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拉格,卡夫卡的布拉格
「布拉格是不可動搖的,她內心的矛盾與糾紛也不能影響她。」這是卡夫卡對他故鄉的評價。不像多數的作家總在城市與城市之間遊學,這位表現主義作家的短暫一生都在布拉格度過,生於斯,葬於斯。這個捷克首都城市有著包括布拉格城堡在內的無數歷史遺產。在卡夫卡成長的舊城區內,幾乎每條大街小巷都能找到13世紀以來的古老建築,並保持著中世紀的完好模樣,由於許多舊式建築呈塔狀。從城市制高點望去,高高低低的塔尖,毗連成一片塔林,因此布拉格又有「百塔之城」之稱。
-
卡夫卡可能是孤獨的,但有卡夫卡的布拉格不是
」——卡夫卡聖誕樹上的節日彩燈把布拉格廣場的夜晚裝點得喜氣洋洋,聖誕市集裡摩肩接踵怕被熱紅酒燙了嘴的遊客們急著趕走身上僅靠羽絨服抵擋不了的寒冷,對他們來說這可能只是完美聖誕假期中簡短的一章,但對弗蘭茲·卡夫卡來說,布拉格廣場幾乎擁有他的全部生命。
-
凱爾特人的「波西米亞」,卡夫卡的迷宮與城堡,東歐玫瑰布拉格
有許多城市在我面前展開了她們可愛的四肢的輪廓,而有多少個布拉格就需要用多少隻眼睛去觀看,不,還得更多的眼睛才行——布拉格簡直大得無邊。」凱爾特人把這片土地稱作「波西米亞」,於是所有神秘,所有夢中之夢,鐵匠和青鳥的紅瓦小屋,夜鶯為之頌唱的玫瑰,所有痴昧的憂鬱和燃燒的煙花都有了註腳,布拉格。
-
崩壞3聖痕故事:卡夫卡,獻祭生命以求創作的布拉格寒鴉
可惜,如果說奧利奧所代表的風格是輕鬆有趣,那麼,這位來自布拉格的「寒鴉」可能代表的則是陰鬱、灰暗、死亡和壓抑。是啊,這就是【卡夫卡】。1883年7月3日,卡夫卡出生於布拉格一個經濟條件優渥的猶太富商家庭,依照當時中產階級普遍的教育思路,卡夫卡應該會子承父業,最後富甲一方,和文學創作八桿子扯不上關係,然而,命運總會給世人開一些奇奇怪怪的玩笑。
-
一本書一座城:布拉格的城堡裡,進不去的不只有卡夫卡一個人
關於布拉格的這一集是我在下班坐公交的時候看的,好像擁擠的人群都和自己隔離開。我的心裏面只有對卡夫卡 的好奇,以及我想要獲得知識的衝動。古拉格是卡夫卡居住的地方,他在一家保險公司上班,其實他已經在這家公司做到了不錯的職位。
-
捷克布拉格|童話裡都是騙人的,但布拉格的美不是!
卡夫卡說:「布拉格是不可動搖的。」歌德說:「布拉格是歐洲最美的城市。」莫扎特說:「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是在布拉格度過的。」文藝青年的談話一定要聊到卡夫卡、米蘭·昆德拉、村上春樹。村上春樹有一部長篇小說就叫《海邊的卡夫卡》。布拉格這個城市,對於我們偽文藝青年來講,第一個想到的名字當然是卡夫卡。由於其獨特的寫作風格,英語中還誕生了一個詞Kafkasque(卡夫卡式的), 指卡夫卡小說中神秘怪誕的超現實主義風格。「我頭腦中裝著龐大的世界。
-
文學與真實:卡夫卡與我們的時代
卡夫卡,生於布拉格的猶太作家,一生用德語寫作。在他寫的故事裡,主人公一覺醒來變成了一隻甲蟲,無法再變回原形。卡夫卡與父親不合,工作不順,與女人糾纏不清,在他的身上,似乎有無數個標籤與謎團。說德語的卡夫卡與布拉格如果我們在中文網絡上搜索卡夫卡或是讀他作品的中譯本,不難發現對他的介紹都是「奧地利作家」,但實際上,任衛東說:「卡夫卡一生從未長期離開過布拉格,他大多數日子都是在波西米亞度過的。」19世紀的布拉格由三個族群組成:德意志人、捷克人和猶太人。
-
《海邊的卡夫卡》獲卡夫卡獎
昨天,這位當代最著名的日本作家憑藉小說《海邊的卡夫卡》獲得著名的卡夫卡文學獎,村上春樹偕夫人一起在布拉格領取了這個為紀念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的卡夫卡而設立的文學獎。 村上春樹在獲獎感言中毫不掩飾自己對獲得該獎項的喜悅之情,「我對卡夫卡文學獎嚮往已久,可能是因為弗蘭茲·卡夫卡一直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
-
捷克:卡夫卡、德沃夏克和鼴鼠
「我就站在布拉格黃昏的廣場,在許願池投下了希望,那群白鴿背對著夕陽,那畫面太美我不敢看。」 蔡依林和周杰倫合作的《布拉格廣場》令無數人為之神往,去布拉格談一場戀愛好不好?雖然實際上那裡既沒有「布拉格廣場」,也沒有什麼許願池。
-
展覽裡的卡夫卡:內心深處我是中國人
卡夫卡誕辰125周年展覽上,氣氛同樣是卡夫卡式的壓抑與不真實。本報記者 張璐詩 攝【一路走來一路讀】一個月前,曾在柏林的城市邊緣,不期而遇過捷克德語作家卡夫卡的兩個短暫居所。沒想到卡夫卡出生的房子和博物館都在今日人潮最旺的布拉格中心。故居在遊客與街頭藝人如織的舊城中心,博物館在隔了一道伏爾塔瓦河的街巷裡。那道街巷內,三三兩兩開著卡夫卡主題的商鋪,賣精美的T恤、筆記本、咖啡杯。故居的房子,如果不是今年作家125年誕辰,房子窗門上有展覽的海報,不留神就走過了。
-
卡夫卡的荒謬從何而來?
