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祥子」到「福貴」,《活著》的終極意義就是「活著」本身

2020-12-17 騰訊網

人的生命幾十年最多上百年,就走到盡頭,不只是人類,所有生物都有自己的周期。對於歷史的長河,這短短的幾十年上百年猶如曇花一現,那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看《駱駝祥子》時,活著對於祥子來說沒有任何意義,活著等於死去,而看《活著》時,活著本身對福貴來說就已經很有意義,因為死了,就什麼也沒有了。

之所以拿這兩個小說人物作比較,因為作為讀者的我們看來,他們最終的命運都很慘,最親的人一個個離開,只剩下自己,他們開似有著相似的結局,然人物本身對生活和活著的卻有不同的感悟,也造就了他們不同的結局。

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對「活著」的理解必然也不一樣,祥子和福貴兩個生在不同年代的人(中間隔的時間也不長),不同的起點,相似的命運,昭示我們面對苦難時的不同的境遇與心理,最後的結局必然不一樣。

01不同的起點,相似的人生

祥子正直貧窮的農村青年

老舍筆下的農村青年祥子自幼父母雙亡,18歲時來到城市去討生活,他覺的只有到了那兒,才能掙到錢,過上自己想過的日子,於是他努力奮鬥,從小過慣苦日子的祥子靠勤勞的雙手掙錢,對他來說一點都不是難事。

他正直,善良,淳樸,一心想買上自己的車當家做主,剛到城裡時,他是個高等車夫,奮鬥了3年,終於買上自己的車,這輛車是他通向未來美好生活的渠道,通過這輛車他看到了他的車廠,不幸的是為了能多賺錢,他反而賠上了自己的車,這使得他過好日子的願望的時間又拉長了很多。

祥子活著的意義就是賺錢買車,第一輛車被大兵拿去了,他還要買第二輛車,買車是他終其一生追求的目標,有了車就有了一切,第二次買車的錢被孫騙了,他還要再攢錢買車。

這跟他的成長背景有著很大的關係,勤勞致富一點沒錯,可是他太軸了,俗稱的「一根筋」,這樣的性格也為他日後遭受的境遇直至墮落埋下了伏筆。

他要買車時,沒人能阻止得了他,他要墮落時,也沒人能拉得住他。

福貴地主家不務正業的兒子

餘華筆下的福貴是地主家的兒子,從小沒吃過半點苦頭,不務正業,不好好上學,私塾先生讓他念《千字文》,他對四書先生說「好好聽著,爹給你念一段」私塾先生對福貴的爹說「你家少爺長大了準能當個二流子」果不其然,後來福貴確實成了個二流子。

福貴覺著不管怎樣,父親的一百多畝地總不會被自己敗光,可是後來他還是被龍二設下的圈套敗光了所有家產。

福貴輸掉所有家產後,很害怕,曾想到去死,其實他沒真的想死,只是想著讓他爹給他還債有些怕了,福貴沒吃過苦,這時的他雖然輸掉了所有家當,但還不知道生活的苦難究竟有多苦有多難。

福貴跟祥子有著不一樣的童年,他們對人生的感悟也不一樣,一個從小金尊玉葉有人伺候,無需為生計發愁,上學都不用走路,一個從小就窮,知道要靠自己的雙手才能掙得吃食。

原本這樣的經歷應該讓祥子更懂得珍惜活著的機會,可對於好日子的渴求以及理想和現實差距預估的太大落差,使得祥子連活著的勇氣都喪失了,對於他活著比死了都難受。

福貴從輸掉財產的那一刻,生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想死的念頭只是一閃而過,他害怕的不是輸了家產這件事本身,而是怕被他爹打罵,他根本不想死,他覺的就是死了,家產還是輸了,事實已經擺在那,不會因為他死有所變化。

02不同的際遇,相似的命運

祥子的一生曲折迂迴

第三次買車,為了葬虎妞又賣了,祥子已然沒有了生活下去的希望,小福子是壓倒祥子的最後一根稻草,精神物質雙重的打擊,他徹底的成了一具活著的「屍體」。

祥子,多麼體面的祥子,變成個又瘦又髒的低等車夫。臉,身體,衣服,他都不洗,頭髮有時候一個多月不剃一回。他的車也不講究了,什麼新車舊車的,只要車份兒小就好。拉上買賣,稍微有點甜頭,他就中途倒出去。坐車的不答應,他會瞪眼,打起架來,到警區去住兩天才不算一回事!

