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人?讀者:自由的思想者

2020-12-12 阿瑞德讀書

導讀:你好哇,

說到王小波,相信很多人對這位作家是不陌生的。提到王小波,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兩個詞兒,有趣和幽默。第一次讀王小波的書,你會被它的講述方式所震驚。在中國作家群體中,王小波不被納入任何的體系,而他在讀者群體中卻非常的受歡迎。

第一次讀王小波是從他的那本沉默的大多數開始的,這本雜文集對我的觸動很大,無法想像平時的文字語言競技仍如此大的震撼。後來讀過王小波的一些小說,被他的小說徹底的徵服,不可否認的是,王小波師從卡爾維諾。

他的寫作風格及手法別具一格,不同於當時那個時代任何作家的文字風格。帶著批判性的思維,王小波寫實的手法讓我們看到了小說的另一種講述方法。當然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可能了解王小波是通過她與李銀河的愛情故事開始的。

在他們的書信合集愛你就像愛生命中,詳細的記錄了王小波追求李銀河的整個過程。當然我們再一次閱讀王小波,你也能感受到它的有趣。對於一個作家來說,或者說對於任何一個成長中的人來說。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會丟掉自己身上孩子氣的那一部分,可是王小波好像沒有丟掉。

王小波的眾多作品在當時並沒有大範圍的流行,但是在小得文學圈子裡,他非常的受歡迎。從最初在香港發表的黃金時代到後來的青銅時代,我們看到的是王小波源源不斷的靈感,1997年,王小波突發心臟病去世,當時還在國外的李銀河聽到這個消息,簡直五雷轟頂。

在我們讀者看來,李銀河應該是最懂王小波的人了。可能很多人也會好奇,王小波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按照讀者的說法來看,王小波是浪漫騎士,行吟詩人,自由的思想者。

據說王小波天生就具有文科的氣質,他的閱讀速度非常快,年幼時,父親書櫃裡的書成了王小波的精神食糧,而機制有些書籍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他。1968年王小波去雲南插隊,在那段時間對於他來說是非常痛苦的,可能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經歷,才有了後來黃金時代的素材來源。

作為讀者,你是如何評價王小波這位作家的?你又是如何看待他的有趣和幽默的呢?

