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生命意義終極答案——向死而生

2020-12-17 你是世界上的另一個我

新聞媒體上每天不停滾動著某某因為加班猝死、某某地發生重大車禍造成多少死亡、某某人因為意外而去世,同樣也不時出現著誰與誰結婚了、誰又得了什麼大獎、誰又獲得了什麼成就。臧克家曾寫道: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兩種狀態以前還不能理解,隨著不斷成長,才明白生命意義的終極答案是向死而生。

活著

本期為大家推薦的是豆瓣Top250排名第28位的電影——《活著》,推薦指數五星,值得一看的好電影,當然原著更是值得一看,那麼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電影《活著》改編自餘華的同名小說,影片講述了主人公福貴坎坷的一生,原本是富家少爺的福貴,因為嗜賭成性把家業輸光了,氣死了自己的父親,妻子也生氣離去,在一年的窮困潦倒中,福貴品嘗到了辛酸,這時妻子家珍帶著剛出生的兒子回來找他,於是福貴決定重頭再來,開始靠演皮影戲生活。

家珍

後來到了內戰時期,福貴被抓去當勞工,認識了春生,他們一起從死人堆裡活著走了出來,回到家的福貴發現自己的女兒因為疾病成了啞巴,後來在歷史的發展中,福貴的生活看似慢慢變好了,可是命運之神似乎並沒有眷顧他。

福貴與春生

春生開車撞到了牆,不小心壓死了在牆下睡覺的有慶;女兒嫁了一個好丈夫,卻在生產當天因為大夫被福貴送的饅頭給噎住,沒有辦法及時救治難產而死,就這樣到福貴晚年兒女都已不在身邊,只有自己的女婿和外孫。小說的結局比這個還殘酷,白髮人送黑髮人,最後只剩下福貴自己孤身一人,這就是福貴的一生。

福貴

電影展現了那個年代的時代風貌,不得不說電影選材很棒,演員們的表演更棒,前段時間推薦過《霸王別姬》,葛大爺飾演的袁世卿被帶走,電影《活著》中福貴聽到龍二被帶走時和家珍說差一點就是我了,兩部電影一對比就像一個輪迴,尤其是通過葛優的演繹,好似可以想像到如果他沒有把家輸光,是不是就像袁世卿最後的結局一樣,當然這只是藝術作品,總之這個小小的對比,顯得很有意思。

而飾演家珍的鞏俐演出了那個堅韌的女人,演出了一個母親在面對殺死自己兒子的仇人時的憎惡,但又在生死關頭放下個人恩怨的善良,被鞏俐表現得很真實。這部電影裡的演員放在現在都可以說是老藝術家了。

家珍

看《活著》這部電影時,往往以為一帆風順之時厄運就降臨了,到最後鳳霞生產時小編都是看著進度條一點點播放,結果還是看到了悲劇。其實《活著》這部電影為什麼會受到這麼高的讚譽,因為它反映了小人物的人生,我們的一生其實也是這樣,雖然沒有福貴那麼慘,但是你能說我們的人生軌跡會有多麼的與眾不同嗎?終歸還是向死而生,只是經歷的不同。

鳳霞生產時

小編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人生就是經歷,活著就是一切。只要活著我們就有希望,即使每天兩點一線的生活,我們也會為身邊環境的變化而不一樣,可能今天一句謝謝,明天一個好消息都會讓我們變得開心,所以世間那麼多美好的事情,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的活著,在最好的人生裡去體會不一樣的風景。人最悲慘的就是耗費了自己的生命作為代價來換取好生活,如果死了那一切還有什麼意義?

