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存在與時間》:向死而生,生生不息

2020-12-11 紅樓迷情

「生」與「死」,一個代表希望,一個代表沉重,但不管你如何喜歡「生」的希望,活著總是一個不斷向死靠近的過程;不管你如何畏懼「死」,人最終都是逃不脫宿命的輪迴。

所以,我就想跟你聊聊,如何向死而生。

在《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爾用理性的推理詳細的討論了死的概念,並最終對人如何面對無法避免的死亡給出了一個終極答案: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向死而生」。

死和亡是兩種不同的存在概念。死,可以指一個過程,就好比人從一出生就在走向死的邊緣,我們過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時,甚至每一分鐘,都是走向死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人的存在就是向死的過程。而亡,指的是亡故,是一個人生理意義上真正的消亡,是一個人走向死的過程的結束。

人只要還沒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著。人的一生,就是慢慢走向死亡的過程,在這個向死的過程中,人能真實地感受到自我的強烈存在感,在這個向死的過程中,去不斷探尋活著的意義,或者說不斷尋找如何更好的活著。

向死的過程與亡故這兩者相比較而言,向死更能使人感到生命的真實。向死而生是一個哲學的思考命題,站在哲學理性的高度,用重「死」的概念來激發人內在「生」的欲望,並以此激發人內在的強大生命力。

我們常說的,置於死地而後生,就是海德格爾死亡哲學的最好詮釋。

他清楚的知道,以人貪戀欲望滿足的本能力量相比,不在思想上把人逼進絕路,人在精神上是無法覺醒的。一個在精神上無法覺醒的人,他的存在對於這個世界是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的,最多也就是體現了存在者自身在世界這個「大存在」中的「小存在」。

海德格爾正是用這種「倒計時」法的死亡哲學概念,來讓人們明白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是可以延長的,這種延長是「內涵性」,就是通過內在精神成長的方法,看淡各種功名利祿對我們精神上的誘惑。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煥發出生命的積極進取意識和內在活力。通過提高生命中每分每秒的質量和長度,來提高生命的效度和目標的密度,只有這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展現出無限的可能性。

說說疫情

武漢封城當天,據說有30萬人以各種各樣的方式離開了,試問他們錯了嗎?

武漢新冠狀病毒全面爆發後,據國家衛健委統計,截至3月1日,全國累計派出344支國家醫療隊;38478名來自全國各地的醫務人員和3844名軍隊醫務人員馳援湖北。

難道這些「白衣天使」真的是天使嗎。他們不怕死嗎?

每個人遇到生與死的抉擇時,都會迷茫都會無措,因為每個人都是第一次,誰也沒有比誰多活過一回,也從來沒有誰比別人多死過一回。

所以,面對死亡,儘管你是選擇倉促逃離,想要尋找安全的庇護場所,這都能理解,但是你想過了嗎?你該逃往何處,你的安全靠什麼來保證,別人的安全靠誰來保護?上帝嗎?

也許上帝正在一旁偷笑呢,在上帝眼裡,人類也好,動物也罷,這些都是她創造的孩子,這只能算是一個家庭裡幾個孩子的打鬧罷了,誰又說得清誰對誰錯呢。

所以,向死而生,才是面對疫情的最正確的打開方式。人都是在不斷的走向死亡,只有不斷摒棄貪念生的欲望,才能碰發出生的希望。

關鍵時刻,聽從號召,有病就治療,依靠技術、依靠國家的力量,依靠自己的免疫力戰勝病魔,人與病毒就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也是生物進化的一個過程,戰勝了對手,你就取得了生的希望。

健康的,卻不代表永遠健康,增強自身免疫力, 少接觸,少外出,從生命的內在去審視自己,拋棄一些不必要的胡思亂想,提升自己,強大自己,才是對生命最好的回饋。

最美逆行是向死而生,檢視自己也是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克服死亡的恐懼,才能提高生命的效度,才能在有限的生命裡,綻放無限的光華。

說說自己

2020年不一樣的春節,疫情對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只是人的際遇不一樣,人生給予你的厚重也是不一樣:有的在抱怨「宅」的發瘋;有的在忙碌中忘記了恐懼;也有的在深幽中砥礪前行……

那麼我該如何自處呢?

從一開始我就這麼問自己,既然「不出門就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那就不出門,做一些能做的事:撿起兒時的夢想,看看書,寫寫字,開通了公眾號,10天學會運營公眾號,開通流量主;在簡書上發起了日更挑戰,以文會友,尋找有趣的靈魂;每天運動打卡,開啟《囚徒訓練》新方式。

人與自然,總是處於一個動態平衡的,一旦這個微妙的平衡被打破了,那必然會出現此消彼長的局面,我們無法左右一切,只能在自己的立場上,力所能及的做出改變,而不是在隔岸觀火,在無為中指指點點。

鳳凰涅槃是向死而生,絕處逢生也是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不僅僅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也是一種敬畏,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敬畏,對時間的敬畏。

