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周武王死後,周成王即位,成王年幼,由周公旦輔政。後來周公攝政七年,為周朝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禮樂制度(其中就包括嫡長子繼承制),為周朝八百年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據考證,在周之前的商朝,王位繼承制為「父子相傳」和「兄終弟及」相結合的繼承制度,這兩種制度的混用,造成了王位繼承人的不確定性,這也直接導致了商朝王室爭搶王位的「九世之亂」。為了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周公制定的嫡長子繼承制解決了這個問題,於是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共七代都是嫡長子繼承王位,一切顯得井井有條!
但是到了周懿王時期,這個「規則」被打破了。懿王在位的時候,由於他的前幾任周王喜好徵伐,周王室的家底慢慢被掏空,實力一代不如一代,甚至還出現了西戎和北狄交相侵略,暴虐華夏的局面,可謂是內外交困!或許是時代呼喚強者,周懿王死後,他的叔父(穆王之子、共王之弟)憑藉崇高的威望,超強的能力,趁著太子(後來的周夷王)懦弱奪取了王位,是為周孝王。坐了冷板凳的太子自然心有不甘,也是廣結諸侯,積極尋求外援。
周孝王違背祖制,打破「規則」,為歷代歷史學者所詬病!當然或許是他覺得此時的周朝急切需要有人挺身站出來挑起這個重擔,以重振王室!所以他即位後勵精圖治,處處以中興周室為己任,一度擊敗西邊的犬戎,在一定程度上使西周王朝的國力得到恢復(其死後諡為「孝」正是對其在位時期貢獻的最好總結)。但是沒等到他完成中興周室的大業,就病死了。後來在眾諸侯的幹預和支持下,當年被奪走王位的太子重登王位,是為周夷王。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周夷王即位後,周朝繼位制度雖然又重回正軌,但是王室權威更是江河日下,他在位時有兩件事讓人印象深刻:楚國國君僭越封三個兒子為王(後來迫於周室壓力又取消王號);烹殺齊國國君齊哀公。
言歸正傳,話說周孝王在王位繼承上這麼冷不丁的插一竹竿,還弄出來一個大事,那就是他無意中培養出了一個周朝的終結者——秦!
在當時,馬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無論是祭祀、農耕、還是戰爭都需要大量優良健壯的良馬。周孝王為了振興周室,招募了一個叫非子的人,他特別擅長養馬,史載「非子為王室養馬三年,馬群大增」,為西周王朝創造一筆很大的財富,因此周孝王將他分封在秦,作為周朝的附庸(地位相當於當時的大夫,比諸侯要小一級),號曰秦贏。這個秦贏的後代秦襄公後來護送被周平王東遷有功,被正式冊封為諸侯,史稱「秦國」。
春秋初期秦國在秦穆公的帶領下稱霸西戎,一度參與諸侯爭霸,其本人也被司馬遷的《史記》稱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死後,秦國在諸強林立的春秋時期一度表現平平。但是到了戰國初期(前361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使得秦國迅速強大,一躍成為強國中的強國。從此,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戰國時代,蠻橫強大的秦國無視周朝的各種「規則」,逐步吞噬列國,統一中原,成了名副其實的周朝「掘墓人」!
周孝王為了振興周室不遵守周王室的繼承「規則」,又恰巧培養出了一個更加不遵守「規則」的秦國,從而導致了周朝的滅亡,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但是我們靜下心來仔細想想,這難道真的只是歷史的一次巧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