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活著》,不得不談及兩個人,一個是作者餘華,這部作品讓他登上了文壇巔峰,第二個就是小說主人公福貴,他的悲慘經歷,看一遍,讓人深省一遍。
如果單從故事情節來看,小說並不曲折,甚至有一點簡單,僅僅是一個叫福貴的農民的人生自述,但也正是因為福貴這個獨特的人物,《活著》激起了讀者強烈的反響。
福貴曾經也是一個讓人羨慕的闊少爺,但因為嗜賭成性,遭人算計,導致家業全失,成為了一個一文不名的人。
而後,自己被抓了壯丁,母親病逝,兒子為縣長夫人輸血意外死亡,女兒難產去世,女婿被砸死,外孫吃豆子被撐死,妻子也病重離開......
接二連三的打擊讓尋常人怎麼能承受得起呢?但福貴不同,他失去了所有親人後,卻依舊好好的活著,苟活屈服,淡然接受。
福貴的父母是愛他的,他的母親,凝縮了中國傳統母愛對愛子濃濃的親情,一直維護著他,他的父親,雖然怒斥他紈絝的行為,但即便他敗掉家產,仍然為他收拾殘局。
當父母離世,福貴就死了嗎?在書裡,活著,和父母無關。
福貴子女雙全,更有著質樸的孝念,女兒鳳霞的人生長一些,所作所為,表現了她的乖巧,兒子有慶在他短暫的人生裡,足矣證明是個正常懂事的孩子。
當子女離世,福貴就死了嗎?在書裡,活著,和子女無關。
福貴的愛情,是一份真正的愛情,紈絝少爺,純真女學生,茫茫人群一眼,看上了就是你,更難得家珍賢良淑德,任勞任怨伴他一生。
可家珍離世,福貴就死了嗎?所以在書裡,活著,和愛情無關。
活著,與這些都沒有關係。
是什麼讓福貴好好的活著?
1、自身原因
在中國,存在一種思想:一個人的厄運完全是自作自受的結果。在福貴身上,這句話似乎體現的淋漓盡致。
一個個親人相繼離去,他相信這是自己的報應,在死亡和宿命之間,他選擇了後者,也選擇了活著,這或許就是原因,也是這個角色存在的本質因素。
2、受到兩個女人的影響
在福貴的一生中,有兩個重要的女人,一個是母親,一個就是妻子,當他輸光錢回家,遭到父親的辱罵時,善良的母親和妻子溫暖了福貴的心。
母親說:人只要活著高興,窮也不怕。妻子說:只要你以後不賭了就好了。兩個女人的一句話,讓福貴感覺到了生命的意義。
3、精神的支持
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就是一個擁有精神支持的人,而福貴也和阿Q有異曲同工之處,全靠精神而活。
4、性格的使然
君子坦蕩蕩,一個堂堂君子怎麼會選擇死亡呢?只有懦弱膽小的人才會逃離,所以福貴在生死的問題上,抱著「好死不如賴活著」的態度,選擇了活著。
我們常說「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幾個人呢?而福貴不一樣,他做到了,他熬過了苦難,成為了真正的英雄。
就命運而言,休論公平,但對於不公平的命運,沒有讓福貴一蹶不振,他依然保持著享受生活的快樂,這樣的形象,無疑會給我們帶來同頻共振,會給沉悶的現實帶來溫暖的光亮。
每個人都是經歷苦難的福貴,或者每個人的身邊都有一個福貴這樣的人,沒有誰的生活是一帆風順的,人活一生,總是要經歷坎坷的。
這些或許就是福貴的魅力,也是《活著》的魅力。
當我們鬥不過命運時,不妨想一想福貴,誰不想活出一個有意義的人生,但活著本身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只為活著而活,不為活著以外的任何事物活著。
多年之後,重溫這部《活著》,依舊感嘆餘華荒誕又大膽的想法,他將福貴的生活寫成了史詩,不過10餘萬字,卻飽含人在苦難面前的抉擇。
回歸生活,人性在苦難面前是最為真實的,當我們衝破黑暗後,心靈才能得到淨化,靈魂也會得到洗禮,生命永不停息,生活還要繼續。
每一個想要參透生命真諦,換種思維看未來的人,都應該讀一讀《活著》,28塊錢,不過一杯奶茶錢,看透生活就是苦難交織著幸福。
有需要的朋友,點擊下方商卡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