這部電影還有很多值得一提的內容,比如很多溫情的地方,很多的細節,尤其是貫穿一生的皮影,多多少少都有品鑑的價值,不得不說這部電影真的非常值得一看,如果你有什麼獨到的看法,記得在下方告訴小編哦~

相關焦點

  • 《檸檬桌子》:向死而生,在生命的盡頭探尋人生的意義
    03 向死而生,在生命的盡頭探尋人生的意義每當我重刷《回憶積木小屋》,我都會因老人面對死亡和回憶以往幸福生活的畫面轉換而痛心。孤獨的世界總是那麼痛苦,用幸福來作對比的孤獨,更是觸碰到我們所有人的內心的痛點。死亡和孤獨是我們無法逃避的現實。
  • 《活著》——向死而生,反求諸己
    若要提到餘華風格轉型後的作品,就不得不提一提那一部幾乎家喻戶曉的作品——《活著》。「向死而生,反求諸己。」這是我對《活著》的最直觀感受,餘華擅長寫鄉村文學,在他筆下,作為一部時間跨度極長的小說,這部作品跨經國共兩黨內戰、共和國成立後的農村合作社、大躍進、文革這樣的重要時間節點,主人公一家也在這段時光的折磨下只留住了主人公一人。
  • 品讀《存在與時間》:向死而生,生生不息
    「生」與「死」,一個代表希望,一個代表沉重,但不管你如何喜歡「生」的希望,活著總是一個不斷向死靠近的過程;不管你如何畏懼「死」,人最終都是逃不脫宿命的輪迴。所以,我就想跟你聊聊,如何向死而生。在《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爾用理性的推理詳細的討論了死的概念,並最終對人如何面對無法避免的死亡給出了一個終極答案: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向死而生」。死和亡是兩種不同的存在概念。
  • 生命的歷程需各種修煉,向死而生,讓你重新思考活的意義和方式
    生命的歷程需要各種修煉,向死而生,會讓你重新思考活的意義和活的方式。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的這本書是作者對過去一年的動情回顧,情真意切,字字珠璣。真實地再現了作者在病中的所思所想,讓讀者看到了他重生之後日漸成熟的人格魅力與價值觀。
  • 沈德詠:我們需要一種向死而生的人生態度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1926年出版的《存在與時間》一書中,以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第一次提出了「向死而生」的哲學概念。作者站在哲學理性思維的高度,論證了「死」和「亡」是兩種不同的存在概念,在「向死而生」的概念之下,死是過程,亡是結果,人只要還沒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著。
  • 「向死而生」,恰恰是死亡,最能賦予生命莊嚴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出自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史記是一部最偉大的歷史著作之一,卻是司馬遷身受腐刑折磨下完成的著述。可見呢,只要能夠賦予生命意義,就能戰勝生活的壓力,就能擁有生命的莊嚴。
  • 向死而生,向陽而活
    文丨思同 · 主播丨塗山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其著作《存在與時間》中提出了「向死而生」的哲學觀點,即生存的開始的同時死亡也悄然而至。時間並不是斷裂的,而是延續的不可分割的,我們可能同時存在於多個維度之中,所以生與死無法分割。
  • 人生只是一個向死而生的過程,我們要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一,人生是向死而生的過程我媽曾說人生就如一盞點燃的燈,遲早都會熄滅而死亡,就是熄燈之時。總之,人生就是向死而生的過程。我們可以試想,如果生命是無限的,沒有了死亡,那麼活著又有多大的意義呢?有人說,生命就像一個斷開的圓,一端連著生,另一端連著死。人們用嘹亮的啼哭,表示生的痛苦;用無奈的呻吟表達死的痛苦。但如果無生無死,便沒有那段美麗的過程。
  • 珍惜生命,向死而生——兒童生命教育的意義
    但是從孩子的角度來看,我們不得不思考生命教育對於孩子的意義。不要覺得孩子小,難以理解生命和死亡,但是孩子需要生命教育。國外關於生命教育的課題比國內要早,他們對於生命教育非常重視,也採取了很多措施。如,·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中小學生命教育基本普及。設立了「美國死亡教育協會」,出版了《生與死》《死》等雜誌,各種書籍、影片、視聽教材不計其數。
