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活著》:我寫的是真正的希望。確實如此嗎?

2020-12-25 吳阿靜1

一本讓千千萬萬人看到絕望的書,卻被作者餘華解釋道:我寫的是真正的希望。

那麼,確實如此嗎?

作為一個冷酷的作者,餘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美好的希望。

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溫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

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再縈繞他們的時候,餘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著臉讓自己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

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

我承認那天深夜點了燈讀它的某個瞬間老淚縱橫。

都說人生四大悲事莫過於:幼年喪母,少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縱觀福貴的一生,又豈止如此是四大悲事,用「天煞孤星」來形容都不過了。

但是,儘管如此,福貴依然選擇好好地活著

看完全書,很多人納悶:福貴過得這麼慘,到底是什麼支撐著他活著?

餘華在韓文版自序中回答了這個問題:

《活著》還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中國的一句成語: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壓,它沒有斷。我相信,《活著》還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當然,《活著》也講述了我們中國人這幾十年是如何熬過來的。

我知道,《活著》所講述的遠不止這些。幾句經典分享,感悟活著不易。

01

沒有什麼比時間更具有說服力了,因為時間無需通知我們就可以改變一切。

02

最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來;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走

03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

04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05

做人不能忘記四條,話不要說錯,床不要睡錯,門檻不要踏錯,口袋不要摸錯。

06

生的終止不過一場死亡,死的意義不過在於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時間。

07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08

人啊,活著時受了再多的苦,到了快死的時候也會想個法子來寬慰自己。

09

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

10

「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

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命運的無常,就一定要讀一讀餘華的《活著》。」

在《活著》中,我看見了人生悲苦,看見了一個又一個死亡的過程,看見了底層人民的樂觀與堅強,看見了生命的柔韌,看見了時間的力量,看見了生活的無情,卻只為了表現一種人生態度:

活著很難,可正是因為難,才有意義。

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了,也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

《時代》周刊這樣評價《活著》:

中國過去60年所發生的一切災難,都一一發生在福貴和他的家庭身上。接踵而至的打擊或許令讀者無從同情,但餘華至真至誠的筆墨,已將福貴塑造成了一個存在的英雄。

當這部沉重的小說結束時,活著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

《活著》像一首古老的歌謠,向我們講述了樸素粗糲的史詩,鬥爭與生存的故事,讓我們懂得了卑微的生命中蘊藏著一些微小的卻如金子般閃亮的光芒。

《活著》又像是一部促人反思的電影,它似乎在考驗讀者的忍耐力,將我們平時的悲痛和壓抑全部揉進這本小說裡。

盧梭說:「生命不等於呼吸,生命是活動。」伯克說:「生命在閃耀中現出絢爛,在平凡中現出真實。」終其一生,你又在追求什麼呢?希望《活著》能給你一定的啟發。

一本28元的書,不過一頓飯錢,卻可以點亮你的人生,何樂而不為呢?

