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貴死了5位親人依然活著,人為什麼活著?餘華這樣告訴你

2020-12-20 沁說

一直覺得餘華是一個冷靜到近乎「殘忍」的作家,在他多數的作品裡,充斥著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苦難和死亡,以旁觀者的角度平靜地敘述悲慘的故事,不添加任何渲染,比如《活著》裡,福貴對書中的「我」講述親人的相繼離逝時,語調也是很平和的,仿佛在說一個不相關的他人的故事,巨大的苦難卻一下下凌遲著讀者的內心,不忍卒讀。

「有慶死了,我唯一的兒子死了」

有慶是個生來就苦命的孩子,在福貴賭輸偌大的家業後一貧如洗的境況下降臨人世。有慶沒有享受過一天安逸的日子,很小的時候,就負責照料家裡養的羊,每天中午要從學校往返三個小時回家割草餵羊,福貴和妻子家珍、女兒鳳霞需要掙工分吃飯,沒有有慶割草,羊就會餓死。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有慶懂事,善良,為了不把媽媽做的布鞋走壞,無論寒冬酷暑,都是光著腳上學,到了學校再穿上。長期的來回奔走鍛鍊出他卓越的奔跑能力,在校運會上,有慶光著腳跑了第一名,體育老師想培養有慶長跑。

有慶因為跑得快,把自己的命丟了。縣長夫人產後大出血,需要輸血,動員學校的孩子們去獻血,有慶知道可以幫助別人,跑得飛快,第一個來到了醫院。有慶是被醫生抽了太多的血而死的,這個實誠的孩子,即使頭暈還咬著牙齒忍受著,最後咕咚倒了下去。

醫生看到聞訊趕來的福貴,只說了一句:你怎麼只生了一個兒子!福貴不知道向誰憤怒,更不敢痛哭流涕,因為病弱中的家珍經受不住打擊,聾啞的鳳霞還需要依靠他這個父親。福貴抱著小小的有慶,偷偷在亡故的父母墳旁,挖個小坑草草將他掩埋。為了家珍和鳳霞,福貴必須有繼續生活下去的信念。

「鳳霞死了,我的一雙兒女都死了」

鳳霞五歲之前,是個富家小姐。徐家的祖業田產,足夠富甲一方。福貴在賭場把家裡的地一畝一畝輸掉,房子輸掉、錢輸掉,鳳霞的好日子,也就戛然而止。 她隨著父母住著搖搖欲墜的茅草屋,跟福貴去地裡幹活,乖得像個溫馴的小獸。有慶後來被抓壯丁,一去多年,鳳霞和媽媽相依為命,一次高燒不退沒有錢醫治,因而聾啞了。

鳳霞做家務、幹農活、照顧弟弟,是這個家重要的勞動力,甚至在有慶沒錢上學時,被一度送了人。鳳霞從城裡那戶人家連夜跑了回來,她捨不得這個窮家。鳳霞後來嫁給了偏頭的二喜,兩人身體都有缺陷的人互相汲取溫暖,恩愛有加。

但是好景不長,鳳霞生下兒子苦根後,大出血去世了。福貴本來是等待外孫出世的喜悅,卻成了失去女兒的悲痛。二喜被沉痛的現實擊潰,福貴照顧著剛出世的苦根,安慰一蹶不振的女婿。此時家珍已經病得奄奄一息,太多生活的責任等待著福貴去承擔,他必須要振作。

「家珍死得很好,死得平平安安、乾乾淨淨」

家珍本是大戶人家的女兒,嫁給福貴也是門當戶對。然而福貴有錢的時候,對家珍並不好,時常流連勾欄賭坊。有一回,家珍懷有慶約七八個月,挺著大肚子走了幾十裡路去城裡的賭坊尋福貴。福貴輸得正酣,無視跪在地上求他回家的家珍,煩了就對她又打又罵,最後讓賭坊的人把她扔了出去。家珍的娘家就在這條街市上,但她沒有回去哭訴,獨自走了幾十裡夜路回了家。

