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新作《文城》向「活著」回歸?現實的荒誕終於擠走了「靈魂的空間」

2021-02-26 曼話Freedom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我們~

昨天看到《澎湃新聞》報導,餘華又推出長篇小說《文城》了,說是繼《活著》之後的「回歸」,餘華已不再執著於對「當下」的描寫,開始轉向「清末明初」的故事,不知這是妥協還是什麼?

01 想起在《中國圖書商報》對餘華訪談,那已是22年前,當時我剛進入媒體不久,滿懷憧憬與對文學藝術的熱情,餘華《活著》因電影獲獎成為暢銷書,餘華講述他如何從一個牙醫成為作家,遇到編劇陳虹再次進入婚姻。在採訪中,餘華談到了他的寫作、糾結,他如何擺脫「絕望、黑暗」向著溫暖而去,這主要是他的人生發生了改變,有了孩子。
《活著》《許三觀賣血記》之後,餘華開始轉向新的嘗試,《兄弟》是講述改革開放前後的故事,毀譽參半,《第七天》是「新聞體」小說,就如同賈樟柯的電影《天註定》,他們都是想再現「荒誕的現實生活」。
餘華曾在採訪中說,「中國現實太荒唐,你永遠趕不上它,我妒忌現實!我們老說文學高於現實,那是騙人的,根本不可能的。」


02

《第七天》是前幾年墓地漲價,「死無葬身之地」在變為現實。小說出來後評論兩極分化,看來很多讀者已經習慣了餘華《活著》小說敘事方式。《第七天》是反小說的「新聞報導」,讓亡靈出來說話。

生與死並沒有絕對的界限,對於那些「死無葬身之地」的人來說,死亡,並不是解脫。這些人活著的時候沒有言說的空間、也沒有言說的自由,但在他們死後,靈魂去往陰間的「居中之地」,他們卻可以自由行動。這是一種抽象的,詩意的轉化。

當時有網友質疑它是新聞串燒,也有人說它不是文學,搜狐總編劉春在微博中說:「這是哲學還是小說?文學可以這樣寫嗎?《第七天》讀後讓人感受到普遍的絕望。」

無論是爭議還是質疑,在我看來都是對一個作家的肯定,因為目前還沒有一個作家的作品一出來就引起這麼大的關注。

在我看來,餘華開啟的是以「死靈」為主角的敘事,這也是他在向魔幻現實主義鼻祖胡安·魯爾福致敬,加入他的「亡靈」陣容。如果在一個不自由的社會,連靈魂也被否定掉,靈魂也沒有存在空間,那才是h真正的悲慘。 

03 

《活著》是餘華的轉型之作,他從先鋒寫作開始轉向現實主義,沒想到,市場反響如此只好,《活著》成為暢銷書。


餘華

《活著》寫出了一個遭遇時代變遷、家庭變故、親人相繼離去的一個老人的生命韌性,他用「活著」來對抗一切的苦難和人生變局,這是融合了中國式生存邏輯和俗世生命觀的一部作品,餘華說他寫出了眼淚的深厚和寬廣。

採訪完畢,我記得還約餘華給我們寫過一篇書評,他評論的就是墨西哥作家胡安·魯爾福的《佩德羅·巴拉莫》,這是我第一次看墨西哥作家的作品,非常震撼。這是一部中篇小說,在國內翻譯版本很少,我特意從出版社要了一本。

《佩德羅·巴拉莫》是沒有邊界的寫作,這部小說也影響了加西亞·馬爾克斯。餘華說這就是馬爾克斯為什麼可以將《佩德羅·巴拉莫》背誦下來的原因,就像胡安·魯爾福的寫作沒有完成一樣,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閱讀在每一次結束之後也同樣沒有完成,如同他自己的寫作。這就是一個作家與另一個作家的相遇。

當加西亞·馬爾克斯才思枯竭時遇到了魯爾福,由此,加西亞·馬爾克斯續接了拉丁美洲偉大的魔幻現實主義傳統,他們終於匯入到一條偉大的河流。

我想,他們的河流就是作家的河流。在這條河流裡,儘管現實是殘酷的並充滿各種禁錮,但人的想像力卻是沒有邊界的。他們的相遇,終將衝破文化的阻隔並拓展文學的邊界。

2013年,《第七天》讓我們看到了胡安·魯爾福無邊界的寫作對餘華的影響,死亡、超現實、荒誕……這些現實的荒謬與超現實世界的荒誕,都被餘華巧妙而不留痕跡地嫁接在了一起。