活著對祥子來說就是煎熬,此時死對他來說才是解脫,他得了髒病,對於此時的祥子,活著都太難了,要吃飯,就必須幹活,得了髒病的祥子已經不能拉車,唯有給人家的紅白喜事充充場面,就這點對他來說都很難「髒病使他邁不開步,正好舉著面旗,或兩條輓聯,在馬路邊上緩緩的蹭」。

祥子的墮落源於他為活著之外的東西而活,一開始是車,後來是人,所以他承受不了那樣的打擊,只能墮落下去,直至滅亡。他沒為自己活過,即便最後到了死亡的邊緣,他還成了金錢的奴隸。

福貴的一生悲天憫地

福貴一夕間成了窮人,父親被他氣死,他成了租種過去屬於他家田地的佃戶,這樣的變化不可謂不小,他也曾被大兵抓去當壯丁,且沒有祥子幸運,輾轉2年才被解放軍救下,回到家鄉,此時,母親已經去世,女兒鳳霞成了聾啞人。

然福貴的人生悲劇才拉開帷幕,老婆家珍患有軟骨病不能幹重活,兒子有慶本就營養不良,為了救縣長的夫人(跟縣長夫人血型一樣),抽血過多而亡,女兒鳳霞嫁到城裡本來挺幸福,後來生孩子大出血死了,留下外孫苦根。兒女的相繼去世,家珍頂不住也跟著去了。

苦根跟著父親二喜生活,二喜在工地上做搬運工,又被水泥板砸死,苦根真的是苦,福貴把他領回家,祖孫兩相依為命,如果至此,也算老天開眼,給福貴家留了個後,福貴可憐孩子沒得吃,給他煮了豆子,孩子太餓了,一下吃撐了,就給撐死了。

生活沒有因為親人相繼的離去給福貴一點安慰,連最小的苦根也沒給福貴留下,把他最後的一絲溫情也剝奪了。福貴一次又一次經受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慟,一個人得要有多強大的心智才能接受這一切的苦難而不瘋狂,是麻木還是隱忍?

我想這絕不是麻木,祥子的墮落那才是麻木,什麼對他來說都已經無所謂了,包括生命。福貴沒有墮落,他依然活的好好的,跟他的老黃牛,他還能講他的故事,包括親人一次次離去的過程,他沒有抱怨,只有平和,這是對生命的敬畏。

我是有時候想想傷心,有時候想想踏實,家裡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親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擔心誰了。我也想通了,輪到自己死時,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著收屍的人,村裡肯定會有人來埋我,要不我人一臭,那氣味誰也受不了。我不會讓別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頭底下壓了十元錢,這十元錢我餓死也不會動它的,村裡人也都知道我死後是要和家珍他們埋在一起的。

人總是要死的,只要還活著那就好好活。

03相似的命運,不一樣的結局

如果說祥子從正直,善良,有理想的青年,變成無賴,自私,墮落的末路鬼經歷了三起三落的人生變故,至親至愛的兩個女人相繼離去是他墮落的根源,那福貴的人生比起他來要慘痛悲憫的多。

但福貴對生活依然熱愛,他買了頭老黃牛,給它起他們的名字,家珍,鳳霞,有慶,二喜,苦根,如同他們還在身邊一樣。最後他只叫它福貴,一家人就又在一起了。

祥子年紀輕輕就跟老頭一樣麻木等死,福貴還能有說有笑的和死去的親人開玩笑,不一樣的起點,造就了他們不同的人生結局,雖有大環境的影響,但自身的劣根性才是最重要的。

弗洛伊德的學生阿德勒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祥子的童年老舍先生一筆帶過,可想而知,是悲苦悽慘的,生長在鄉間,失去父母與幾畝薄田。福貴的童年是少爺,上下學都是僕人背著去,腳不沾地兒,父母的疼愛自是少不了。

童年的經歷於他們日後的成長起了或多或少的作用,祥子從小得到的愛很少,雖然他正直善良卻經不起世事的變遷,最後變成無賴,墮落的自私鬼,僅有的那點愛支撐不起他墮落的靈魂。

他只有自私自利,及時享樂,心裡才能舒坦一些。才能把他之前吃的那些苦補回來,這是加速他滅亡的陷阱,他不管,他也無力去管。

福貴,從小得到了太多的照顧和關愛,甚至可以說是溺愛,也造就了他不務正業,好逸惡勞的個性,但自從他輸光家產後,他猛然醒悟,再沒自私墮落下去,再窮再苦再難也不忘樂觀善良,好好活著。

