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看到《活著》這本書時,我在想,為什麼是活著?難道作者是在人生失意時渴望活著,但是我錯了當我真正讀完這本書時我最大的感觸是,堅持為自己活著,不畏苦難,用行動去擁抱明天。其實有時候 或者也是一種幸福!
打開了這本精簡版的《活著》最先映入眼前的是作者的自述。緊接著我看到是作者和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徐福貴的交談。老人福貴是本書的主人公。他的經歷是時代的變化和命運的安排。讀完這本書,我有一種和主人公相談的衝動,我真心的想當面告訴他:你所處的時代是中國社會急劇變化而不安靜的年代,希望你在歷盡萬千磨難之後,能夠安享晚年。你身上所體現的是對活著的堅持,一種最樸實的情感,中國近70年所發生的災難都一一發生在你和你的家庭中。於小說本身來說你是不幸的,但是作者餘華卻用冷酷的筆墨將你塑造成了一個存在的英雄。
當小說結束時,活著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對此我一個深刻的認識,在那個物資貧乏,戰亂不斷的年代,福貴經歷了多於常人的苦難、貧窮、死亡交織,伴隨著他的一生,但是他卻堅持活了下去,小說中福貴以第一人稱講述了自己的人生經歷,而作者卻成了他的觀眾,他曾經有一個殷實的家庭,那種優越的生活和輸光家產所帶來的落差感被迫讓他只有活著才有可能東山再起,在他所經歷的苦難中,他卻有著自己的幸福和歡樂,被強迫抓走當兵,順利地離開,他始終相信自己有著最好的妻子,最好的子女,最優秀的女婿和外孫,還有那隻答應外孫苦根所買的一隻將死的老牛來陪伴他,一起生活的朋友們,生活的點點滴滴,同時他也慶幸自己不是那個可能是自己而又不是自己被槍斃的地主龍二,在苦難中所經歷的幸福感,讓他有著對活者最真實的渴望,借用餘華的一句話來說,就是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事物來活著。也許這就是活著的意義。
我依然認為,題目活著這個詞語本身就充滿著巨大的生力,它本身是積極向上的詞語,不同於那些帶有限定的標題。餘華用活著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或者本身就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但是餘華卻用徐福貴這一個人折射出了中國社會最底層人民是如何熬過來的?我認為活著不僅僅是忍受苦難,堅韌不屈更是對生活的一種尊重。越是艱難地活著,才越能體會到活著的本質。
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已不再是戰亂、貧窮而更多的是安逸,富足但是我們依然需要活著,你可以選擇或者優雅,也可以選擇卑微的活著,但是相對於那些已經死去的人,或者本身就是有一種巨大的誘惑!因此我們更希望的是能夠創造更加美好的條件,優越的活著。借用餘華的一句話說:人是為活著本身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世界真的是多變的,你只有更好的努力,才會知道,這個世界上有許多許多的人在為自己的生活奔波,努力,也許活著真正的意義就是,做一個有時刻準備的人,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明天會是怎樣的。你每天必須奔跑,必須為生活奔波,當你晚上躺下時,你會想到的是明天,又是需要努力的一切,這就是生活,這個世界上每個階層的人,都會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但是都是為了活著,有許多人優雅的活著,有許多人活得並不是那麼的從容淡定,但是許多人在這種生活的變化中體驗到了活著的意義。你永遠不會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也許明天是光明,也許是未知的災難,但是為了生活,為了活著,你必須努力,這就是人生。
「生命是有尊嚴的,我們應當尊重生命,即便面對再多的苦難,也應該努力地繼續活著。」這才是《活著》讓我真正感動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