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談《活著》改編費,爽快付2萬,餘華把它壓在枕頭下好幾天

2020-12-14 一個人精彩1

餘華的《活著》算得上是純文學作品中的暢銷書了,僅2018年售出200萬冊!

張藝謀可以說是《活著》的伯樂,他是《活著》的第一個讀者。在讀完這一部小說之後,他非常希望能夠將其拍成電影,為了在拍電影的時候能有更多的選擇,所以張藝謀就讓餘華在小說中再加一些內容,就這樣,餘華在原先6萬多字的基礎上,又加了4萬多字的內容。

張藝謀還許諾給餘華改編費2.5萬元,當時的餘華和妻子擠在北京一間平房的單人床上,只能從《收穫》領取400元的稿費。因此,對於2.5萬元這一筆錢,對於餘華的夫婦來說,簡直就是一筆巨款。餘華有點將信將疑,就在這時,讓餘華沒有想到的是,張藝謀很爽快的就先預付了2萬元。

餘華將2萬元"巨款"翻來覆去數了很多遍,竟然還擔心張藝謀會不會賴掉那剩下的5000元。他還把錢壓在單人床的枕頭下好幾天,夫妻倆甚至以為這輩子都不會發愁了。張藝謀當然不是這樣的導演,之後,他如數的支付了這一筆費用。

看過張藝謀導演的《活著》之後,你可以發現,張藝謀是非常用心的,但是從改編的一些細節來看,與餘華對於"活著"的詮釋是有不同的。相對於小說來說,電影更多的是削弱了批判的意味,而多的是對現實生死的探討。

其實對於我來說,我認為文字表達出來的東西更加細膩,能夠讓我們反覆的去咀嚼、回味。

2019年4月18日,第13屆作家榜名單發布,劉慈欣憑藉著大火的科幻小說《三體》,以版稅1800萬斬獲第一,第二就是餘華《活著》,版稅高達1550萬,餘華憑藉已經出版26年的小說《活著》躺賺。

《活著》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義大利文、荷蘭文、挪威文、韓文、日文等在國外出版。並在1998年,獲得義大利文學最高獎: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活著》甚至打破了純文學的銷量記錄。在臺灣出版了二十多年來暢銷不止,刷新臺灣記錄;在美國出版10年後,每年依舊可以賣出4000冊,一個中國作家的書能夠賣1000冊就極難的了;在西班牙, 第一年出版就印刷了4次。

至今除了餘華沒有一個中國人的作品會在世界上如此暢銷。對於餘華的影響力,連諾貝爾得主莫言都有點"嫉妒"了,感慨道:

"餘華的書少我一半,但影響力大我一半。以後我要好好對待我的作品,不要寫些可發不可發的東西。"

《活著》為何長盛不衰

正如餘華在活著裡寫道的那樣:"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活著》講述了福貴一生的悲慘命運,但是福貴並沒有向命運低頭,餘華說: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叫喊,也不是來自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餘華曾坦言自己創作《活著》時真正的目的不是為了揭示社會的黑暗和譴責黑暗背後的力量,而是認識了真實之後,能夠同情地看待這一切。這也是餘華的《活著》能夠走出國門,受到全球讀者青睞的原因。

餘華說:"被命運碾壓過,才懂得生活的慈悲",當我們經歷過生活的磨難,才知道生活的不易,進而我們才會更好地去對待生活,餘華這本《活著》寫到了每個人的心裡,在平凡中,我們也應該擁有面對生活的勇氣。

