可以說,所有被這些格言觸動的人,或多或少都經歷過卡夫卡之夜。這種體驗很容易遭到不解的蔑視,卡夫卡的父親對自己的兒子便充滿了這樣的困惑:你沒有上過前線,也沒有經歷過白手起家的艱辛,你甚至都沒有餓過肚子,那麼,你所說的痛苦到底是什麼意思。坐在「靠背椅上統治世界」的父親們未曾想過,這世上除了經濟底層,還有精神底層。只不過和經濟學的定義相反,在精神世界裡,越豐富越飽滿的人反而越是一窮二白。在逃離父母的嘗試中,在抗拒工作的糾結中,在恐懼婚姻的寒顫中,卡夫卡感到自己一直活在「冥界的前廳」裡,在「用一生來死亡」。

  在寫給另一個少女閔策的信中,卡夫卡將生活之深淵說得更為透徹:「每個人身上都帶著自己的魔鬼,它折磨他,毀掉他的夜晚。這也說不上是好是壞,因為這就是生活:沒有魔鬼,也就不可能有生活。因此,你內心詛咒的東西,其實就是你的生活。」也就是說,要想順利度過這樣的卡夫卡之夜,必須承認並直面心底的魔鬼。

  3 守住人的邊界

  我們無法斬妖除魔,卻可以擁有一個驅魔儀式。對卡夫卡而言,這個儀式便是寫作。不幸不會增加一個人的價值,但書寫不幸可以,因為它能幫助人理解不幸。卡夫卡相信一個應付不了生活的人,除了「用一隻手擋開籠罩這命運的絕望」之外,還可以用「另一隻手草草記下在廢墟中看到的一切」,因為這樣的人「和別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談話會馬上並且永遠失去其重要性,但如果將其記下來,「有時卻會獲得一種新的重要性」。他痛恨「與文學無關的一切」,為此他將寫作的形式推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為了寫作我需要獨處一隅,不是像隱士,那還不夠,而是像死人。」他必須像活死人一樣住在地洞裡寫作,不這樣做,他便無法「拂去尋死的念頭」。

  對卡夫卡而言,文學從來不是愛好,而是生命,是使命。他將文學發展成了宗教,寫字桌是他的聖洗池,寫字是他的祈禱,朗誦是他在唱讚美詩。於是,在卡夫卡與少女的情感糾葛之中,真正的問題也許只有一個:一個取悅於女人的人,是否還能取悅於神?卡夫卡攤開雙手,表示自己無從作答,他只能繼續「彷徨於無地」。「我寫作不同於我講話,我講話不同於我思考,我思考又不同於我應當思考的方式。如此下去直到進入最深處的黑暗。」他是一個靠無能取勝的文學英雄,也許是唯一的一個。克爾凱郭爾的自白放在他身上似乎更為合適:「母腹中的十個月足以使我衰老。」

  我們很難去驗證用寫作來抵抗死亡之侵襲的有效性,但至少可以肯定,卡夫卡藉助寫作從死中逃了出來。但凡有誰承受過卡夫卡內心煎熬的哪怕十分之一,恐怕早就無法維繫生命。而他不僅活到了最後一刻,還一直堅持寫作,一直在尋求愛並給出自己的愛。這本身就已是生命的奇蹟,或者說文學的奇蹟。

  那麼,道德問題呢?世人看起來沒有汙點,也從不犯錯,也許只是因為他們從來不去思考任何值得思考的問題,也從不去做任何值得做的事情。他們從未真正從「他們」退回「他」之中,因而「他們」總是可以戰勝「他」,不是「通過對他的反駁」,卡夫卡是不可反駁的,而是通過證明他們自己的力量優勢。一個在過於飽滿的精神世界裡終日戰慄的人,得到的總是空泛的議論。

  卡夫卡想死,卻又想要像少女一樣活出真正的人味。在與少女的交往中,卡夫卡並不乾淨,但他渴望聖潔。這裡的轉折看似輕易,卻像「地球運行軌道的半徑那樣長」。一個人與一群人的區別,便體現在這種轉折之中。也許我們可以說,正是在對梅菲斯特之重力般引誘的克服中,卡夫卡守住了人的邊界,並保持了仰望的姿態。他走出滂沱的室內,迎向傾盆大雨,他在雨中滑翔,但是且慢,「就這樣,挺直身子,等待突然而至和無窮湧動的陽光吧」。

