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9.3|餘華《活著》: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

2020-12-24 團小暖的嬉笑怒罵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主人公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磨難,最後所有的親人都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2004年3月,作者餘華因這部小說榮獲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

美國短篇小說作家艾米麗·卡特對《活著》的語言、情節,娓娓道來的敘述方法,簡樸優美、未曾雕飾的魅力及小說中關於生、死、命運的內涵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艾米麗寫道:

如果現在要讀一些東西,顯然你應該讀一些永恆的東西。《活著》就是這樣一流的作品。

有人說,餘華的《活著》本質上不過是對悲劇的大量堆砌,通過對主人公的折磨與玩弄來引起讀者的同情與悲憫,吸引人們的眼球。

我認為,這種說法太過膚淺,他對那些白紙黑字上勾勒出的人生起起伏伏的體會太過浮光掠影,不過是讓悲劇短暫地擊中自己的內心,然後就拋之腦後,從表層來抨擊《活著》。

故事的開篇寫著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活著本身究竟是什麼?沒有一個標準確切的答案。

當我們聽著故事的敘述者——福貴,將自己的經歷娓娓道來,感覺著他活著的狀態一點點變化:

年少無知時,萎靡地活著,無視妻子的艱辛,無視父母的關切,無視現實的責任;

風雲突變後,掙扎地活著,戰場上經歷生存的殘酷抗爭,生活中面臨活著的底線挑戰,情感上體會為父為夫角色的重擔;

看盡生死後,麻木而樂觀地活著,無牽無掛,無欲無求。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我們會發現,活著是一種狀態,僅僅是一個名詞,悲慘抑或苦難、悽涼、無奈都無法展現它的全貌,可是哪怕是其中一方面我們都無法深入觸及。

小說以時間為主線,講述了福貴如何從遊混於社會的闊少爺到一無所有的佃農,如何從無所事事的「敗家子」到持家生活的「頂梁柱」,如何從淡漠親情到飽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苦痛。

作者對於「死亡」的安排極其巧妙,通過一系列的「死亡」來表現「活著」的手法,讓人拍案叫絕。

父親的死第一次把他從生活中喚醒,使他開始謀求自己的生活;

老全以及傷員們的死使他開始了解到戰爭的殘酷,生活的殘酷,更體會到家的溫暖;

就在他與家人團聚之時,母親的死引發了他深深的自責,也讓他剛剛回到故鄉狂喜的心跌落谷底;

就在一切趨於平靜的時候,兒子「有慶」的死再次給了這個家庭以沉重的打擊;

人近暮年,就連唯一支撐他活下去的希望——孫子「苦根」,也離他而去,死因是撐死的……這些看起來近乎荒謬的情節,是當時人們生活中的各種遭遇,集中反映在主人公福貴的身上:生活的疾苦,親人的離去……一次又一次地體會著從天堂直墜入地獄的感覺。

故事的前半部分,福貴以少爺的身份登場,吃喝嫖賭,敗光家中100多畝土地和祖傳的房產,一言不合就暴打懷孕的妻子家珍。

這樣的人渣無論日後如何落魄、如何悽涼想必也是激不起讀者半點同情的。

然而,當我一口氣讀完合上書時,我的確沒有同情,因為這毫無意義,有的只是壓抑,是濃厚的壓抑。

餘華是一個冷酷的作者,不動聲色地用他冰冷的筆調讓我們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敗和艱難,繼而又虛情假意地給我們一點點美好的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溫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

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再縈繞他們的時候,他絲毫沒有猶疑,鐵青著臉讓自己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驚覺原來命運竟如此作弄人。

全文通篇平鋪直敘,沒有煽情,沒有修飾,這是餘華一貫的手法。但是在平淡直白的語句後我卻能清晰地感受到冷酷和殘忍。

福貴所有的親人接二連三的離去,每一次的死亡都是一個濃厚的悲劇。我意識到了壓抑的根源所在,那就是無法將這一切怪罪於任何人或者事之上。

個人的命運在時代的洪流面前不堪一擊。

書中沒有所謂的"壞人",每一個人物都勇敢地面對殘酷的現實、都在盡力地活下去。但迎接他們的卻是生活一個又一個無情的打擊。

當福貴決定洗心革面、好好生活後,去城裡給母親請醫生,被抓了壯丁;

當有慶在學校中因跑步受到老師的賞識後,被抽乾了血而死;

當鳳霞好不容易嫁給了一個可靠的男人後,死於難產。

當福貴決定和外孫苦根相依為命、延續香火後,苦根吃豆子被撐死。

再活一會兒試試看,或許一切都會有轉機。

似乎是變好了一點哦!