大家點擊商品卡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餘華《活著》:直擊人生的苦難,才是活著的意義,活著就有希望
    這是餘華在《活著》中的感慨,是啊,你自己感受到你活著的意義與偉大,你才真正地活著。從小在太平間長大,見慣血肉的他高考落榜後從醫上世紀80年代掀起「先鋒文學」潮流的當代小說家——餘華。餘華迷戀死亡,著迷血肉,所以他的作品中充斥著死亡、苦難的氣息,這也成為他作品中豐富內涵的主題。高考落榜,父親安排他去做了牙醫,5年之後再也不想做了,於是專心寫書,也是5年,寫了投,投了退,退了寫,如此往復。一直以殘酷為基礎,憤怒和叛逆逐漸佔據了餘華整個人的狀態。
  • 餘華《活著》: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餘華 重溫餘華經典《活著》,忍不住落淚:人的一生究竟要經歷多少苦難,才能堅定生之希望?餘華說過,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時間。誠然,人只有向死而生、反求諸己,方能自我超然與救贖。
  • 餘華:就算往死裡寫,也寫不出第二本《活著》了
    還是為了被社會承認,對於這個問題有無數答案,但我聽過的最好的答案來自餘華的作品,《活著》。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是啊,我們為了不辜負自己活著,為了不辜負這一生僅有的一次生命。守著太平間長大,從牙醫改行作家餘華的父親是一名外科醫生,他讀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全家搬到了醫院的職工宿舍,房子的對面就是太平間。
  • 餘華的《活著》:千千萬萬人讀到的是絕望,其實他寫的是希望
    人的出身我們沒有辦法去選擇,但是每個人的人生究竟該怎麼活著,以什麼樣的方式來活著,這是我們可以選擇的。很多人可能都讀過餘華寫的這本小說《活著》我相信很多人都是流著淚讀完的,。初次讀這本書你可能覺得這是一個小說故事,再看一遍就讀出了當時那個年代的歷史背景。
  • 《活著》銷量破2000萬冊,莫言:希望自己別再寫可發不可發的作品
    面對餘華的長篇小說《活著》銷量突破2000萬冊,莫言感慨說;餘華的書少我一半,但影響力大我一半。還說作品要好好對待這類的話,總之是希望自己以後不要寫些可發不可發的作品。當近幾年經典文學遭遇網絡文學衝擊後,餘華的《活著》銷量依然勢頭強勁,截止當前銷量突破2000萬冊,為此大作家莫言感慨地說到,希望以後(自己)別再弄些可發不可發的作品,言外之意是要認真地寫,能寫出像《活著》這樣受歡迎的作品。莫言其實早在幾年前就已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如此大的榮譽面前,他為何還希望寫出不如他名氣大的作品呢?
  • 餘華《活著》:人生一世,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為何有人說,白活了
    電影版《活著》,在小說原有基礎上做了藝術上的加工,在影片結束後,不至於讓人感覺到絕望,給了老人富貴一個旁觀者能接受的結局。但是,翻看小說原著,總有讀者埋怨餘華太狠了,太能折磨人了,如何狠下心如此對待一個孤老頭,讓他自己親手送走了每一個自己的親人。小說的結尾,老人富貴對老牛說,「今天友慶、二喜耕了一畝;家珍、鳳霞更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還小都耕了半畝。
  • 餘華:人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活著,在中國的語言裡代表著對命運的不屈和吶喊,是一種力量,一種希望,一種信仰。作為平凡而普通的我們,平凡也意味著生命中的某種缺憾和不完美。因而面對生活中的迷茫、陰霾,坎坷時,活著就要忍受歲月裡的平庸、瑣碎、孤獨、痛苦,而只有熬過那段苦難或灰暗的日子,一切都會柳暗花明,活著就有希望,活著就有意義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命運的無常,就一定要讀一讀餘華的《活著》。」
  • 餘華《活著》告訴我們:「活著」就是單純的活著,越早明白越好
    關於《活著》《活著》是我國著名作者餘華,當時他在寫這本書的時候還有一個小故事:餘華曾經不經意間聽到一首歌叫《老黑奴》,歌詞的大意講的是一個老黑人奴隸一生的苦難,親人們一個個離他走去,但是他不曾抱怨,依舊熱愛生活,好好地對待這個世界。
  • 讀餘華《活著》有感,有時候活著也是一種幸福!
    當我看到《活著》這本書時,我在想,為什麼是活著?難道作者是在人生失意時渴望活著,但是我錯了當我真正讀完這本書時我最大的感觸是,堅持為自己活著,不畏苦難,用行動去擁抱明天。其實有時候 或者也是一種幸福!打開了這本精簡版的《活著》最先映入眼前的是作者的自述。緊接著我看到是作者和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徐福貴的交談。老人福貴是本書的主人公。他的經歷是時代的變化和命運的安排。讀完這本書,我有一種和主人公相談的衝動,我真心的想當面告訴他:你所處的時代是中國社會急劇變化而不安靜的年代,希望你在歷盡萬千磨難之後,能夠安享晚年。
  • 聊聊餘華筆下的《活著》