相關焦點

  • 朱大可:王小波畢生在向自由致敬——謹以此文紀念王小波離世20周年
    高行健、莫言、徐曉鶴等都做過此類實驗,但王小波似乎是其中做得最酷的一位。中國現實為作家提供了超越「加繆式荒謬」的最高荒謬景觀,它無與倫比,雄踞天下,令一切西式荒謬相形見絀。王小波的荒謬敘事,採用黑色幽默風格,卻又如此切近我們的深層記憶,指涉了許多讀者的私人經驗。這種來自底層的經驗輻射,就是小波文字的力量所在。
  • 時隔多年思想者畫室再談「水哥」王昱珩,一個人到底多有才華!
    因為「水哥」告訴你,一個人到底可以多有才華!果然左撇子的都是天才!他的才華與實力讓無數粉絲為之驚嘆他就是人稱的「鬼眼之才」外號「水哥」王昱珩!下面思想者畫室帶你看看他是如何做到與眾不同的。最強大腦的科學團隊說:「做了這麼久節目,只承認王昱珩一個人是天才。」不愧是清華美術學院之光!
  • 王小波的痛楚:他把《黃金時代》當寵兒,而有讀者卻當「黃書」看
    他與愛人之間的書信被很多年輕朋友當作表白的經典臺詞,他就是王小波。王小波的作品被很多年輕人所追捧,有些人更是自稱為「王小波門下走狗」。但在王小波生前的時候,他的作品卻少有人問津。上個世紀末期,雖然我國已經進行了改革開放,加大了對外交流,但是人們的思想並沒有那麼快地被解放。
  • 《黃金時代》是王小波對人性自由的探索,及自我情感的靈魂救贖
    編輯是妻子李銀河介紹的,為了能夠讓王小波的書出版,編輯冒著風險給他出版了這本書,可出版後銷量卻讓人心灰意冷。不得已的王小波,只好跟編輯兩人推著車去地攤上售賣。直到王小波死去,他的《黃金時代》依舊沒能賣出去。可讓人驚奇的是,他死後不久,他的文字卻在不少人心中火了起來。
  • 羅丹的《思想者》到底在想些什麼?
    1904年,《思想者》的展出讓這位久被「正派學院」抨擊的偉大雕塑家羅丹再一次受到了攻擊,「正派學院」的支持者將這個彎腰屈膝,低頭思索又渾身健碩的赤裸雕像形容為「妖怪」,作為對反對者的回應,羅丹的好友花了15萬法郎將這個作品買下,並捐獻給巴黎市,希望能讓這個偉大的作品屹立在先賢祠前,但是市政府廳根本不答應
  •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王小波半夜與哥哥偷棗,上課氣的老師直跺腳
    幾年之後,小波堅決選擇到雲南上山下鄉,沒人知道到底為了什麼。只有哥哥能猜出,他是在藉此實現那個頑童的夢想。他在雲南沒能享受幾天快意生活,就嘗到現實生活的滋味。比如,《沉默的大多數》,這是王小波的雜文集,裡面呈現了一位自由思想者的精神世界!——「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自從我輩成人以來,所見到的一切全是顛倒著的。
  • 王小波的計算機水平到底有多好?
    (點擊上方公眾號,可快速關注)轉自:知乎如有好文章投稿,請點擊 → 這裡了解詳情導讀:有網友在知乎上提問:王小波的計算機水平到底有多好
  • 《陳清揚:情人》前言: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到底好在哪裡?(上)
    王小波本人在一篇雜文裡寫過這樣的話:「有位作家朋友對我說,她很喜歡《情人》那種自由的敘事風格。她以為《情人》是信筆寫來的,是自由發揮的結果。我的看法則相反,我認為這篇小說的每一個段落都經過精心的安排……敘事沒有按時空的順序展開,但有另一種邏輯作為線索,這種邏輯我把它叫做藝術——這種寫法本身就是種無與倫比的創造。」
  • 只會寫「桃色小說」的王小波,憑什麼能夠獲得珍貴的愛情與自由
    只會寫"桃色小說"的王小波,憑什麼能夠獲得珍貴的愛情與自由高曉松說:以我有限的閱讀量,王小波在我讀過的白話文作家中絕對排第一,並且甩開第二名非常遠,他在我心裡是神一樣的存在。王小波在雜文、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雜文集《沉默的大多數》影響深遠。除此以外,他的代表作品還有中篇小說《黃金時代》、長篇小說《萬壽寺》《紅拂夜奔》等。王小波以高級的幽默感、智識上的理性主義和奔放的想像力著稱。
  • 作者已死:王小波小說的闡釋語境
    王小波(1952——1997),北京人,做過知青、工人,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曾留學美國,後辭去教職做自由撰稿人,專心從事小說創作。雖然在臺灣得過兩次小說獎,王小波在生前仍可謂藉藉無名,作家、自由撰稿人兼具知識分子的身份並沒有帶給他聲名,也沒有使其收穫到相應的商業利益,甚至由於「直露和影射的錯誤」過於明顯,他的小說常常被拒之門外無法示人。
  • 王小波《黃金時代》:用幽默大膽的口氣,諷刺現實,說出人生事實
