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活著》:親手埋葬所有親人,福貴平凡的一生,讀來令人動容

2020-12-20 博書

餘華是早期中國先鋒小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是餘華自己,卻不承認「先鋒作家」這個身份。相對而言,他更認同自己筆下具有普世意義的悲憫。偉大的作家,對於苦難以及苦難中的人,天生具有一種悲憫,餘華正是這樣的作家之一,而《活著》一書也正是這一悲憫的體現。

《活著》這本書是餘華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餘華所塑造的「福貴」這一普通的農民形象,感動了無數人。餘華寫作這個故事的初衷,是受到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的啟發。這首民歌中,講述了一個在生活苦難中百般掙扎卻依然熱愛生活的老黑奴。餘華深受觸動,因此將這個故事安排在中國獨有的農村敘事背景之下,便有了我們讀到的《活著》這本書。

餘華寫《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樂觀的態度。這其中的精髓,其實與那首美國民歌所傳達的內涵如出一轍。小說的主人公福貴,生在民國時期,少年時期的福貴不學無術,遊手好閒。他就像是一個蛀蟲一般,對社會,對家庭都毫無用處;不僅沒有用處,而且還有害處。

為了能夠讓他收一收心思,父母給他安排了一樁美滿的婚姻,娶了家珍為妻。但是福貴並不知道愛情是何物,也不知道責任是何物,他依然遊手好閒,吃喝嫖賭。終於在一場別人預設的陰謀中,他輸光了全部的家產。為了還債,他的父親賣光了所有的家產,最後被氣死了。

父親的死亡,以及家庭的敗落,還有妻子的離去,一瞬間一個完整的家庭支離破碎,福貴在完成了人生意義上的一次蛻變。他沒有了公子哥的做派和風氣,反而學會了當農民,給別人當傭工。

妻子家珍在回娘家三年之後,又回來了。回來時,帶了一個小男孩回來,也就是福貴的兒子有慶。一家人終於團聚在一起,雖然日子過得很辛苦,但是福貴卻感到很滿足。這種充實而圓滿的幸福,是他在家道中落前從未體會過的。

但是好景不長,福貴在去給母親抓藥的路上,被抓了壯丁。從此一去,經歷了了戰場上的生死,兩年之後才回到家裡。此時,他的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一個人拉扯著兩個兒女,可想而知日子過得有多艱難。更為不幸的是,福貴的女兒鳳霞因為一場高燒,變得又聾又啞,福貴死裡逃生回到家裡,首先見到的就是聾了的女兒鳳霞和兒子有慶,他抱著鳳霞和有慶,大哭起來,心中有無限的歉疚。

只要回來了,就什麼都好。一家人又團聚在一起,福貴依然很感激這樣的生活。但是一個人,一個家庭在時代的浪潮中,猶如草芥一般飄搖無力。因為大饑荒,全家人都吃不飽飯,看著兩個兒女忍飢挨餓,福貴心中難過至極。甚至為了活下去,和妻子家珍商量著,忍痛將女兒鳳霞送人。

最終,鳳霞抹黑回到了家裡。這一次,福貴再也沒能忍心將女兒送走。靠著家珍從父親那裡借來的一小袋米,全家人終於熬過了艱難的饑荒年月。

兒子有慶九歲了,正在讀書的年紀。然而可悲的是,有慶為了給縣長夫人輸血,被醫生喪心病狂地抽血抽死了。福貴要去找縣長算帳,卻發現他是自己曾經一起出生入死的戰友春生。福貴心中的憤怒和哀戚難以宣洩,福貴想哭,但是哭不出來。他背起自己的兒子有慶往家裡走,地上的月光像鹽一樣是白色的。

有慶的死,對於整個家庭而言都是沉重的打擊。家珍的病,也因此變得更加沉重;福貴更是一夜之間,老了很多。但是生活的不幸,還未遠離這個可憐的家庭。

女兒鳳霞好不容易找了一戶好人家,嫁給了偏頭的二喜。可是,鳳霞卻最終因為生孩子難產而死;一雙兒女的接連離世,讓作為母親的家珍無力承受。最終,家珍也離開了。

福貴的妻子,兒女都離他而去。他只有一個女婿二喜,和一個外孫苦根。不幸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女婿二喜在工地上出了意外死了。已經年邁的福貴,拉扯著幼小的外孫苦根,爺孫倆相依為命。