  撰文/遠子

相關焦點

  • 少女,是卡夫卡升入文學殿堂的階梯?
    但在達尼埃爾·德馬爾凱的傳記《卡夫卡與少女們》裡,卡夫卡卻變得曖昧和複雜起來。在那本疑為偽作、但受到布羅德充分認可的《卡夫卡談話錄》裡,卡夫卡幾乎就沒有談過女性。但在這本書裡,我們發現,卡夫卡終生都在繞著女人打轉,簡直就是一個靠吸少女的精氣而存活的文學魔鬼。對於部分女性讀者而言,這裡的卡夫卡可能會讓她們大失所望,甚至極其反感。
  • 文學、少女與死亡:卡夫卡的生命三角
    按:近百年來以卡夫卡為題材或傳主的作品在全世界範圍內不下數百部,而以少女為線索探究卡夫卡內心和文學世界的,大概只有法國當代作家達尼埃爾 · 德馬爾凱的《卡夫卡與少女們》一書。《卡夫卡與少女們》中文版的譯者管筱明在序言中寫道,「對於卡夫卡的文學創作,少女不僅是靈感,是素材,而且是力量。」卡夫卡死於生命中最後一位少女朵拉的懷抱裡,堪稱「死在遲來的浪漫精神之頂點」。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一名服裝店老闆向新京報記者透露,為了躲避檢查,如今外貿村的假貨檔口都改成「晚上營業」。2020年11月上旬,新京報記者在外貿村走訪發現,這裡聚集著兩千多家服裝店,然而白天的外貿村卻行人寥寥、店門緊閉。「這裡在白天就是一座死城。」一名做服裝生意的女士描述說,白天不開門的店鋪,都在做「假貨」。
  • 安·蘭德的魅影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時光倒回聖彼得堡的歲月,童年的阿麗薩看了一本兒童書,講述俄國女沙皇凱薩琳孤獨的少女時代。書裡寫道,一個算命者在宴會上看到印在凱薩琳額頭上一個看不見的王冠,預見她有輝煌的未來。阿麗薩從此深信,自己也將擁有凱薩琳那樣的「隱形王冠」。只可惜,這位女王陛下去錯了地方,對於自由的美利堅來說,蘭德只是一個外來的俄國猶太小女孩。
  • 殘雪二度入圍美國最佳翻譯文學獎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4月10日,第十二屆美國最佳翻譯文學獎長名單公布,包括殘雪在內,共有來自世界各地的19位作家的作品入圍,短名單將於美國時間5月15日公布。  在給新京報記者的電郵中,殘雪表示:昨天白天和夜裡我經歷了兩件事,一是國際布克獎出局,一是《新世紀愛情故事》再次入圍美國最佳翻譯圖書(文學)獎。我自己認為後面這個獎很可能再次獲得,因為我在美國的影響比較大。
  • 再見陳寅恪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製圖/許英劍 師春雷  關於陳寅恪,我們不是說得太少,而是說得太多。從十八年前,陸鍵東充滿人文氣息的傳記風行海內,到思想界、知識界將陳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視為一種民國學術的風骨與標杆,再到各類充斥著八卦和瑣事的傳記文學,錯漏百出、刻意拔高的微博段子,以至於「勸君莫談陳寅恪」(易中天)的故作驚人語,誕生於十八年前的「陳寅恪」,已經跟錢鍾書、季羨林一樣,成為了一個文化坐標、國學崑崙。
  • 書薦丨卡夫卡與少女們
    《卡夫卡與少女們》【法】達尼埃爾·德馬爾凱  著管筱明  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卡夫卡,文學史中最著名的名字之一,詩人勒內·夏爾說,他是「我們的金字塔」。
  • 北京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快訊 2016年10月14日,北京籠罩在霧霾中,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汙染物積累明顯,空氣品質達到重度汙染水平。13日16時,北京市空氣重汙染應急指揮部拉響空氣重汙染藍色預警。預計明天受降水影響,空氣品質將逐步改善。
  • 邱欣怡:想演千頌伊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當初海選的時候,是我的一個很要好的好朋友給我報名的。我從小就特別喜歡唱歌跳舞,我姥姥本身也特別熱愛文藝,所以她從小就一直培養我。後來,公司搞海選,朋友覺得我特別適合這一行,她那會兒還開玩笑說,她覺得有個明星朋友簡直太好了,沒有現成的,她就把握機會創造一個,後來我真的選上了,她這個願望也算是實現了。」灣灣笑著說。
  • 卡夫卡與中國:無用的文學
    在卡夫卡看來,如果我們這些不幸的人類只是上帝頭腦中的一個壞脾氣,我們這個世界不過是此壞脾氣形成的一個「壞世界」,或者就是一場瘟疫,或者是一個虛無主義的玩笑,那麼,是否也可以修改此笑話,是否可以重新編輯那病毒,使之稍微變好一點點?卡夫卡的寫作,似乎就是試圖將道家的自然化種子植入西方上帝的意念,這是彌賽亞的自然化。