說說死亡

小寶說:「叔叔,如果我要是被感染了怎麼辦?」

我說:「那你還怕嗎」

小寶說:「怕」

我說:「為什麼」

小寶說:「不知道,就是怕」

其實,每個人,一開始並不知道什麼是死亡,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接觸了形形色色人和事,慢慢開始對未知產生了恐懼,就開始害怕死亡,具體來說應該是害怕失去,失去現有的生活,失去現有的愛,但只要你給予她新的愛,那她就無懼於失去,因為她明白失去了還有會有新的收穫,那失去就變得不是那麼可怕了。

小孩都懂得道理,大人未必都明白,每個人都想緊緊抓住隨手能抓住的東西,卻不知很多東西是抓不住的,比如希望,比如愛。

真正想要得到更多,就必須付出更多,只有直面死亡的恐懼,才能求得生的希望。

向死而生,把人生的每一天都當做最後一天來對待,你會發出現,沒有什麼東西是不可以失去的,也就沒有什麼東西是無法獲得的,這就是一種人生的態度,在這種飽和的人性之下,才能迸發出更強大的生命浪花。

向死而生,生生不息。

文/書生囈語話繾綣

圖/網絡

相關焦點

  • 報名 | 由生看死、生生不息--生命教育線上課程
    <由生看死、生生不息>生死教育的理念是: 活得幸福、老得睿智、病得自在、走得瀟灑。歡迎所有對生死議題有興趣的民眾及夥伴參加,一起探索東西方多元生死觀與老病死的現代議題,學習正念面對自己與陪伴親人生老病死的歷程。
  • 落葉歸根與向死而生
    本月底就要回到學校了,這次因疫情在家長時間的停留,面對了許多問題,同時也不得不思考許多問題,比如家庭關係、愛情、友情、學業、學習、人生意義、對生與死的看法……感謝那些會和我交流這些看似很虛,但對於我來說確實是靈魂拷問的問題。在合肥時,偶爾帶帶家教,一來喜歡老師這個職業,二來掙點錢。
  • 最中庸的人生態度,向死而生,活到淋漓
    向死而生,活到淋漓!這才是最中庸的人生態度!很多人對中庸是有誤解的,其實中庸從本質上來講,就是選擇最有效的方式處理問題。屬於人類最為激進的生存理念,在明白一點說,中庸就是最徹底的實用主義。在中國,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根基是一體兩面。
  • 向死而生,向陽而活
    文丨思同 · 主播丨塗山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其著作《存在與時間》中提出了「向死而生」的哲學觀點,即生存的開始的同時死亡也悄然而至。時間並不是斷裂的,而是延續的不可分割的,我們可能同時存在於多個維度之中,所以生與死無法分割。
  • 《活著》——向死而生,反求諸己
    有的時候,的確需要讀一些好書,才能長進,不敢說大徹大悟,但大約是有所感悟的。趁此讀書筆記的機會有幸閱讀了餘華的作品,一邊讀,一邊品,然而好作品是不可能三兩天就體會出來的,因此也只敢對餘華的小說略微評價一二罷。
  • 閨蜜夜談「向死而生」,就是我們日後生活的座右銘
    「生命的終結,極像在黃昏時讀著一本書,讀著讀著不覺得光線越來越暗,即使你再低頭看書,書頁已成為沒有意義的東西了,什麼也看不到了」。所以,「天黑之前,第一要珍惜,明白時光有限,做自己開心的事。第二要直面現實,坦然生死」。今晚想起這段話,轉輾反側,難以入睡,很想把這段話,送給我正在經歷痛苦的朋友們。
  • 雪中悍刀行:江湖上向死而生的那些人,誰真的死得其所?
    沒有,張巨鹿的向死而生,是一種舍小家為大家的勇氣。 馬踏春秋的徐驍,和三寸舌殺三百萬人的黃三甲,兩人敲碎了當時讀書人的脊梁。張巨鹿則是想要改變這一狀況,他在明知道皇帝不會保他的情況下,毅然決然摒棄私慾,心懷天下。
  • 你的《向死而生》,打算寫成誰的版本?
    偶然在手機閱讀APP中看到李開復的《向死而生》,最近利用碎片時間讀完了它。紙質書出版於2015年,李開復在書中分享了他罹患癌症後治療和康復的整個過程及其心得,後來還拍了同名紀錄片。這種警示對讀者確實有影響,輕則讓人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重則讓人做出一些行為調整,但多數情況下,起作用的時間不會太長,幾天、幾周,觸動過後,往往心態和行為又回歸於日常習慣。其實李開複本人在書中也描繪了這樣的情形,患病後康復的朋友曾向他分享自己的經驗,提醒他不要透支身體,但他並未放在心上,直到自己病了才想起朋友的忠告。
  • 組織生態循環圖: 發現生生不息的力量
    2.在兩個死區之間,可能是最甜蜜的區域,企業應該儘可能長時間停留,我們將其稱為「生生不息區」。這一階段會存在各種悖論,諸如一致性與變革,彈性與固化,韌性與轉換等,用華為任正非的話來說,就是灰度最高的地方。3.一個公司需要明星與現金奶牛業務,但也需要有問題、瘦狗業務作為藍軍進行補充。生態循環圖可以幫我們理解公司的各個業務處於什麼階段,每個階段有不同的培育、發展、收割、重組計劃。4.
  • 讀一本書@時間與存在
    讀一本書,了解那些屬於我們情感。或許我們的情感也是人家有過的歲月經驗。或許品一本書,就能找到答案。存在與時間的賽跑,為何非要要賽跑呢?為何,為何就不能歲月靜好呢!於是,我們。一說到情感,不管都是誰的。總是,能想到。傷到心裡,併骨子裡。聚散得失,悲歡離合。
