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上海市第一女中為了湊夠人數,把本校俄語女教師柴慧敏打成右派。為了湊集材料,學校領導找到一名叫江小燕的學生,讓她寫一份材料,揭發老師的問題。
江小燕正面臨著畢業升學,知道拒絕領導的授意會有怎樣的後果。她寫了一份材料交了上去,不過這份材料不是揭發老師,而是為她辯護,數算她的種種好處。
江小燕被扣上「立場不穩,思想右傾,政治品德差」的帽子,不但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而且無法參加工作。江小燕後來回憶這件事說,柴老師因為遭受不公還是自殺了,自己非常心痛,但因為沒有參與迫害,她的良心是平安的。
當翻譯家傅雷夫婦自殺之後,無人敢去收屍,江小燕又冒著極大的風險,把他們的骨灰收留隱藏起來。多年後接受採訪時,她稱自己出生於一個基督徒家庭,從小就記得父親多次為窮人募捐、買棺、成殮,這樣做只是出於自己的良知。
今天之所以想起江小燕,是因為讀一本書的時候,再一次讀到馬丁.路德在宗教審判者面前所說的話:
我不接受教皇和教廷的權威,因為他們自相矛盾。除非聖經和理性證明我有罪,否則我的良知只順從神的話語。我不可以,也不會放棄我的信仰,因為違反良知既不正確,也不安全。
我很喜歡這段話,每每讀到都很激動。在馬丁路德的話來看,良知不僅和道義有關,也和安全有關。一個人如果若想獲得生命的平安,不可不重視良知的提醒。
良知來自至高者。上帝創造人類,也把最原始的善惡觀念置於人的心靈深處。由於罪惡的汙染,人的良知遭到損毀。但即使一個不認識基督的人,他的靈魂儘管昏睡,心裡依然會有良知的碎影,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良心。
在我的家鄉,渤海岸邊鹽鹼灘上的那個小村莊,老人們警告那些作惡的人說,你就不怕天上打雷嗎?在人們那最樸素的理念裡,天上一定有一位神掌握是非善惡的標準,善會得到獎賞,而惡一定會受到懲治。
猶太作家辛格曾經塑造過一個人物--傻瓜吉姆佩爾。麵包師吉姆佩爾因為智力遲鈍,一直遭受周圍人的嘲笑和欺辱。甚至當他成家以後,他的妻子也欺哄他,和別的男人胡來。妻子生病離世前,愧疚地告訴吉姆佩爾,他辛辛苦苦撫養的孩子沒有一個是他自己的。
吉姆佩爾心懷不平,想到了報復。他深夜起來,把尿撒在麵團裡,然後烤成金黃的麵包,準備第二天早晨賣給人們。當他躺下來打個盹的時候,夢到自己的妻子哭喊著說,自己因為作惡正在遭受地獄的懲罰,希望他不要以惡報惡,也遭受這樣的結局。從床上爬起來以後,吉姆佩爾在院子裡挖了一個深坑,把那些麵包都埋了起來。
藉著妻子夢中的哭訴,吉姆佩爾心中的良知向他說話,促使他離棄罪惡,回到平安的境地。
看到這篇小說的時候,我想起我們身邊那些貪贓枉法者,那些偽劣商品的生產者,那些把自己不相信的話當真理傳授給孩子的人.為他們沉睡的良知感到悲哀。他們僅僅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顧惜他人的生命和權益。他們不知在肉眼可見的世界之外,有一雙明亮的眼睛正看著自己。
馬丁.路德曾經是一個非常怕打雷的人,因為他害怕來自天上的懲罰。有一次,正在大學攻讀法律的馬丁.路德在曠野中趕路,突然間電閃雷鳴。隨著一聲炸雷,馬丁.路德跪倒在地,許諾自己成為一名修士,終身侍奉上帝。
12天之後,馬丁.路德果然走進了修道院,刻苦研讀聖經。他探索的重點是,一個人怎樣才能通過上帝的審判?
經過漫長的讀經思考,他終於認識到,上帝不僅是一名公義的法官,也是一名慈愛的天父,祂讓自己的獨生愛子來到人間,就是為了承擔人類的罪孽。他由此明白了聖經的精髓---因信稱義,相信耶穌基督救贖的人,就可以在上帝面前罪得赦免。
馬丁.路德勇敢地站出來,反駁羅馬教廷的教條主義,批判教廷發行贖罪券欺騙和掠奪民眾----讓一個人罪得赦免的只有耶穌基督的寶血,而不是花錢就能買到救贖。
即使面臨火刑的威脅,馬丁路德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因為他知道背叛良知所帶來的後果,要比在這個世界堅守良知更不安全。
地上的審判也許有逃脫的機會,但終極的審判沒有人能逃脫。在這個世界上,願人人能效法保羅的心志:「對神對人,常存無虧的良心。」(徒24:16)
如果把良知比作一個人心靈深處落滿灰塵的燈盞,那麼只有基督的寶血可以把它擦亮。基督的愛可以喚醒人們沉睡的良知,也能最大程度地給一個人堅守良知的勇氣。
《詩意恩典》加好友
《詩意恩典》讚賞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