任何事都有其兩面性,但從小得到很多關愛的孩子,成年後即便遇到挫折,也能從溫暖的童年中汲取力量,他們比從小缺愛的孩子更有共情,愛人和被愛的能力。

活著本身就是一種共情力。

相關焦點

  • 《活著》讀後感:就這樣活著之福貴
    我花兩天下班的時間讀完了餘華的《活著》,靜靜的聽著福貴講述自己的這一生。這苦難的一生。作者在序中寫道,他寫下《活著》就是想寫出人對於苦難的承受能力,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 《活著》:生命意義終極答案——向死而生
    臧克家曾寫道: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兩種狀態以前還不能理解,隨著不斷成長,才明白生命意義的終極答案是向死而生。電影《活著》改編自餘華的同名小說,影片講述了主人公福貴坎坷的一生,原本是富家少爺的福貴,因為嗜賭成性把家業輸光了,氣死了自己的父親,妻子也生氣離去,在一年的窮困潦倒中,福貴品嘗到了辛酸,這時妻子家珍帶著剛出生的兒子回來找他,於是福貴決定重頭再來,開始靠演皮影戲生活。
  • 餘華《活著》:人生一世,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為何有人說,白活了
    什麼是活著?活著的終極意義是什麼?或許,不論男女老少談到這個話題,都能掰扯一二。然而,餘華一部《活著》,卻讓讀完小說的人,都默認了這個事實。其實,活著哪裡有人們口口聲聲說的那些大道理,用餘華自己的話來說,「活著跟生活不一樣,比生活更有力量,活著不是喊叫,不是攻擊,而是忍受生活」。
  • 餘華《活著》:人為什麼活著?是為了活著本身
    《活著》是餘華的中篇小說,並且本書獲得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等多種獎項,本書主要講述了福貴這個人的一生,"我"去民間收集民謠時,偶遇了一個垂危的老人——福貴,由福貴講述了他的一生,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
  • 活著就是活著,活著就好——讀《活著》有感
    此書主要講了主人公福貴一生命運多舛的故事,展現了福貴從抗戰時期到改革開放時期,幾十年來的種種不幸遭遇。抗戰時期,福貴原本是富家子弟,因賭錢而敗光了家產,父親被福貴氣死,全家人過上了貧困的生活。原本是遊手好閒的福貴,如今也要到田地裡勞作。
  • 活著的意義——《活著》讀後感
    作者餘華用他平靜近乎冷酷的筆觸和哲學的思考,為我們勾畫出了血肉豐盈的主人公福貴,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大躍進時代、「文革」時代、改革開放初期,他的一生實則是現代中國的演變史,雖然故事情節以他及他的一家為主,但反映出來的場景卻是多方位的,福貴用他那悲劇的命運向我們講述了活著的意義。
  • 《活著》:家破人亡卻能笑著活下去的福貴,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親人一個個離世,福貴已是老病殘身,生活早已無所憑倚,如果要死,福貴有理由了卻殘生,但他偏偏活得像黃河灘上的蘆葦,榮榮枯枯,枯枯榮榮,只等自然死去……他們都說,沒有意義的人生不值得過……人活著不是為了一種意義而存活嗎?如果意義不在,希望不在,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 再讀《活著》,還是忍不住淚流,活著的本質就是活著
    既然相遇就是緣,如果你有什麼情感問題無人訴說,就和北安聊聊吧。點擊右上方「關注」按鈕,讓我陪你走過每一個春夏秋冬。01在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被生活中雞皮蒜毛的事情搞得身心疲憊。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生活又有什麼意義呢?尤其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
  • 餘華:人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餘華:人們不願接受苦難,但《活著》中福貴生存的意義,就是每個人「活著」的意義在《活著》這本書中講述了福貴因為染上賭博把家產都輸光,人到了中年也遭遇了很多的不幸,家人的一個個離開,最後只剩下福貴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 餘華《活著》:講述3個人生道理,告訴你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福貴就好像一個歷史活化石,在他身上,我們能看到當代中國的諸多歷史變遷。很多讀者之所以對小說的主人公福貴感同身受,也正是因為作家餘華將中國當代的歷史事件,都融合到了主人公福貴身上。3個人生道理,越早明白越好一、活著就要學會珍惜福貴出身於富裕的地主家庭,福貴從小就是含金子長大的。但是,等到福貴成年後,卻喜歡上了賭博。每天都沉迷於賭場,不知不覺的就把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家底輸了底朝天。
