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為什麼會滅亡?春秋戰國只是催化劑,這才是真正原因

2020-12-19 騰訊網

周朝地圖

周朝是自夏、商以來中國第三個王朝,也是自商朝以來第二個有直接的同時期文字記載的王朝。

關於周朝的滅亡,通常的印象還是停留在春秋戰國時期,畢竟是春秋戰國的亂世導致了秦國的不斷崛起和周朝的不斷衰落,最終在公元前256年,由秦軍攻入雒邑滅亡周朝。

不過歷史的現實可沒有這麼簡單,實際上在周朝的滅亡過程當中,春秋戰國的亂世只是一針催化劑,秦國的進攻則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周朝滅亡的真正原因,由以下四個方面組成:

昭王伐楚

第一:周王室顏面掃地,權勢盡失,失去對諸侯的控制

早期周天子實力最強,在軍事上直接控制的軍隊有:王師和虎賁。

其中王師分為宗周六師和成周八師,其中宗周六師共6個師,一個師3千人,總計1.8萬人;成周八師共8個師,一個師3千人,總計2.4萬人;虎賁則是負責守衛周天子的御林軍,人數為3千人,總計4.5萬人。

分封的諸侯國為了自保都有一定的武裝力量,大國一般不超過三軍,小國也有一軍,人數一般也就在3000-10000之間,不允許擴張,因此諸侯國的軍力並不是周王室的對手。

而且此時周天子可以號令天下兵馬,諸侯國的軍隊都能調遣,也就是說,如果有諸侯國造反,那麼周天子只要一聲令下,天下兵馬都歸周天子調遣,可以輕易剿滅叛亂。

可即便周天子兵強馬壯,依然架不住後代作死。周昭王十九年,昭王姬瑕率大臣祭公等,以戍衛鎬京的西六師加上南方諸侯曾國、鄧國和鄂國等諸侯國的兵馬進攻叛亂的虎方、楚蠻和揚越等楚荊部落,大勝而回。

勝利使得周昭王和將帥們產生麻痺輕敵思想,最終在回師漢水時遭到了楚荊部隊的強烈反擊,加上遭遇異常天氣,最終昭王落水溺死,六師也被滔滔江水吞沒。

周穆王出巡

「昭王南徵而不復」使得周王室失去了最精銳的宗周六師,儘管後來重新組建,但戰鬥力已經大不如前,對地方諸侯的震懾力開始減弱;而周昭王南徵淹死也使得周王室顏面掃地,儘管名義上周天子依然是天下的主人,但諸侯們已經開始不服氣了。

周昭王死後,繼位的周穆王勵精圖治,在位期間兩伐犬戎、西徵崑崙、東攻徐國,到處東徵西伐令王朝疆土不斷擴大,有力加強周王室權威、鞏固周王朝統治,震懾了那些心懷不軌的諸侯。

不過也因為周穆王常年外徵討、外出巡遊而不是在朝堂處理政務,導致朝政鬆弛,朝中奸臣賊子當道幾乎無人管事;常年徵討和巡遊使得國庫開支不斷增加,老百姓肩上的壓力和負擔也不斷加大。

自周穆王后,周朝開始衰落,此後經過短暫「中興」,但一直未能挽回頹勢,尤其到周共王時期,儘管周共王通過裁減軍隊、明法息民等辦法,讓更多的百姓安於生產創造財富,以此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為國家創造了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

但裁減軍隊使得周王室直接指揮控制的軍隊大幅減少,周王室在往後的戰爭中吃盡苦頭,不得不依賴諸侯們的軍隊,於是又開放了對諸侯軍力的限制,地方諸侯開始大舉擴軍,軍權開始旁落。

烽火戲諸侯

到周厲王時期,周厲王想實施改革,但因為沒有經驗加上操之過急,對諸侯採取高壓政策,最終引得諸侯不去朝拜,還激起了民變,周厲王只能狼狽的逃到彘地,由召穆公、周定公二位相國共理朝政,號稱「共和」,王室顏面?不存在的!