    透過餘華的《活著》,我們看到了窮富、貴賤的轉換,也明白這或許就是社會和生活真實的寫照!而這本小說餘華寫得很成功,備受國內外讀者的認可。《活著》所獲榮耀的冰山一角,就數不勝數!《活著》這本書到底有多牛?小編帶大傢伙來盤點,它曾被評為20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作品之一,《活著》這個故事所蘊含的哲理,在餘華的筆下娓娓道來,以福貴的角度在敘述整個故事是如何進展的。餘華通過描述主人公富貴生活境遇的變化,諸多生活經歷,戲劇地講述了諸多因素對社會個體的影響。例如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時間變革,但也揭示了,活著和生命的底色。
  • 餘華:你讀過《活著》,但並不知《活著》創造的奇蹟
    餘華每天看到文化館的工作人員從來不用正常上班,非常羨慕,「覺得他們的工作對我倒是很合適的」。餘華對自己一番掂量之後,認為文學最有可能使自己進入文化館。於是餘華開始寫作了,而且很勤奮。他並沒有寫小說的基礎,先找了一本雜誌《人民文學》看,看什麼時候應該是引號,什麼時候應該是逗號,什麼時候應該是句號。
  • 餘華《活著》:人為什麼活著?是為了活著本身
    《活著》是餘華的中篇小說,並且本書獲得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等多種獎項,本書主要講述了福貴這個人的一生,"我"去民間收集民謠時,偶遇了一個垂危的老人——福貴,由福貴講述了他的一生,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
  • 深刻解讀餘華《活著》,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一直以為《活著》是餘華刻意編造的悲劇,直到前陣子看過這麼一個視頻。視頻中交警看到一個大叔騎著滿載的三輪車,交警問大叔:你拉著這麼多東西,出事了怎麼辦,你爸爸不管你嗎?大叔說:「我爸爸死了,死十一年了。」交警:「媽媽呢?」大叔:「媽媽死二十多年了。」
  • 餘華活著震撼揪心從痛苦到快樂,任何人都能從中找到活著的勇氣
    在讀這篇文章之前,我只單純地把他當成一個普通的作家。一次去機場,忘了帶書,無意中瞟到了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於是就買了一本抽空讀了讀,覺得寫得不錯,語言樸實,故事接地氣。那是我跟餘華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 經典再品:餘華的活著,為什麼總是那麼火!
    我毫不猶豫地拿起了自己的枕邊書《活著》,讀一遍,再讀一遍,終有所得。當時我和同學們是這樣講的,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想從文化角度賞析,就要結合儒釋道三家的文化來深度探討這個問題。一加一為什麼等於二?是非常簡單的問題,但是你卻無法解釋。活著就是一個這樣的問題,看似很簡單,你卻無法回答。
  • 張藝謀談《活著》改編費,爽快付2萬,餘華把它壓在枕頭下好幾天
    在讀完這一部小說之後,他非常希望能夠將其拍成電影,為了在拍電影的時候能有更多的選擇,所以張藝謀就讓餘華在小說中再加一些內容,就這樣,餘華在原先6萬多字的基礎上,又加了4萬多字的內容。張藝謀還許諾給餘華改編費2.5萬元,當時的餘華和妻子擠在北京一間平房的單人床上,只能從《收穫》領取400元的稿費。
  • 關於餘華《活著》大賣,莫言是這樣評價的,你怎麼看?
    一對於餘華的《活著》,幾乎是耳熟能詳。第一次接觸《活著》是在小時候觀看的電視劇《富貴》。不得不說,那時十歲的我,都哭了很多次。一個富家子弟的落寞被餘華刻畫得淋漓精緻。4月13日,北京師範大學餘華教授聘任儀式在該校珠海分校舉行,莫言、餘華、畢飛宇、李洱、葉兆言等著名作家都出席了儀式活動,莫言在活動中笑著說:「餘華是我的好朋友、同學、同行,也是大家都非常尊敬、非常喜歡的一個作家。他的《活著》已經發行了2000萬冊。
  • 集苦難於一身的富貴失去所有,活著意義何在?餘華戳穿了真相
    活著,是一種力量,是幸福。至此,我明白了真正的強者,不是不怕死,而是敢於活。活著,不容易,但活著,又怎捨得死去。直到近來,才讀了餘華的原著,沒想到這竟是我讀的最艱難的一本書,雖然它篇幅不長,可要是你和我一樣,看兩頁眼睛就蘊滿淚水,得偷偷拿紙巾擦掉,然後關掉屏幕緩好一會才能繼續看下去,我想你也不會很快看完。
  • 豆瓣評分9.3|餘華《活著》: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
    有人說,餘華的《活著》本質上不過是對悲劇的大量堆砌,通過對主人公的折磨與玩弄來引起讀者的同情與悲憫,吸引人們的眼球。我認為,這種說法太過膚淺,他對那些白紙黑字上勾勒出的人生起起伏伏的體會太過浮光掠影,不過是讓悲劇短暫地擊中自己的內心,然後就拋之腦後,從表層來抨擊《活著》。
  • 餘華小說《活著》閱讀推薦,故事梗概及心得
    《活著》是作者在聽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時激發的靈感而即時創作的。作家寫作還是寫內心深處最想表達的一切觀點,餘華當時就已經意識到他在理解了事物後,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憤怒和不滿,而是做到對於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超然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