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反良知既不正確也不安全

2021-02-08 詩意恩典


1958年,上海市第一女中為了湊夠人數,把本校俄語女教師柴慧敏打成右派。為了湊集材料,學校領導找到一名叫江小燕的學生,讓她寫一份材料,揭發老師的問題。


江小燕正面臨著畢業升學,知道拒絕領導的授意會有怎樣的後果。她寫了一份材料交了上去,不過這份材料不是揭發老師,而是為她辯護,數算她的種種好處。


江小燕被扣上「立場不穩,思想右傾,政治品德差」的帽子,不但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而且無法參加工作。江小燕後來回憶這件事說,柴老師因為遭受不公還是自殺了,自己非常心痛,但因為沒有參與迫害,她的良心是平安的。


當翻譯家傅雷夫婦自殺之後,無人敢去收屍,江小燕又冒著極大的風險,把他們的骨灰收留隱藏起來。多年後接受採訪時,她稱自己出生於一個基督徒家庭,從小就記得父親多次為窮人募捐、買棺、成殮,這樣做只是出於自己的良知。


今天之所以想起江小燕,是因為讀一本書的時候,再一次讀到馬丁.路德在宗教審判者面前所說的話:


我不接受教皇和教廷的權威,因為他們自相矛盾。除非聖經和理性證明我有罪,否則我的良知只順從神的話語。我不可以,也不會放棄我的信仰,因為違反良知既不正確,也不安全。


我很喜歡這段話,每每讀到都很激動。在馬丁路德的話來看,良知不僅和道義有關,也和安全有關。一個人如果若想獲得生命的平安,不可不重視良知的提醒。


良知來自至高者。上帝創造人類,也把最原始的善惡觀念置於人的心靈深處。由於罪惡的汙染,人的良知遭到損毀。但即使一個不認識基督的人,他的靈魂儘管昏睡,心裡依然會有良知的碎影,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良心。


在我的家鄉,渤海岸邊鹽鹼灘上的那個小村莊,老人們警告那些作惡的人說,你就不怕天上打雷嗎?在人們那最樸素的理念裡,天上一定有一位神掌握是非善惡的標準,善會得到獎賞,而惡一定會受到懲治。


猶太作家辛格曾經塑造過一個人物--傻瓜吉姆佩爾。麵包師吉姆佩爾因為智力遲鈍,一直遭受周圍人的嘲笑和欺辱。甚至當他成家以後,他的妻子也欺哄他,和別的男人胡來。妻子生病離世前,愧疚地告訴吉姆佩爾,他辛辛苦苦撫養的孩子沒有一個是他自己的。


吉姆佩爾心懷不平,想到了報復。他深夜起來,把尿撒在麵團裡,然後烤成金黃的麵包,準備第二天早晨賣給人們。當他躺下來打個盹的時候,夢到自己的妻子哭喊著說,自己因為作惡正在遭受地獄的懲罰,希望他不要以惡報惡,也遭受這樣的結局。從床上爬起來以後,吉姆佩爾在院子裡挖了一個深坑,把那些麵包都埋了起來。


藉著妻子夢中的哭訴,吉姆佩爾心中的良知向他說話,促使他離棄罪惡,回到平安的境地。


看到這篇小說的時候,我想起我們身邊那些貪贓枉法者,那些偽劣商品的生產者,那些把自己不相信的話當真理傳授給孩子的人.為他們沉睡的良知感到悲哀。他們僅僅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顧惜他人的生命和權益。他們不知在肉眼可見的世界之外,有一雙明亮的眼睛正看著自己。


馬丁.路德曾經是一個非常怕打雷的人,因為他害怕來自天上的懲罰。有一次,正在大學攻讀法律的馬丁.路德在曠野中趕路,突然間電閃雷鳴。隨著一聲炸雷,馬丁.路德跪倒在地,許諾自己成為一名修士,終身侍奉上帝。


12天之後,馬丁.路德果然走進了修道院,刻苦研讀聖經。他探索的重點是,一個人怎樣才能通過上帝的審判?


經過漫長的讀經思考,他終於認識到,上帝不僅是一名公義的法官,也是一名慈愛的天父,祂讓自己的獨生愛子來到人間,就是為了承擔人類的罪孽。他由此明白了聖經的精髓---因信稱義,相信耶穌基督救贖的人,就可以在上帝面前罪得赦免。

     

        

馬丁.路德勇敢地站出來,反駁羅馬教廷的教條主義,批判教廷發行贖罪券欺騙和掠奪民眾----讓一個人罪得赦免的只有耶穌基督的寶血,而不是花錢就能買到救贖。


即使面臨火刑的威脅,馬丁路德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因為他知道背叛良知所帶來的後果,要比在這個世界堅守良知更不安全。


地上的審判也許有逃脫的機會,但終極的審判沒有人能逃脫。在這個世界上,願人人能效法保羅的心志:「對神對人,常存無虧的良心。」(徒24:16)


如果把良知比作一個人心靈深處落滿灰塵的燈盞,那麼只有基督的寶血可以把它擦亮。基督的愛可以喚醒人們沉睡的良知,也能最大程度地給一個人堅守良知的勇氣。


        