悲劇壓得人喘不過氣來。最終,苦根長到七歲這年,因為吃豆子被噎死了。福貴悔恨交加,可是無力回天。這一切,都是他應該承受的命運。

小說的最後,福貴和一頭同樣叫福貴的老牛相依為命。他什麼都沒有了,只剩下對於父母,對於妻子,對於一雙兒女,還有女婿和外孫的回憶。在耕田時,福貴一遍一遍地叫著他們的名字,以此來證明他們曾經在自己的生命中存在過。

魯迅先生曾說:「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福貴被生活和命運一次又一次地蹂躪著,然而,在每一次的命運的捉弄和生活的折磨下,他都選擇了忍耐,選擇忍受苦難,活著成了他的信念。正如餘華在《活著》的韓文版自序中寫的那樣:「《活著》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痛,就像中國的一句成語:千鈞一髮。」徐福貴的一生,是忍耐的一生,千鈞一髮,為活著而活著!

福貴從富家少爺變成了窮光蛋,他的生活本應該戛然而止,但是他接受了命運的安排,也接受了自己折騰的這個結果,心甘情願地當了農民。後來被抓了壯丁,在戰場上福貴也在為了活著而掙扎,他不想死,他想著能夠和妻子,兒女團聚。正是這樣的希望和信念,支撐著他在戰場上死裡逃生,最終回到了家裡。

「一想到今生今世還能和我娘和家珍和我一雙兒女團聚,我又是哭又是笑,瘋瘋癲癲地往南跑。」

一家團聚,多麼淳樸的願望,人類心中不可避免地渴望一個家,「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忍耐,讓徐福貴活下去,獲得了最簡單的滿足。活著,是他最純粹的願望,忍耐,讓他能活著,回家。

而當徐福貴到家時,母親已經病逝了,而女兒鳳霞也因為高燒變得又聾又啞,看到鳳霞的笑容,福貴的心跟針扎一樣,他一遍又一遍地對自己說「我回家了」。他承擔起了作為父親的責任,給自己的人生,以及這個搖搖欲墜的家庭帶去了一絲希望。

此時福貴的活著,不僅僅是自己的活著,也是為了妻子,為了子女能夠更好地活著。他像任何一位普世意義的父親一樣,愛自己的兒女,他也像任何一位普世意義的丈夫一樣,愛自己的妻子。

「我的一雙兒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慶死是別人生孩子,鳳霞死在自己生孩子。」

同一間醫院,同一間小屋,徐福貴白髮人送黑髮人,送走了兒子又送走了女兒,何其可悲!然而當一雙兒女都因為意外而離開,福貴依然堅強地活著。他選擇忍耐生活帶給他的苦難,而不是被這苦難所摧毀。

妻子在三個月之後,也離他而去;女婿二喜、外孫苦根也離他而去。福貴親手埋葬了所有的親人,他忍受著生離死別的痛苦,依然執著地活著,他沒有絕望。

福貴在自我講述:「我是有時候想想傷心,有時候想想又很踏實,家裡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親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擔心誰了。」

此時福貴的「活著」,不再是他本身的活著,而是所有離他而去的親人的一種延續。餘華做了一個細節處理,福貴在耕田時,會一遍一遍地叫著妻子、女兒、兒子、女婿、外孫的名字。這喻示著,只有福貴活著,才能證明他的妻子、女兒、兒子、女婿、外孫曾經活著,留下了屬於他的幸福和記憶。

福貴一個人孤零零的,像孤魂野鬼一般地在世界上飄蕩,然而他沒有選擇一死了之,而是選擇了忍耐,任由時間一年又一年的流逝。最後陪伴他的,只有一頭同樣叫福貴的老牛。其實福貴,已經死了,那頭同樣年老的老牛,才是他的延續。

福貴和老牛一樣,都是在苦難人生中摸爬滾打過來的,有著對活著的堅持。老牛不會因為生活的折磨而選擇自殺,而徐福貴也是同樣如此,不會因為生活的打擊而選擇自戕。他們的骨子裡,流淌著忍耐的血液。

縱使在苦難中,他們仍舊保持對生活的希望,活著。忍受肩上的壓力和責任,自己做自己人生裡的光,千鈞一髮而發不斷。

「活著」是生命的個體化情結,同時是人類的普遍現象。有人說,福貴為了活著而活著,他生命的價值實際上已經喪失了。但是,如果連活著都做不到,又哪來的生命價值呢?餘華在《活著》的韓文版自序裡寫道:

「活著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忍耐,有時候也是悲劇人生中的溫情;忍耐,是對生活磨礪的從容。福貴是萬千農民中普普通通的一個,他的堅韌與活著,正是我們對於生命本身最為質樸的感動之處。