福貴窮了以後,家珍被娘家強行接了回去。過了一年,家珍捨不得福貴和鳳霞,抱著一歲的有慶回來了。家珍吃苦耐勞,沒有一點嬌氣的模樣,她曾經白皙嬌美的容顏,在長期繁重的勞作之下不復存在,長久貧困的生活令她積勞成疾,漸漸只能癱瘓在床。她為自己不能勞動分擔家庭壓力而傷心不已,同時她又很慶幸,因為這個病治不好就不用花錢了。

有慶的死並沒有擊垮她的生存意志,因為她還有鳳霞,等看到鳳霞結婚,懷孕,她的病似乎都好了許多。鳳霞之死是壓垮家珍生命的稻草,她送走了一雙兒女,盡到了母親的責任和妻子的責任,家珍是帶著平靜和滿足走的,還有二喜和苦根可以陪著丈夫,她說:「下輩子我們還要在一起過。」這一句,對福貴而言,此生足矣,他要帶著家珍的心願活下去,陪著二喜撫養苦根。

「二喜死了,被水泥板夾死的」

二喜的出現,無疑給這個貧苦的家族注入了溫暖和活力。他將福貴搖搖欲墜的家翻整一新,對鳳霞真心實意。結婚時,用了最體面的排場,他給予了鳳霞最真摯的愛情。

鳳霞死後,本來話就不多的他愈發沉默,拼了命地掙錢來養活兒子苦根。他到哪裡都把苦根背在身上,只有在看到這個兒子的時候,他才露出笑容。二喜在工地幹活,苦根就遠遠在一旁獨自玩耍,那天他在下水泥,吊車吊著水泥板的鎖條突然斷裂,二喜正好在底下。

二喜被砸到的瞬間用盡了所有的力氣大叫了一聲:苦根!最後的目光死死地注視著遠處的兒子。別人和苦根說二喜死了,苦根學了一句二喜死了,又繼續玩去了。年幼的他根本不懂死亡的含義。

福貴料理了二喜的後事,他領著苦根回家,這個孩子往後還要靠著他呢,他得活下去!

」苦根是吃豆子撐死的「

苦根七歲就死了。二喜死後,福貴領著苦根回家,小小的人兒想吃麵,又覺得吃麵浪費錢,可是又禁受不住誘惑,大叫一聲:」我不想吃麵「。跟著福貴生活的日子,苦根有時候連飯都吃不飽。他像當年的有慶、鳳霞,很早就知道幫著爺爺做農活。

有一回苦根生病了,福貴實在是心疼,想到給苦根改善夥食,就煮了很多豆子。苦根平時連豆子也很少吃到,結果吃得太多,被撐死了。

福貴失去了生命中最後一個親人。但是福貴想起來卻很心安,他的每一個親人都是自己親手送走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擔心誰了。「福貴獨自承受著失去親人的痛苦,而他們不用去面對,這是福貴對家人最有擔當的責任。

結語

作為旁觀者,我們只看到不斷的死亡和苦難,於福貴而言,他這一生,曾經風光過,落魄過,但是他遇到了最好的家人。家珍對他始終如一的愛,鳳霞和有慶是那麼的孝順體貼,二喜對鳳霞情意深重,就連小小的苦根,也曾經給他帶來了一段天倫之樂。他的生活中,不僅僅有苦難這一個平面,而是浸滿了關乎於」愛「的美好回憶,從這一點上來看,福貴亦是幸福的。