到周幽王時期,作死更上一層樓,「烽火戲諸侯」的典故便是此人傑作,最終因廢申後和太子導致申侯的父親申侯聯合繒國和西方的犬戎攻入鎬京,殺幽王於驪山之下,鎬京被犬戎劫掠一空,周王室再次顏面掃地。

周幽王死後,申侯、魯侯、許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於申,虢公翰又另立王子餘臣於攜,形成兩王並立,周王室顏面繼續掃地。

後周平王在諸侯幫助下統一周王室,結果又寵信他人冷落了曾經積極服侍周王室的鄭莊公,繼承人周恆王上位後先是跟鄭國交換人質,後領兵討伐鄭國結果大敗,周桓王還被射中肩膀,威信完全掃地,禮樂崩壞正式開始。

但周王室並未停止作死,頻繁爆發的內鬥不斷地消耗了周王室的實力,周王室僅存的顏面和權勢也在一次一次的內鬥中不斷消亡,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

井田制

第二:維持統治的經濟基礎瓦解,周王室沒錢維持統治

周朝早期實行的是比較成熟的井田制,分為公田和「私田」,其中公田所有的產出歸領主所有,領主再向周王室繳納一定的貢賦;「私田」則不需要繳納稅賦,所有產出可以歸庶民或奴隸主所有。

在耕作時,庶民和奴隸要先共同耕種公田,等忙完公田的農活,才能回去忙「私田」的農活,以此來保證公田的產出,保證周王室的收入。《孟子》中所述:「方裡而井,井九百畝,八家皆私百畝,其中為公田,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

不過此時不管公田也好,「私田」也罷,實際上所有權都在周王室手裡,下面的人只有使用權沒有買賣權,所以此時的「私田」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私田。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鐵製農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田地單位畝產不斷提高,人口數量因為糧食的增加也在不斷增加,人與土地之間的矛盾也開始不斷尖銳,此時作為周王朝的統治基礎的井田制開始動搖,周王室的收入開始銳減。

而且此時周王室頻繁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開戰,國庫支出不斷增加。

鐵製農具和耕牛的出現和發展使得井田制逐漸被淘汰

為了增加收入維持開支,周天子徹底廢除「公田制」和「助耕法」,開始鼓勵開墾私田,然後全面推行「什一而稅」,這相當於變相承認私田的合法性。

在周天子的鼓勵下,越來越多的私田被開墾出來,許多諸侯和公卿士大夫也熱衷於開墾私田,除了自己耕種,也有人把這些私田轉租讓給奴隸和庶民耕種。

這個辦法確實讓周王室的收入增加了,不過隨著統治者不斷的顏面掃地權勢喪失,荒地開墾開始失控,大量土地開墾了卻不登記,隱瞞在私人手中成為私產;同時貴族之間通過轉讓、互相劫奪、賞賜等途徑轉化的私有土地急劇增加。

土地私有制的不斷改變令周王室收入不斷減少,尤其是西周滅亡、建立東周后,各國紛紛出臺各自的法律法規,先有魯國"初稅畝",後有齊國"相地而衰(cui)徵",規定公田私田都要交稅,這等於承認土地私有,更進一步瓜分了周王室從地方收稅的權利。

另外由於各諸侯國出臺措施收買人心,使得大量奴隸逃亡。他們的逃亡使得一些國家的公田無人種植不斷荒廢,維持周王室統治的井田制瀕臨崩潰,直到商鞅改革之後徹底瓦解,使得周王室大部分的收入基本斷絕,再也沒錢繼續維持統治。

分封制

第三:分封制令周王室失去了自己的土地

周朝採用的是分封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所有的土地都是周天子的,如《詩經·小雅·北山之什·北山》中所說的那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

因為周天子擁有天下,所以分封給諸侯公卿的土地理論上在其死後可收回重新分配,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分封后的土地周王室是無法收回的,因為這涉及到周王室與地方諸侯的利益之爭,如果周王室強行收回,那麼很可能會引來諸侯的反對,搞不好諸侯國就把你給反了。

因為封地長期被諸侯世襲使用,使得分封地方的諸侯對地方的控制力越來越強,周王室對地方的控制卻越來越弱。

另外在分封制的發展中,為了籠絡人心,周天子經常把自己直接控制的土地分封給功臣和王族,特別是在王位繼承事件上,嫡長子繼承王位和周王室大部分土地,其他的庶子則被分封到全國各重要的戰略要地,直接控制的土地又分掉不少。

最終的結果就是周天子可以直接控制的土地就越來越小。到了東周時期,周考王於公元前425年封其弟於河南地,建立周公國,是為西周桓公。這是周王朝最後一次分封。自從這次分封后,周王的土地全部分封完畢,連自己也是寄居於此周公國。