                       《詩意恩典》加好友

          

           


                      《詩意恩典》讚賞碼

        

           


相關焦點

  • 什麼是良知——良知主義認為正確的良知釋義
    浩瀚的宇宙、紛繁複雜的世界包羅萬象,無窮無盡,永遠也不可能認知全部,認知永遠無盡頭(永無盡頭在某些哲學家那裡解讀為不可知)。人類只能按需擇好而知,並按益用性而留存、傳承其中的部分。人類知與不知都不影響事物「好」的存在,不知需要知,知而遵從需要性、益用性;可知而不知,或者可知而不想、不看、不說、不認同及反對、惡意歪曲個人或社會的認知與知念(知識),在良知主義看來都屬於非良知。
  • 「知行合一」中的「良知」和海靈格的「良知」的三個層面的不同?
    上文《「知行合一」中「致良知」,王陽明是如何發現和解說的?》講到:王陽明認為:良知就是人的行為準則。人的意念所到之處,正確的就知道正確,錯誤的就知道錯誤,不會有所隱瞞。這就是進入了「天人合一」的意識的「零維」狀態,能產生如如不動的心和排憂解難的無限智慧。海靈格是誰呀(見下圖)?海靈格認為,良知(意識)共分為三種:(1)個人良知;(2)集體良知;(3)靈性良知。
  • 什麼是良知——良知的偏誤解讀
    孟子所云的「良能」的前提是「不學而能」,「良知」的前提是「不慮而知」,這就是說,「學而能」、「慮而知」並不一定屬於良能、良知,而「不學而能」、「不慮而知」肯定屬於良能、良知。如果說反對「良知」這個詞,那就把它應當把自己的觀點全面出一說,就像反對神學一樣說清楚明白一些;如果反對「良知」那麼解釋,那就把你認為正確的解釋說出來;如果反對思想家運用良知指導人們的思想言行,那你就堅決批判它,號召人們抵制良知。遺憾的是,到現在也沒有誰說清楚這些問題。
  • 王陽明論良知
    在中國傳統,「良知」的觀念源出《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明儒王陽明(1472-1529)[1]發揮良知觀念,並以「致良知」為其學要旨。本文就良知既為道德主體性而又為道德判準這兩面,介紹其良知學說,以見他對上述問題的見解。良知作為道德主體的三個面向首先,在王陽明哲學,良知代表我們的道德主體。
  • 心的一面是良知,是需要用功顯現,另一面是什麼
    陽明先生說:良知是與生俱來的,良知是心念到處。良知即不是先驗性的,也不是經驗性的,不是與生俱來的,良知是過程,不是固定不變的,即要明白,又要用功。明白是因為它必須來源於客觀存在,要用功是因為這些客觀存在僅只是客觀存在,還必須與自身進行融合而不分開,分開就不是知行合一了。
  • 如此玩水 既不文明又不安全
    原標題:如此玩水 既不文明又不安全孩子們在音樂噴泉中玩耍。唐敏 攝本報訊(記者唐敏)曲靖萬達廣場旁萬樂城的音樂噴泉非常吸引遊人,每天晚飯後,很多市民會帶著孩子到此處玩耍,歡聲笑語不斷。然而,有一些不和諧的不文明行為掃了遊人的興致。近日,記者在萬樂城的音樂噴泉處看到,幾個孩子玩得正起勁,他們將空的礦泉水瓶倒立著放在噴泉出水口處,噴泉一噴水,礦泉水瓶就會被水柱衝起一米多高,然後落到地上。孩子們不顧地面溼滑,不顧衣服會被噴泉淋溼,衝進噴泉中撿拾掉落下來的礦泉水瓶,接著再次將瓶子放在噴泉出水口處,如此反覆。
  • 「東食西宿」解讀人性,呼喚良知,闡釋教化(負薪漫談)
    貪婪是人的本性,不論男女老少、貧富貴賤,男人夢想功成名就、三妻四妾,女人也難免不幻想一妻多夫、眾星捧月,萬千寵愛聚一身。試圖正確解讀人性就必須首先將欲望架構在善惡美醜的框架內,區別本能與貪婪,才能全面詮釋人性。當人們普遍認識到某一事物是非對錯界限時,大約約定俗成,這即是道德。
  • 做人待人,人品不正、心不誠,沒人會尊敬你;人無良知,雖勇必傷
    一同學回答:「在我心中,良知是一個三角形的東西。我沒做壞事,它紋絲不動;假如我做了壞事,它就會轉動,每一個角都會把我刺痛;倘若我一直都在做壞事,那麼每一個角就都會慢慢被磨平,到最後也就沒有了痛覺。」向來都認為這個比喻很形象,良知是一個人為人做事的底線。
  • 王陽明論「良知」與「良知之樂」
    此段是王陽明晚年在浙江與黃曾省等弟子關於「良知」與「良知之樂」的對話,收為《傳習錄下》第261條。眾所周知,貴州是陽明心學的發源之地。在《傳習錄》中,「良知」是十分重要的關鍵詞,該詞出現的頻率最高,一共有324次。一般而言,人們談論陽明心學時,往往就是圍繞何為「良知」、如何「致良知」等核心問題而展開。因此之故,陽明心學又被稱為「良知之學」。王陽明在《傳習錄》中,對「良知」進行了多方面描述和論證。在王陽明那裡,「良知」既是「天道」「天理」,又是「心之本體」「是非之心」。
  • 司法良知:法律與道德的完美結合
    司法工作人員及專家學者,或主張將堅守司法良知確立為憲法法律基本原則,或建議將其寫入正在籌劃修訂的人民法院組織法之中,或強調司法良知是廉潔司法的內生動力。總之,均重視司法良知的作用。所謂良知,指的是天賦的道德善性和認識能力。《孟子·盡心上》有言:「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為心之本體,「我」之主宰,一切意識和德行皆出於此。
  • 「良知」的三層含義|致良知四合院「企二代」問答錄