秋涼好讀書,推薦餘華《活著》這本書,僅需28元,就能讓我們領會到活著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帳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讚~

相關焦點

  • 活著是為了什麼?看到埋葬了最後一個親人的福貴,我找到了答案
    整個故事裡,死神總是毫不憐惜地將福貴生命裡的美好一次又一次地毀滅在他面前,也一次又一次地毀滅給我們這些讀者看。故事最後,所有的親人都離世了,只剩下年邁的福貴,陪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時不時地回憶那些算不上幸福的過往。很難表達清楚,看完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但總歸不會太愉快。雖然,所有人都知道,人生在世,生老病死,在所難免。
  • 集苦難於一身的富貴失去所有,活著意義何在?餘華戳穿了真相
    直到近來,才讀了餘華的原著,沒想到這竟是我讀的最艱難的一本書,雖然它篇幅不長,可要是你和我一樣,看兩頁眼睛就蘊滿淚水,得偷偷拿紙巾擦掉,然後關掉屏幕緩好一會才能繼續看下去,我想你也不會很快看完。一個個親人在身邊離去,自己的雙手埋葬了一具具熟知的屍體,這樣也好,「我有時候想想傷心,有時候想想又很踏實,家裡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親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擔心誰了。」
  • 餘華《活著》:一本道一生,人到底為什麼活著?
    福貴的一生,跌宕起伏,從家財萬貫變得一窮二白,他雖然活著,卻見證了身邊每一個親人的離去,並親手埋葬了他們。乍看這是一個妥妥的人生悲劇,所有苦難均在福貴一個人身上反覆疊加,細品後發覺悲情有之,溫情亦有之。我們不禁追問,人到底是為什麼活著?
  • 餘華的《活著》福貴到底是扮演了一個什麼角色?
    《活著》是餘華的一篇長篇小說,小說中的主人公富貴是民國時期的一個地主家的少爺,年輕時由於嗜賭放蕩,輸進家財,接著富貴便開始邁入了一段艱難的歲月。這部小說很吸引我的一點就是作者對主人公形象的刻畫很生動,富貴所扮演的角色令人記憶深刻,以下幾點是我分析的富貴的人物形象。
  • 福貴死了5位親人依然活著,人為什麼活著?餘華這樣告訴你
    一直覺得餘華是一個冷靜到近乎「殘忍」的作家,在他多數的作品裡,充斥著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苦難和死亡,以旁觀者的角度平靜地敘述悲慘的故事,不添加任何渲染,比如《活著》裡,福貴對書中的「我」講述親人的相繼離逝時,語調也是很平和的,仿佛在說一個不相關的他人的故事,巨大的苦難卻一下下凌遲著讀者的內心,不忍卒讀。
  • 餘華:人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因而面對生活中的迷茫、陰霾,坎坷時,活著就要忍受歲月裡的平庸、瑣碎、孤獨、痛苦,而只有熬過那段苦難或灰暗的日子,一切都會柳暗花明,活著就有希望,活著就有意義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命運的無常,就一定要讀一讀餘華的《活著》。」
  • 《活著》:家破人亡卻能笑著活下去的福貴,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活著》《平凡的世界》《紅樓夢》這三本小說,是我反反覆覆讀,且常讀常新的文學作品。年少輕狂的時候閱讀它們,往往浮光掠影,只是採擷了一個又一個的故事而已。人到中年,有過追尋的迷茫,有過生存的掙扎,有過情感的困頓,慢慢開始理解人生。
  • 餘華活著震撼揪心從痛苦到快樂,任何人都能從中找到活著的勇氣
    相信它也一定能震撼你的心靈,讓你找到活著的意義和勇氣。讀餘華的《活著》,震撼,揪心,數度哽咽,任何一種語言都無法形容我當時的心情。一次去機場,忘了帶書,無意中瞟到了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於是就買了一本抽空讀了讀,覺得寫得不錯,語言樸實,故事接地氣。那是我跟餘華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印象中他寫的《活著》知名度非常高,可我不太喜歡湊熱鬧,更不喜歡追星。
  • 餘華《活著》:人生一世,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為何有人說,白活了
    電影版《活著》,在小說原有基礎上做了藝術上的加工,在影片結束後,不至於讓人感覺到絕望,給了老人富貴一個旁觀者能接受的結局。但是,翻看小說原著,總有讀者埋怨餘華太狠了,太能折磨人了,如何狠下心如此對待一個孤老頭,讓他自己親手送走了每一個自己的親人。小說的結尾,老人富貴對老牛說,「今天友慶、二喜耕了一畝;家珍、鳳霞更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還小都耕了半畝。