不斷分封土地使得周王室能夠控制的土地面積不斷減少,一個連自己的土地都沒有的天子,又該如何去號令天下。

西周分封諸侯圖

第四:地方諸侯的崛起

西周建立之後分封諸侯,共有71個,其中53個諸侯與周天子同姓,也就是同姓諸侯,其餘18個則是異姓諸侯。《荀子·儒效》記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這一舉措跟漢高祖劉邦誅殺異姓諸侯王,訂立「白馬盟約」只立劉姓者為王、「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有異曲同工之妙。當然那時候的諸侯國國主只能稱為公,不能稱王,否則就是僭越,是殺頭大罪。

大批同姓諸侯大部分情況下自然會向著周天子,而且同姓諸侯和異姓諸侯的封地紛繁錯雜,這在無形之中就鞏固了周天子的統治,削弱了異姓諸侯的影響力,家天下的觀念越發深入人心。

在這樣的情況下,早期的諸侯們實際上都很老實,時不時還要朝拜天子,如果不參與朝拜就要受到很嚴厲的懲罰。

《墨子·告子》載:「諸侯朝天子曰述職,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六師移之。」

春秋戰國

不過隨著周王朝不斷對外用兵,領土面積不斷擴大,地方諸侯們也在跟隨周天子徵戰的過程中攫取了大片土地,加上封賞,實力開始大大增強,許多諸侯的勢力逐漸從一座城開始擴張到幾座城、乃至於整個地區。

而隨著周王室的不斷作死,私田的發展,收入的增加,地方諸侯的勢力也在不斷壯大。但土地是有限的,人口的增長卻是無限的,為了爭奪更多的土地,諸侯國之間不受控制的戰爭出現了,諸侯兼併開始出現並加劇。

不過此時大家相對來說還算老實,基本上對周王室的需求也是有求必應。

到了周幽王時期,申國的國主申侯因為女兒也就是周幽王的皇后申後以及太子宜臼被廢、另立褒姒和伯服一事,聯合繒國、犬戎進攻鎬京,殺死周幽王,與魯侯、許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於申,建立東周,虢公翰則另立王子餘臣於攜,這無疑是地方諸侯宣告崛起的重要標誌。

此後諸侯崛起更加迅速,秦、鄭、晉等國在吞併周邊小國後開始對抗周王室:先是鄭莊公不再朝覲周恆王並擊敗周恆王軍隊,開了諸侯自立的頭;緊接著魯桓公不向周桓王請求冊封自立為君;接下來楚國熊通公然稱王,自立為「楚武王」。

諸侯的不斷崛起打破了分封制,破壞了周王室統治的政治基礎,拉開了春秋戰國天下大亂的序幕,成為了加速周朝滅亡的催化劑。

秦滅六國

周朝的滅亡也代表著中國最後一個奴隸制王朝的覆滅,以農民和地主為代表的封建制度開始登上中國的歷史舞臺,在接下來的歷史發展中唱起了主角。

如今距離周朝的滅亡已經過去兩千多年,曾經的周天子也早就已經塵歸塵土歸土,曾經的代表無上王權的九鼎也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不知去向,不過留下的那些寶貴的精神和物質財富,依然值得我們去細細品鑑。