  • 向死而生的饗宴
    抬頭望向蒼穹的人群中,有人在讚美上帝與天使的存在,有人在讚嘆無邊的宇宙與浩瀚的星辰。衝突、動蕩、歧義、曖昧,力量與虛弱並存,浮華與禁欲主義同在,神聖世界與世俗世界不再涇渭分明。同時,在這些背後,潛藏著一股強力的暗流:從14世紀開始的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瘟疫,吞噬了歐洲1/3人口。在此之後,這種肆虐的疾病每隔10年就會暴發一次,此後300餘年,歐洲大陸上的疫情此起彼伏,始終籠罩在死亡的恐怖氣氛中。
  • 從李開復「向死而生」看人生的生老病死
    從李開復「向死而生」看人生的生老病死 資訊標籤: 淋巴癌 李開復 向死而生
  • 沈德詠:我們需要一種向死而生的人生態度
    向死而生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以不避諱死亡的態度來生活。 其三,向死而生是人生的一種境界。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1926年出版的《存在與時間》一書中,以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第一次提出了「向死而生」的哲學概念。作者站在哲學理性思維的高度,論證了「死」和「亡」是兩種不同的存在概念,在「向死而生」的概念之下,死是過程,亡是結果,人只要還沒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著。
  • 生生不息,就能生生不息?
    僅去年一年,身邊先後有七位朋友從大連移居深圳,他們中間有資深醫生、公務員、高級金融從業者,高級銷售管理、以及剛剛工作不久的辦公室白領,當然他們同時還分別帶走了三位小朋友,正在或即將讀小學的小朋友。這些人中有外地人,也有大連本地人。日漸發達的交通通訊網絡,讓時空不再難以逾越;高度進化的親情觀念,讓故土不再難離。
  • 教娃讀論語|04 未知生焉知死
    」「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錢穆先生的翻譯是:子路問:「如何奉事鬼神?」先生說:「不能奉事人,哪能奉事鬼呀?」子路又問:「人死後如何?」先生說:「還沒知得生,哪知得死呀?」我第一次讀到這句話並不是在《論語》中,而是在劉小楓的《拯救與逍遙》。在當時的背景下,孔子是在努力將整個社會的關注點從鬼神轉移到人身上,從死亡轉移到生命上。孔子怎麼會真的忽視死亡問題呢,不,他只是不談罷了。
  • 《挪威的森林》: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
    死不是生的終結,而是生的一部分,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這本書始終瀰漫著孤獨和寂寞,也不乏對性的描寫和解讀,但我並不認為這很低俗。書中人物依舊純潔,每一個人就像是深陷死亡泥沼的孤獨貴族,頭頂孤獨的王冠在跋涉前行,當然有人就此沉淪,有人卻抵達了彼岸。
  • 從《我們仨》談「向死而生」:學會「死別」,才能更好地活著
    本書用樸素無華的語言表達,向我們展現了溫暖卻又殘酷的現實經歷。讀《我們仨》,你會感覺像在聽一個老人跟你講故事,她將這一生的浮沉向你娓娓道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仨》也可以被看成是楊絳先生對至愛至親的告別之書。而她的文字和個人經歷也在向我們闡釋一個道理:只有學會"死別",才能更好的活著。
  • 【村官隨筆】向死而生,活在當下
    「向死而生,反求諸己」,在追逐中得到頓悟,明白生命的真諦,為自己而活。向死而生,從死亡的角度看生命,放下不該有的執念,善待每一位重要的人,不留遺憾地去愛。
  • 向死而生,置之死地而後生
    她解釋道:「因為時間過得很快,刷一下朋友圈,一天就過去了,看一下連續劇就過了幾星期。」因為自制力不夠,最終她還是乖乖回到了朝九晚五的生活中。看完了這篇文章後,當時我也是決定要辭職做這樣的事情,而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奔赴著寫作而去的,畢業後,我才發現自己如此喜歡書籍和寫作,但是因為自己的知識水平以及思想還不足以支撐我的寫作,光有文筆沒有廣度和深度無異於一篇遺忘文,不足以引起大家的思考。
  • 古人說,莫怕,誰不是向死而生
    我安慰她說,總有一天我們都需要接受這件事情,因為我們生下來就是向死而生的。她說,他不缺錢,家裡的親戚們也做好了各種應對,可是他太疼了,他自己放棄了治療。我很害怕,我很恐懼,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實際上,從昨天晚上十點多就在思考生與死這個話題。沒錯,絕大多數時候,生是快樂的喜氣的,代表有延續,一切都可以重新開始,代表還有希望;而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