福貴活著,家珍、有慶、鳳霞、二喜、苦根就都活著。活在福貴永遠鮮活的記憶裡,供他不厭其煩地去回憶。

餘華曾說:」文學敘述語言不是供人觀賞的眼睛,長得美或者不美;文學敘述語言應該是目光,目光是為了看見什麼,不是為了展示自身,目光存在的價值就是『看見了』「。

這就是餘華的高明之處,也是《活著》這樣的文學作品蘊含力量之處。

相關焦點

  • 福貴比任何人有理由死去,但他卻依然活著,餘華想告訴我們什麼?
    禍不單行,接下來的日子更讓福貴崩潰,小兒子有慶被醫院抽血過多而死,女兒鳳霞難產也死掉了,家珍也離他而去,女婿二喜也被砸死,外孫也被豆子撐死。生活中的悲痛都朝著福貴砸來,福貴比任何人有理由死去,但是,福貴自己依然選擇活著,生命中有太多的無奈,或許福貴就是因為無奈而活著。
  • 餘華《活著》:福貴一家幾口都去世了!他為什麼還孤獨的活著?
    餘華在《活著》自序中說: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只有內心才會真實告訴他,他的自私和高尚是多麼突出。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了解自己的過程也是了解世界的過程,只不過在了解自己的過程中是一個長期和痛苦的過程。於是餘華用不斷的寫作,逐漸地打開心扉,使自己與書中的人物進行近距離的親密交談。
  • 餘華《活著》:親手埋葬所有親人,福貴平凡的一生,讀來令人動容
    餘華是早期中國先鋒小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是餘華自己,卻不承認「先鋒作家」這個身份。相對而言,他更認同自己筆下具有普世意義的悲憫。偉大的作家,對於苦難以及苦難中的人,天生具有一種悲憫,餘華正是這樣的作家之一,而《活著》一書也正是這一悲憫的體現。《活著》這本書是餘華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 餘華《活著》:人為什麼活著?是為了活著本身
    《活著》是餘華的中篇小說,並且本書獲得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等多種獎項,本書主要講述了福貴這個人的一生,"我"去民間收集民謠時,偶遇了一個垂危的老人——福貴,由福貴講述了他的一生,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
  • 餘華的《活著》福貴到底是扮演了一個什麼角色?
    說到《活著》我是先看了一部電視劇,好像是零六年吧,我在福建看了一部電視劇,特別喜歡。這個電視劇名字叫《福貴》,後來才知道這個電視劇就是由余華的《活著》改編的,雖說是改編但是電視劇卻很大程度照搬了原著。而且電視劇把不長的小說做了升華,讓人看了很有感觸。所以我推薦朋友們有機會可以看看。
  • 餘華《活著》:一本道一生,人到底為什麼活著?
    福貴的一生,跌宕起伏,從家財萬貫變得一窮二白,他雖然活著,卻見證了身邊每一個親人的離去,並親手埋葬了他們。乍看這是一個妥妥的人生悲劇,所有苦難均在福貴一個人身上反覆疊加,細品後發覺悲情有之,溫情亦有之。我們不禁追問,人到底是為什麼活著?
  • 餘華《活著》: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
    —餘華 重溫餘華經典《活著》,忍不住落淚:人的一生究竟要經歷多少苦難,才能堅定生之希望?餘華說過,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時間。誠然,人只有向死而生、反求諸己,方能自我超然與救贖。
  • 餘華:人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餘華:人們不願接受苦難,但《活著》中福貴生存的意義,就是每個人「活著」的意義在《活著》這本書中講述了福貴因為染上賭博把家產都輸光,人到了中年也遭遇了很多的不幸,家人的一個個離開,最後只剩下福貴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 餘華《活著》告訴我們:「活著」就是單純的活著,越早明白越好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的任何事情而活著。關於《活著》《活著》是我國著名作者餘華,當時他在寫這本書的時候還有一個小故事:餘華曾經不經意間聽到一首歌叫《老黑奴》,歌詞的大意講的是一個老黑人奴隸一生的苦難,親人們一個個離他走去,但是他不曾抱怨,依舊熱愛生活,好好地對待這個世界。
  • 餘華《活著》:講述3個人生道理,告訴你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福貴究竟是為了什麼而活著?他曾擁有良田百頃、深宅大院,然後在賭博中喪失殆盡。
  • 餘華《活著》:人生一世,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為何有人說,白活了