相關焦點

  • 秦朝滅亡的真正原因
    很多歷史學家總結秦朝滅亡的原因,大多集中在秦朝皇帝的暴政,甚至還把陳勝吳廣起義稱為秦朝滅亡的真正原因。但從史料很多記載中,秦朝滅亡的原因不止這些因素,真正原因還需要從根源上說起。1.僵硬體制雖然後來秦惠王不賞識商鞅,致使商鞅殘死在秦國,但秦國卻沒有廢除商鞅變法的成果,而是延續一百多年,一直到秦朝滅亡。這一點著實讓人感覺蹊蹺,相比其他國家,變法大都沒有成功。但秦國變法雖然為其統一六國助了力,但這種體制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就顯示出弊端。因為秦國的體制並不適用六國,秦國表面上滅了六國,想把他們的體制複製到其他國家,根本就不成功。那種殘酷的做法致使很多人怨恨。
  • 中國歷史上的周朝近800年,為何會稱為西周、東周還有春秋戰國
    800年的大周王朝西周的建立與滅亡。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之間,各諸侯國不斷發展自己的實力,互相兼併地盤與人口,周王朝與諸侯國間也不斷產生矛盾,周王朝實力慢慢削弱,但是天下還是共同尊從周天子,只不過諸侯國之間不斷的戰爭,弱的被消滅,強的變得更強大,周王朝無力再幹預,於是這一段時間出現了五個霸主,歷史上的這一時期由於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編寫了《春秋》,這一段時間被稱為春秋,五個強大的諸侯國被稱為「春秋五霸」
  • 周朝八百年的國祚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後世無法超越它呢?
    分別是武王伐紂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東周建國到三家分晉(即春秋時期)和三家分晉到秦滅六國(即戰國時期)。第一個階段,武王伐紂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在這一階段其實才是周王室有真正權威的時候,周武王聯合天下部落,推翻商紂王建立了西周,跟後代的三百年王朝類似。在這個時期,下面的諸侯國根本沒能力跟周王室硬剛,只有周王朝的「國人」能暴動。
  • 魯國堅持到戰國後期才滅亡,為何不是戰國七雄之一呢?
    魯桓公、魯莊公、魯僖公時期是魯國最為強盛的時期,一度與齊國爭奪周朝東方的霸主,魯僖公更曾領導諸侯抗衡過楚成王與晉文公。直至戰國初期,仍有數個諸侯國向魯國進貢。那麼,問題來了,戰國時期,魯國堅持到後期才滅亡,為何沒有成為戰國七雄呢?
  • 春秋戰國時期,擁有孔子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
    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西周亡國的時期),結束於公元前221年(秦朝成立的時期)。這一時期,是一個百家爭鳴、人才濟濟、思想開放而且活躍的時期,踴躍出了道家老子、莊子,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韓非子、墨家墨子等對後世影響極大的學術大家。
  • 800年周朝的滅亡源於一次歷史的巧合?
    周朝據考證,在周之前的商朝,王位繼承制為「父子相傳」和「兄終弟及」相結合的繼承制度,這兩種制度的混用,造成了王位繼承人的不確定性,這也直接導致了商朝王室爭搶王位的「九世之亂」。秦非子養馬春秋初期秦國在秦穆公的帶領下稱霸西戎,一度參與諸侯爭霸,其本人也被司馬遷的《史記》稱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死後,秦國在諸強林立的春秋時期一度表現平平。
  • 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宋國,為何卻在春秋戰國時活成了一個笑話?
    武王姬發順應民心,舉起了推翻商朝暴政的大旗,經過牧野之戰,紂王身死,商朝滅亡,周朝正式建立,定都鎬京,此地位於現在的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周王室面對如此遼闊的疆域,再加上都城有點偏,所以如何管轄和治理國家,成了一個大問題。
  •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並走向滅亡的?
    談秦說漢(194)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並走向滅亡的?中山國的前身是白狄大部落,屬於遊牧族。其中白狄的鮮虞氏又是由鮮虞、肥、鼓、仇等幾個部落組成,沿著滹沱河逐漸遷徙到大行山腳下。後齊桓公聯合宋、曹、邢、衛諸國的兵力,打敗了鮮虞氏,鮮虞氏擴張的勢頭才慢慢消退。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齊國都要集合多國之兵,足見鮮虞氏的戰鬥力之強大。公元前530年,晉國六卿之荀吳打敗鮮虞氏之鼓部落,又俘虜肥部落的頭領,次年又攻破鮮虞氏的中人城。幾年之內,徹底消滅了鼓、肥兩個部落。
  • 春秋戰國20個最強諸侯,除了戰國七雄,還有這些國家
    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到春秋時期大約還有170多個國家。除了戰國七雄,這些國家實力也很強。20徐國夏禹時,伯益因輔佐治水有功,其子若木建徐國,贏姓。西周初期,徐國是東夷中最強大國家,在周穆王時期才臣服於周朝。公元前512年,為吳國所滅。
  • 春秋戰國之——何為春秋
    這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年代,他們名垂千史,是中華文明上燦爛的明珠。今天嚼扒帶領大家走向春秋戰國。這個充滿魅力的時代。在燦爛的中國文化中,春秋戰國時期絕對是不可不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是中華文化形成徹底的奠定時期。要了解中國歷史,必先了解春秋戰國。因為這個時期形成了中國文化、政治、軍事、宗教、外交等等形成的重要時期。首先先來了解一下其中的春秋。什麼是春秋?為什麼叫春秋?