    1997年,王小波在寫作的時候突發心臟病去世,他捲曲著自己的身體,不斷的掙扎,直到一個人孤獨地死去。他的身邊沒有一個人,但卻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雖然他只活到了45歲,短短的一生,但無數的現代人,卻還在讀著他的書,討論這裡面的思想。
  • 王小波只上過一年中學就考上人大,高考數學都是瞎琢磨因為沒學過
    王小波的一生算得上是傳奇。1978年王小波去參加高考,在此之前他只上過一年中學,但已經是十二年前的事了,課程要麼沒學要麼已經忘光了。家裡人勸王小波說他沒基礎還是考文科比較好,而且他的記憶力好,文科會更有把握。但王小波不聽,去考了理科,不過王小波的沒學過數學也沒人教,都是自己瞎琢磨。
  • 王小波雕像落戶上海起波瀾 李銀河同意書迷不依
    鄭敏在自己的博客上放了一些創作過程中拍攝的照片以及與王小波遺孀李銀河的通信。去年10月,鄭敏聯繫上了李銀河,去信徵詢創作意見,信中說:「雕塑的創作意圖是為了表現小波的敏感、直性、倔強的騎士氣質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雕像的姿勢構圖就是從這齣發的……雖然我只是一個學生,但我對藝術的追求正如同小波對文學和自由的追求一樣,是堅持不懈的。」
  • 王小波《一隻特立獨行的豬》:誰是王小波?誰是豬?誰特立獨行?
    作者:清風自有明月照一、誰是王小波?王小波,北京人,當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黃金時代》、《青銅時代》、《白銀時代》、《紅拂夜奔》、《一隻特立獨行的豬》等。1997年,因病去世,他的文字卻經久不衰,王小波成為世人口中經常能夠談論到的作家。
  • 王小波逝世22周年,李銀河與讀者一起閱讀經典
    王小波之夜 ——朗讀分享會#推薦理由#2019年4月11日,王小波逝世22周年。22年來,王小波從一個作家變成一種現象,他的作品替他俘獲了無數讀者。在北京Page One·三裡屯店將舉辦一場「王小波之夜——朗讀分享會」,邀請深愛王小波的讀者,帶上一本你最愛的新經典版王小波,圍坐在一起閱讀、暢談。在這裡,王小波不屬於任何人,王小波屬於每一個人。李銀河與綠妖也將出席活動,還有更多神秘嘉賓等你來。
  • 《黃金時代》:大膽粗鄙的肉體歡愉後,是對自由追求和精神獨立
    的確,在文學界沒有一個像王小波特立獨行的人,他不願加入任何組織、不混圈子,他不願被條條框框所束縛而拒絕加入作協。喜歡他的人稱他是「自由思想家」、「文壇外高手」、「自由知識分子」、「中國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不喜歡他的人,認為他的文字粗鄙,不堪入目。
  • 《黃金時代》「賤」的6句話,初讀不懂王小波,如今再讀已淚目
    當過工人和民辦教師,曾是名牌大學講師,1980年與李銀河結婚,一起遊歷美國和歐洲,後來回國辭了職當自由撰稿人。從這一方面來說,王小波是個嚮往自由的人,浪漫有趣,特立獨行中帶著理性。都說王小波長得醜,但是李銀河卻愛得深沉,丈母娘曾經因為王小波太醜,不讓李銀河跟他來往,於是王小波便對李銀河說了一句:「你也長得不怎麼好看」,李銀河又氣又笑。初識王小波是通過他的代表作《黃金時代》,他關注那個時代,他的文字流淌最真摯的感情,沒有半點矯揉造作。
  • 王小波的時代三部曲,寫的是90年代,實是現實的反叛及自由的嚮往
    ,人們的自由也被無意地剝奪,對於主流意識的逃離和反抗,成為了王小波創作《黃金時代》的主要靈感來源。2、 對性愛的追求,是對自由的渴望、對現實的反叛中國人幾千來都羞於談性,那個時期更是如此,可王小波偏不愛隨主流,他的作品中性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為性就是對現實社會的抗議,《黃金時代》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寫了什麼?
    而沒有人去讀王小波的書,這樣不好。確實,王小波是一個神人,他成長於中國一個思想黑暗的時代,卻有著一個有趣的閃光的靈魂。他的思想影響了一代代人,直到今天我們仍然能從他的思想中獲得力量。他經歷的那個黑暗時代叫文革。那正是一個人性壓抑,人們話語權被剝奪,只能說著一種話的無聊的時代。王小波討厭這種無聊,他一生都在為著一種參差多態的生活而戰鬥。
  • 勿以40歲玩遊戲而悲,王小波:保持健康和有活力地追求智慧和有趣
    ——王小波《愛你就像愛生命》尋找痛苦背後的邏輯在網上,有很多文章講到人的陋習破壞一個人的一切,主觀的世界裡,很多人把一切看得比天大,用一切來教育人,訓斥他人,而自己站在一切之上。很少有人去談及這些陋習背後的故事以及它所涉及的思維模式,王小波就是一個會指導別人思想邏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