騙我的,生活還是這樣狗屎。

我無法再像一開始那樣評判福貴,將他的不幸歸結於活該。

魯迅先生說人與人的悲歡並不相通。

這世界上也從未有過「感同身受」這回事。沒有當事人的親身經歷,旁人的語言都顯得蒼白與無力。

有人曾問:「這個世界對我到底是深情的,還是無情的?」

有人回答說:「世界並不認識你,它是無意的。」

如果有人問我:如果你是福貴你能挺過這麼多苦難,繼續活著嗎?

我想我是不能的。

但是如果我真的成了福貴,可能也是這樣活著。

就如著名的香港女星惠英紅所說:到如今這個年紀,我已經習慣了我的人生充滿遺憾。

相關焦點

  • 餘華《活著》:直擊人生的苦難,才是活著的意義,活著就有希望
    這是餘華在《活著》中的感慨,是啊,你自己感受到你活著的意義與偉大,你才真正地活著。從小在太平間長大,見慣血肉的他高考落榜後從醫上世紀80年代掀起「先鋒文學」潮流的當代小說家——餘華。餘華迷戀死亡,著迷血肉,所以他的作品中充斥著死亡、苦難的氣息,這也成為他作品中豐富內涵的主題。高考落榜,父親安排他去做了牙醫,5年之後再也不想做了,於是專心寫書,也是5年,寫了投,投了退,退了寫,如此往復。一直以殘酷為基礎,憤怒和叛逆逐漸佔據了餘華整個人的狀態。
  • 《活著》|以笑的方式哭,活著就是承受,鳳霞的苦難說不出
    餘華與《活著》《活著》寫的就是關於苦難的故事。這苦難太悲情,打動著讀者的內心世界,那強大的撞擊像火山裡的巖漿突然奔湧而出,然而這悲傷,這苦難,餘華卻硬生生地壓縮進了寂靜。一切血雨腥風,都出奇地冷靜。一切生與死都平淡如水。
  • 段子也幽默丨餘華《活著》就是一本段子集
    餘華《活著》就是一本段子集。01沒有什麼比時間更具有說服力了,因為時間無需通知我們就可以改變一切。02外人看來是悲劇,可當事人只拿它當一段人生。09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時間。10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11一個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麼也活不了。
  • 餘華《活著》:我寫的是真正的希望。確實如此嗎?
    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再縈繞他們的時候,餘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著臉讓自己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我承認那天深夜點了燈讀它的某個瞬間老淚縱橫。02最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來;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走03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
  • 餘華《活著》10句經典語錄:人生的道理,越早明白才越好
    《活著》這本書應該很少有人沒看過,一個又一個人的死亡,苦難的波濤一波又一波接著湧來,是死的絕望,更是生的希望,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作者餘華年輕的時候,曾得了一個去民間收集歌謠的職業,就在那一年的鄉間,他遇到了這位名叫福貴的老人
  • 餘華《活著》裡最經典的22句話,句句扎心!
    3.老子就是啃你家祖墳裡的爛骨頭,也不會向你要飯。4.女人都是一個心眼,她認準的事誰也不能讓她變。5.活著是自己去感受活著的幸福和辛苦,無聊和平庸;倖存,不過是旁人的評價罷了。7.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著,靜靜地活著,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8.被命運碾壓過,才懂時間的慈悲。9.最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來;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走。
  • 餘華《活著》: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餘華 重溫餘華經典《活著》,忍不住落淚:人的一生究竟要經歷多少苦難,才能堅定生之希望?餘華說過,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時間。誠然,人只有向死而生、反求諸己,方能自我超然與救贖。
  • 餘華《活著》裡最經典的20句話,句句直戳人心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
  • 餘華《活著》:即便不能活著離開,也得給自己找條「活路」
    以前讀餘華老師《活著》這部小說,只是覺得主人公太苦了;最近再讀這本書,發現了一個道理:即便不能活著離開,也要給自己找條「活路」。他不再貪戀風花雪月,也不再熱衷不勞而獲,在田地裡,踏踏實實一步印下一個腳印,真真正正活出了體面。·明白的活著餘華說:「我再也沒見過像富貴這樣令我難忘的人,對自己的經歷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講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