  • 春秋戰國時期70個國家簡介
    很多人都不知道春秋戰國的一些常識,小編花了很久整理出來以供大家鑑賞齊國是周朝諸侯國之一,姜姓。田氏代齊後,史稱「田齊」,媯姓。是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 春秋初期,齊與主要競爭對手魯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公元前689年,齊襄公滅魯的與國紀,掃除東面障礙。公元前686年,公孫無知殺襄公自立,公子糾奔魯,公子小白奔莒。次年,無知被殺。
  •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姬姓諸侯國又小又弱,外姓諸侯國普遍強大?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混亂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百家爭鳴的時代。在這個時期裡,大國吞小國,小國吞蝦米國已經成為了常態。比如戰國七雄之中,就只有燕國是西周之時的姬姓之國,其他都不是(韓國和魏國雖然也是姬姓,但他們並不是西周的分封國,只是春秋末期篡位得來的國家,所以不算)。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周朝為什麼能存在近八百年?從西周說到東周,一文讀懂前後緣由
    東周:周天子有象徵意義及諸侯之間相互牽制東周時期,由於周天子勢力的衰弱及血緣關係的疏遠,分封制及禮樂制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周天子對諸侯的控制已經越發無力,然而就算如此,周王朝並不會馬上滅亡,還能繼續存在了幾百年,這有兩個原因:①周天子有象徵意義,②諸侯之間相互牽制,下面分別細說
  •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周朝的800年時期分為三個時期,即西周時期,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春秋時期,隨著小國的擴張、和平共處和戰爭的爆發,出現了許多重要的哲學、學派和宗教思想,春秋時期是東周時期的開端,在此期間,周朝到達長江,基本上以黃河東部為中心,第一個統治東部首都洛陽的國王,據說是平王。
  • 為什麼周朝有近800年的江山?
    周朝自公元前1046年由周武王姬發創建起,自此於公元前256年秦滅周結束,經歷791年。是中國奴隸社會集大成者和封建社會的開端,是社會制度轉變的重要時期。周朝為什麼會有近800年的江山,而歷史上其他朝代為什麼不行呢?
  • 歷史上周朝分封了很多諸侯,那麼周朝的國土到底有多大?
    歷史上周朝分封了很多諸侯,那麼周朝的國土到底有多大?文/號外歷史之成成 圖/網絡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王朝,時間是:前1046年—前256年。周朝分為東周和西周兩段歷史,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平王東遷,定都雒邑這就是東周,而在東周時期開始了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分封制,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國,以韓、趙、魏聯手打敗執政的智氏家族,三家分晉為分水嶺,分為「春秋」及「戰國」兩部分。
  • 為什麼周天子沒有預料到周朝的弱小呢?是愚蠢還是不得不為
    西周原本就只是一個小國,並且是商朝的附屬國,因為不滿商朝的殘暴統治,這才發起反抗,最終打敗了商朝,成為了一個天下承認的國家。但是西周畢竟只是一個小國而且還和商朝進行了戰爭,所以本國實力還沒有很強。而天下還有很多地方,或是商朝遺民佔領,或是一些別的勢力佔領,而這時候的西周也沒有能力去一一消滅,達到一統。
  • 周朝分封制八百年,能不能說明分封制強於郡縣制?
    1.周天子有效控制時間不足周朝一半時間 周朝完全建立應該是在牧野之戰後,但至今牧野之戰的具體時間並不確定,而且可能的時間跨度一百多年。比較被人接受的時間是公元前1046年,從這一年算到公元前256年東周滅亡,共計790年。
  • 盎格魯-撒克遜人處世思想為什麼和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那麼相似?
    導讀:八百年楚國是我國歷史上南方的霸主,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曾經具有重要影響。楚國的版圖、燦爛的文明、篳路藍縷的艱難創業史以及「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誓言都讓人難忘。而生活在歐洲大陸北部的盎格魯薩克森人來到英倫三島後,同樣經歷了自立自強的過程。
  •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楚國都城被三次攻破呢?
    但是,對於不斷擴張的楚國,在春秋時期就陸續吞併了周邊的小國,成為一個地方數千裡的大國。到了戰國時期,楚國的疆域在巔峰時期佔據了天下之半,是和秦國、趙國、齊國相媲美的強國。不過,對於強大的楚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卻遭到了都城被三次攻破的嚴重打擊,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