04

用怪誕的方式處理小說並不是指向超現實的怪誕世界,在餘華看來這些是為了更快地抵達現實,這是他沒有重寫實的原因,「怪誕小說和寫實小說最大的區別是,它們和現實的關係,寫實小說走的是康莊大道,怪誕小說是抄近路的,怪誕小說也好,荒誕小說也好,是為了更快地抵達現實,而不是慢慢地抵達現實,否則我沒有必要用荒誕的方式,我完全可以用十九世紀前輩的方式來寫。當然怪誕小說肯定會遭到很多非議,因為修了很多大道,一定要行得很安全,邊上有車,還有警察,你不會遇到劫匪,你如果抄近路的話可能會有劫匪,遇到的風險大一點,但是這樣寫更有意思。」

其實我們很容易混同了社會熱點和生活常態的關係,拆遷、上訪、虐殺嬰兒、賣腎等等,其實早已成為生活常態而不僅僅是新聞中的個例,我們往往以為新聞可以揭示事件真相,恰恰它在我們這個社會現實中是缺位的。有時候我與做藝術的朋友開玩笑,說我們做新聞的是在做作品,而你們做藝術的反而在揭示事實真相。

餘華說文學不可能高於生活,「八十年代末的時候我寫過關於威廉·福克納的文章,我說威廉·福克納證明文學高於現實是不可能的,在威廉·福克納的時代作家就已經這麼證明,我們老說文學高於現實,那是騙人的,根本不可能的。除了少數比較平靜的國家以外,生活在今天這樣一個中國,你想做到文學高於現實,在福克納的時代就不可能,在我們這樣一個時代就更不可能。」

05

《第七天》完全改變了餘華小說的敘述風格,他並沒有遵從人物內心的變化、心理去推動故事,而是將生活的現象作為敘述的主角,這個現象就是一群死無「葬身之地」的人,他們共同的名字叫「死亡」,這是一群在現實生活中無力的人,如同魯迅小說中的「影子人」,社會沒有他們的立足之地,作家需要在生與死的邊界地帶給他們找到安身之地。

因為地質塌陷,這些買不起墓地,也就是得不到安息、在俗世受盡欺凌與苦難的人,他們一個個從太平間會聚到「死靈地帶」,淨身,洗去塵世的汙垢、享受葬禮的肅穆,然後到達永生之地,那裡沒有官吏、稅吏、惡霸,只有祥和與安寧,這無疑是餘華為這群卑微之人找到了文學上和宗教上的意義,而使小說有了終極價值從而超越和顛覆了俗世的「活著」。

所以,活下來並不是「活著」的本質,怎麼「活著」、有尊嚴地活著,這才是生命被造的目的,一切人為剝奪我們生存的空間都是僭越和遮蔽,而文學正是要去揭示這種遮蔽,讓光照進我們心靈的縫隙,從而認識永恆,不然,人活著也與死了沒有什麼區別。