  • 讀餘華《活著》有感,有時候活著也是一種幸福!
    你身上所體現的是對活著的堅持,一種最樸實的情感,中國近70年所發生的災難都一一發生在你和你的家庭中。於小說本身來說你是不幸的,但是作者餘華卻用冷酷的筆墨將你塑造成了一個存在的英雄。 當小說結束時,活著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
  • 餘華的《活著》告訴了我們什麼?人生的3個層次,越早明白越好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主人公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於是,「我」們並腿並肩地坐在大樹下,富貴開始給「我」講述他坎坷的一生。
  • 餘華《活著》:人為什麼活著?是為了活著本身
    《活著》是餘華的中篇小說,並且本書獲得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等多種獎項,本書主要講述了福貴這個人的一生,"我"去民間收集民謠時,偶遇了一個垂危的老人——福貴,由福貴講述了他的一生,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
  • 餘華:你讀過《活著》,但並不知《活著》創造的奇蹟
    小餘華搬一把小凳坐在自己門口,看著他們一邊哭一邊互相安慰。家裡沒有衛生間,只能去醫院上衛生間。每次上廁所的時候,一定要經過太平間,太平間沒有門,男女廁所也沒有門。一旦裝上木門,就被人半夜裡扛走,回去做家具了。餘華還常常跑去太平間睡午覺,一覺醒來,異常涼爽。後來他讀到海涅一句詩:死亡是涼爽的夜晚。驚覺酷像自個在太平間睡午覺的感受。
  • 《活著》一書中的經典語句 終歷經世間滄桑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訴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 餘華活著震撼揪心從痛苦到快樂,任何人都能從中找到活著的勇氣
    相信它也一定能震撼你的心靈,讓你找到活著的意義和勇氣。讀餘華的《活著》,震撼,揪心,數度哽咽,任何一種語言都無法形容我當時的心情。一次去機場,忘了帶書,無意中瞟到了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於是就買了一本抽空讀了讀,覺得寫得不錯,語言樸實,故事接地氣。那是我跟餘華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印象中他寫的《活著》知名度非常高,可我不太喜歡湊熱鬧,更不喜歡追星。
  • 每日閱讀 | 餘華《活著》經典語錄摘抄
    3、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4、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5、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6、人類無法忍受太多的真實。
  • 2018年·讀書筆記·第50本·餘華《活著》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餘華說他寫作的緣起:「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
  • 好書大家讀·《活著》
    好書大家讀,今天我向大家推薦的是餘華的《活著》。這部小說沒有華麗的語言,只有娓娓道來的事實,更或是描寫一個人跌宕的一生。從紈絝子弟到淳樸厚實的農民,家道隕落早已註定了他以後的人生,人生對他而言,「窄若手掌又寬若大地」。
  • 夜思|豆瓣評分9.0:活著的意義,就是好好活著
    小年說:近日,一部熱映的動畫電影評分居高不下。反向勵志的操作,讓不少人反思起活著的意義。你有過「哇!活著真好」的瞬間嗎?如一條影評所言,當你愛上生活那一刻,就找到了激活生命的火花。推薦給你,靜夜思。豆瓣評分9.0:活著的意義,就是好好活著來源:陳海賢 | ID:haixiansalt作者:陳海賢前幾天和家人一起去看了一部暖心電影。影片探討了一個有趣的主題:如果你為一個熱愛的目標奮鬥了大半生,為它吃很多苦,受很多累,做了很多犧牲。而就在這個目標實現的前夜,你死了,你會怎麼看待自己的人生?
  • 餘華的《活著》告訴我們,活著,就是在死亡與苦難中笑著感受幸福
    當代作家餘華的長篇小說《活著》,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殘忍的底層社會苦難人生的生存圖卷。閱讀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次心靈遭受苦難與死亡之旅的洗禮。這部小說展示給讀者的,是一個苦難與死亡的故事,是一個人在無法改變的苦難歷程中,面臨一次一次死亡而含笑活著的悲劇。閱讀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是一次靈魂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