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春秋戰國是如何建立的

2020-12-20 用憂傷的寫歌

夏商周春秋戰國是如何建立的

夏傳子,家天下堯、舜時期,洪水泛濫為害。堯命夏族首領鯨(gun滾)治洪水。鯨用築堤防的方法治水無功,為舜殺死。舜又命鯨之子禹治水,禹「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用疏導法治水,導小水入於川,導川水致於海。不僅消除了洪水,還為農業生產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舜舉禹為他的繼承人。禹即位,國號夏,都於陽城(今河南登封)。其疆域包括今河南中部、北部和山西南部。禹年老,曾選東夷族的一位首領益為繼承人。但禹死後,禹之子啟奪得王位,並殺掉益。從此,中國歷史上的「禪讓時代」結束,王位「世襲」制開始。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

國家機構夏朝是一個奴隸制國家。奴隸主是由氏族貴族轉化而來,處於統治的地位。廣大勞動者為奴隸身份。國家機構主要是奴隸主為保護他們的既得利益而管制鎮壓奴隸的工具。國王亦稱天子,其下有「百吏」,主要官吏有羲氏、和氏,掌政教和農業;有牧正、厄正、車正等,分掌畜牧、膳食、車服等事;六卿掌軍事。又有法律和刑罰,著名的監獄叫做「夏臺」,用於鎮壓反抗行為。

商族的興起商族長期居住在黃河下遊地區。傳說有絨(song松)氏之女名簡狄,吞玄鳥(燕子)卵而生契(xie謝)。契是商族的始祖。此時的商族大約以玄鳥為圖騰,並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詩·商頌·玄鳥》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就是記述並歌頌這一故事。契曾協助禹治洪水有功,被舜任為司徒,掌教化,封於商(今河南商丘),以子為姓。契傳十四世至湯,勢力強大,建立了早期的國家,以伊尹為相,以毫(今商丘)為國都。此時,商臣服於夏。

湯建商朝夏某統治時期,政治黑暗腐朽,諸侯互相攻伐。商湯乘機滅掉了一些親夏的諸侯國,舉兵西向伐夏。《孟子·梁惠王》(下)說:當時各地人民歡迎商軍「若大旱之望雲霓」。可見湯伐夏是很得人心的。夏亡,商朝建立。商以今河南北部和山東西部為中心,其勢力所及,西到陝西西部,北到河北北部,南到湖北和湖南北部,東到海濱。《詩·商頌·殷武》:「昔有成湯,自彼氏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西方的氏族、羌族亦臣服於商。

周族的興起周族原居於今陝西渭水中遊以北,是戎族的一支。傳說有部(tai臺)氏之女名姜原,踩了「巨人」的腳印而生棄,棄是周族的始祖。學術界認為,此時周族可能以熊為圖騰,並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棄善於經營農業,為堯的農師。舜封他於部(今陝西武功),號後程,以姬為姓。棄的四世孫公劉時,遷居於幽(bin賓,今陝西旬邑),社會經濟有較快的發展。公劉之後又九世,傳到古公直(dan膽)父,為了躲避戎、狄的侵擾,又率領族人遷徙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縣)。周原一帶的土地較肥沃,適宜耕種,周族在這裡定居下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私有制發生了,貧富分化日益顯著,階級也在形成之中。《史記·周本紀》曰:「古公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作五官有司。」這說明了早期的國家組織已經產生。

古公直父被後世尊為太王。這時的周族尚臣服於商,接受商的封號。但由於勢力日益強大,和商也有矛盾。古公直父死,子季歷立,季歷後被商王文丁所殺①。季歷之子昌立,商封之為西伯,後世上溢號為文王。文王也曾被商封王囚於羑(you友)裡(今河南湯陰縣),後又被放回。文王治岐關於周文王這時所行制度,《孟子·梁惠王》(下)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徵,澤梁無禁,罪人不擎。」「耕者九一」就是說當時已行「井田」制度,封建貴族對廣大農奴進行勞役地租剝削,地租率約為耕作面積的十分之一。「仕者世祿」就是以農奴制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政治上層建築一一世卿世祿制度。這時的周人已進入封建社會的初期階段一一封建領主制社會,或謂之封建農奴制社會。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遷都於東都雛邑,此後的周王朝史稱東周。原都於豐、鎬的王朝史稱西周。東周王朝至公元前249年(秦莊襄王元年),為秦所滅,其存在時間為五百二十一年。我國習慣上把這段歷史分為兩個時期,自平王東遷至韓、趙、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為春秋時期。自「三家分晉」至秦始皇統一六國(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為戰國時期。王室衰微平王東遷以後,王室的勢力日益衰弱,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依靠一些比較強大的諸侯的支持。平王時,相繼任用鄭武公及其子鄭莊公為卿士(相當於宰相)。平王死,桓王繼位,不想再用鄭莊公,而想改用虢(guo國)公為卿士,於是『周鄭交惡。公元前707年,桓王以周、蔡、衛、陳四國之師伐鄭,為鄭師所敗,桓王被射傷。從此,天子的威信更加低落,僅存共主的虛名。這時有諸侯國一百餘,不再聽命於天子,互相兼併,於是出現了大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情況。這樣的大國稱為「霸主」。各大國都想當「霸主」,於是出現了大國爭霸的局面。