但如今再次回到「活著」,如果文學都迴避靈魂的價值,說明這已經是「行屍走肉」世界。

相關焦點

  • 餘華:現實比小說更荒誕 作品就是借屍還魂
    著名作家餘華的新作《第七天》自6月中旬上市以來爭議不斷,號稱「七年磨一劍」的作品遭到了一片惡評,而餘華也通過出版方新經典文化對種種質疑做出了回應。昨日,餘華再度回答了通過網絡徵集的部分讀者提問,除了再次談到了與《第七天》有關的內容,也談到了他自己的寫作狀態和接下來的寫作計劃。
  • 餘華直言不諱的名言,揭露了中國的現實中一個荒誕現象,發人深省
    所以而面對房子,可以說也是中國的現實中很現實的荒誕問題,房價為何這麼高?要打多少年的工,才能買得起?當然,上面都是我們這些普通人都能想得到,考慮得到的。下面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餘華餘華直言不諱的名言,揭露了中國的現實中一個荒誕現象,發人深省!文字如下:人們都說中國的現實越來越荒誕,其實現實並不荒誕,是對現實的闡述越來越荒誕。
  • 餘華《第七天》:七年磨成最差小說?
    這恐怕是餘華出道以來最差小說。」「《第七日》現實到,讓人以為它是用李承鵬或者韓寒的博客拼湊成書;雖然李承鵬和韓寒是不太可能把故事編得這麼精彩;但餘華味淡了,甚至於篇幅都壓縮了很多。」讀到後半部才從小細節上找回點餘華的感覺。但這一定是有史以來最爛的餘華作品,比幾年前荒誕的《兄弟》更有騙錢嫌疑!」「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小說,它可以是時評家餘華的微博,是他新聞專欄文章的合集。像是看一兩年前的楊錦麟的《有報天天讀》,或者周立波的脫口秀。但因為是舊聞,所以連新聞的新鮮感都沒有。」
  • 餘華:你讀過《活著》,但並不知《活著》創造的奇蹟
    餘華拉著他去找哥哥,哥哥自然要維護自己的弟弟,他向同學揮了兩下拳頭,威脅他:「你再敢說早晨和傍晚最近,小心老子揍你。」餘華對哥哥的回答方式深感失望,他需要的是真理,不是武力。餘華和同學又去找了其他年齡大一些的孩子,有支持同學的,也有贊成餘華的,始終難分勝負。
  • 餘華活著震撼揪心從痛苦到快樂,任何人都能從中找到活著的勇氣
    相信它也一定能震撼你的心靈,讓你找到活著的意義和勇氣。讀餘華的《活著》,震撼,揪心,數度哽咽,任何一種語言都無法形容我當時的心情。我不禁要問:餘華怎麼能用如此簡單的故事梗概刻畫出一個人的一生,而且那麼震撼,為何會引起我如此強烈的共鳴。心情慢慢平復,我迫不及待打開電腦查看餘華的介紹。1960年出生的餘華剛好大我一輪,都屬老鼠。他曾當過牙醫,五年後棄醫從文。我也當過麻醉師,最終被迫下海,現在也靠文字活著。
  • 《許三觀賣血記》:餘華黑色幽默小說的代表作
    中國的黑色幽默黑色幽默是一種絕望的幽默,是人類生活狀態中無意義和荒誕的反響和映射,其實質是以喜劇的形式傳遞和表達出悲劇化的內容。在黑色幽默之下,試圖從俯視的角度、幽默而超脫的精神,視現實的苦痛和困苦為一場滑稽可笑的鬧劇,並回報以不可遏制的慘烈般的大笑,它以幽默的措辭、滑稽的調侃,巧妙地揭示荒誕並徹底暴露出其黑暗的底色。
  • 餘華:人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因而面對生活中的迷茫、陰霾,坎坷時,活著就要忍受歲月裡的平庸、瑣碎、孤獨、痛苦,而只有熬過那段苦難或灰暗的日子,一切都會柳暗花明,活著就有希望,活著就有意義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命運的無常,就一定要讀一讀餘華的《活著》。」
  • 餘華《活著》:人為什麼活著?是為了活著本身
    《活著》是餘華的中篇小說,並且本書獲得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等多種獎項,本書主要講述了福貴這個人的一生,"我"去民間收集民謠時,偶遇了一個垂危的老人——福貴,由福貴講述了他的一生,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
  • 餘華《活著》:人生一世,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為何有人說,白活了
    什麼是活著?活著的終極意義是什麼?或許,不論男女老少談到這個話題,都能掰扯一二。然而,餘華一部《活著》,卻讓讀完小說的人,都默認了這個事實。其實,活著哪裡有人們口口聲聲說的那些大道理,用餘華自己的話來說,「活著跟生活不一樣,比生活更有力量,活著不是喊叫,不是攻擊,而是忍受生活」。
  • 餘華:與現實的荒誕相比,小說的荒誕真是小巫見大巫
    我們仿佛行走在這樣的現實裡,一邊是燈紅酒綠,一邊是斷壁殘垣。滿城霓虹,一個不留神就跌進萬丈深淵。或者說我們置身在一個奇怪的劇院裡,同一個舞臺上,半邊正在演出喜劇,半邊正在演出悲劇,而我們坐在位子上,哭笑不得地看完整場怪誕的話劇,思緒全無……置身我們日日夜夜生活的城市,我們無時不刻不在接受、在看見、在摸索、在找尋。