    你嗎,耕了多少我就不說了,說出來你會覺得我是要羞你......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一部《活著》,仿佛就是所有人類的縮影,凡是能想到的所有悲歡離合、支離破碎的事情,在餘華的筆下,都能看到影子。福貴,一個出生地主家的敗家子,自打出生就懂得享受,偏偏老天還眷顧,娶了家珍這個好媳婦。然而,前期富貴生活有多荒誕,後面的日子就有多悽慘。
  • 《活著》讀後感:就這樣活著之福貴
    我花兩天下班的時間讀完了餘華的《活著》,靜靜的聽著福貴講述自己的這一生。這苦難的一生。作者在序中寫道,他寫下《活著》就是想寫出人對於苦難的承受能力,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 餘華的《活著》告訴我們,活著,就是在死亡與苦難中笑著感受幸福
    但在去給生病的母親抓藥的路上,福貴又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兩年後,福貴在戰鬥中被解放軍俘虜,隨後又回到家鄉。母親已經病逝,幸好妻子家珍一直撫養著兩個孩子。土改運動開始了,贏了福貴家產的龍二被鬥死了,替福貴還了一條命。解放後,福貴以為可以過一段安心的日子了,結果,面臨的卻是一個個親人的不斷地悲慘死亡。在短短的十幾年裡,福貴親眼目睹了五個至親的人一個個死去。
  • 《活著》福貴:失去所有親人,卻依舊好好地活,熬過苦難終成英雄
    接二連三的打擊讓尋常人怎麼能承受得起呢?但福貴不同,他失去了所有親人後,卻依舊好好的活著,苟活屈服,淡然接受。福貴的愛情,是一份真正的愛情,紈絝少爺,純真女學生,茫茫人群一眼,看上了就是你,更難得家珍賢良淑德,任勞任怨伴他一生。可家珍離世,福貴就死了嗎?所以在書裡,活著,和愛情無關。活著,與這些都沒有關係。
  • 餘華《活著》:從紈絝子弟到落魄貧民,徐福貴告訴你什麼才是活著
    有人曾說,不讀一讀《活著》,你都不知道活著的意義,不懂得活著到底有多好,深以為然。雖然餘華的這部小說是通過徐福貴的回憶來展開,敘述的語言也不乏冷幽默,但是在這冷幽默當中,我仍然幾次淚目。誠如開篇所說,讀一讀《活著》,才真正懂得了活著到底有多好。
  • 餘華| 《活著》:感悟生命的脆弱與堅韌!
    的確,在每個人的一生中我們究竟為什麼而活著,這是一個困惑許多人一輩子的問題,也是許多人至死都沒有透徹和明白的人生命題。但另一方面,也可看到,即使如此境遇,在餘華先生的筆下,如同書名一樣,自始至終,福貴都選擇活著,這使人感到疑惑。
  • 《活著》:家破人亡卻能笑著活下去的福貴,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福貴一生,富貴幻滅,家破人亡,他親手埋葬了5位親人,只留下一頭老邁的牛和衰老的福貴相依為命。可是這個老人,活著已無希望可憑依的他,你看不見他臉上的頹色與悲傷,他像平常一樣耕牛犁田,他對著老牛吆喝,仿佛對著死去的親人說話,他和陌生人講起一生荒唐、悲慘、無奈的遭遇,臉上依然掛著笑。
  • 《活著》:福貴到底遭受了多少苦難?如果是你,你能撐幾關?
    老師沒有正面回答我,卻反問我一個問題:人註定要死,你說他們現在還活不活?《活著》這本書,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餘華的《活著》對於我而言更像是一本哲學書,讀這本書是一定要讀自序的,不然你會發現你只是看了一個悲劇故事,沉浸在故事的悲痛中無法自拔,當你看過自序以後,你會發覺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告訴我們為什麼而活著。
  • 讀餘華《活著》有感,有時候活著也是一種幸福!
    打開了這本精簡版的《活著》最先映入眼前的是作者的自述。緊接著我看到是作者和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徐福貴的交談。老人福貴是本書的主人公。他的經歷是時代的變化和命運的安排。讀完這本書,我有一種和主人公相談的衝動,我真心的想當面告訴他:你所處的時代是中國社會急劇變化而不安靜的年代,希望你在歷盡萬千磨難之後,能夠安享晚年。
  • 《活著》:透過福貴從富貴到貧窮,再到形單影隻,餘華想說什麼
    《活著》是餘華的代表作,這部小說讓餘華獲得了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據餘華說,小說的靈感來自於他聽過的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裡的老黑奴經歷了苦難的一生,家人都離他而去,但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這首歌讓餘華萌生了寫一篇小說的想法,這也就有了《活著》裡福貴的悲慘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