  • 餘華《活著》:福貴一家幾口都去世了!他為什麼還孤獨的活著?
    今天讀了麥家的《人生海海》,忍不住又去重讀了餘華的《活著》,依舊是忍不住的唏噓不已,為著書中的人物的苦難經歷而難過,也為自己尚且擁有安穩的生活而自足。01 餘華筆下的福貴人物原型是誰?在這樣的心態下,餘華偶爾聽到了一首美國的民歌《老黑奴》,在那首歌中老黑奴雖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後離他而去,但他依然友好地面對這個世界。餘華特別感動,於是就寫下了令我們潸然淚下的小說《活著》。
  • 《活著》福貴:失去所有親人,卻依舊好好地活,熬過苦難終成英雄
    說到《活著》,不得不談及兩個人,一個是作者餘華,這部作品讓他登上了文壇巔峰,第二個就是小說主人公福貴,他的悲慘經歷,看一遍,讓人深省一遍。如果單從故事情節來看,小說並不曲折,甚至有一點簡單,僅僅是一個叫福貴的農民的人生自述,但也正是因為福貴這個獨特的人物,《活著》激起了讀者強烈的反響。
  • 《活著》讀後感:就這樣活著之福貴
    我花兩天下班的時間讀完了餘華的《活著》,靜靜的聽著福貴講述自己的這一生。這苦難的一生。作者在序中寫道,他寫下《活著》就是想寫出人對於苦難的承受能力,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 餘華的《活著》告訴我們,活著,就是在死亡與苦難中笑著感受幸福
    當代作家餘華的長篇小說《活著》,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殘忍的底層社會苦難人生的生存圖卷。閱讀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次心靈遭受苦難與死亡之旅的洗禮。這部小說展示給讀者的,是一個苦難與死亡的故事,是一個人在無法改變的苦難歷程中,面臨一次一次死亡而含笑活著的悲劇。閱讀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是一次靈魂的震撼。
  • 餘華《活著》:講述3個人生道理,告訴你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福貴究竟是為了什麼而活著?他曾擁有良田百頃、深宅大院,然後在賭博中喪失殆盡。
  • 餘華《活著》10句經典語錄:人生的道理,越早明白才越好
    《活著》這本書應該很少有人沒看過,一個又一個人的死亡,苦難的波濤一波又一波接著湧來,是死的絕望,更是生的希望,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作者餘華年輕的時候,曾得了一個去民間收集歌謠的職業,就在那一年的鄉間,他遇到了這位名叫福貴的老人
  • 餘華《活著》: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餘華 重溫餘華經典《活著》,忍不住落淚:人的一生究竟要經歷多少苦難,才能堅定生之希望?餘華說過,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時間。誠然,人只有向死而生、反求諸己,方能自我超然與救贖。
  • 看看莫言、王朔是怎樣評價餘華寫作的?
    餘華的悲慘世界,告訴你活著的意義《活著》是一本讀起來令人印象深刻,且深感悲痛的小說。猶記第一次讀《活著》時,很多地方都是哭著讀完的:慘,主人公福貴一家悲慘至極……苦難是餘華小說的一大主題,《活著》中福貴的一生承受著巨大的苦難,父親糞缸上掉落摔死、母親重病身亡、妻子生病而死、兒子獻血過多而死、女兒產後大出血死亡等等。
  • 餘華《活著》:最經典的20句話,句句都有深意,值得讀一讀
    餘華經典長篇小說《活著》,講述的是主人公福貴的命運歷程。富貴和他的親人,就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們沒有抗爭和掙扎,只是被動而無奈的活著。而富貴,活著,更像是為了看著身邊的人一個個在不同的生存狀態下死去。
  • 《活著》:透過福貴從富貴到貧窮,再到形單影隻,餘華想說什麼
    《活著》是餘華的代表作,這部小說讓餘華獲得了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據餘華說,小說的靈感來自於他聽過的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裡的老黑奴經歷了苦難的一生,家人都離他而去,但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這首歌讓餘華萌生了寫一篇小說的想法,這也就有了《活著》裡福貴的悲慘人生。
  • 餘華《活著》:人一生要明白的三個道理,越早知道越受益
    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命運的無常,就一定要讀一讀餘華的《活著》。」因為這本書裡,藏著三個深刻的人生哲理。越早知道越受益活著,要學會珍惜小說中的主人公福貴,出生在富裕的地主家庭,從小衣食無憂,就連上學都要人背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