  • 餘華| 《活著》:感悟生命的脆弱與堅韌!
    人為什麼要活著?活著,只是為了活著本身。「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 深刻解讀餘華《活著》,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沒想到餘華《活著》中悲慘命運的主角福貴在現實中存在。《活著》的主角福貴少年紈絝,娶妻生子,家財因賭博敗光,被國民黨抓去上了戰場,幸而撿回一條命來。中年接連遭遇不幸。他的兒子有慶是第一個死的。人一出生就開始活著,從有父母到有錢財,再到有伴侶子女,可當所有的這一切都失去的時候,我們又為什麼而活?餘華給出了答案: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當人不再活著,那麼以上提到的一切才是真正沒有了任何意義。
  • 《活著》——向死而生,反求諸己
    文學,餘華便是先鋒文學的代表,靠著《十八歲出門遠行》而逐漸聞名,其字裡行間的荒誕還被認為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一股打破傳統,強調自我意識的文學潮流,他被稱為先鋒莫言評價為:「當代文壇上第一個清醒的造夢者」,之後餘華又創作了《鮮血梅花》、《現實一種》等先鋒派作品,其筆法往往冷酷而殘忍,以一種旁觀者的角度無情的揭示社會的黑暗和醜惡,小說內容則通常晦澀難懂,充斥血腥與暴力
  • 豆瓣評分9.3|餘華《活著》: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主人公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磨難,最後所有的親人都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2004年3月,作者餘華因這部小說榮獲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
  • 先讀|餘華: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以及什麼是荒誕
    編者按: 作為在文學與現實中呼喊十年的階段性回望與總結,餘華10年雜文集《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首度結集由新經典出版。1月20日下午,餘華在北京出席了《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首發式。
  • 餘華《活著》在線全本閱讀
    餘華《活著》在線全本閱讀內容簡介  · · · · · ·《活著(新版)》講述了農村人福貴悲慘的人生遭遇
  • 孟京輝《活著》為文學名著改編提供了話劇範本
    舞臺上橫亙著一米見高的一道壩,裡面埋著觀眾看不見的溝壑,於是,戲劇空間除了橫向的上下場門,還可以讓角色在縱向上下出沒。遊戲與儀式、荒誕與寫實、影射與現實、詩性與暴力、漫畫與拼貼……,孟氏實驗戲劇的各種手段,在餘華傳統意義上的敘事結構裡畫龍點睛,穿梭自如。
  • 餘華:寫作時的失控,是我求之不得的
    然後我意識到,虛構的人物其實和現實中的人一樣,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作者應該尊重筆下的人物,就像尊重他生活中的朋友一樣,然後貼著人物寫下去,讓人物自己去尋找命運,而不是作者為他們尋找命運。」餘華在評價他《在細雨中呼喊》這第一部長篇小說時,說出這樣一句話:「寫作時的失控,是我求之不得的。
  • 餘華《活著》:我寫的是真正的希望。確實如此嗎?
    一本讓千千萬萬人看到絕望的書,卻被作者餘華解釋道:我寫的是真正的希望。那麼,確實如此嗎?作為一個冷酷的作者,餘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美好的希望。
  • 餘華長篇新作《文城》推出:在那個熟悉的作家身上,窺見令人耳目一新的一面
    時隔8年,那個寫《活著》的餘華又活了!他的長篇新作《文城》將由新經典·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這距離餘華上一部長篇《第七天》已過去了8年。《文城》繼續在人生、命運、時代等餘華曾深刻挖掘的主題上求索,書寫一個人在命運浪濤裡的尋找,以及一群人在時代洪流中的選擇。在溪鎮人最初的印象裡,林祥福是一個身上披戴雪花,頭髮和鬍子遮住臉龐的男人,有著垂柳似的謙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