而《活著》將會給你帶來這一份勇氣。

相關焦點

  • 《活著》小說改編成電影,是好是壞?張藝謀是想表達什麼嗎?
    《活著》小說改編成電影,是好是壞?張藝謀是想表達什麼嗎?餘華的小說版《活著》和電影版的《活著》,是兩種不同的藝術表達形式。小說版的活著講述的是在歷經磨難之後,我們為活著而活著,有一種宿命感。餘華通過小說中福貴這個人物,表現出了「命運」與「個體」之間存在矛盾卻不得不共存的關係,在經歷過很多磨難之後,身上對於活下去的信念堅持不再是堅韌,進擊,而是默默忍受。就像是小說裡寫的那樣「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作者餘華對人物的描寫顯得很高級,高級中又帶著殘忍。
  • 餘華:你讀過《活著》,但並不知《活著》創造的奇蹟
    後來,為了應對越來越多的脾腫大病人,醫院在手術室外面的空地上搭起了一座很大的草棚,作為臨時病房,有時也會用它來召開一些單位內部的特殊會議。這座大草棚讓餘華兄弟倆充滿了好奇,他們常常在棚裡棚外鑽進鑽出。結果哥哥點燃了一堆枯草,而餘華的小便無論如何也滅不了它,反而火借風勢,眨眼間就燒到了草棚。兄弟倆一看勢頭不對,立即「三十六計,走為上」,溜得不見蹤影。這次「縱火」事件的後果是,兄弟倆被母親當即送到一個同事家裡,關了整整一個月,並且在回家的那天,各自的屁股又被父親狠狠地揍得像天上的七色彩虹。
  • 餘華的《活著》中經典10句話:活著很難,可正是因為難,才有意義
    這個周末閒來無事,我也重新翻出了餘華的《活著》,讀完令我感觸頗深。《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 從默默無聞的縣城牙醫,到年收入1550萬,餘華娶二任妻子後開掛
    夏天很熱,餘華就在太平間睡午覺。後來他發現太平間那地方特別涼快,長大以後,他讀到了海涅的一首詩,裡面的一句:死亡是涼爽的夜晚,他當時的感受那就是在太平間睡午覺的感受。高中畢業後,他聽從父母的安排,到海鹽縣武原鎮衛生院,當一名牙醫。就這樣過了5年,他拔了不下1萬顆牙,最後實在是不想再拔了。
  • 莫言室友餘華:當了5年牙醫拔過1萬顆牙,卻靠12萬字掙了1550萬
    若干年後,其中一個小男孩成為了莫言室友,再後來他寫了本小說,賣了2000萬冊,張藝謀看後拍出了他迄今為止最好的電影——《活著》。兩人已經談了十幾天,也定了初稿,結果,當餘華把尚未發表的《活著》拿給張藝謀看時,張藝謀立即改變主意:拍《活著》。《活著》的問世,創下了兩個記錄——張藝謀迄今為止最好的電影,以及餘華最好的小說——可能也是中國當代最好的小說。
  • 窮到只能住9平出租房,剛離婚完卻又新婚,餘華:初見新妻就淪陷
    沒有陳虹就沒有《活著》,也沒有身價1550萬的餘華和陳虹一起寫作的日子裡,開始的並不順利,主要是因為經濟原因,因為只有一家雜誌社的收入,每月才幾百塊錢,沒有錢日子就很難過下去,餘華覺得光投雜誌社不行,這是戰略失誤。
  • 標點符號不懂運用,逆襲作家富豪榜,餘華:我只要寫作,就是回家
    2019年4月18日,第13屆作家榜揭曉,讓人沒想到的是餘華憑藉著已經出版26年的《活著》,取得第二名,版稅高達1550萬。餘華取得如此成就,可知道,他當初剛開始寫小說的時候,標點符號都不懂得如何運用。
  • 孟京輝《活著》為文學名著改編提供了話劇範本
    遊戲與儀式、荒誕與寫實、影射與現實、詩性與暴力、漫畫與拼貼……,孟氏實驗戲劇的各種手段,在餘華傳統意義上的敘事結構裡畫龍點睛,穿梭自如。難得,該劇在跨世紀的歷史嘲諷中始終保持著對人和命運的敬畏,甚至是以比張藝謀版《活著》更尊重原著的方式,再現福貴一家九口的死亡之旅,讓「哀而不傷」,繼續成為餘華的生命哲學;「以笑的方式哭」,表達孟京輝的戲劇精神。
  • 餘華:當5年牙醫拔過1萬顆牙,靠12萬字賺1550萬!莫言:他是天才
    在這之前,餘華已經當了5年的牙醫,前後拔過1萬顆牙齒。餘華一開始的寫作道路並不順暢,每天郵遞員就會從牆外圍將退稿扔進來你,餘華面對一次次的失敗,繼續寫著。這一寫就是十年,終於《活著》誕生了!這是小說《活著》裡的一段文字。簡短幾句,不言悲苦,卻讓人久久地哽在心頭,悵然若失。餘華的《活著》銷量突破2000萬冊,莫言感慨說:餘華的書少我一半,但影響力大我一半。
  • 餘華《活著》: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餘華 重溫餘華經典《活著》,忍不住落淚:人的一生究竟要經歷多少苦難,才能堅定生之希望?餘華說過,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時間。誠然,人只有向死而生、反求諸己,方能自我超然與救贖。
  • 餘華《活著》:人為什麼活著?是為了活著本身