    我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困惑,是因為對「良知」的理解還不夠,僅僅是將「良知」理解成了善良——這只是「良知」的第一層。第二層是力量,我們可以體會到良知是一種力量。第三層,良知是一種智慧。大體上,良知可以從這三個角度來理解。
  • 別嫌勒著不舒服 教你安全帶正確係法
    怎樣系安全帶是正確的方法?  很多車主認為,安全帶就是「拉過來,扣上去」這麼簡單。其實,發生碰撞事故時,安全帶能將駕乘人員牢牢縛在坐椅上,配合安全氣囊的緩衝保護,可以將撞擊引起的傷害大大降低。
  • 這些安全套不安全 如何正確使用安全套
    安全套已經成為人們性生活中的必需品,使用它主要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同時避孕。但是如果安全套的質量不過關,那安全套就不安全,近日,國家對生產的很多品牌的安全套進行監測,發現有很多安全套的質量都不行,不合格的安全套超過32%以上,而且,還有很多是市面上經常可以看到的牌子,岡本、第6感、尚牌、多樂士、True SEX都在其中。
  • 司法良知:法律與道德的完美結合 - 人民法院報
    司法工作人員及專家學者,或主張將堅守司法良知確立為憲法法律基本原則,或建議將其寫入正在籌劃修訂的人民法院組織法之中,或強調司法良知是廉潔司法的內生動力。總之,均重視司法良知的作用。    所謂良知,指的是天賦的道德善性和認識能力。《孟子·盡心上》有言:「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為心之本體,「我」之主宰,一切意識和德行皆出於此。
  • 「知行合一」中「致良知」,王陽明是如何發現和解說的?
    就是在這種情境中,王陽明提出了「致良知」,此乃為其心學流派的靈魂。王陽明認為:良知就是人的行為準則。人的意念所到之處,正確的就知道正確,錯誤的就知道錯誤,不會有所隱瞞。人只要自己不去欺騙自己的良知,真正順從良知從事,就能存善除惡。這就是活在當下的快樂呀!這就是格物的真正秘訣,致知的實功夫呀!
  • 日常安全用電以下哪項是不正確的做法 螞蟻莊園今日答案
    日常安全用電以下哪項是不正確的做法 螞蟻莊園今日答案時間:2020-12-13 09:5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日常安全用電以下哪項是不正確的做法 螞蟻莊園今日答案 螞蟻莊園12月13日更新了題目,日常安全用電以下哪項是不正確的做法?
  • 正確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 守護百姓餐桌上的安全
    為了正確適用法律,統一司法裁判,守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最高人民法院於近日頒布了《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解釋》)。《解釋》對食品安全民事責任主體、食品安全民事責任認定及承擔等幾方面的問題作出了細緻、科學的規定。
  • 遵從自己的本心,不昧良心,不丟良知,知行合一,方為人道。
    這句話翻譯成白話的意思就是:聖人之道其實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良知就是一個人的本心。判斷一件事情的對錯是非,其標準就是良知,而不是另外的一些事情。「心即是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這句箴言,就最能代表王陽明的《心學》思想了。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明朝一哥王陽明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聖人,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在學王陽明,比如徐階、曾國藩、蔣介石……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那麼陽明心學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讓那麼多名人紛紛敬仰拜學。而要做到知行合一就必須做到「事上練」,通俗的講就是當你知道一件事情該怎麼做時你已經是開始行動之初,當你按照你所想去把事情做完就是「知」的結果,所以「知」和「行」是分不開的,是混元一體,仿佛太極圖一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故事:良知當鋪
    這劉小川一不懂經營,二不識貨。良知當鋪的經營狀況一天不如一天,就快要經營不下去了。頭一段時間,劉小川又因為貪心,看走眼一連收了幾件假古董,虧了幾千兩銀子。這天一大早,一個老頭子拿著一個青花瓷瓶進了良知當鋪,夥計急忙把劉小川喊來。劉小川接過青花瓷瓶瞧了瞧,說:「拿走,拿走!這麼個不值錢的破爛玩意我們不收!」那老頭卻對劉小川說:「你沒有看錯吧?這瓷瓶可是我家祖上傳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