  • 餘華《活著》: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餘華 重溫餘華經典《活著》,忍不住落淚:人的一生究竟要經歷多少苦難,才能堅定生之希望?餘華說過,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時間。誠然,人只有向死而生、反求諸己,方能自我超然與救贖。
  • 餘華《活著》告訴我們:「活著」就是單純的活著,越早明白越好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的任何事情而活著。福貴出生於地主家庭,從小就衣食無憂,就連上學也是靠傭人們背著上學。因為福貴本身就是闊少爺,所以他便開始嗜賭如命,終於有一天把家業全部賭光了。賭博是條不歸路,它會掠走一切,福貴又是一個沒腦子的賭徒,一點點走進了別人設計的圈套裡。
  • 《活著》:在兵荒馬亂年代裡,活著就是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在物資富裕的今天,要是沒有一點追求,活著就是沒有意義的,如同行屍走肉。在兵荒馬亂的時代裡,活著比登天還困難,各種疾病,各種天災,各種禍不單行,都可能讓你隨時喪命,影片《活著》就很好詮釋了活著的意義。福貴回到家裡,生活並沒有就此好轉,兒子被車碾死了,女兒也在生孩子時大出血死掉,這一打擊足以摧毀一個人的鬥志,可為什麼沒有摧毀福貴的鬥志呢?因為經過種種困難的他,覺得自己的命是撿來的,從戰場能夠安然無恙就是上天對自己的饋贈。福貴是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他不是地主,沒有當官,在那個年代裡,活著就是自己最大的意願。
  • 餘華《活著》:福貴一家幾口都去世了!他為什麼還孤獨的活著?
    今天讀了麥家的《人生海海》,忍不住又去重讀了餘華的《活著》,依舊是忍不住的唏噓不已,為著書中的人物的苦難經歷而難過,也為自己尚且擁有安穩的生活而自足。01 餘華筆下的福貴人物原型是誰?餘華特別感動,於是就寫下了令我們潸然淚下的小說《活著》。也或許人們對於苦難的承受能力,以及對世界的熱愛程度超乎我們自己的想像力,而餘華也表明了一個觀點: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02 親人相繼離世的福根,他痛苦嗎?
  • 餘華的《活著》福貴到底是扮演了一個什麼角色?
    說到《活著》我是先看了一部電視劇,好像是零六年吧,我在福建看了一部電視劇,特別喜歡。這個電視劇名字叫《福貴》,後來才知道這個電視劇就是由余華的《活著》改編的,雖說是改編但是電視劇卻很大程度照搬了原著。而且電視劇把不長的小說做了升華,讓人看了很有感觸。所以我推薦朋友們有機會可以看看。
  • 你總說生活不易,看看《活著》裡的福貴,一個只有黃牛作伴的老人
    《活著》的語言樸實無華,沒有刻意辭藻華麗。作者餘華採用第三人稱加第一人稱自述的寫作方式,將福貴的一生以故事的形式譁啦一下展現出來。福貴的父母給他取名字時願望是好的,但可能他的福分沒到,承載不起。父親的寬恕,母親的隱忍,妻子的守護,子女的懂事,都是福貴得到的最珍貴的財富。看完書,我羞愧難當,生活中我根本沒有資格去肆意揮霍,唯一的解釋是我還沒認清生活的本身意義。我沒經歷過那個時候的中國,地主,解放,內戰,大躍進還有文革,每一個字眼都熟悉並陌生。
  • 《活著》紈絝少爺福貴一生的坎坷經歷 單純的為活著而活著
    小說《活著》的最後一句話是什麼意思?福貴的生活是對生活的尊重。雖然他不怕死,但他的活著代表著對現實的反抗。陳店主不幫富貴,因為富貴是個失敗者。但是,被迫給國軍送糧的陳店主,在「三五」抗日時期被勞動改造了十年!之後,陳店主徹底變了樣,性格也變了。
  • 幸福就是——活著
    活著電影《活著》最後給我們留一下了一個還算比較溫情的不同於原著小說的結局——福貴並不是一個人孤零零地活在世上,還有親人陪著他。福貴和家珍讀完你會有一種感覺,能夠活著,就是一種幸福!即使艱難也要乘風破浪我們來這世上一遭,當然也不能只為了活著,也要追求更長遠的人生意義。但對於一些遇到點小挫折就悲傷難過,仿佛全世界只有你一個人運氣不佳、全世界拋棄了你,正遭遇波折坎坷、正處於人生低谷的年輕人,實在很有必要看看《活著》。
  • 《活著》福貴:失去所有親人,卻依舊好好地活,熬過苦難終成英雄
    說到《活著》,不得不談及兩個人,一個是作者餘華,這部作品讓他登上了文壇巔峰,第二個就是小說主人公福貴,他的悲慘經歷,看一遍,讓人深省一遍。如果單從故事情節來看,小說並不曲折,甚至有一點簡單,僅僅是一個叫福貴的農民的人生自述,但也正是因為福貴這個獨特的人物,《活著》激起了讀者強烈的反響。
  • 餘華《活著》:親手埋葬所有親人,福貴平凡的一生,讀來令人動容
    餘華深受觸動,因此將這個故事安排在中國獨有的農村敘事背景之下,便有了我們讀到的《活著》這本書。餘華寫《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樂觀的態度。這其中的精髓,其實與那首美國民歌所傳達的內涵如出一轍。小說的主人公福貴,生在民國時期,少年時期的福貴不學無術,遊手好閒。他就像是一個蛀蟲一般,對社會,對家庭都毫無用處;不僅沒有用處,而且還有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