    《活著》是餘華的中篇小說,並且本書獲得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等多種獎項,本書主要講述了福貴這個人的一生,"我"去民間收集民謠時,偶遇了一個垂危的老人——福貴,由福貴講述了他的一生,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
  • 張藝謀最心儀的作品,至今被封禁,卻讓原著作者餘華怒賺1550萬
    或許這就是張藝謀的魅力所在,並不直接告訴你事情的真相是什麼,而是讓你去細細品味影片,從中尋找你所認為的正確答案。而這種小人物的作品,張藝謀拍過許多,但是讓他最心儀的一部便是《活著》。該影片的時間跨度較長,用133分鐘的時間去講述了福貴坎坷的一生。
  • 聊聊餘華筆下的《活著》
    透過餘華的《活著》,我們看到了窮富、貴賤的轉換,也明白這或許就是社會和生活真實的寫照!而這本小說餘華寫得很成功,備受國內外讀者的認可。《活著》所獲榮耀的冰山一角,就數不勝數!《活著》這本書到底有多牛?小編帶大傢伙來盤點,它曾被評為20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作品之一,《活著》這個故事所蘊含的哲理,在餘華的筆下娓娓道來,以福貴的角度在敘述整個故事是如何進展的。餘華通過描述主人公富貴生活境遇的變化,諸多生活經歷,戲劇地講述了諸多因素對社會個體的影響。例如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時間變革,但也揭示了,活著和生命的底色。
  • 餘華《活著》:直擊人生的苦難,才是活著的意義,活著就有希望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中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這是餘華在《活著》中的感慨,是啊,你自己感受到你活著的意義與偉大,你才真正地活著。從小在太平間長大,見慣血肉的他高考落榜後從醫上世紀80年代掀起「先鋒文學」潮流的當代小說家——餘華。
  • 餘華《活著》:人生一世,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為何有人說,白活了
    什麼是活著?活著的終極意義是什麼?或許,不論男女老少談到這個話題,都能掰扯一二。然而,餘華一部《活著》,卻讓讀完小說的人,都默認了這個事實。其實,活著哪裡有人們口口聲聲說的那些大道理,用餘華自己的話來說,「活著跟生活不一樣,比生活更有力量,活著不是喊叫,不是攻擊,而是忍受生活」。
  • 餘華《活著》最命苦的女子——家珍,為何出身富貴卻沒過好日子?
    《活著》是作者餘華寫的一本長篇小說,在1993年首次出版,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小說以動蕩時期的歷史作為背景,用冷漠的語調描繪出了福貴一家身上發生的接踵而來的災難,彰顯了活著的意義。這本小說獲得了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最高獎項,並被《亞洲周刊》評選為「20世紀中文小說百年百強」。
  • 張藝謀《活著》裡面,徐富貴為什麼而活?
    我們先來梳理下這部電影的劇情。《活著》這部電影改編自餘華的同名小說,經張藝謀導演的鏡頭用了一個最平凡的方式講述了一個平常家庭的故事。這部電影在當時獲得了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和男演員獎。活著就是一切!用這幾個字可以概括這部電影。
  • 餘華《活著》告訴我們:「活著」就是單純的活著,越早明白越好
    關於《活著》《活著》是我國著名作者餘華,當時他在寫這本書的時候還有一個小故事:餘華曾經不經意間聽到一首歌叫《老黑奴》,歌詞的大意講的是一個老黑人奴隸一生的苦難,親人們一個個離他走去,但是他不曾抱怨,依舊熱愛生活,好好地對待這個世界。
  • 當代中國文壇:有沒有哪部文學作品經久不衰,餘華的《活著》?
    是部書中的普世價值和人文關懷持續不斷地滋養著讀者,那麼它會是一部怎樣的書呢?《活著》論發行量,自然是餘華的《活著》,但也有民間說法,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發行量也超越了2000萬冊,不過餘華的《活著》官方統計出版數據已經超過2000萬冊,路遙的書賣得好,但具體數據沒有公布,大概也能和《活著》持平。
  • 曾當作廢紙處理的《活著》,卻獲冰心獎,華盛頓郵報給予高度好評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餘華的作品影響了一代人。但我們往往不知,每部作品背後,都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關於作家的掙扎、探索和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