  • 落葉歸根與向死而生
    本月底就要回到學校了,這次因疫情在家長時間的停留,面對了許多問題,同時也不得不思考許多問題,比如家庭關係、愛情、友情、學業、學習、人生意義、對生與死的看法……感謝那些會和我交流這些看似很虛,但對於我來說確實是靈魂拷問的問題。在合肥時,偶爾帶帶家教,一來喜歡老師這個職業,二來掙點錢。
  •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誰能給出一個好答案
    世紀拷問——生命是否有意義?「生命是否有意義?如果有,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呢?」這是一個一直困擾著整個人類的問題,每一種答案都是對這個問題的一種詮釋,一種可能的方向,一種個體的生命體驗。問題歷經千年,似乎一直沒有一個終極答案,而且沒有一個答案能夠完全解答這個問題。
  • 《紅海行動》:向死而生的意義
    當我真正看完這部電影後,   腦子裡一直迴旋著一個問題,   人應該如何活著?   每一個人的終點都是肉身的消亡,   海德格爾說,向死而生。
  • 生命的意義:活著究竟為什麼?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數百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最中庸的人生態度,向死而生,活到淋漓
    向死而生,活到淋漓!這才是最中庸的人生態度!很多人對中庸是有誤解的,其實中庸從本質上來講,就是選擇最有效的方式處理問題。屬於人類最為激進的生存理念,在明白一點說,中庸就是最徹底的實用主義。在中國,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根基是一體兩面。
  • 從《我們仨》談「向死而生」:學會「死別」,才能更好地活著
    本書用樸素無華的語言表達,向我們展現了溫暖卻又殘酷的現實經歷。讀《我們仨》,你會感覺像在聽一個老人跟你講故事,她將這一生的浮沉向你娓娓道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仨》也可以被看成是楊絳先生對至愛至親的告別之書。而她的文字和個人經歷也在向我們闡釋一個道理:只有學會"死別",才能更好的活著。
  • 《陽光小美女》——論失敗的終極意義
    失敗的意義何在?電影《陽光小美女》給了我們別有深意的答案。影片雖定義為一部家庭親情喜劇,電影本身可不像名字這麼歡樂陽光。影片努力想要營造出的那種和諧輕鬆的氛圍,其實並不能掩飾人物內心深處的焦慮、煩躁與沉重不安。
  • 生與死的意義是什麼 生命教育:尊重生命是核心
    讓生命教育的種子在青少年心中萌芽  「能不能請您談談,從事殯葬行業的真實感受?您會害怕,或者不習慣嗎?您覺得生與死的意義是什麼?」  近日,在安徽省生命教育講師團(下稱「講師團」)舉辦的一場生命教育論壇現場,臺下學生向講師團成員、90後殯葬禮儀策劃師張偉發出一連串提問。
  • 《挪威的森林》: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
    死不是生的終結,而是生的一部分,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這本書始終瀰漫著孤獨和寂寞,也不乏對性的描寫和解讀,但我並不認為這很低俗。書中人物依舊純潔,每一個人就像是深陷死亡泥沼的孤獨貴族,頭頂孤獨的王冠在跋涉前行,當然有人就此沉淪,有人卻抵達了彼岸。
  • 《活著》:目之所及悲歡喜,人生不過向死而生戲一場
    餘華用一種近乎冰冷的筆調娓娓敘述那些非自然死亡的故事,所有悲涼的情緒就是在這種娓娓道來的過程中侵入讀者的閱讀,打碎讀者可能存在的一個又一個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幻想,從而揭示令高貴的人難以接受的事實,「人類和世間萬物一樣毫無意義,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 從「祥子」到「福貴」,《活著》的終極意義就是「活著」本身
    人的生命幾十年最多上百年,就走到盡頭,不只是人類,所有生物都有自己的周期。對於歷史的長河,這短短的幾十年上百年猶如曇花一現,那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看《駱駝祥子》時,活著對於祥子來說沒有任何意義,活著等於死去,而看《活著》時,活著本身對福貴來說就已經很有意義,因為死了,就什麼也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