自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到前221年秦統一六時期。戰國初期,尚有二十餘個諸侯國。其中以秦、楚、齊、魏七國最強大。七國之間長期亦稱這段歷史為「戰國時期」混戰,人們稱這七國為「戰國」。以後,趙、人們亦稱這段歷史為「戰國時期」。

相關焦點

  • 夏商周時期的中原與周邊
    夏商周三代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時期。夏商周時期中原和周邊地區交流融合、相互促進,奠定了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的基礎。1955年鄭州商城的發現,標誌著中國夏商周考古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以韓維周、安金槐、鄒衡先生為代表的老一代學者,為夏商周考古學研究和鄭州商城的發現、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
  • 令你大開眼界,夏商周服裝
    手工產業多、分工細、產品精是商周手工業的特點,說明從夏代開始到西周的經濟體制已經十分完善了。>「垂衣裳而治天下」、天下太平的目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時期,社會經濟形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大發展,紡織生產也有極大的進步,發展服裝紡織業成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富國強民、發展經濟的重要國策。
  • 四史複習專題2: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應知應會】1.夏朝的建立:時間公元前2070年(時間換算,公元前21世紀末),建立者禹。2.二里頭遺址的意義:反映了夏王朝的階級分化和等級界限,反映了夏朝時期的文明進程。3.夏朝建立的意義?
  • 夏商周非天下王朝 統治限於文化領域
    平勢說傳統觀念認為夏商周三代曾經都是統治天下的王朝不符合事實,是後世的虛構。夏商周三代王朝統治的疆土只能算是一個文化地域而已。經歷了幻影般的夏王朝、商王朝和周王朝,戰國時代的領土國家都是在新石器時代以來的文化地域母體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般認為幻影般的夏王朝及商王朝、周王朝是「天下」的王朝。這個「天下」是新石器時代以來的多個文化地域的集合體。然而實際上,夏王朝、商王朝、周王朝統治的疆土基本上也只能算是一個文化地域而已。
  • 春秋戰國之——何為春秋
    今天嚼扒帶領大家走向春秋戰國。這個充滿魅力的時代。在燦爛的中國文化中,春秋戰國時期絕對是不可不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是中華文化形成徹底的奠定時期。要了解中國歷史,必先了解春秋戰國。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到魯襄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大事。
  • 夏商周之前是什麼王朝?考古認為若此朝代確認,中國將上下6千年
    當然,還有人認為在夏商周之前,如果有朝代的應該是唐堯。然而,這只是人們的口口傳說,卻並沒有相關的文字證據。而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儒家經典史書《左傳》,在裡面常常引用西周和春秋時期人們的話。而書中經常將虞朝和夏商周三朝並列放在一起,而並未將堯的唐朝與向夏商周並列。除了《左傳》之外,儒家經典《尚書》裡有《虞書》一文。
  • 夏商周之前還存在一個虞朝?時間長約1000多年。至今不被西方認可
    關於虞朝的說法,有種說法叫「虞夏商周」,夏商周我們都知道,是三個朝代,虞敗在夏前邊,因此很多人認為虞和夏商周一樣是個朝代。 但是如果按照這個邏輯,那麼,完全可以說,虞朝之前還有一個朝代,什麼呢?唐朝。 沒錯,你沒看錯,是唐朝。
  • 春秋戰國知識點太零散?從歷史學科的角度,該怎樣系統學習?
    說起春秋戰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這一段歷史。這裡,有&34;,有&34;,更有學生們頭疼的各種諸侯國。作為歷史的一部分,春秋戰國在歷史教科書上佔著很大的比例。教科書的編撰者更是耗費很多的筆墨來描寫這一段&34;的歷史。春秋戰國距今兩千多年,可以說這一段歷史是古老且悠遠的。
  • 你所不知道的夏商周文化!
    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一,夏朝文化夏朝,歷史上慣稱為「夏」。這一稱謂的來源有十種說法,其中較為可信的觀點是「夏」為夏族圖騰的象形字。夏朝時期出現的文字名為」夏篆「。夏篆的記載,夏禹書、禹王篆則是夏朝的傳世文字,由於人們未發現夏朝文字,所以一直對夏篆有不同看法,如:『夏篆,傳說中夏代的文字。一般以為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始為篆字,此『夏篆』所言之『篆』,泛稱也。從考古實物來看,尚未發現確切可靠的夏代文字;如有之,則比較甲骨文更原始一些。
  • 夏商周朝代極可能是星際文明時代,九天攬月甲骨文含義是什麼?