  • 兒科診所的小烏鴉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她的前五本小說為她贏得了數個文學獎項。靠著一筆毛姆文學獎獎金,她去了日本,天天聽著總也學不會的日語,學著用符號學家的眼光打量周圍的一切,在三個月的時間裡就飛快地寫完了小說的初稿。  《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機器》是她的第六本小說,也是處境尷尬的一部。冉冉上升的文學新星頭銜顯然已不適用,距離幫她確立聲望的經典童話重寫也還有一段時間。不過也許更重要的原因在於,這部小說太超前了。
  • 關於報告文學的報告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他帶來了一個「好消息」——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已經完成。迫不及待,徐遲給陳景潤讀起了這篇文章:「自從陳景潤被選調到數學研究所以來,他的才智的蓓蕾一朵朵地爛漫開放了……」該文在《人民文學》雜誌刊發,人們排隊購買,爭相閱讀。  這是熱播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的片段。
  • 記者:張妍頔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快訊 (記者 張妍頔) 第五屆網際網路大會正式在江南水鄉烏鎮拉開帷幕,去年展出的共享單車ofo和摩拜今年已經不見蹤跡
  • 在人的疆域,建造天堂城堡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2020年新京報夏季書選  不平凡的2020年終於過半,疫情和洪澇依然揪住人心,時序的更迭
  • 被偷走的31年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最終無果後,他回到丟失兒子的原地,等待兒子回來找他。這一等就是31年。2018年8月,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韓峰最終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兒子,2019年1月6日,父子相認。報導發出不久,一個叫閆世鋒的熱心人看到這則新聞。彼時,閆世鋒坐在太原到西安動車上,用手機刷新聞,馬上聯想到多年前的一個朋友。閆世鋒說,大約2001年,他還是一名大學生,暑假和來自陽曲縣的室友在太原一家超市打工。有一天下班後,室友喊著老鄉張立和他一起喝酒。席間,他看到新結識的張立滿臉愁容,問怎麼了,「張立說他正跟他爸鬧矛盾,他順嘴說了句自己不是親生的。
  • 「寫作神器」充斥網絡 小說可量產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店家也提醒記者,對於軟體中出現的素材,只是參考為好,直接使用可能會有抄襲的可能。  記者下載了這款名為「小蜜蜂」的寫作軟體後發現,軟體主體位置為文字輸入區,下方是素材展示區,右側是素材庫及備忘錄,點擊素材庫可以看到「初級打鬥技能」、「氣勢、氣場」、「世界勢力分布」、「打鬥場景和排兵布陣描寫」、「男女曖昧關係」等88種素材分類,每一種分類點擊以後會有進一步的細緻描寫。
  • 記者:張靜雅 倪兆中 編輯:郭琛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訊(記者 張靜雅 倪兆中)今天(6月14日)上午,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學原校長寧濱因車禍在北京遇難
  • 米沃什:用文字記錄「時代的羞恥」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1960年,米沃什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邀請赴美國教授斯拉夫文學。在美國教書的日子帶給米沃什巨大的滿足感。近二十年內他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散文。他這個時期創作的詩歌內容豐富,題材多樣,深入到政治、哲學、歷史、文化各個方面。在美國,他還編寫了波蘭文學史教材,將波蘭的文學介紹給西方。1973年,米沃什的第一部英文詩選Selected Poems出版。
  • 張洪量:不想拍電影的歌手不是好牙醫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就這樣一直到2014年,牙醫做到專科醫師,老婆有了,小孩子也長大了,他的期待都滿足了,也看到我真的很努力,花很多時間去學習讀書,研究植牙的案子,心情好得很。  新京報:你剛才也提到後來繼續牙醫身份的壓力來自醫患關係的平衡,所以很好奇遇到粉絲就醫的情況多嗎,你又是怎樣處理的?  張洪量:有很多。
  • 編輯:陳莉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訊 5月14日消息,近日證監會依法對康美藥業違法違規案作出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決定,決定對康美藥業責令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