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與「死」,一個代表希望,一個代表沉重,但不管你如何喜歡「生」的希望,活著總是一個不斷向死靠近的過程;不管你如何畏懼「死」,人最終都是逃不脫宿命的輪迴。
所以,我就想跟你聊聊,如何向死而生。
在《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爾用理性的推理詳細的討論了死的概念,並最終對人如何面對無法避免的死亡給出了一個終極答案: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向死而生」。
死和亡是兩種不同的存在概念。死,可以指一個過程,就好比人從一出生就在走向死的邊緣,我們過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時,甚至每一分鐘,都是走向死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人的存在就是向死的過程。而亡,指的是亡故,是一個人生理意義上真正的消亡,是一個人走向死的過程的結束。
人只要還沒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著。人的一生,就是慢慢走向死亡的過程,在這個向死的過程中,人能真實地感受到自我的強烈存在感,在這個向死的過程中,去不斷探尋活著的意義,或者說不斷尋找如何更好的活著。
向死的過程與亡故這兩者相比較而言,向死更能使人感到生命的真實。向死而生是一個哲學的思考命題,站在哲學理性的高度,用重「死」的概念來激發人內在「生」的欲望,並以此激發人內在的強大生命力。
我們常說的,置於死地而後生,就是海德格爾死亡哲學的最好詮釋。
他清楚的知道,以人貪戀欲望滿足的本能力量相比,不在思想上把人逼進絕路,人在精神上是無法覺醒的。一個在精神上無法覺醒的人,他的存在對於這個世界是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的,最多也就是體現了存在者自身在世界這個「大存在」中的「小存在」。
海德格爾正是用這種「倒計時」法的死亡哲學概念,來讓人們明白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是可以延長的,這種延長是「內涵性」,就是通過內在精神成長的方法,看淡各種功名利祿對我們精神上的誘惑。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煥發出生命的積極進取意識和內在活力。通過提高生命中每分每秒的質量和長度,來提高生命的效度和目標的密度,只有這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展現出無限的可能性。
說說疫情
武漢封城當天,據說有30萬人以各種各樣的方式離開了,試問他們錯了嗎?
武漢新冠狀病毒全面爆發後,據國家衛健委統計,截至3月1日,全國累計派出344支國家醫療隊;38478名來自全國各地的醫務人員和3844名軍隊醫務人員馳援湖北。
難道這些「白衣天使」真的是天使嗎。他們不怕死嗎?
每個人遇到生與死的抉擇時,都會迷茫都會無措,因為每個人都是第一次,誰也沒有比誰多活過一回,也從來沒有誰比別人多死過一回。
所以,面對死亡,儘管你是選擇倉促逃離,想要尋找安全的庇護場所,這都能理解,但是你想過了嗎?你該逃往何處,你的安全靠什麼來保證,別人的安全靠誰來保護?上帝嗎?
也許上帝正在一旁偷笑呢,在上帝眼裡,人類也好,動物也罷,這些都是她創造的孩子,這只能算是一個家庭裡幾個孩子的打鬧罷了,誰又說得清誰對誰錯呢。
所以,向死而生,才是面對疫情的最正確的打開方式。人都是在不斷的走向死亡,只有不斷摒棄貪念生的欲望,才能碰發出生的希望。
關鍵時刻,聽從號召,有病就治療,依靠技術、依靠國家的力量,依靠自己的免疫力戰勝病魔,人與病毒就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也是生物進化的一個過程,戰勝了對手,你就取得了生的希望。
健康的,卻不代表永遠健康,增強自身免疫力, 少接觸,少外出,從生命的內在去審視自己,拋棄一些不必要的胡思亂想,提升自己,強大自己,才是對生命最好的回饋。
最美逆行是向死而生,檢視自己也是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克服死亡的恐懼,才能提高生命的效度,才能在有限的生命裡,綻放無限的光華。
說說自己
2020年不一樣的春節,疫情對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只是人的際遇不一樣,人生給予你的厚重也是不一樣:有的在抱怨「宅」的發瘋;有的在忙碌中忘記了恐懼;也有的在深幽中砥礪前行……
那麼我該如何自處呢?
從一開始我就這麼問自己,既然「不出門就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那就不出門,做一些能做的事:撿起兒時的夢想,看看書,寫寫字,開通了公眾號,10天學會運營公眾號,開通流量主;在簡書上發起了日更挑戰,以文會友,尋找有趣的靈魂;每天運動打卡,開啟《囚徒訓練》新方式。
人與自然,總是處於一個動態平衡的,一旦這個微妙的平衡被打破了,那必然會出現此消彼長的局面,我們無法左右一切,只能在自己的立場上,力所能及的做出改變,而不是在隔岸觀火,在無為中指指點點。
鳳凰涅槃是向死而生,絕處逢生也是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不僅僅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也是一種敬畏,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敬畏,對時間的敬畏。
說說死亡
小寶說:「叔叔,如果我要是被感染了怎麼辦?」
我說:「那你還怕嗎」
小寶說:「怕」
我說:「為什麼」
小寶說:「不知道,就是怕」
其實,每個人,一開始並不知道什麼是死亡,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接觸了形形色色人和事,慢慢開始對未知產生了恐懼,就開始害怕死亡,具體來說應該是害怕失去,失去現有的生活,失去現有的愛,但只要你給予她新的愛,那她就無懼於失去,因為她明白失去了還有會有新的收穫,那失去就變得不是那麼可怕了。
小孩都懂得道理,大人未必都明白,每個人都想緊緊抓住隨手能抓住的東西,卻不知很多東西是抓不住的,比如希望,比如愛。
真正想要得到更多,就必須付出更多,只有直面死亡的恐懼,才能求得生的希望。
向死而生,把人生的每一天都當做最後一天來對待,你會發出現,沒有什麼東西是不可以失去的,也就沒有什麼東西是無法獲得的,這就是一種人生的態度,在這種飽和的人性之下,才能迸發出更強大的生命浪花。
向死而生,生生不息。
文/書生囈語話繾綣
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