    從《楚辭·天問》、《楚辭·離騷》中的內容可知,當時已經有一部分人有了探索、殖民太空建立根據地的開放觀念,這種思維顯然不是未開化的野蠻原始人所能具有的。筆者使用甲骨文本義破譯的古文越多,就更加認為春秋戰國以前的夏商周朝代實際上極可能是星際文明時代。
  • 文博考研筆記 | 夏商周考古考研真題選摘
    1、商周時期的陪葬制度(1)商和西周①商代商周時期隨著宗法禮制的形成,在隨葬品的多寡及種類上有了較大的差別,逐漸形成了以青銅禮器為核心的隨葬制度。商周時期隨葬品等級的差異主要表現在青銅鼎、簋的使用上。商代鼎就是一種重要的禮器,在一些亞字形、中字形、甲字形大墓中往往隨葬有青銅鼎。
  • 事業編備考:《中國歷史》夏商周考點
    這次盟會確立了夏啟「共主」地位,開始了我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局面。  (2)鳴條之戰:是夏朝末年(約公元前1600年)在商滅夏的戰爭中,商湯率領商部落士兵與夏軍在鳴條(山西夏縣之西)進行的一場決戰。 這場戰爭成為夏王朝滅亡的轉折點。戰爭的結果導致夏王朝滅亡,商湯建立了中國的第二個王朝商朝。
  • 埃及歷史可以用曼涅託的王表,中國夏商周為何不用竹書紀年的時間
    如今夏商周的時間都是用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時間,夏朝為前2070年到前1600年,商朝是從前1600年到1046年,西周是從前1046年到前771年。這些時間被廣泛運用於中小學的歷史教科書和各種書籍,只有十分嚴謹的歷史學書籍才不會寫出具體的時間。
  • 春秋戰國時期的水戰規模如何?伍子胥留下了一本書給出了答案
    在我國的夏、商、西周時代,人們的活動範圍主要在中原地區,中原地區少有大江大河,因此沒有能夠徵戰的水軍,船隻也只是用來運輸資源。而到春秋戰國時代,中原人口已經超過了幾千萬,動輒幾十萬人參加的重大戰役都常常發生,比如樂毅伐齊七十座城的戰役,白起攻趙的長平之戰,吳王伐楚等,甚至參與作戰的士兵還有超百萬人的。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代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的統稱,是春秋五霸的延續,戰國初期,春秋強大的國家基本都被保留了下來,只有晉國被六卿所瓜分,分成了趙、魏、韓三國,至此,形成了戰國七雄並立的局面。
  • 考古大發現:戰國竹書出土,重塑中國哲學史和學術史
    中國夏王朝(約前21~前16世紀)的建立標誌著中國奴隸制的誕生,經殷商(約前16~前11世紀),到西周(約前11世紀~前711年),中國奴隸制進入鼎盛時期。公元前 221年秦王朝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國家,基本完成了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人們通常將秦代以前的中國哲學稱為先秦哲學。
  • 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宋國,為何卻在春秋戰國時活成了一個笑話?
    武王姬發順應民心,舉起了推翻商朝暴政的大旗,經過牧野之戰,紂王身死,商朝滅亡,周朝正式建立,定都鎬京,此地位於現在的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周王室面對如此遼闊的疆域,再加上都城有點偏,所以如何管轄和治理國家,成了一個大問題。
  • 一塌壺荼軼史第一回——夏商周:一杯茶的血統之爭
    夏商周--一杯茶的血統之爭夏、商和西周三個朝代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半信史時代,就是說這段歷史中夾雜著很多剪不斷理還亂的傳說和神話故事,所以我們只能相信一半。三個王朝據說都有著純正的華夏族血統:夏王朝是黃帝的第四代孫,顓頊帝的曾孫大禹建立的。
  •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並走向滅亡的?
    談秦說漢(194)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並走向滅亡的?中山國的前身是白狄大部落,屬於遊牧族。其中白狄的鮮虞氏又是由鮮虞、肥、鼓、仇等幾個部落組成,沿著滹沱河逐漸遷徙到大行山腳下。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齊國都要集合多國之兵,足見鮮虞氏的戰鬥力之強大。公元前530年,晉國六卿之荀吳打敗鮮虞氏之鼓部落,又俘虜肥部落的頭領,次年又攻破鮮虞氏的中人城。幾年之內,徹底消滅了鼓、肥兩個部落。但過了20年,逐漸復甦的鮮虞氏出擊晉國,又奪回了被晉國佔領的鼓、肥之地與中人城。
  • 春秋戰國時期70個國家簡介
    楚是三苗人在長江中下遊建立起,它在周朝初期曾參加了周武王伐紂的戰爭。楚國由周成王封熊繹於楚地開始,居楚地丹陽(今湖北秭歸,有爭議),從一個附庸小國逐漸變成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強國。前704年,楚君熊通為武王,有地千裡。因其地處中國南方,故而楚國與中原的華夏各諸侯經常發生戰事。通過戰爭,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楚國先後吞併了四十五個較弱小的諸侯方國。