卡夫卡這個名字一聽就好像不得了。等到看見照片——這麼苦命。從耳朵、眼睛,一直苦到嘴巴。這麼苦命,和中國的賈島一樣。——木心」關於卡夫卡,木心先生如是說。弗蘭茲·卡夫卡,出生在奧匈帝國末期的布拉格一個猶太中產家庭,父親從事百貨批發生意,脾氣暴戾。有評論家將卡夫卡與莎士比亞相提並論,足見卡夫卡的文學地位。然而從小體弱多病的卡夫卡卻英年早逝,享年41歲,留下了《城堡》、《變形記》、《審判》等顛覆性作品,引發世人激烈的爭論。
-
村上春樹憑藉《海邊的卡夫卡》獲卡夫卡獎
昨天,這位當代最著名的日本作家憑藉小說《海邊的卡夫卡》獲得著名的卡夫卡文學獎,村上春樹偕夫人一起在布拉格領取了這個為紀念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的卡夫卡而設立的文學獎。 村上春樹在獲獎感言中毫不掩飾自己對獲得該獎項的喜悅之情,「我對卡夫卡文學獎嚮往已久,可能是因為弗蘭茲·卡夫卡一直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
-
卡夫卡生平創作環境和主題
卡夫卡真正被人知曉還在於他逝世之後,因為他的朋友布羅德並沒有遵守他的遺言將書稿付之一炬,而是將它整理發表出來,從而使我們得之一見並為之痴迷,也因此增加了卡夫卡研究的難度,甚少有人能夠真正觸及卡夫卡的核心思想,也就不存在任何唯一。
-
卡夫卡的父子悲劇(下)
卡夫卡在《致父親》一文中反覆指責父親:小到吃飯、挨罵等細節;大到工作、戀愛等挫折。卡夫卡承認自己這一生是失敗了,但卡夫卡把自己的一切失敗都歸罪於自己的父親。同樣,卡夫卡有這樣一個粗暴的父親固然是卡夫卡的不幸,但卡夫卡因此成為了一個卓越的人性分析專家,布拉格少了一個幸福的少年,世界卻多了一個藝術大師,這似乎是一件值得慶幸的好事。
-
木心:應該把卡夫卡介紹給林黛玉
△卡夫卡於1910年 小說界的「梵谷」 卡夫卡生於布拉格猶太中產家庭1910年進布拉格大學學文學,後轉學法律。畢業後在保險公司當職員。中學時就喜歡易卜生戲劇,大學參加文學活動,和一個叫馬克思·布羅德(Max Brod)的很要好。
-
20世紀文學之父,他就是卡夫卡
在世界文學史上,作為一個文學大師,卡夫卡極為罕見的不是本國或本民族的代言人,而且似乎也不是什麼「時代的良心」。他在身份認定上的矛盾性與特殊性,使得他註定沒有歸依之所:他是奧匈帝國的臣民,卻生長在捷克的布拉格,又曾在一家義大利保險公司做小職員。
-
卡夫卡:生命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它會停止
你有閱讀卡夫卡的獨特心得嗎?歡迎於9月23日24:00前文末寫留言與我們分享,群學書院將送出布拉格文學學院創意寫作系主任拉德克 · 馬利力作《尋找卡夫卡》四冊。 許多人通過《變形記》認識卡夫卡,而在《變形記》中也有卡夫卡自己的影子。與被父親嫌棄的甲蟲一樣,卡夫卡從小就隱匿於父權陰影之下。 1883年,卡夫卡出生於奧匈帝國統治下的波希米亞(今捷克)的布拉格,他的父母都是猶太人,母親出生於商人家庭,父親出身貧寒,白手起家,逐漸成為一名出色的生意人。
-
金色的布拉格.捷克
布拉格建築給人的總體印象是,建築頂部變化非常豐富多彩,色彩極為絢麗(紅瓦黃牆),因此有「百塔之城」、「金色城市」等美譽,被譽為歐洲最美麗的城市之一。布拉格與周邊國家也有著密切的聯繫。從地理上講,布拉格正好位於柏林和維也納兩個德語國家的首都之間。布拉格與大多數鄰國的距離一般為100-200公裡。
-
卡夫卡和他的女人們:麻煩不斷
卡夫卡是一個靦腆又不太自信的人,他和女人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這也難怪,因為在他生活的時代,男女之間即使只是進行一般的接觸也極為困難。這並不是說現在做這件事就相當容易,只是在卡夫卡的時代,女人有著完全不同的地位。當時的社會期望女人扮演家庭主婦的角色,在家相夫教子。即使這種現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下有所改觀,卡夫卡生命中的這些女人也絕不是什麼家庭主婦。
-
戀愛中的卡夫卡
這是卡夫卡在一戰全面開戰當天寫下的日記。從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遇刺到8月2日俄、德交戰,這35天裡,卡夫卡的生活跟往常沒有任何變化,戰爭陰影對他來說,幾乎不存在。但這一個月,對卡夫卡來說備受折磨,他經歷了與女友菲利斯的第一次婚約解除,這對小情人訂婚多次,但卡夫卡直到離世依然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